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魏书生教育思想有感”。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案例1:我们班上的值日安排表 “有形无神”、“见物不见人” 案例2:我想帮妈妈洗衣服
老师要求学生每天回家至少要做一分钟的家务劳动,并写一篇关于做家务劳动的日记,必须是真实的事情。
一位同学在《我想帮妈妈洗衣服》日记中写道:回家后,我看见妈妈正在洗衣服,我走过去要帮妈妈洗衣服,妈妈却说:“滚一边玩去。”我说:“是老师让我做的。”妈妈说:“去,去,你们老师逼小孩儿的事真多”。我想帮妈妈洗衣服的家务劳动,就这样没有做成。老师评语:你妈妈的素质低,不理解这种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你也笨,洗不成衣服,就不能做点其它的家务劳动吗?
案例2:一节由学生组织的语文听写自习课
1、安排同学自主复习(时间:10分钟);
2、班干部选择听写的词语;
3、检查准备情况,并组织听写;
4、自主检查;
5、同学间批阅;
6、统计成绩。
案例4:一道数学题的启示(10×10=102)
启示:①我们思考问题时,不仅需要从前后、左右的角度思考,还需要从上下、远近的角度思考;②站在高处,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得更远,而且让我们对问题看得更深刻;③“哲”,使人想象世界之浩渺;“史”,使人想起时间之幽远。
案例5:清华大学校长的毕业生寄语
内容:你们需要的是,不唯众,不唯上,不在意在普通的道路上是否比别人走得更快,而是要有在无人行走的荒野上行走的勇气,这样才能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情境。——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对2012年本科毕业生的寄语。
启示:不唯众,不唯上,要慎独,这不仅需要让我们的学生培养一种批判意识,而且我们的老师更需要具备这种批判意识。
我们今天在这里一起来讨论、解读魏书生教育思想,大家能兼容并蓄、批判接受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切实践行魏书生教育教学改革的经典 1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做法,那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交流的目的就达到了。
一、魏书生教育思想与“技术主义”
(一)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框架体系:1234567810 1:一小点(注意力训练)2:两大点(民主与科学)3:三个守住(守住传统常识、守住新中国教育经验、守住自己的长处)4:四个过程(知、行、恒、情的统一)5:五点表现(温馨的教室、温暖的走廊、催人奋进的排行榜、优美的音乐、和谐的笑容)6: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7:七个“一分钟”(做家务劳动、写日记、唱歌、踏步、演讲、注意力训练、读经典名著)8:八个学习习惯(定计划、预习、适应老师、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自己留作业、整理错题集、出考试题、筛选信息)10:课堂教学十条要求(教案审查制;设计三类不同的教学目标;授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生发言不少于10人次;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时间超过10分钟;处理偶发事件时间不超过20秒;留三类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做课堂总结;课间与学生一起活动;总结一节课的成功之处。)
(二)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批评
“尽管他主观上很努力,可终究左支右绌,无法突破他自己狭窄的技术主义的茧壳。”“他缺乏超越于功利之上的人文关怀,缺乏站高望远的知识视野,缺乏对教育作为必要的乌托邦的切身理解,而只能成为一个对应试教育服服帖帖,对教学大纲亦步亦趋,惟技术论的、匠气十足的语文教师。”“依我看,他离‘优秀的知识分子’这一要求还远得很呢!他是中国语文教育界第一个需要补钙的人!”——《权威人格和技术主义的末路》(蔡朝阳)
2004年第1期《教师之友》杂志刊发的专题《那一代》(审视中学语文教学:新生代向三大名师发难),犹如三枚重磅炸弹,给中国语文教育界以巨大的冲击,引发轩然大波。
“当年的批判,起了帮我了解社会、开阔胸怀、磨练意志的作用。今天的谣言,当然更能起激励我前进,促使我努力的作用。”——《班主任要努力改变自我》(魏书生)
二、魏书生的人生历程与其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崇尚阅读——家庭生活的影响
魏书生1950年5月4日(农历3月18日)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农村,1956年(6岁时)随家迁居沈阳砂山地区,直到1968年(18岁)去盘锦农村当知青。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魏书生的父亲叫魏景林,母亲叫李忠敏,都是农民,魏书生是家中的老大,下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在魏景林和李忠敏这一对夫妇身上,除了给儿女遗传吃苦耐劳、质朴诚实、与人为善等美好德行,也为儿女创设了尊重知识、崇尚文化、好学上进的家庭氛围。在白卷先生上大学的60年代里,连学校的老师都同意电影《决裂》里的观点:手上的老茧就是上大学的资格。可魏家的父母却告诉孩子:别听那胡说,上不了大学也得看书学习。
