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防灾减灾_地下工程防灾减灾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1:09:2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地下工程防灾减灾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地下工程防灾减灾”。

灾害的定义:灾害是指那些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的综合原因,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

灾害种类:1人为灾害(生态环境灾害:烟雾与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等工程事故灾害:岩土工程塌方、爆炸、核泄漏等政治社会灾害:战争、人为放毒、社会暴力等)2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山崩、滑坡泥石流等气象防灾害:暴雨、洪涝、冰雹、龙卷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沙尘暴等④天文灾害:天体撞击、太阳活动异常等⑤其他:雪崩、海啸鼠害等)......从灾害发展的特性分类(1.突变型2.发展型.持续型4.演变型)。

灾害形成的条件:1.灾害源(也称致灾因子)、2.灾害载体3.承灾体。灾害分级:1.巨灾:死亡10000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币2.大灾:死亡1000-10000人,经济损失1000-1亿元万人民币3.中灾:死亡100-1000人,经济损失100万-1000万元人民币4.小灾:死亡10-100人,经济损失10万-100万元人民币5.微灾:死亡

城市灾害的特点:1.灾害源种类复杂2.传播速度快3.强度和广度大4.后果严重和恢复期长。

防灾减灾的基本原理:1.消除灾害源或降低灾害的强度2.改变灾害载体的能量和流通渠道3.对受灾体采取避防与保护性措施。

我国的灾害特点及其原因:我国灾害的总体特点是:灾害发生的频率大、种类多、危害强。就自然灾害而言,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由于我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界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我国大陆东临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等原因。另一特点是:灾害重点已经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这种转移的原因之一源于城市化进程。

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危害:1.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2.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3.由于气候条件变化导致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不仅威胁城镇、村庄、工矿的一般建筑物,对交通运输、水电站、水库等土木工程基础设施也构成严重的威胁。导致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沉降等。

滑坡形态要素:滑坡周界—平面上滑坡体与周围稳定不动的岩体或土体的分界线;滑动面—滑坡体沿其向下滑动的面,简称滑坡面;滑坡床—指滑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体,简称滑床。滑坡壁—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体脱离后暴漏在外面的形似陡壁状的分界面。滑坡台阶—滑坡体各部分下滑差异或滑坡体沿不同滑面多次滑动,在滑坡上部次年工程阶梯状的台阶。滑坡舌—滑坡体乾元形似舌状的伸出部分。滑坡裂缝—在滑坡体及其周界附近有各种裂缝。如:张拉裂缝—位于滑坡体上(后)部,多呈扇形展布。剪切裂缝—位于滑坡体中部两侧滑动体与不动体分界处,剪切裂缝两侧常伴有羽毛排列的裂缝称为羽毛状裂缝。鼓张裂缝—滑坡体前部因滑动受阻而隆起形成的张性裂缝。扇形裂缝—位于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滑舌部呈放射状展布的裂缝。

滑坡分级分类:按滑坡体积大小将滑坡强度或规模分为四类:1.巨型(滑坡体积>1000×10^4m^2,死亡人数>100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2.大型(滑坡体积>100-1000×10^4m^2,死亡人数10-100人,直接经济损失10-100万元)3.中型(滑坡体积10-100×10^4m^2,死亡人数1-9人,直接经济损失

滑坡的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条件1.必须形成一个贯通的滑动面2.总下滑力矩大于总抗滑力矩。影响因素:1.地形地貌2.地层岩性3.地质构造4.水的作用5.人为因素和其他因素。

滑坡的防治:原则1.以防为主,整治为辅2.查明影响因素,区别情况,综合治理3.一次治根,不留后患。

崩塌的成因与形成条件:1.地质条件。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是形成崩塌的地质条件,也是基本条件。2.其他条件。某些外部环境作用和人工活动是诱发崩塌的重要因素。

