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学笔记_谈学习心理学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1:46:5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学习心理学笔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谈学习心理学”。

第一章 导 论

一、个体心理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个体心理异常复杂,概括起来,可以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

(一)认知

认知是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并将信息经过神经系统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人的认知过程始于感觉与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如感觉到颜色、明暗、声调、香臭、粗细、软硬等。而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其之间的联系与关系的认识

人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并没有马上消失,还被保留在人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出来。这种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就叫记忆。

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继而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问题,这就是思维

(二)非认知心理:动机、情绪和意志

一般来讲,人类的认知活动和行为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动机是激发和维持行为活动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人在加工外界是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相互关系,还会形成对事物的态度,产生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和情感 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

(三)个性心理

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的、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的、经常出现的。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被称为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社会心理是在该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社会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 人们通常把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32~1920)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从那时算起,科学的心理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二、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

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首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就掌握了教育的主动性,也就满足了让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的必要条件;其次,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学规律,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三,如果说心理学是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之一,那么教育的发展与需求也是促进心理学发展的一种主要的动力来源。

第二章 感知觉

(一)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

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

2.内部感觉。

(二)知觉的种类

第一、根据起主导作用的感官分类,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等。

第二、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特性分类,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这是最为通用的知觉分类法。

6.错觉、幻觉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作用下产生的虚幻的知觉。

四、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一)观察与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目的的系统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 记忆

一、何谓记忆

记忆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二、记忆的种类

1. 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被看作是感觉的残留现象。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后,引起感觉;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马上消失,它还能有一段极短暂的残留,这一段残留表现为后像,就形成感觉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二)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三)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一、记忆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及回忆等环节。识记是指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贮存和巩固的过程,但这种保持并不像装在保险柜那样,可以原封不动地保持不变,而是识记材料进一步加工、储存的过程。

再认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环节之一,是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个体感到熟悉并能识别确认的过程。

回忆又称为再现或重现,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

二、记忆的规律

(一)识记的规律

(二)保持的规律

(三)回忆和再认的规律

一、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是影响记忆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越明确、越具体,识记的效果就越好。因此,要求学生识记内容前,应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识记任务,让学生知道应当识记什么、识记到何种程度等。

(二)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有意识记时间一长,将会使人疲倦;而无意识记是一种很轻松的识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必须要生动形象,难度适中,教学形式要新颖、多样化,使学生能通过无意识记记住更多的知识。这一点,正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三)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只有理解了的、有系统的知识,才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并在需要的时候提取出来。因此,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讲解使学生利用思维去理解所学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多方面的联系,而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

(四)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利用生动的形象和表象帮助学生记忆。另外,在学习一些机械、无内在联系的史地知识及其他知识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记忆术”进行识记,提高学生的识记效果。

二、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1. 及时复习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及时,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及时复习可以阻止通常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根据复习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同,可将复习分为两种:一种是集中复习,一种是分散复习。集中复习是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对所要识记的内容连续、反复地进行复习。分散复习是把要识记的内容分在几个相隔的时间内进行复习。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的效果。例如,在一个实验中,要求被试熟记难易相同的两段文章,一段文章采用集中复习,另一段采用分散复习。结果,集中复习用大约14分钟才能记住的东西,分散复习只需要8分钟就够了。所以,在组织学生复习时,应尽量采用分散复习。在学校的教学中,应当把功课的复习合理地分配在整个学期中,而不应只集中在期末考试之前。考试前的复习,应是整个学期中复习的最后一环。

(二)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复习内容的恰当安排也是影响复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复习内容要适量,过多地布置家庭作业或进行大量的课堂练习,盲目地增多复习量,往往得不偿失。因为,内容越多,造成遗忘的可能性越大,越难达到对内容的牢固保持,而且会影响身体健康。

(三)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复习时,可以通过一遍一遍的反复阅读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试图回忆来进行。

