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教师李镇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李镇西最好的老师”。
做最好的教师——李镇西
一、什么是“最好的教师”?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曾经风光一时的澳柯玛空调在做广告宣传时这样说。“做最好的自己!”我多次对学生这样说。“做最好教师!”现在,我这样对自己说。几个说法矛盾吗?我认为不矛盾。
“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但是,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则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这里的“自己”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张三李四;而具体的张三李四都是有具体职业的,因此,“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能力所能达到的最好程度。20多年前,我在给一位高三学生的信中曾这些写道――
谁都渴望成为英雄豪杰、伟人巨匠,但受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等制约,真正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的,只是少数。“人比人,气死人”,因为你比的人,处于人类文明的金字塔尖,当然越比越觉得自己无能。但是,请别忘了,虽然也许你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你却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我”。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的确,我们生活的世界象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即将毕业,可能升入大学,可能参加工作,但志愿与职业的选择现在还不能取决于你自己。你以前的理想都是很好的,但现实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因此,问题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要成为最好的——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赞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这话是写给这位学生的,其实也是写给我自己的。
二、“最好的教师”应该有着怎样的情怀?
(一)童心:和学生保持共同爱好
做有童心的教育者--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孩学习——这听来是很奇怪的,其实先生必须跟小孩子学,他才能了解小孩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并不是说完全跟小孩子学,而是说只有跟小孩子学,才能完成做民主教师的资格。否则即是专制教师。”(陶行知)陶行知说--
“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
建立平等的精神对话关系
• 第一届学生给我的信
• 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教学调查,投信任票,班规的监督„„
• 从教师节的特殊礼物到毕业之际的尊师卡:“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永远沟通!”
四、我每天的“五个一工程”
(一)、上好一堂语文课
(二)、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
(三)、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
(四)、读书不少于一万字
(五)、写一篇教育日记
(一)、上好一堂语文课
营造对话的课堂情景
我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举重若轻,行云流水
所谓“举重若轻”,是指教师的内在功底以及对教材的处理艺术。这里的“重”,指的是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课文固有的文化内涵;“轻”则指的是深入浅出的教学。备课时,教师应该尽可能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核,感悟其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但是在课堂上,则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地感悟课文内容。任何脱离学生实际因而让学生不知所云的“精彩讲解”“深刻分析”,都不过是教师“举重若重”的自言自语。
所谓“行云流水”,是指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流程、节奏等等的艺术。语文课有多种上法,不能定于一尊,但我追求一种自然、潇洒与“随意”。如果把语文课比作画国画,那么有人喜欢画工笔画——追求课堂的精巧,甚至对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在课前都精心设计因而胸有成竹,对这样的老师我充满敬意;但我不愿意画工笔画,而更愿意“大写意”,愿意课堂上有一些“突发情况”——这最能激发我即兴发挥的教学灵感;不要把课堂填得太满,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些空白给自己。教学的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而自然推进,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走进课
这些想法,本来那天晚上和你聊天时我就想说的,但几次话到嘴边都没有能够说出口,因为我怕让你难为情。但这些话不说我又觉得对你不负责任,毕竟我是你的班主任,该说的还得说。于是我选择了写信这种方式。
既然是朋友,我就单刀直入吧!听说——注意,的确是“听说”,你和外班的一个男生有超越一般男女同学界限的交往,是吗?如果是这样,我就想谈谈我的想法。当然,也可能是有的人过于敏感,误解你了。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可以聊聊这个话题。
我开始不相信,因为我觉得筱盈那么单纯的一个女孩怎么会那样呢?后来一想,即使——又要提醒你注意,我说的是“即使”——你真的有“那种感情”,其实也很正常呀!“朦胧的情感”和品德是没有关系的。我多次说过,少男少女互相产生好感,是正常的,这种感情甚至是很纯真的。只是在这关键的时期——我指的是冲刺高考的高二高三阶段,需要的是高度集中的精力,如果不是天才,恐怕很难两全其美。上学期我曾给三班的同学开设过一个关于爱情的讲座。提到我大学时读过一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写*中一对青年男女,后来两个参加了不同的派别。男父是共产党高级将领,女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两个人经历很多感情波折;多年后他们偶然遇到了。女主人公叫南珊,她说了一段话非常好:“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它们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幸福,价值都是同样的珍贵和巨大。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心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全部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而满意的心情,这一切,构成了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
是呀,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题,因而有不同的幸福。这些阶段应有的主题或者缺失或者错位,我们的人生都将是悲剧,至少会造成遗憾!上周星期四我女儿来给你们交流,面对有同学提到“早恋”的问题,她当时的回答是:“我们要考虑现在这个年龄段最应该做什么?每一个年龄段都是最应该做的事,如果把下个年龄段的事提前到现在来做,就意味着在两个年龄段都做了不该做的事,而且两件事都做不好!”你觉得呢?