(二)凡事讲民主——母亲教育的影响
李忠敏在教过乡塾的父亲教育下,喜欢读文、史、哲各类杂书,而且琴、书、画的技艺都出类拔萃。她还是一个特别讲究民主的家长,在魏书生的记忆里,母亲从来没和他发过脾气,从来不对他和他的弟弟妹妹们发号施令、指责训斥,凡事都是讲道理,和孩子们商量着处理他们遇到的问题。
“推动摇篮的手,推动着世界。”魏书生后来在介绍他的教学经验时,总是用最朴实的话说:“小时候,我妈就是和我商量着做一切事的,我觉得这对我来说益处很大,所以现在我也用商量的办法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多年来,他一直是把母亲当成导师的。
(三)自由的思想——生命被哲学照亮
魏书生是怎样与哲学相遇的,连他自己也记不准确了。他能记得的,只是1965年春天的时候,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手头出现了两本哲学书籍,一本是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一本是大开本的高校教材《哲学讲义》。
这一回,他觉得哲学对他是真有魅力了,使他在迷醉之后得到清醒,得到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大彻大悟。他最大的收获:并非是对一个专门的学科产生了热爱,而是在找到哲学的同时,他更找到了自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立意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思想。
(四)强健体魄——刻意修炼的专长
10岁时,魏书生拜师学习武术。从少年时代开始,早晨的长跑,夜晚的站桩,以及打沙袋、劈砖头的力量训练,使他至今有着常人无法比 3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拟的体力和精力。
(五)恳谈风格——教育方式的蜕变
1969年7月16日,19岁的魏书生来到陈家大队的红旗小学报到上班了,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
为了能让学生听话,他也喊、也叫、也发脾气,是因为喊叫和发脾气都收效甚微,而通过借鉴母亲对他和弟妹们的教育方式,他才形成了和风细雨的恳谈式解决矛盾的风格。魏书生是一个非常善于反思的,非常有理智感的人,他不像有的老师一条路走到黑,喊叫不行,就骂;骂不行,就打„„结果教育没搞好,反而越来越糟,甚至惹上官司,造成悲剧。
(六)高效工作——工厂实践的感受
1971年11月到工厂后,魏书生没下车间,而是直接被放到了政工组。结果,整个工厂所有文秘宣传方面的工作,全被他一人包了,而且干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在办公楼里忙得不可开交的人,居然还无师自通地也成了生产能手,成了个优秀的技术工人,成了工厂里的工作效率最高的人。
在魏书生的日记里,“效率”这个词是他时至今日使用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他对虚掷光阴耿耿于怀,对人浮于事深恶痛绝,对出工不出力恨之入骨,这些都来自他在工厂里的切身感受。
(七)准反革命——人生低谷的坚守
1974年初,国家的大形势是批林批孔,电机厂的小形势是新领导整老领导,具体表现就是批魏。
魏书生的罪名自然因书而生,因诚实而生。魏书生在接受批判时曾口吐“狂言”:“十年以后可鉴今日是非!”结果没用十年,两年半后,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就被翻了过去。
(八)高课低上——“两自”教育的萌芽
1978年2月,魏书生在盘山县第三初级中学当了一个班的班主任,负责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其中一个是普通班,一个是特差班。差不多就是从这一天起,魏书生把他的“备学生”,高高摆到了“备教材”之前的位置。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奇迹自然给魏书生带来了荣誉,但对他来说,这些并非他最看重的„„最让魏书生欣慰的,其实是他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在两年半连续900个日子里,学生们平均每人做好事55件;每人平均看课外书1.54万多页,平均写日记18.6万多字;班级每周一次的集体野外游玩活动,每天穿插进行篮、排、足球活动、歌咏绘画活动以及知识竞赛活动;每人平均长跑2190公里,平均画画46幅,平均学歌70首;并且到毕业时,全班同学的视力只有一人比入学时有所减弱。
(九)传经布道——穿着西装的孔子
作为一个业余教育演说家,魏书生的足迹遍及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部分汉语较为流行的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城市。
魏书生的“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的苦乐观引起人们广泛共鸣。听他报告的不仅仅是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生,还有大学教授、大学生、邮电部门、工商部门、公检法部门、保险公司等都请他作报告,甚至市领导组织、市直机关全体干部都来听魏书生的专场报告。
三、魏书生的人格特征与其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内敛与济世:
魏书生的三件大事:读书、写作、思考;三个主题:人、社会、时代。三件大事,说明着他是一个内敛的人,不慕名利;三个主题,说明他是一个济世的人,不斤斤计较于个人。