(四)复习方法应多样化

复习并不等于单纯重复。复习方法的单调,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倦感。如果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让学生每次都能在新的联系中接触到有关的复习内容,学生就会感到新颖,这将有利于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并能让学生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参加复习活动,使学生对复习内容建立多种联系,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三、根据回忆规律提高学生的回忆效率

(一)教会学生善于运用回忆的技能、技巧 1.运用联想进行回忆 2.运用推理进行回忆 3.通过再认进行回忆

(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排除回忆过程中的干扰

在回忆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干扰。干扰可能来自旧经验对心理状态的影响,也可能来自情绪的过分紧张,使一些自己明明知道的东西一时想不出来。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教育学生用自己的意志力克服紧张情绪,转移注意,暂时中断回忆。过一段时间后,原来记住的东西就自然而然地被回忆起来了。

第四章

思维和想象

思维是指在超出现实的情境下分析有关条件以求得问题解决的高级认知过程。

二、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1.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进行的思维,也称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3岁前的幼儿的思维就属于动作思维。他们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触摸、摆弄物体的活动。还有,聋哑人通过手势语摆弄对象的动作进行交往,也属于动作思维。动作思维是人与高等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思维形式,但是人的动作思维与动物的动作思维有本质的区别。

2.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例如,一个人在考虑沿着哪条道路可以更快地到达目的地时,在他的头脑中会出现若干条通向目的地的道路,并运用其形象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选择一条路程最短、最便捷的路线。汽车司机就经常运用这种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也叫逻辑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形式。例如,学生运用数学符号和概念进行数学运算或推导;科学工作者根据实验材料进行某种推理、判断等都是抽象思维。

(二)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

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三)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是指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够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分析思维也称为逻辑思维,它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地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合理结论。

(四)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常规思维也称再造性思维,就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以新异、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由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等多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来实现的。

(一)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各个特征。如把一篇文章分解为段落、句子和词;把一棵树分解为根、茎、叶、花等。分析一般有两种形式,过滤式分析和综合性分析。过滤式分析是对问题的条件与要求进行粗浅的分析和试探性解决,逐步排除各种无效的尝试。综合性分析是把问题的条件与要求综合起来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

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综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形成一个整体。综合也有两种形式,联想式综合和创造性综合。联想式综合是以联想为基础,把事物的特征、属性结合在一起。例如,手脏了用水洗,口渴了找水喝,肚子饿了找东西吃等。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相连的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二)比较

比较是在思想上把对象和现象的个别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征加以比较,确定被比较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及其关系。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取各种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

(四)具体化和系统化

具体化是将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概念、原理、理论运用于实际。

二、思维形式

思维过程总是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一)概念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二)判断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三)推理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是思维间接性的重要体现。

第五节

表象和想象

一、表象概述

(一)表象的概念和特点

表象是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

1.直观性 2.概括性

(二)表象的种类

1.根据表象的创造性程度,可以把表象分为记忆想象和想象表象

记忆表象基本上是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简单重现;想象表象是旧表象经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创造出的新形象。

2.视觉、听觉、动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表象

二、想象概述

(一)想象的概念及特点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想象的种类

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可将想象分为随意想象和不随意想象。

1.不随意想象

不随意想象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2.随意想象

随意想象是事先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是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1)再造想象(2)创造想象(3)幻想

一、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力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对新奇事物总是主动进行探究,提出各种怪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

2.提倡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 3.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4.善于发现并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

研究表明,创造力高的学生多数有以下三个特征:(1)淘气,顽皮,荒唐和放荡不羁;(2)所作所为时逾常规;(3)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有嬉戏的态度。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正确组织教学过程

2.采用启发式教学,废止注入式教学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表象和想象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二)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三)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想象潜力

(四)加强学生的联想训练

(五)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六)培养学生欣赏文学和艺术的兴趣

第五章 注意

注意是在某时刻心理活动必然指向并集中于特定的刺激,这便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指向性与集中性。