上学期,在我所任教的高一(3)班建立了一个班级网站,“五一”期间我在网上读到我班一位同学的帖子《我的感情经历》,这位同学谈到自己的苦恼,就是陷入了一种朦胧的情感,经过思想斗争,这位同学决定放弃,而把精力用于这个年龄段自己最应该追求的东西。文章写得非常真实感人。我读了之后,在后面写了一个跟帖。我的跟帖全文如下——
读了这篇文字,我非常感动。你的心湖曾掀起过一片青春的美丽涟漪,这是生命最美的风景,美在纯洁,美在朦胧。但这不是唯一的风景。你终于走过了这片风景,向着前面更美的风景进发。就凭这一点,我把你视为我最骄傲的学生!我向你致以真诚的谢意和敬意!
我想到了我的高中时代,进入青春期的心同样为异性同学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
和民主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而言,教师一般来说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让教育充满民主精神
爱因斯坦:“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敬。” 阿克顿:民主的实质,就是“像尊重自己的权利一样尊重他人的权利”。
“民主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然,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尊重他人。民主教育的对立面:非人教育,等级教育,共性教育,听话教育,守旧教育,对教育行为的反思
“老师,用我的笔吧!”(关于师生平等)《心灵的选择--我的两次公开课》
从教22年,我多次上公开课,惟有这两次公开课我印象最深。有意思的是,当年上《我的老师》,评课者一致好评,学生却不买账;十多年后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引起专家和老师们的争议,却赢得学生欢迎。不能说学生的感受与专家的评价是绝对对立的;但当二者不太统一的时候,教师的选择便折射出其教育观。这两次公开课都促使我思考语文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并带动了我对整个语文教育的探索。而思考的核心仍是那个朴素的问题——
在学生的心灵与社会的“好评”之间,我应该选择什么?
(四)、读书不少于一万字 《尴尬与自豪》-----比起朱自清那一代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这一代语文教师有许多先天不足,无论我们现在如何“知名”,我们事业的“辉煌”都是有限的。我拿朱自清作为语文教师的典范,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太遥远,而且太理想化;那么,我就说一个近在身边的人,他就是我的岳父——乐山一中语文退休教师万鲁君先生。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万老先生当作一个“参照物”,和他一比,我真是觉得现在的语文教师远不如他们那一代人。这种不如,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问功底。万老先生在小学时便接触了大量的传统经典,而我是在“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的喧嚣声中成长起来的。由此产生的文化差距,简直天渊之别。
育诗》,在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蕴含着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
请打开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听他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抒发感情,一边阐述理念,真是一种享受;更不用说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了,他的教育著作也深入浅出,用老百姓的语言谈深刻的教育道理,他还用诗歌甚至儿歌来表达他对教育的理解。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深刻,而这“深刻”又往往是是通过非常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是的,今天的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新课程改革阶段,是有不少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老祖宗的著作里也没有解决今天我们遇到的所有难题的答案,因此,我们的教育理论也需要创新,过去一些经典理论也需要充实、发展或修正。但是,在根本问题上,应该说,古今中外教育家所面临的主题是共同而永恒的,这就是“人的解放”以及由此而来的对教育的人性、个性、创造性以及师生关系、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可以大胆地说,从不少教育经典著作中,我们甚至可以读到今天所提倡的新课程理念╠╠
比如,“如果想使学生发生兴趣,我们就应用心使方法合口味,务使一切事物,无论如何正经,都可以亲切地、诱人地放到他们跟前;比如用对话的形式,即诱导学生争相答复。”(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比如,“儿童也是爱表示自己是自由的,他们喜欢人家知道他们的良好举动,是他们自己做出来的,希望人家知道他们是绝对独立的,在这种地方他们和最自尊的成人没有分别。”(洛克《教育漫话》)比如,“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比如,“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论语》中一句“因材施教”不是蕴含着今天我们所说的“承认差异”、“尊重个性”乃至“多元智能”吗?谈“师生关系”谈“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还有比《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四个字更精辟的吗?
