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基础知识_雷达基础知识培训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1:20: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雷达基础知识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雷达基础知识培训”。

雷达工作时发射无线电波,依靠接收器接收物体反射回波来判断其距离,速度和移动路线 雷达技术定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雷达技术就是利用电磁波对目标进行测向和定位。它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经过处理来获取目标的距离、方位和高度等信息。雷达一词是英文Radar的音译,它是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几个英文单词词头的缩写,意为“无线电检测和测距”。雷达技术涉及到天线、接收、发射、控制、显示、数据处理、收发开关、调制器、定时器及微电子等技术领域。雷达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探测手段,具有白天黑夜均能检测到远距离的较小目标,不为云、雾和两所阻挡,具有探测距离远,测量目标参数速度快等特点,因此,它不仅用于军事目的,还广泛地应用到民用事业和各项科学研究中,如交通管制、气象预报、资源探测、航天、电离层结构和天体研究等等。雷达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按雷达波段可分为米波雷达、分米波雷达、厘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及其他波段雷达等;按雷达发射信号形式或信息加工方式可分为脉冲雷达、连续波雷达、脉冲压缩雷达、动目标显示雷达、脉冲多卜勒雷达等;按雷达架设地点不同可分为地面雷达、航空器载(机载)雷达、船舶载雷达、航天器载雷达等;按雷达完成的战术任务不同可分为:远程和超远程警戒雷达、指挥引导雷达、炮瞄雷达、跟踪测量雷达、导弹制导雷达、航空管制雷达和气象雷达等;按天线特点可分为相控阵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和共形天线雷达等等。不论怎么分类,雷达基本上划分为连续波和脉冲雷达两大类。各类雷达的研究、发展和设置由雷达所承担的任务来决定。国外概况:

雷达技术的基本概念形成于20世纪初。20年代的研究证明了雷达技术可发现船只,并用于测量电离层的高度。30年代初开始研制探测飞机的脉冲雷达技术。从30年代中开始,军事部门利用雷达技术来测定远距离或看不见的目标的方向、距离和大小之后,雷达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利用新出现的雷达设备在邻近德国的本土海岸线上(英伦海峡沿岸)布设了一道观测敌方飞机的早期报警雷达链,使伦敦城及其周围的机场不致遭到德国法西斯入侵飞机的突袭,对保卫英国本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雷达技术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作战的需要,雷达技术发展极为迅速,新的雷达器件不断现出,雷达使用频率不断扩展,作战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在战前的雷达器件和技术只能达到几十兆赫。大战初期,德国首先研制成大功率三、四极电子管后,雷达工作频率可达500兆赫以上,这不仅提高了雷达探索和引导飞机的精度,而且也提高了高炮控制雷达的性能,使高炮命中率更高,1939年,英国发明工作频率为3000兆赫的功率磁控管以后,雷达技术开始向空中发展,地面与空中雷达投入使用,使盟军在空战和海-空作战方面取得了优势。大战后期,美国进一步把雷达技术使用的磁控管的工作频率提高到10吉赫,实现了机载雷达小型化并提高了测量精度。在高炮火控方面,精密自动跟踪雷达技术使高炮命中率从战争初期的数千发炮弹击落一架飞机,提高到数十发击中一架飞机,命中率提高了二个数量级。随着电子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雷达技术不断向前推进,新的雷达体制不断涌现,并相继建立了许多防空预警雷达系统(网)。就雷达技术和体制而言,40年代后期出现了动目标显示技术,诞生了动目标显示雷达,这有利于从地杂波和云雨等杂波背景中发现目标。50年代,雷达技术已经较广泛地采用了动目标显示、单脉冲测角和跟踪以及脉冲压缩技术,并研制出高分辨力的合成孔径雷达技术。60年代出现了相控阵雷达、超视距雷达和三坐标雷达,并将合成孔径雷达推广到民用。70年代固态相控阵雷达和脉冲多普勒雷达问世。从雷达技术的应用而言,随着50年代高速喷气式飞机的出现,60年代低空突防飞机、部分轨道轰炸武器和中、远程弹道导弹以及军用卫星的出现,人们研制了低空警戒雷达、超远程警戒和跟踪测量雷达,并建立了专门用于对付这些目标的雷达预警系统,如50年代美国为对付前苏联远程轰炸机的威胁,相继建立了“松树预警线”、“远程预警线”和“中加拿大预警线”;60年代为对付弹道导弹威胁建立了“北方弹道导弹预警系统”;60年代至70年代初建立了“潜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到70年代和80年代又决定用更先进的雷达(包括固态大型相控阵雷达)对上述系统进行改进,以使这些防空预警系统现代化,并使其中的一些大型系统具备一机多能(情报搜集、预警、跟踪、对空间目标的编目监视以及攻击制定)和对付多目标的能力。目前,美国和前苏联的雷达(现在主要由俄罗斯接管)无论从雷达体制的多样性、雷达技术水平的先进性、雷达预警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大型雷达的数量等方面看,它们均处于世界前列,各种体制的雷达,它们都拥有,有的只有它们建成了,如大型后向散射超视距雷达,美国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建造了两部。前苏联从80年代初开始至苏联解体时为止,共建造了四部。探测距离与跟踪距离达数千公里的大型雷达及雷达网,国外只有它们两家拥有。如陆(海)基先进的大型相控阵雷达系统,前苏联最多,达20多部,美国也有9部。这些大型雷达系统一部的建造费用少则几千万美元,多则达数亿美元,如美国的后向散射超视距雷达(原计划用25亿美元建四部)。陆基大型相控阵雷达尽管技术上已经成熟和完善,但是,冷战结束后,其发展暂处于稳定状态,近几年,美国和俄罗斯很少新建这类雷达,相反,俄罗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其大型相控阵雷达的数量还在减少,如1998年8月已关闭了位于拉脱维亚的雷达站。另一方面,由于相控阵雷达具有一机多能、波束易控以及对付多目标等优点,它在机载和舰船载应用方面仍是雷达技术发展的方向,国外仍在大力发展中,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均在为先进战斗机及联合攻击战斗机研制固态相控阵雷达,以提高战斗机的多目标、多功能及远程攻击能力;美国和以色列等国家还在研制新的装载相控阵雷达的预警飞机。

