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名师的差距_我与名师之间的差距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1:27:2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我与名师的差距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我与名师之间的差距”。

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在哪里

很多老师,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曾发出过这样的慨叹:自己学历也不低,工作也挺认真,为什么与名师相比会有那么大的差距?是啊,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当你读一读名师的成长历程,看一看名师的课堂,听一听名师的报告,你就会发现,原来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在这里——

一、差在文化积淀上。

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以前我们常说,“给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今天,“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必须有流淌不息的泉水”,否则就无法满足学生越来越广泛的求知欲,无法驾驭开放的课堂。全国名师窦桂梅、孙双金、李永正、薛法根、支玉恒、魏书生、李镇西等每一位成名的老师,无一不是爱读书的人,善积累的人。他们长年累月与书为伴,业余时间基本都泡在书海里了,读书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乐趣。什么古今中外的名著,韵文十足的诗词,天南地北的名人,都在他们的涉猎之内。成功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基础,可以说,这些名师如果没有丰厚的知识积淀,就没有今天的辉煌成就。再看看我们自己,工作之时,茶余饭后,读过多少专业书?看过多少文学书?我们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天天忙得晕头转向,哪有时间读书啊?鲁迅不是说过吗,时间像海绵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只要你想读书,就会见缝插针,只有你去读了,才能体验到读书的好处。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所以要善于读书学习,不断汲取营养,用智慧支撑起自己的灵性,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因为有思想才有高度和深度,才能使一个人走得更远。

读什么样的书呢?一是要读专业方面的书,像吴菲的《不跪着教书》、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周勇的《跟着孔子学教书》、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郭道胜的《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陶继新的《做一个幸福的老师》、于永正的《教海漫记》、薛瑞萍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们上二年级啦》等等,还有窦桂梅的、朱永新的、魏书生的、王嵩舟的、支玉恒的、丁磁矿的,以及我们山东青岛苏静的、淄博常丽华的、潍坊韩兴娥的、高密王香兰的,都值得一读;还有一些名家的报告:任小艾的、高金英的、俞敏洪的、李振村的、崔红乐的、余世维的等等都很值得一看。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全国教育界的名家你不但要知道其人其事,而且要多读读他们的书,多看看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录像、专场报告等等,只要打上他们的名字和相关材料的名字,在百度上一搜就能搜到。高密读书协会也推荐过一些大夏书系中的系列丛书,几乎本本是精品,确实值得一读。另外,学校图书室也有不少非常好的专业书籍,这些书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经验,非常适合我们阅读。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跟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的确如此,这些名家的书读的多了,他们的思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我们的思想中来,成为自己智慧的一部分。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仅仅读一些专业方面的书是不够的,还要读一些文学之类的书,现在的书实在太多了,读哪些好呢?不管是肖复兴之类的作家,还是教育界的名家,他们的观点是要读就读经典。下面引用窦桂梅的一段话跟大家交流读经典的问题。她在《成长,需要我们回到“学习的常识”》一文中说:虽说“一部论语打天下”的说法多少有点夸张,但至少可以说明:经典,可以打下精神的底子,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影响一生的人生走向。像《红楼梦》《约翰·克里斯多夫》《哈姆雷特》《呐喊》《红字》《复活》《平凡的世界》《红与黑》《简爱》《呼啸山庄》等。教师在“不厌百回读”中获得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与升华。韩非子的“深智一物,众隐皆变”即是这个道理。同理,经典之作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无法绕开的必读之书。当然,我并非排斥时文阅读,它们也闪耀着教育智慧的光辉,但我们必须要有经典垫底,才能有效地汲取其精、气、神。另外,各年级段都有读书书目及拓展的相关知识,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谚语、俗语、名言、中华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的名著等等,每个学期读哪些书、拓展哪些知识老师们心里都要基本有数。我们最好能跟着学生一起读,甚至要赶在学生读之前读。这次我去参加经典诵读研讨会,有幸欣赏了各种各样的阅读课:有好书推荐课、阅读迁移课、对比阅读课、读书汇报课、阅读指导课等等,如果老师不参与读书或者不提前读书,这些课就无法上。如果读书没有选择,没有指导,没有汇报,学生的读书热情和读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肚里没有积淀写不出好文章,老师肚里没积淀就上不了好课。曾经当过小学老师的肖复兴,对现在的小学教育提出批评:“很多老师以为,自己怎么样也比个几岁的孩子知道得多,就不肯多学习,有的老师甚至只是当自己是个孩子王。”“作文也好,其他知识的学习也好,学做人做事也好,如果老师缺少读书,缺少学习,想教好孩子是很难的。”所以,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老师,要想拉近与名师的差距,让我们从读书开始吧。

