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金匮要略选择”。
金匮要略
――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
――原著黄二十五篇,载方205首,用药约155味
――明代赵以德是注释原著第一人《金匮方衍义》
一、痉病:因过汗,误下,导致营血津液不足,筋脉失养而致。
1、刚痉: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 -风寒表实、筋脉失养 -温散表邪、通达经隧 -葛根汤
2、柔痉:太阳病,发热,不恶寒,汗出,身体强,几几然,脉沉迟
―风寒表虚、津液不足 ―调和营卫、兼以生津 -栝蒌桂枝汤
二、湿病:感受外湿并兼风夹寒,侵犯肌表,流注关节所致。基本治法:发汗(微微发汗);利小便。
1、头中寒湿:证见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无病。-宣泄寒湿 -瓜蒂散塞鼻
2、寒湿在表:除身体烦疼外,还有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
-辛温散寒,微汗祛湿 -麻黄加术汤
3、风湿在表:证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风湿有化热倾向 -解表祛湿,轻清宣化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4、风湿兼气虚:本证除风湿身重等症状外,脉浮,汗出,恶风与太阳中风表虚证完全相同。-益气固表化湿 -防已黄芪汤
5、风湿兼表阳虚:证见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助解表以散风湿 -桂枝附子汤
-服药后倘若患者大便坚,小便自利,说明湿仍在表而不在里,可用白术附子汤通阳利水化湿
6、风湿表里阳虚:证见骨节烦疼掣痛,不可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温阳补中,散风除湿 -甘草附子汤
三、暍病: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脉弦细芤迟。
1、伤暑热盛: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清暑益气生津 -白虎加人参汤。
2、伤暑湿盛:身热疼重,脉微弱 -行散暑湿 -一物瓜蒂汤
四、百合病:(心肺阴虚内热)多发于热病之后,为心肺阴液被热耗损,或余热不尽所致;有些因情志不遂,日久郁结化火消烁阴液而成。
1、病初(意欲饮食复不食,欲卧不得卧,欲行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心肺阴虚内热
-养心润肺,益阴清热 -百合地黄汤
2、误汗后
-补虚清热,养阴润燥 -百合知母汤
3、误下后
-养阴清热,利水降逆 -滑石代赭石汤
4、误吐后 -养阴和中 -百合鸡子汤
5、变渴:
-清热生津补液
-百合地黄汤内服配合百合浸汤外洗 口渴仍不解
-清热生津,滋阴潜阳 -栝蒌牡蛎散
6、变发热:
-养阴润肺,清热利水 -百合滑石散
五、狐惑:湿热化生虫毒,腐蚀人体各部所致
1、侵蚀咽喉为惑 -清热燥湿 -甘草泻心汤
2、侵蚀下部二阴为狐 -燥湿解毒
-病在前阴用苦参汤外洗 病在肛门用雄黄熏洗 狐惑酿脓者
-清热行血解毒 -赤小豆当归散
六、阴阳毒:感染疫毒所致。
1、阳毒:面赤斑状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 -清热解毒,活血散瘀 -升麻鳖甲汤
2、阴毒:面色青,咽喉痛,身痛如被杖 -解毒散瘀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以防损其阳气。
七、疟病:感受疟邪所致。病位在半表半里,归属少阳,疟病以弦脉为主脉。兼脉可见弦迟、弦数、弦紧、弦小紧、浮大等。
1、疟母:疟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正气渐衰,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而成疟母。-虚实夹杂
-消征散瘕、扶正祛邪 -鳖甲煎丸
2、疸疟: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欲呕 -邪热炽盛,充斥内外,耗伤气阴 -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3、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
-里热炽盛,表有寒邪 -清里热,解外寒。-白虎加桂枝汤
4、牝疟:素体阳虚,复因疟邪痰阻所致,发作时以寒多热少为特征。-祛痰通阳截疟 -蜀椒散
八、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甚则神志不清,脉微而数。