雷达技术从军方开始利用它来测定远距离或看不见的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为起点,其发展已经历了六十多年,时至今日,仍方兴未艾,蓬勃发展。雷达体制从开始时单一的脉冲制,发展成为今天拥有动目标显示、合成孔径、相控阵、超视距以及脉冲多普勒等多种体制。雷达功能不断扩展,当初主要是观察空中飞机,现在观测目标已拓宽到从地下到空间的多类目标,如地下工事、地下指挥所、地面和海面慢速移动目标、低空和超低空飞行目标、空中的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飞行器、固定机翼和旋转机翼飞行器、空间航天飞行器、运载火箭以及弹道导弹等等;当初主要是主动、快速获取目标信息的手段,除此之外,它现在还是各类先进作战平台实现精确打击的必备设备,是发展先进武器系统测试评估的手段。雷达功能的拓展要求雷达技术的发展必须满足这些要求,这就促使雷达技术向多功能(搜索、检测和跟踪);多模工作方式;地面和海上雷达相互融汇;天线系统采用电扫阵列、合成孔径、工作频段宽、辐射能力强、重量轻和噪声低的器件;机动性强、可移动或易移动;采用双/多基地雷达和逆合成孔径雷达,以进一步提高抗干扰、抗摧毁和对付隐身目标的能力;采用相控阵技术发展三坐标低空补盲雷达;雷达系统信号处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影响:

雷达技术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列三方面:1.是军事上实时、主动、全天候获取各类目标信息不可缺少的技术探测手段,是收集各种军事情报的传感器技术之一,是“千里眼”。在当今高技术条件下,对一个战区乃至全球多方面的情报收集、处理、分发是指挥员做出正确决策和快速响应必不可少的前提,在防空及各军兵种与各个级别上的战略、战术指挥控制与通信(C3I)系统中,雷达技术是主动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其它探测手段不能替代的。2.雷达是先进作战平台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人们研制各类武器系统最为关心的。例如,先进的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是战斗机火控系统的关键设备,西方主要国家早已将其装备部队,它们还在为更先进的战斗机研制固态相控阵雷达,以提高战斗机的多目标、多功能及远程攻击能力;机载轰炸雷达是轰炸机提高轰炸成功率的重要保证,使轰炸可以不受气象条件和白天黑夜的限制,并可与激光瞄准设备相配合,实现精确打击的目的;地形跟踪和地形回避雷达可使轰炸机、战斗机和巡航导弹实现低空、超低空安全隐蔽接近作战地域和要攻击的目标。3.雷达技术是发展先进武器系统测试评估的技术手段。例如各种精密打击武器,在其研制过程及最终性能评估中,必须要有精密测量雷达对其飞行轨迹、落点精度等进行测量与鉴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和发展中,雷达是弹道参数测量、真假目标识别、突防能力检验、卫星安全控制及轨道测量等必不可少的手段。由此可见,雷达技术是一个国家国防和武器装备现代化以及国防科技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技术难点] 雷达技术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发展之后,目前最关键的是如何与数字计算机相结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以实现从原始的回波信号中实时提取大量有用信息,并以简便、直观方式显示给操作人员,送达到与其相配合的武器系统,使雷达系统能执行更多的任务,能自适应环境而工作。由于雷达技术与现代武器系统密不可分,它所要探测的目标种类越来越多,这就要求雷达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也很多。1.要解决多目标识别(尤以非合作目标的识别)问题;2.要解决对低空、超低空目标的探测以及对低空和地面移动目标的探测问题;3.要解决对付隐身目标、寻的导弹、反辐射导弹的攻击;4.要解决一机多能及抗电子干扰问题;5.要解决轻重量、以满足平台升高、机载和星载应用要求;6.要研制不同波段的合成孔径雷达等。机载雷达的发展概况

六十年来,国外机载雷达已发展成九大类,数百个型号。其中,军用机载雷达占大多数。现在,军用机载达不但已经成为各种军用飞机必不可少的重要电子装备,而且其性能优劣已成为军用飞机性能的重要标志。

1、六十年的发展历程

军用机载雷达是30 年代诞生的。当时机载雷达使用的是笨重的米波振子阵列天线,而且被安装在飞机机头和机翼的外侧。二战期间,尽管磁控管在雷达中广泛使用后出现了多种型号的10 厘米和3 厘米波段的军用机载雷达,有了空对地(搜索)轰炸、空对空(截击)火控、敌我识别、无线电高度(计)、护尾告警等类型,但它们的技术水平却很低。它们所采用的信号不过是脉冲调制和调频连续波两种;发射管不过是多极真空管和磁控管;天线不过是振子和抛物反射面;显示器全都采用阴极射线管;自动角度跟踪和距离跟踪系统多数用机电式,技术上还不够完善。当时较新的技术只有机械式电扫描天线,动目标显示和传送雷达信号到地面观测站的中继线路这三项。

二战以后,机载雷达发展了单脉冲角度跟踪、脉冲多普勒信号处理、合成孔径和脉冲压缩的高分辨率、结合敌我识别的组合系统、结合计算机的自动截击火控系统、地形回避和地形跟随、无源或有源的相控阵,频率捷变、多目标探测与跟踪等新的雷达系统。分系统所采用的新技术有高效矩阵平板线、全固态相控阵的收发单元功能模块、低噪声射频接收场效应放大器、高频率稳定频率综合器、数字式信号处理与数据处理、可编程的功率控制和数字处理、彩色电视光栅扫描变换显示、大功率的液压或力矩马达的天线驱动、控制指令和信息传输的数字总线、计算机控制的机内自检系统等。所采用的新器件有栅控功率行波管、砷化镓射频器件、高速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目前装备各国的军用飞机的雷达已有所需的各种类型、各种性能;覆盖从分米波到光波的宽广频域;不同复杂程度雷达的可*性达到100~1000小时MTBF。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2、90年代的机载雷达

90年代在各国军用飞机上装备的产品都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雷达波段通常为X与Ku波段;预警雷达使用更长波段;直升机雷达使用毫米波段。雷达的波形通常为具有高、中、低脉冲重复频率的全波形脉冲多普勒全相参系统。发射机通常使用功率行波管。天线一般使用平板缝阵天线,并向无源相控阵以至有源相控阵过渡。信号处理已基本实现数字化;数据处理也已实现数字计算机化;由于微处理机的快速发展而使信号处理与数据处理合并在同一个可编程处理机中进行。机载雷达的显示信息均已变换成电视制式信号在飞机的综合显示系统中显示。雷达的可*性因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使用和模块化设计而大幅度提高;雷达的维护性则由于机内自检与试验台的广泛使用而得到极大改善。雷达的体积与重量逐年降低;功耗则稳定在合理水平上。