二、差在认真执着上。

让我们来看看名师是怎样备课的吧。

时常有徒弟向贾志敏老师请教:怎样才能备出一节好课?贾老师总是反问:课文你背下来了吗?“备课,首先要能把课文熟读成诵”——这是贾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啊,如果老师对课文不熟悉,又怎么能全神贯注于对学生的引导呢?贾老师教了五十多年语文,已经七十多岁的他,凡是教过的课文,均能张口就背,朗朗成诵,令人叹服!

窦桂梅老师备《丑小鸭》一课,不但研读了安徒生的全部童话,还研读了几个版本的《安徒生传》,并进而研究了童话文体的特点,与本校教研组的老师一起讨论了10次,写下了12万字的备课札记„„一节课这样备下来,窦老师已经成了安徒生研究专家。我有幸在东营听过她讲的这节课,听过她的报告,亲眼目睹过她研究《丑小鸭》时的备课礼记,当时确实吃惊不小。

于永正老师执教公开课,不管课文教过多少遍,临上课前的晚上,他都一

定要手捧教材,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五遍方止,然后凝神静思,细细体悟。于老师备课,还有一个从不妥协的“规则”:对课文中的任何枝节问题,只要存有哪怕丁点儿疑惑,也要彻查。《全神贯注》中说:罗丹每次修改作品总要盖上一层湿布。为弄明白这样一个枝节问题,于老师专程跑到文化馆请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鲁迅送给侄女两本书《表》和《小约翰》,这两本书是谁翻译的?也是一个不起眼的枝节问题,于老师专程跑到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查资料,终于弄清楚是鲁迅翻译的,由此证明鲁迅关心的不止是侄女一个人,翻译这两本书是为了更多的青少年成长。

王崧舟老师备《长相思》,一开始细细读之,并无感觉,于是,跳出词外,他研读了几乎所有能够找到的《长相思》的评鉴文字,写下了1万多字的评鉴笔记;他又一步步走入了作者纳兰性德的世界——他的生平,他的性格,他的爱情,他的人生细节„„一段时间,他甚至精神恍惚,仿佛与纳兰性德相伴而行,同喜同悲。就这样,一首词的细读,王老师花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最后,他又将1万多字的评鉴浓缩为1493字的感悟。正是有了这样的文本细读功夫,在2005年《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研讨大会上,王老师的《长相思》一炮打响,引起巨大轰动。

由此可见,课堂的精彩更多的是来自课外的功夫。王崧舟老师借大哲学家尼采的“精神三变”说来解读自己细读《长相思》的精神历程: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成为婴儿。骆驼意味着接受训练,听从指导,传承前人的经验和文化;狮子则意味着唯我独尊,自己作决定,对自己负责;婴儿象征着“完美的开始”,婴儿让人的精神重新回到了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原点。

名师精彩教学艺术的源头就在这里:谁要是完成了从骆驼到狮子再到婴儿的转变,那么谁的课堂就进入了自由的王国和艺术的境界。

读到这里,我们再反思一下自己的备课吧。课文且不说背熟,想想上课前读过几遍?读熟了吗?重点、难点、疑点把握准确了吗?字斟句酌了吗?文中牵扯到的枝节查阅资料了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为什么公开课的质量比常态课要高?为什么公开课一般都深得学生的喜爱,留下的印象深刻,学到的知识全面?就是因为我们在讲课前下了大气力准备的缘故嘛。一分辛苦一分才,我们水平不够高,不是我们能力不行,是因为我们没舍得下功夫啊!