别冷落了经典!冷落经典,便是遗弃了我们应该继承的巅扑不破的真理。阅读教育经典,就是直接聆听古今中外教育大师不朽的声音,就是请大师们走进了我们的心灵,就是让人类共有的教育真理之光照耀着中国今天的教育。
特别推荐: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
2、教育报刊:
《教育研究》《教育参考》《教师博览》《师道》《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外国中小学教育》《中国教育报》《教育导报》„„
随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研究动态,了解教育同行们在思考什么
3、人文著作:不妨来点儿“非功利阅读”
师的写作,便是教育思考的很重要的途径。
教育为什么需要写作?(马克斯 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写作即思考和行动的调和。
写作是将思维成果跃然于纸上。写作是将内在的东西进行外化,它使我们离开自己直接面对的世界。如果我们审视纸张,审视我们所写的东西,我们客观化了的思维也在审视我们,于是,写作就建立了某种思考的认识状态,这种状态通常是社会科学理论所具有的特征。
写作是颇具创造性的活动。写作者写出了文章,写出的又不仅仅是文章,而是作者自己。正如萨特或许会说的:作者是他自己产品的产物。写作是某种自我制造或自我塑造。写作是为了检验事物的深度,也是为了了解自身的深度。
写作即思考的检测
写作把我们与我们的生活世界分开离开,又吸引我们更加接近生活世界。写作使思想脱离实践,又让思想回归实践当中。
对生活实践进行思考的写作,能使我们更勤于思考。“实践”的意思就是“思考活动”:充满思考的活动和充满活动的思考。
写作使思想成为文字而实现客观化,同时又使我们对真正与自己相关的事物的理解带有主观性。我的写作,作为一种实践,使我在生活中的实践富有洞察力(我现在能够看到原先无法看到的东西)写作可以锻炼我们!在写作中成长 快乐小荷的故事
于是从那天起,在网络上写教育日记成了我每天晚上必做的一件事情。开始容易坚持难,当新鲜劲儿过去的时候,我的热情就大不如从前了。有时懒惰常常来骚扰,让我步履维艰。这时,网友们的鼓励犹如旱地遇甘霖,“写得太感人了,向你学习!”“你是个勤奋的人,是个爱反思的老师。”“做你的学生真是幸福!”„„看到这些鼓励语,热情的火焰一次次被点燃。几个月后,只感觉要写的东西越来越多,常常随时记到日记本上,方便而快捷。现在的写作灵感经常会时不时地冒出来,往往觉得时间不够,有时一天写好几千字呢!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终于,第一篇文章在杂志上发表了,又一篇文章见报了,一篇又一篇文章的发表,犹如被注入了一支兴奋剂,激动的心情不言而喻。几百元的稿费拿在手,比拿1000多元的工资都高兴。老公开玩笑说:“天天泡在网上写呀写,得这点稿费还不够交电费的呢!”说虽这么说,我知道他心里也在替我高兴呢!这一学期,我有十几篇文章和言论分别发表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成长》杂志,(原《辅导员》下半月刊)《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人民日报》等国家级报刊上。这是几年来都不曾有过
1信后来在我偷偷地把它投寄到北京刚刚创刊的《班主任》杂志后居然能被连载!
我的这些所谓“论文”都不是纯理论的演绎或推导,而是源于我对教育的切肤之感,所以它们也可以说不像“论文”:没有煞费苦心地“构建”什么理论框架,也没有玩弄文字游戏似的拼凑这样“原则”那样“性”,更没有借时髦的“理论”和晦涩的名词来进行学术包装,我只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我想,即使是教育论文,也应该涌动着真诚的情感和诗的激情;因为真正的教育本身就燃烧着真诚的情感和诗的激情。
(4)、思想随笔
《太雷霹雳,秋白苍茫》
我们这个时代是英雄缺失的时代。凝望张太雷、瞿秋白20多岁时那气宇轩昂的形象,我不禁想到,在同样的年龄,现在的20多岁的男性往往被叫做(或自称)为“男孩子”!是的,现在是只有男孩子,没有男子汉,更遑论“英雄”!
张太雷、瞿秋白却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放弃了自我,而选择了天下——
没有非凡的武艺,却有超人的勇毅;没有凌空蹈虚的绝技,却有改天换地的智慧;没有呼风唤雨的招式,却拥有推动中国前进的力量。一脸书生气,浑身英雄胆。黄河咆哮而面不改色,泰山崩塌而心不颤跳。李白高唱《侠客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荆轲低吟《壮士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理想照亮思想,用革命点燃生命!
张太雷、瞿秋白二人性格迥然,一刚一柔,但他们的灵魂都已融进我们民族的精神,他们的忠骨都已化作中国的脊梁,他们是真正的大英雄——
张太雷是呼啸的大刀,瞿秋白是柔韧的长剑;张太雷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瞿秋白是“泉眼无声惜细流”;张太雷是气势磅礴的交响乐,瞿秋白是婉转幽雅的小夜曲;张太雷是辽阔草原奔腾的骏马,瞿秋白是万里晴空翱翔的云雀;张太雷是一幅色彩明丽的水粉画,瞿秋白是一首耐人咀嚼的朦胧诗;张太雷的青春如盛夏晴天的一声霹雳,瞿秋白的生命是深秋原野的无边苍茫„„ ——太雷霹雳,秋白苍茫!
(5)教育专著
第一本专著《青春期悄悄话--给中学生的100封信》
1997年的暑假,我从成都玉林中学调到成都石室中学,在搬家的过程中,我无意中又看到了那一捆尘封的教育手记。翻开我19年来所写的一本本教育手记,我自己都禁不住被自己感动了:那一页页发黄的文字,化作一张张老照片在我眼前变得清晰起来,分别多年的学生们正跑着跳着向我拥来,他们调皮的笑声萦绕在我的耳畔„„ 正是在那砰然心动的一刻,我做出了一个庄严的决定:我一定要把我和我学生的故事写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李镇西《做最好的教师》的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李镇西《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李镇西《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正是对李镇西老师教育人生的最好的诠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做最好......
李镇西《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镇西《......
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心得体会近几天,我认真阅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读后,受益匪浅。文中的每一个教学故事都包含着李镇西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