美国隐形飞机上装备的最新一代机载雷达与过去50年装备使用的有很大差别。出于隐形的要求,必须装备低截获概率雷达。相控阵天线具有较好的隐身性能,而其技术进展已到了实用阶段,因而成为首选的系统。B-2隐身轰炸机的AN/APQ-181和F-22隐形战斗机的AN/APG-77分别采用无源和有源的二维相控阵天线。F-117A隐形攻击机为了保持其隐形特性与突出对地攻击的能力,它仅装备红外探测和制导激光炸弹的激光照射设备,没有装备主动微波雷达。正在研制的隐形直升机RAH-66则采用传播衰减较大的短毫米波段以保持其隐形特性。新一代军用机载雷达的另一特点是模块化和在航空电子系统中的集成化。无论是APG-77还是APG-181雷达,它所构成的组件大量采用其它主力飞机所装备的APG-68、APG-70/APG-73和APG-164等雷达的模块,它们之中有很高比例的模块通用性。由于这一代飞机已逐步采用集成航空电子系统设计,雷达在传统上作为一个完整设备的特征开始消失。在“数字航空集成系统(DAIS)”中,雷达的数据输入与输出,及其控制指令都通过数据总线(在美军用飞机中采用军用1553B数据总线)传输,雷达已没有独立的显示控制分系统。在F-22飞机的“宝石柱”模块化集成航空电子系统中,由于大量的信号处理,数据处理和显示控制功能都已由飞机的集成航空电子系统的信号处理区、任务处理区与集成显示器来完成,APG-77雷达只剩下有源单元电扫阵列(AESA)和可编程信号处理机。有源单元是用砷化镓材料制造的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收发模块,并直接连接小型辐射器。新一代军用机载雷达在使用上的特点便于维护、使用周期长。航空电子系统的机内自检(BIT)系统能够自动检测与隔离故障。判明故障以后,更换通用性较强的模块也很方便。而有源阵列天线更具备“整机性能柔性下降”的能力,不会发生致命性突然失效,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外场的维护工作。3、21世纪的机载雷达

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因而大大减少了军用飞机用雷达的需求。军用飞机未来发展方向可归纳为隐形、高机动性、多用途化以及武器制导的精确化。21世纪军用飞机的航行、探测与识别目标、隐蔽自身、精确攻击、战果确认等各个阶段都需要有更先进的雷达设备。以相控阵技术为基础的多功能机载雷达可使未来的军用飞机履行多种类型的作战任务,使之成为多用途的军用飞机。

20世纪后半叶,以数字计算和大模集成电路为基础的电子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为军用机载雷达跨进21世纪和实现重大转折奠定了技术基础。雷达获取的信息已从最初的回波有无的检测和距离测量发展到距离、角度、速度四维参数的测量和目标频率特征的分析;从单频单极化发展到宽频多极化以获取更广泛的目标与背景信息;用逆散射特征获取目标尺寸和形状的信息。雷达的频段将向更短(毫米波、红外、激光)和更长(分米波、米波)两个方向发展,以获得更高分辨率、更高抗干扰能力、更多的目标特征或更高的穿透能力。雷达射频能量的产生、辐射、波束控制和接收将由传统的发射机、天线、接收机三大部件转变为数以百、千计的相位控制阵列的收发组件。这种无需转动天线、可用计算机控制天线波束以及“柔性性能下降”特性,更适应多功能机载场合的需要。随着工艺和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相控阵列还会向飞机机体的仿形阵和敏感蒙皮的方向发展,那将是机载雷达由目前的立体结构向面状分布的根本变化。雷达的信号、数据等信息的处理将实现数字化和综合化。不但雷达内部各种处理系统可以通过编程完成各项处理功能,而且航空电子系统可以把包括雷达在内的各电子设备的信息处理综合在一起,由统一的处理机来处理。这就是美国目前已经推行的“宝石柱”和即将推行的“宝石台”航空电子集成化计划的要点。雷达的控制和显示,目前已通过数据总线并入航空电子集成系统之中。数据总线将逐步改用光纤传送;控制将尽量由计算机按程序来完成;必需由人员亲自干预的控制将用语音来完成,以减少手控动作和控制装置;雷达显示将在集成彩色平板显示屏上出现。