三、差在善于思考上。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孙双金的教学反思就是建立在他对课堂教学实践关照的基础上,用一种自我内省的形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以此来促进自己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孙双金在自己成长过程中,针对自己的教学感受已经写了几十万字的文稿,现已编集成书,即《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提出了语文“情智教育”理念。这一“情智教育”理念的形成是他长期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的结果。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于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写“教后记”,他在备课本上为自己开辟的一块园地。一堂课下来有时很兴奋,就赶紧记下兴奋点(即成功点);有时也有遗憾,就赶紧记下这遗憾。在记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往往会得到升华,负面的东西会一下变成正确的,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受。所以他说,反思吧,记下来吧,这样,成功和失误都是收获!

全国著名班主任任小艾在参与第一批专家论著的编写时,竟然找出几麻袋的教育手记,可以说,没有不断的反思,就没有现在的任小艾。

我们身边的谭海霞、小小飞雁、李爱霞、周升芳、管目荣、林新香等老师都是善于反思的老师,她们边教学、边思考、边总结。不要小瞧一篇篇小文章,这可是是她们思考的结果,技艺的升华。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小文章,才会有不断的进步。相信这些老师如果能坚持下去,一定会成为教育的专家或教学的行家!

再来看看自己,针对平日工作,我们思考过多少?针对所教学科做过多少反思?写过多少文章?不要找借口说自己文采不好,上海以作文教学著名的老师管建刚起初就是一个最愁写作的人,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可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不但成为全国著名的作文专家,而且写了好多教育教学专著全国发行,销量很大。“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只要你肯反思,最终你也会走向成功的!

四、差在持之以恒上。

读读名师的成长历程,你就会发现,他们都有着一股永不服输的干劲,都有着坚忍不拔的精神,都能够忍得住寂寞,在学习上、研究上都舍得下工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日积月累,才有底蕴丰厚、经验丰富的一天。“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一个人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成功的背后是无尽的付出,漫长的等待。可是,我们身边的好多人做事就是三分钟热血,不能坚持到底。最近听了一场报告深受启发,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认真钻研,可是没过多久干够了,于是一切恢复了老样子;有幸听了一节名师的课,再次热血沸腾,可是没过多久,又是故伎重演„„因此,我们不够优秀,是因为我们缺少名师的优秀品质和顽强毅力,是因为我们付出的太少。

名师,一个多么鲜亮而又让人羡慕的称号,但是没有辛勤的付出,便不会有丰硕的回报。“成功之花,人们口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然而,谁又知道,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相信执着的付出一定能换来丰硕的回报的,让我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全身心地投入,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绩!

我与名师找差距

我与名师找差距王英荣 今天我聆听了几位名师的讲座,才发现自己与名师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不过,“观弦歌而知雅意”,自己多少还是沾了点名师的光彩,毕竟还是有一些触动的,现......

《我与名师的差距》心得体会

学名师找差距心得体会我校今天在礼堂召开了“我与名师的差距”的讲座。通过此次活动我受益匪浅。让我在领略名师风采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深情的爱;感受到了......

普通教师与名师的差距

普通教师与名师的差距成为一个名师,这是许多普通教师梦寐以求的。而名师之所以为名师,必有普通教师所不具备的一面。找出普通教师与名师的差距所在,不仅可以缩短这两者的差距,还......

我与礼仪差距

我与礼仪差距我国是礼仪之邦,历来注重礼仪。四书五经中便有礼仪的记载,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

我与优秀教师的差距

我与优秀教师的差距马心宇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即将结束,,我的教学工作也开展的比较顺利,在各个方面也有了明显的进步。无论是在教学还是为人处世上。但是在许多方面与优秀教师还......

下载我与名师的差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与名师的差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