1、内敛——眼睛向内,发展自我。(1)弃“外物”如敝履。
我们经常在魏书生的报告中听到这样的论断:“不当班主任吃亏”、“多干活,多享福”、“用公家的时间锻炼自家的身体”。很多人将其当成了魏书生的机智幽默,而却不能看到其中的深刻哲理。
若以魏书生的是非标准判断,我们发现生活中一般人认为的坏事,在他看来都是好事:受了委屈冤枉,是好事,可以帮自己开阔胸怀啊;工作多、任务重是好事,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
这样的认识思考,在生活实践中是一举三得:
①可以使自己的心境不受外界所谓“好事”的影响,保持恒久的愉悦;②可以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不争;③可以用生活的砾石,砥 5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砺自己的人格素养。
(2)掘“内心”之宝藏。
人获得幸福的途径有两种,一是满足“欲望”,二是制服“欲望”。人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幸福感,就是征服自己惰性之后产生的幸福感。
在与自己惰性作斗争的过程中,魏书生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仰卧起坐,俯卧撑,长跑,在意志上超越自我;
一个差班,一个好班;把全校最差的学生集中在自己班里;高课低上,在工作上超越自我;
生活简朴,战胜自己的物质欲望,在生活上超越自我; 广泛阅读,集思广益,在学习上超越自我;
坚持写日记,建立“第二脑”来管理自己的大脑,在道德上超越自我。
2、济世——改造社会,造福社会。
(1)少年习武。“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魏书生生于河北,长于沈阳,侠义精神,胚胎了他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发展成为济世理想。
(2)青年书政。魏书生青年时所写的文章有:谈解放思想的《框子》,对比古今著名政治家的《贤相与明君》,有以知识和文明避免战争的《战争可以避免》,有以古代寓言和*为材料、谈人的“人性”和“兽性”的《人和狼》。
从青年时代起,魏书生就对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深入的研究,他像莫尔设计“乌托邦”康帕内拉设计“太阳城”一样,也设想在中国搞一个“共产主义实验县”。
(3)教育济世。1974的“准反革命”事件后,魏书生是怀抱社会理想搞教育的,他搞教育的目的不是“育人”,更不是糊口,而是为自己的“济世”情怀寻找一个突破口,想通过教育培养孩子,通过培养孩子而改造社会。通过改造人、培养人,来改造社会——而这点恰恰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案例4:老师对待教育的四种态度
老师对待教育的态度可以分为四类:工作、个人事业、单位事业、社会事业。如果把给学生上课看作“工作”,完成教学任务,按月领工资;
如果把它作为个人的事业来看,我应该上好课,搞好教研,通过工作来改善自 6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己的地位和处境;
如果把他当作单位事业来做,我应考虑的是让每一个想做老师的学生,都在毕业前就成为优秀的老师,为语文教育赢得荣誉;
如果把它当作一种社会事业来做,我应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你们成为优秀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尽一点力。
魏书生的“济世”情怀,在他的一生中有着重要意义:
1、这一情怀在关键时刻挽救了他。魏书生在1974年被打为“准反革命”,徘徊在生死的边缘,生与死,济世与玩世„„何去何从,深刻地困扰着他。他之所没有走向死亡,也没有成为一个玩世不恭者,是源于他对济世的执着:人活一辈子,总得为社会做点什么,做不了大事做小事。
2、他的“济世”情怀成就了他。魏书生是有远大志向的人,他要改造社会,但命运只给了他一个班,让他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魏书生“滴水容天下”,将自己改造社会的方略,用在了治理班级上。
(二)修身与献身:
1、修身
没有一个人是神人,魏书生当局长、书记,当校长,当老师,社会兼职数十个„„60多岁的人了,这么多年的劳作,竟然没把他累垮,这也是一个奇迹。魏书生遇到李镇西,问李镇西近来身体如何,李说:身体迅速发胖,头发掉得利害。魏书生却一如既往地繁忙、健康、快乐、轻松,奥秘何在呢?——修身有术。
(1)修心——笑对人生
修身的关键是修心,心情好了,干什么都不累;心情不好,整天生活在各种烦恼之中,各种不良情绪就会加剧身体的“内耗”。魏书生深明此理,所以他总是千方百计地使自己高兴,甚至想建立一门“笑学”,从十个方面入手提高自己“笑”的水平:①多做实事;②与人为善;③肯定自我;④自我渺小;⑤笑对不幸;⑥做点趣事;⑦唱几支歌;⑧善于比较;⑨善于回忆;⑩拖拉法。
(2)修炼——全神贯注
魏书生是对气功深有研究的。魏书生练的气功中,有一套“天功”,分成6节:听天钟、登天梯、过天桥、入天门、闻天香、沐天浴。魏书生将其修炼过程概括为四个字:松静匀乐(松:身心放松;静:心灵宁静;匀:呼吸均匀;乐:乐观自信)。后叫“自我放松”,或注意力训练。
2、献身: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1)献身工作,不是牺牲,而是一种幸福。
人与本职工作有五种境界:无心无意、三心二意、半心半意、一心一意、舍身忘我。人幸福快乐与否,取决于自己在哪一种境界。
在三心二意、无心无意的境界中对待自己的工作,即使他有了几亿吨黄金,当了地球的球长,甚至做了太阳系主任,他仍然这山望着那山高,和银河系主任比起来自觉渺小,仍然愤愤不平,经受贪欲之火的煎熬。