21世纪,雷达的可*性和可维修性将有根本的改进。虽然雷达的功能和性能都已不断发展与提高,但经过长期对可*性改进、雷达测试设备和机内自检系统的研究,目前已使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达到200小时以上,外场平均修复时间降到20分钟。相控阵雷达所具有的柔性性能下降特性还有可能使机载雷达逐步做到使用期内免修。雷达的设计和研制方法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计算机在设计、制造、测试过程中取代了大量的人力。雷达的标准化、系列化和组合(模块)化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方法。它将使机载雷达的设计量减少、研制周期缩短;零部件的通用性提高;雷达的发展已形成系列。由于目前军用机载雷达已面临人为电子干扰、目标低空突防、遭受反辐射导弹攻击、目标隐身和高功率能束武器攻击等多种对抗环境,人们需要更多地研究与采用各种对抗措施。未来的雷达研制工作将侧重系统研究和设计,按照用户的各项要求采用成熟的雷达技术和商用元器件与模块,并用较短时间制成所需的产品。

若综合应用上述已取得或正在取得的高新技术成果,21世纪的军用机载雷达将会普遍采用脉冲多普勒系统,以具备下视能力;具有多目标探测、识别和攻击能力,以对付多个目标;同时具有地形跟随与地形回避能力,以超低空突防;具有合成孔径和逆合成孔径能力,以具备高分辨能力;采用无源或有源相控阵天线,以具备多功能、高可*性等超级能力;采用毫米波、红外与激光探测跟踪器,以适应特殊要求;具有风切变探测能力,以确保飞机着陆时的安全。21世纪的军用机载雷达还会继续探索并解决一系列新概念、新课题,以对付隐身目标、抑制干扰、识别敌我、充分利用电磁信息的能力。军用机载雷达将会发展成一个以微波雷达为主体、集多频段探测器为一体,进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集成系统;将是一个低截获概率的、能探测隐身目标的探测系统;将具备自适应对抗各种人为电子干扰、抗击反辐射武器和高功率束射武器能力的探测系统;将具备远距离识别敌方目标、二维高分辨能力的探测系统;将是一个利用机身和机翼外表仿形安装的共形阵探测系统或敏感蒙皮系统。

战斗机雷达基本概念

首先,现在在世界上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现代战斗机雷达的能力的公司,仅有十几个而已。美国有休斯(后来被合并到雷锡恩公司)、西屋(Westinghouse,后被合并到诺斯若普-格鲁曼)公司、埃莫森(Emerson)公司和GE(后被合并到洛克西德-马丁)公司等。从以上说明也可以看到,美国的雷达公司们一般来说开始都是综合性电子公司出身,后来则逐步被合并到航空、防务公司集团中去的。在欧洲,本来有英国的马克罗尼公司(Gec Marconi)和法国的汤普森CSF公司,后来合并为泰雷斯公司。这两者都是有名的雷达制造企业,我国在外贸产品上也采用过这些公司的产品。另外,法国的达索公司不是专门的雷达公司,但为了阵风的开发,也参与制造战斗机雷达。另外的国家,这有瑞典的萨伯(Saab)公司,和以色列的埃尔塔(Elta)公司等。这些几乎就是西方系列的主流雷达制造公司的全部了。这也反映了要设计一个当代的优秀战斗机雷达,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先说两个术语,波段(Band)和模式(Mode)。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波段:指的是雷达波长的范围,根据雷达的种类和用途,其使用的波段都不一样,像C波段,Ku波段等等,都是指这些(译者注:波段的编号有新旧两种记号方式,后续文章再进行说明)。

模式:说的就是雷达用于特种目的的使用方式,现代的雷达都是采用多种模式的雷达。简单来说,有空对空模式,空对地模式等等等,第三代战斗机的雷达一般拥有18种左右的模式,但F-18战斗机采用的AN/APG-65雷达则拥有28个模式(因为F-18应该称为F/A-18,是第三代战斗机中少数拥有常备多任务的战斗机)。现在简单罗列一下这些模式: * AIR-TO-AIR.空对空模式

Range While Search(RWS)– 搜索及测距模式

Track While Scan(TWS)– 边扫描边追踪模式 TRACK AND SCAN(TAS)34.....F-104 的雷达 AN/APG-50......F-4 基本型的雷达。雷达是什么?