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 三 注意的功能 1.选择信息。2.保持信息。

3.调节和监督行为。四 注意的分类

(一)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友谊后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当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时,这种无意注意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意志努力罢了,这种注意形式称为有以后注意。

第二节 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某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人能清楚地看到或听到的东西,其数量是很有限的。也是知觉的范围。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征。它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四、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注意同时指向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对象和活动。例如,大学生上课时一般都能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分配自己的注意。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一)有效运用不随意注意的规律

1.尽量避免无关刺激出现,保持良好的教学环境 2.教学方法多样化,避免单调、呆板

3.教学内容要富于科学性、逻辑性和趣味性,适当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等 4.板书规范化

5.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二)善于运用随意注意的规律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2.对学生学习要求要严格而适当 3.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三)善于运用两种注意交替转化规律

(四)正确应对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涣散 1.给予信号,适时提醒 2.提出问题,强制注意3.特殊安排,区别对待 4.提出批评,给以警示

第六章 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首先 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其次,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体验。

再次,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或需要相联系的,历史上曾统称为感情。情绪和情感是有区别的,但又相互依存、不可分离。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通常与生理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3)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和深沉(4)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发生较晚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是相对的,二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它们都是对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是同一类型的心理活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一般情况下,情感的产生会伴随情绪反应,情绪的变化又常常受情感的支配。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

3.组织功能 4.信号功能 5.感染功能 6.迁移功能

二、情绪和情感与认识的关系

首先,认识活动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属性、本质和规律。而情绪、情感是通过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它不反映事物本身的属性、本质、规律等。其次,认识活动的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情绪情感的发生改变则不具有随意性。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情绪分类:

(一)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需求关系的不同,可以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二)从情绪的状态来分——心境、激情和应激

情感的分类

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第七章

意志

意志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组织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意志是表现在人的有目的行为中的心理过程。

意志有三个特征:

(一)明确的目的性

(二)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三)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意志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意志的重要特征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人的任何“目的”都是在认识了客观事物基础上产生的,如果没有“认识过程”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目的就无从产生,意志行动也无从产生。

(二)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情感过程有推动或阻碍意志行动实现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鼓舞人的意志,成为意志的动力,推动意志行动的实现;

四、意志的主要心理成分

(一)动机冲突

(二)意志行动的决策

(三)意志努力

五、意志的作用

(一)使认识活动更加广泛和深入

(二)调节着人的情绪和情感

(三)意志对自我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意志品质:

(一)自觉性

(二)果断性

(三)坚持性

(四)自制力

第八章 个性心理

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反映了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个性倾向性是指每个人特有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人生观等,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方向性和制动性的作用。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气质、性格与能力等方面,是个人具有的较稳定的因素。

二、个性的特征

(一)整体性

(二)稳定性与可塑性

(三)独特性与共同性

(四)生物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

三、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

(二)社会环境

(三)教育

(四)主观能动性

(五)实践活动

一、能力

能力是个体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二)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智力是完成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人们要完成某种活动,往往需要依靠多种能力的结合,这些多种能力的结合就称为才能。如果一个人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表现为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活动就被称作天才。

二、气质

气质是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二)类型

目前心理学界将气质类型划分为四种,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三、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是指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调节的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指的是一个人的情绪对他的活动的影响,以及他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

4.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二、中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坚持性、自制力、主动性和独立性等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和态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性优良性格的培养。

(二)加强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学生模仿最多的是自己的家长、老师和同学。学生入学后,由于教师的职业威望使学生具有“向师性”心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容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格形成(三)利用集体的力量进行感染和熏陶

班集体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一个微型社会,每个学生都带有不同家庭教育的烙印,学生之间的思想观念相互影响,由这个集体形成的班风、学风和人际关系等因素会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

(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教师要正确组织和安排学生的活动,让他们把思想、观点、信念变成行动,并在行动中锻炼和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

(五)指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

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个体性格的形成,但这些因素都只是外因,只有通过个体的内因——即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让性格培养变成学生自愿的、持续的、自然而然的行动。