九、历节病:不可屈伸,其痛如掣,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
病因病机:
1)肝肾不足,水湿内侵; 2)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3)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4)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5)胃有蕴热,复感风湿。
1、风湿历节:诸肢节疼痛,身体瘦弱,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 -桂枝芍药知母汤
2、寒湿历节:关节剧痛,痛处不移,不可屈伸。-温经散寒,除湿宣痹。-乌头汤
十、血痹:内以卫阳不足为主因,外为风邪诱发,血行不畅。
1、轻证:肢体局部麻木,脉象表现为微涩,寸口、关上小紧。
-针刺以导引阳气,阳气行则邪气去。
2、重证:证见寸口、关上脉微,尺中脉小紧,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黄芪桂枝五物汤(芪桂芍姜枣)
十一、虚劳病: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1、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脉芤微紧或极虚芤迟,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虚劳失精证。
2、小建中汤: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疼,手足烦疼,咽干口燥。-虚劳里急证。
3、薯蓣丸:诸不足,风气百疾。
十二、肺痿:寸口脉数,吐浊唾涎沫。
1、虚热肺痿:咳吐浊唾涎沫,上气,咽喉不利,-麦门冬汤
-滋阴清热,止火逆降肺气;
2、虚寒肺痿:频吐涎沫,不咳不渴,小便数,遗尿,头眩,-甘草干姜汤
-温肺复气,温阳散寒。
十三、肺痈:外感风邪热毒,肺生痈脓。表证期即肺痈初期,表现发热恶寒,汗出,咳嗽,脉浮数等;
成痈期也称酿脓期,表现咳嗽喘满,口干咽燥不渴,胸痛,咳吐稠痰或腥臭,时时振寒,脉象滑数等;
溃脓期,表现咳吐大量脓血痰,形如米粥,腥臭异常等。
1、邪实壅滞:证见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咳嗽上气,喘不得卧,鼻塞清涕,不闻香臭,-葶苈大枣泻肺汤 -开泻肺气,行水祛饮
2、血腐脓溃:证见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桔梗汤 -排脓解毒
十四、咳嗽上气:
1、寒饮郁肺: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射干麻黄汤
-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2、痰浊壅肺:咳嗽气喘,时时吐浊,但坐不得卧 -皂荚汤
-涤痰除浊
3、饮热迫肺:咳而上气,其人喘,目如脱状 -越婢加半夏汤
-宣肺泄热,化饮降逆
4、寒饮夹热:
1)饮热偏于上近于表 -厚朴麻黄汤
-散饮除热,止咳平喘 2)饮结胸胁而偏于里 -泽漆汤
-逐水消饮止咳
十五、奔豚气: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
奔豚汤: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肝气郁结化热,随冲气上逆 -功用:养血平肝,和胃降逆
-组成:芎䓖 半夏 黄芩 生葛 芍药 生姜 甘李根白皮。
十六、胸痹:
病因病机:阳微阴弦:阳微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是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之征。阳微阴弦并见,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而成。
1、主证: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喘息咳唾,短气,胸背痛
-栝蒌薤白白酒汤 -通阳宣痹
2、重证: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栝蒌薤白半夏汤 -通阳宣痹,消痰逐饮
3、虚实异治:
1)偏于实者,多是阴寒痰浊偏盛。由于阴寒痰浊上乘,凝聚其间,其脉必以阴弦为著,且感心胸满闷,膨膨然气不得出等。-通阳散结,降逆除满 -枳实薤白桂枝汤;
2)偏于虚者,多是心胸阳气大伤,由于阳气虚馁,阴霾不散,蕴结心胸,其脉必以阳微为著,并觉倦怠少气,甚则四肢厥冷,出冷汗等。-补气助阳 -人参汤
4、轻证:胸中不痛,而以胸中气塞,短气为其临床特点。1)饮邪偏盛 -宣肺化饮
-茯苓杏仁甘草汤 2)气滞偏重 -行气散结 -橘枳姜汤