RADAR 是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缩略语。简单来说,雷达就是一种发射电磁能量(electromagnetic energy),并收到从目标物体反射而来的反射波(echo)来知道目标方位信息的一种仪器。现在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把握目标物体的外形特征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从目标物体反射的信号(echo signal)体现则所有目标信息,重要性如同雷达工学中的生命。

从反射波可以获得很多信息。首先,与目标的距离(军用名词标识为range,与distance同义)是通过说放出的电磁波返回的时间(Round trip time)来测算的。由于电磁波的速度相当于光速,是通过常数C(约 30万 km/sec)乘与 Round trip time/2 来计算的。(往返距离应该除以2是吧?)?}然后是目标的方向。首先目标的坐标(coordinates)根据目标所处的空间可分为2维(2 Dimension, 2D)和3维(3 Dimension, 3D)。(做图形设计或者玩游戏的人都知道^^)海上的舰艇或者地面目标,由于不能上下移动,可看作二维物体,而飞在空中的飞机或者水下的潜艇,拥有一个高度(或者潜深)的概念,当然要适用三维坐标。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一般的航海雷达或者远程预警雷达(Air Surveillance)都是2D雷达。反之,战斗机雷达则都是三维雷达(没有高度信息的雷达,对蕉坊比皇敲挥玫腲^)。二位雷达一般进行360度旋转,而战斗机雷达不能监控360赌全方位,一般来说120度是期探测极限范围。再对2D和3D进行分析:

首先要区分的概念,就是方位(Bearing)和方向(Direction)。

“方位”是二维概念,以自身位置为中心来标识目标的相对位置。相对的,“方向”是包括了“方位 + 高度”的三维概念。这里面的方位和二维所说的方位是同一个东西,但一般用Azimuth来表示。一般的表现方式就是以方位角(azimuth angle)来标识的。在雷达用名词里面,高度不是以一般名词Altitude,而是用Elevation来表示的。因为这里所说的高度并不是海拔高度,而是相对于自身的目标相对高度。因此表示起来也不会用“**米高度”而是以“高度角××”来表示的,英语就是elevation angle。整理一下,就是: 2D = Bearing + Range(方位 + 距离)3D = Azimuth + Elevation + Range(方位 + 高度 + 距离 = 方向 + 距离)[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这样,就能确定目标的二维或三维位置信息。以飞机目标为例,就会表示为“Azimuth angle 270度 + Elevation angle 15 度 + Range 70 km” 这种方式。

想象一下无线广播。就像是从一个火堆散发热量,从一个大大的天线中,电波会散播到周围。这时候是不能知道接收信息的对象是哪些的。如果雷达波也是这样的话,就只会根据反射波知道周围有物体,而不能知道目标在什么地方。

那么雷达是怎么探知目标位置的呢? 雷达之所以能够认知到目标方位,是因为雷达是将电磁波作为控制得很窄的波束(beam)的形态来发射的。用这种控制良好的波束来“很勤劳地”反复射向想要搜索的目标区域,并用一定的顺序来扫描,所以就能够探测到目标的方位的。举例来说,弱这个波束的宽度是90度角,那么向东西南北各发射看看,如果南方有回波,那就能知道目标在南边,就是这个原理。同样,如果将波束的宽度再次细分,调整到每1度、2度,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加精确的方向。就是这种精确探测能力的程度,被称为角解析度(Angular Resolution)。波束宽度变得越窄,角解析度救护变得越高。在雷达天线的驱动装置上面,就有Angle Tracking System,当接收到 echo的时候,就会一直不断地计算正确的角度。这个角度,就是目标的方向信息。雷达的波束鞑子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伞形波束(fan beam),另一个是铅笔波束(pancil beam)。伞形波束就如同以切好的西瓜片,铅笔波束这是一个如同铅笔的很细很长的圆锥形波束。形容波束的形状也是用角度(angle)来表示的。就像“Azimuth 几度, Elevation 几度”这个样子。

雷达

中国公开最新型DWL0020反隐形战机雷达(图) 2009-05-22 10:56:11 来源: 环球时报(北京)跟贴 90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4月1日,在世界雷达博览会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西南电子设......

雷达液位计

不同型号雷达液位计对比分析雷达液位计是利用将信号发射出去,然后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而分析物体与自己相隔距离这种方法原理来工作的。它主要应用于无法接触液体、浆料......

雷达[优秀]

浅谈雷达技术摘要:雷达具有发现目标距离远,测定目标坐标速度快,能全天候使用等特点。因此在警戒、引导、武器控制、侦察、航行保障、气象观察、敌我识别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成为......

雷达行业

一、概述我国的雷达工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广大科技人员五十年的不懈努力,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维修......

雷达通信

雷达通信简介一、雷达简介雷达这个名称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英文的缩写。而雷达的出现对地(搜索)轰炸、空对空(截击)脉冲角度跟踪、脉冲多......

下载雷达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雷达基础知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