(六)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性格培养时,要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如对具有明显不良性格特征的学生,教师要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启发他们的上进心,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和克服困难的品质;对性格上较优秀的学生,除给予积极的肯定外,也要注意防止他们养成骄傲自大、不虚心等性格特征。

第九章

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一)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不平衡或缺乏状态,表现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环境的依赖和要求,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需要是心理活动与行为的源泉。

(二)需要的种类

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动机及其产生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求的内部动力,是一种内在心理过程。

动机具有三种功能:

1.激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2.指向功能。

一、动机的种类

(一)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二)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四)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学习动机的涵义: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主要条件和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一)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错误的学习动机

(二)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三)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四)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助性学习动机

四、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由外部强化物引起的一种对学习活动的内部推动力。在一次一次学习活动的完成和外部奖励的关联后,渐渐就产生了学习动机,这就是强化动机理论。

(二)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是个体致力于从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三)归因理论

人们对自己行为后果的归因,对未来采取活动有重要的影响,影响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和行动的强度。学生的学习动机归因理论认为,学生通常将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等四个因素。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任务行为的主观判断。是人们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经过多次成败的历练后, 确认自己对某些特定的任务有能力完成,对处理该项任务具有高度的信心的一种主观认识和感受。

第十章 品德心理与教育

(一)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群体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二)品德

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

(三)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发展到高级阶段就成为道德信念。

(四)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简称道德感,是人们运用自己所认可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个人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感反映。

(五)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道德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六)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

品德的形成是指构成个体品德的知、情、意、行等要素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要成因: 1.客观的外部因素(1)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两层含义,一是宏观的社会环境,指整个社会的风气或道德风尚;二是微观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学生除了学校和家庭以外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环境。

(2)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教育机构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重智轻德的倾向;部分教师因此也产生了只教书不育人的教育行为,使学生出现过错行为时得不到及时的矫正,最后发展为品德不良。

(3)家庭的不良影响。对学生品德产生不良影响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四种表现:一是家长生活方式不良或行为不端,为学生品德不良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为示范作用,成为孩子的坏榜样;二是家庭结构或功能不全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管教和行为指导,从而导致问题行为增多,最后产生质变,形成品德不良;三是家庭不当的教养方式导致学生品德不良,溺爱型和专制型教养方式都会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偏差。

2.主观因素

(1)气质类型的影响。如有的学生攻击性强,经常与同学打架,分析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的脾气急躁、粗暴,一遇事就大动肝火,自己也控制不了,这是典型的胆汁质类型的表现。

(2)性格特征的影响。学生如果存在较严重的性格问题而又不愿意接受教师或家长的批评帮助,天长日久就成为品德不良了。

(3)个性倾向性的影响。品德不良的学生,通常都是需要层次没有得到提升,对物质上的需求过于贪婪,而缺乏精神上的追求,不能以高级的社会需要来克制低级的生理需要,造成行为受低级欲望的驱使。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

1.维持功能2.促进功能3.发展功能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教师职业心理是指教师职业要求的、在教师职业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学习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什么是学习?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我认为这个定义非常难理解并且很拗口,在书本的内容中是分四个方面来理解这个定义的,第一,学习是由经......

学习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定义:有外界经验激发的行为。把外界的信息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 方面:学习动力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理解:通过了解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反过来去......

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

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经过这些天的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深刻感受到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 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

学习心理学感受

我眼中的心理学摘要:从对心理学的未知到了解了心理学,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其中对于情商,我十分感兴趣,它是影响人们成功的重要因素,它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提高,作为当代大学生......

如何学习心理学

学习的时候,有感觉和没感觉有着巨大的差异。有了感觉可以事半功倍,而没感觉则会事倍功半,甚至我觉得这样说还不够,我个人认为,有感觉和没感觉,学习的效率要相差10倍以上。从自己开......

下载学习心理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心理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