5、急证:胸痛痛等症突然发作,且痛势急剧,此因阴寒凝聚而不散,阳气痹阻而不通 -温阳通痹止痛以缓急 -薏苡附子散
十七、心痛:
1、轻证:心中痞,心悬痛。-寒饮上逆
-温阳化饮,下气降逆 --桂枝生姜枳实汤
2、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甚者伴发四肢厥冷,冷汗出,面色白,舌淡胖紫暗苔白腻,脉沉紧甚至微细欲绝等阳气衰微,阴寒极盛之危候。-阴寒痼结
-温阳逐寒,止痛降逆 -乌头赤石脂丸。以蜜为丸缓之,且首次服小量,不知,稍加服,可谓慎之又慎。
十八、腹满:
1、虚寒证:趺阳脉微弦,腹满,大便难,两胁疼痛。
病机:中下两焦阳气亏虚,滋生内寒 -寒饮逆满证,治宜温中化饮,方用附子粳米汤;-寒饮腹痛证,治宜散寒化饮降逆,方用赤丸;-脾虚寒盛证,治宜温阳建中,方用大建中汤。
2、实热证:腹满,按压疼痛,脉浮、数、滑、洪、大而有力,苔黄
-兼表证,治宜表里双解,方用厚朴七物汤; -兼少阳证,治宜攻里和表,方用大柴胡汤; -胀甚于积证,治宜行气除满,方用厚朴三物汤;-积胀俱重证,治宜荡涤积滞,方用大承气汤。
3、表里俱寒证:腹满而寸口脉弦,啬啬恶寒,胁下拘急而痛,此乃表里俱寒之本证。
4、寒实证:寒实之腹满,其脉象紧弦而数。其中病位偏上者“必心下坚”,病位偏下者则脐腹痞满-温下寒积,方用大黄附子汤
5、邪盛正衰危重证:本证萎黄,燥而不渴,胃中寒实,利不止,据证推断尚应具有腹满胀痛、右关脉弦紧而六脉重按无力等。
十九、寒疝:脉弦而紧,腹中拘急而痛,恶寒,不欲食。
当归生姜羊肉汤: -主治血虚内寒之寒疝
-症见腹中痛,胁痛里急。-功用:养血散寒
二十、宿食:脉证脉紧如转索无常,头痛,有宿食。
1、宿食在上:胸脘痞闷,温温欲吐,嗳腐,脉紧 -瓜蒂散
2、宿食在下:食停于下脘,脉滑数,口干苦,不思饮食,嗳腐吞酸,脘腹胀满或胀痛拒按,大便燥结或不爽,苔腐腻
-大承气汤荡涤宿食 二十一、五脏病
1、肝着证见胸胁痞闷不舒,甚则胀痛、刺痛,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欲饮热。-旋覆花汤。
-行气活血、通络散结。
2、脾约:证见跌阳脉浮而涩,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麻子仁丸
-泻热润燥,缓通大便。
3、肾着:证见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腹重如带五千钱,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甘姜苓术汤 -散寒化湿
4、心伤:劳倦即头面赤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脉弦。
5、癫狂:魂魄不宁,精神异常,其人畏惧,合目欲眠,梦远行。
二十二、积聚:腹中有结块,胀满或疼痛。
鉴别积、聚病都可以出现膻中结块、胀满或疼痛的症状,但两者不同,积为脏病,结块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多属血分,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治疗较难;聚为腑病,聚散无常,聚时结块,散则无形,走窜移动,痛无定处,时作时止.多属气分,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治疗较易。
二十三、消渴: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小便频多,久则身体消瘦为临床特征。
病因病机:胃热、肾虚及肺胃津伤。
上消脉证为“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中消脉证为“跌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下消脉证为“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二
十四、小便不利
1、膀胱气化不利: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五苓散 -发汗利水。
2、上燥下寒水停:小便不利,其人苦渴 -栝楼瞿麦丸(栝楼矍麦山药茯苓附子)-润燥生津,温阳利水。
3、水热互结伤阴: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
-猪苓汤(二苓泽泻滑石阿胶)-滋阴润燥,利水除热
4、湿热夹瘀,脾肾亏虚 1)蒲灰散(蒲灰、滑石)
-小便不利'或短赤,或有血尿,溲时茎中艰涩疼痛如刺,少腹拘急,痛引脐中等。-湿热瘀结,膀胱气化不行 -凉血化瘀,泄热利湿
2)滑石白色散(滑石、乱发、白鱼)
-热性的小便不利兼有少腹胀满之证,即后世所谓血淋。
-凉血化瘀,清热利湿
3)茯苓戎盐汤(戎盐、茯苓、白术)
-溲时轻微刺痛,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少量血尿等。
-中焦脾虚湿盛,下焦肾虚有热 -益肾清热,健脾利湿 二