如果我们进入了一心一意、舍身忘我的教育教学境界,灵魂不再流浪,精神不再漂泊,思想不再浮躁,于是便感觉天天都在过教师节。
(2)控制“三闲”,高效工作,做时间的“乞丐”。
最累人的,是心累。心为什么累?是因为做什么事都三心二意。什么事都三心二意地做,自然休息时也是三心二意的,心片刻都得不到休息,自然就感觉很累。
魏书生近乎苛刻地控制自己的“三闲”——闲话、闲事、闲思。于自己发展无益和有害的都可称之为“闲”。
魏书生每天的工作时间,常常超过16小时。魏书生班级的一张课余活动时间表:周一:班会;周二;图画;周三:游戏;周四:竞赛;周五:唱歌;周六:作文;周日:郊游(做好事)。魏书生还总是这些活动的参与者。修身与献身的辩证结合,使魏书生既做出了大事业,又保持了身体和心灵的健康。
(三)达观与务实:
魏书生读中国通史、读世界通史,所以他能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看身边的事,总能看得清晰、看得明白、看得超脱。将人一分为二,一是人性,二是兽性。难怪魏书生说他“不神化任何一个人,不鬼化任何一个人”,什么时候都能做到不卑不亢。
我们该如何达观地看待?①达观地看待生。②达观地看待死。③达观地看自己:自我渺小(从外部看自己)、心理需要(从内部看自己)④达观地看他人。⑤达观地对生活。
案例5:关于痛苦的话题
1、故事:盐与湖水(痛苦的程度,决定于我们的心境)
2、实验:黄连素兑糖水
1/4片没有包裹糖衣的黄连素碾成粉末,兑多少毫升的葡萄糖水能消除黄连的苦味?(125毫升浓度为5%,继续不断增加浓度,效果依然是苦不堪言)
①黄连是一味良药,只是千万不要人为地将黄连碾碎,再细细品尝。8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苦的力量要比甜的力量大得多。(5.12汶川地震后的宣传)
②太多的人,习惯珍藏苦难,甚至以此自傲和自虐,这种对苦难的持久迷恋和品尝,会毒化你的感官,会损坏你对美好生活的精细体察,还会让你歧视没有经受过苦难的人。这些就是苦难的副作用。
四、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构成和特点:
案例:训练学生自学习惯的五阶段
① 首次慢动。使学生有个适应过程,产生培养好习惯的欲望; ②逐步加速。学习的量逐步增大,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此时具体分析学生的困难,帮助学生制订适应加速的措施;
③系统计划。制订计划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注意平衡各方面的关系,统一规划训练活动;
④控制时空。采取措施控制坏习惯在时空内的活动范围,保证好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巩固和发展;
⑤进入轨道。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惯性活动,此时学生的学习达到“自动化”程度。
魏书生一直强调树立“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的核心价值观和苦乐观。“我们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学会把平凡、实在的事情做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如诗如画、如舞如歌。”
魏书生不仅是为师者的榜样,也是为人者的榜样。【结束语】走向远方(汪国真)
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不论生命经过多少委屈和艰辛,我们总是以一个朝气蓬勃的面孔,醒来在每一个早上。
人生苦短,道路漫长。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我们不停地走着,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魏书生教育思想岗子小学:刘艳辉一、平凡而大度豁达的人生魏书生是个平凡的人,但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干着不平凡的事业。魏书生不仅是个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豁达的人。他的豁达至少表......
学习归纳魏书生的三种教学方法魏书生老师在教改实践中,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观科学与民主,创造出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
魏书生教育思想——教学改革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全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经过20多年......
魏书生教育思想观后感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讲座,听了魏老师的讲座后,感慨良多,尤其被他睿智幽默的语言感染着,被他崇高的精神世界感染着,被他积极乐观的处世、工......
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体会2012年9月16日,全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教育思想报告团在吕梁市体育馆进行专题报告。我有幸参加了此次盛大的报告会。会后,我整个人就像被重新编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