十五、黄疸病 湿热发黄:“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寒湿黄疸:“阳明病脉迟”
1、分类
1)谷疸:于脾胃湿热熏蒸所致,主症为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烦;但也有脾虚寒湿所致,症见脉迟无力,纳差,头眩,小便不利,腹满或大便溏薄,神疲肢倦,苔白腻,色黄晦暗。
2)酒疸由于长期饮酒过度,酒热伤胃引起,主症是心中懊恼或热痛。
3)女劳疸多为房劳伤肾所造成,具体症状是日晡发热而反恶寒,膀胱急,小便自利,额上黑,足下热,大便必黑,时溏。
4)黑疸:日久不愈,血分瘀滞。症见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抓之不仁,脉浮弱,皮肤黑而微黄。
2、证治:
1)茵陈五苓散证,属于湿胜的黄疸;
2)大黄硝石汤、栀子大黄汤证,属于热胜的黄疸;3)茵陈蒿汤证,属于湿热俱胜的黄疸。
4)脾虚寒湿所致黄疸,治宜温中散寒化湿,用理
中、四逆等方加茵陈。
5)女劳疽,有兼瘀用硝石矾石散;若不兼瘀者,偏肾阴虚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偏于肾阳虚者,可用八味肾气丸。
二十六、惊悸
1、成因:惊多因突然受外界刺激而起,惊者气乱;悸多因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所致。
2、证治――惊宜镇惊安神,悸宜补虚定悸。1)惊狂证--火邪致心阳不足、神气浮越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通阳、镇惊、安神 2)心下悸证--水饮凌心 -半夏麻黄丸
-蠲饮通阳,降逆定悸 二
十七、吐衄下血
1、成因酒客咳者必致吐血,皆因极饮过度所致。
2、脉证“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亡血虚寒的脉象是:“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3、辨证:从春至夏衄者属太阳,从秋至冬衄者,属阳明。
4、论治
1)吐血、衄血
中气虚寒,不能摄血――柏叶汤(柏叶干姜艾叶马通汁)。
心火亢盛,迫血妄行――泻心汤清热泻火而止血。(芩连黄)2)便血
先便后血(远血)
-中焦脾气虚寒,统摄无权
-黄土汤(灶心土 白术 甘草 制附子干地黄 阿胶 黄芩)-温脾摄血。
先血后便(近血)-赤小豆当归散
-解毒清热,和血止血。二
十八、疮痈
1、初起的脉证多见脉象浮数,自觉恶寒的表证,但有局部固定的痛处,与外感的一身尽痛不同。
2、辨脓法: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二
十九、肠痈
1、主症:
脓未成表现为少腹肿痞,按之即痛,时时发热汗出恶寒,脉多迟紧; 脓已成表现为腹皮急,按之濡软,其身甲错无热,脉多洪数。
2、证治:脓未成的可下,脓已成的不可下 1)未成脓或脓成初期属急性里热实证者
-大黄牡丹汤(大黄、芒硝、丹皮、桃仁、冬瓜仁
-泻热通腑,化瘀排脓,消肿散结 2)内有痈脓体虚邪恋者 -薏苡附子败酱散
-排脓消肿,通阳散结,清热解毒
三
十、浸淫疮①预后:从口起流向四肢者,为病邪外出,易治;从四肢流来人口者,为病邪内侵,难治。――黄连粉 三
十一、手指臂肿
1、概念:是一种手指臂部关节肿胀,并作振颤,全身肌肉也发生抽动的病证。
2、病因:风痰阻滞经络
3、主症:以手指臂部肿胀抽动,或身体肌肉跳动作为主症,-藜芦甘草汤 -涌吐风痰
三
十二、转筋――包括手臂与小腿部肌肉痉挛掣痛。
――湿浊化热伤及筋脉
――以下肢为多见,甚则牵引小腹拘急疼痛:脉象强直而弦 ――鸡屎白散
――泻浊去湿,舒缓筋脉。三
十三、阴狐疝
-寒凝足厥阴肝经所致 -辛温通利,温经散寒 -蜘蛛散
三
十四、蛔虫病
1、用毒药杀虫治疗后,仍不得效,依然口吐清涎,腹痛发作有时者 -甘草粉蜜汤 -和胃缓痛
2、因腹痛剧烈致四肢逆冷,且静而时烦,反复发作,吐蛔,属蛔厥证者 -乌梅丸
-泻肝清胃,温脏安蛔,杀虫扶正
脚肿如脱:①形容两脚肿胀,似乎后身体脱离。 大黄硝石汤 证型:热盛里实 主治:黄色鲜明 腹满便结 小便不利 上燥下寒水停 栝楼翟麦丸;②脱,即剥皮也,脚即小腿,喻小腿肿甚,小便短赤 治法......
18.以下哪项不属于《金匮要略》“四半夏生姜吴茱萸醋浆水饮”名称 橘皮 留饮悬饮溢饮支饮痰饮 35.下列丸剂,属于蜜丸的是一、选择题(共50分,每题1分)19.痰饮卒呕吐、眩悸的主治方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
《金匮要略》一.【填空】1.《金匮要略》首创了2.《金匮要略》前22篇共载方剂3.《金匮要略》的性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4.“治未病”包括:5.病者素不应食,而反......
金匮要略简述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