滑坡与崩塌的区别:1.崩塌面的坡度一般大于50度,而滑坡面的坡度一般小于50度2.崩塌面与滑坡面的运动形式不同。3.崩塌物完全脱离母体,堆积在山坡脚,一般结构层次零乱;而滑坡堆积物一般能保持滑坡前的岩层上下层关系,外形的整体性好,多数总有一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上4.崩塌堆积物表面一般不见裂缝存在,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

我国崩塌与滑坡多发区范围:西南地区,含云南、四川、西藏、贵州四省,为我国崩塌滑坡分布的主要地区。2.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面积达60余万平方公里,连续覆盖5省,以画图滑坡、崩塌广泛分布为其显著特征。3.东南、中南等省山地和丘陵地区、滑坡、崩塌也较多、规模较小,以堆积层滑坡风化带破碎岩石滑坡及岩质滑坡为主4.在西藏、青海、黑龙江省北部的冻土地区,分布有与冻融有关、规模较小的冻融度假村滑坡、崩塌5.秦岭—大已山地区也是我国滑坡分布地区之一。

地面沉降的诱发因素:1.自然动力因素2.人类活动因素。

控制和治理地面沉降的措施:1.表面治理(在沿海低平面地带修建或加高挡潮堤、防洪堤等,防止海水倒灌改造低洼地形,人工填土加高地面改建城市给排水工程系统和输油、输气管线,整修因地面沉降而被破坏的交通路线,使之适应地面沉降后的情况④修改城市建设规则,调整城市功能分区及总体布局)2.根本治理(扔不给地下水,选择适宜的地点和部位向被开采的含水层、含油层采取人工注水或压水,保持在初始平衡状态上限制地下水开采,调整开采层次。以地面水源代替地下水源限制或停止开采固体矿物)

火灾的分类:按严重性分:1.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特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5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50万元以上。2.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重大火灾: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受灾3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5万元以上。3.不具备上述两项情形的燃烧事故为一般火灾。按燃烧对象分A类是指含碳固体可燃物质火灾,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B类火灾是指易燃、可燃液体火灾,可融化的个体火灾;C类火灾是指易燃、可燃气体火灾;D类火灾是指可燃金属火灾;E类火灾是指带电设备火灾。

物质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助燃物3.着火源。缺一不可。燃烧的类型:四种类型:闪燃、着火、自然、爆炸。

闪燃(可燃气体或蒸汽与空气混合而形成混合可燃气体,当遇到明火时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火苗或闪光,这种现象称为闪燃)、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挡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立即引起燃烧,并在火源移开后仍能继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燃点(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闪点(闪点是衡量各种液体可燃物质火灾和爆炸为香型的重要依据)、自燃(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的情况下,因受热和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自燃点(在给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烟囱效应:建筑物内上部的压力大于室外压力,下部的压力小于室外的压力,在建筑物的竖井中的空气就会向上运动这种现象就是建筑物的烟囱效应。

标准升温曲线:1所谓标准升温曲线是指按特定的加温方法,在标准的实验室条件下,所表达的火灾现场发展情况的一条理想化了的理论试验曲线。

建筑物内火灾蔓延常见的形式:1.直接燃烧,即固体可燃物或依然、可燃液体表面上的一点期货,通过热传递点燃,使燃烧燕表面连续不断的向外发展下去2.热传导,即物体一段受热,通过物体热分子的运动吧热量传导另一端3.热辐射即热由热源以电磁波的形势直接发射到物体上4.热对流就是炽热的燃烧产物与冷空气件相互流动的现象5.飞火是指未燃尽的可燃物或火星飞落到可燃物上引起的火灾现象。

建筑物火灾烟气的主要危害:1.缺氧2.窒息3.中毒4.高温5.降低能见度6.心理恐慌

防火的基本措施:1.控制可燃物2.隔绝助燃物3.消除着火源4.阻止火势蔓延 灭火的基本方法:1.冷却法2.窒息法3.隔离法

影响液体、气体可燃物自然点的主要因素:1.压力;压力越高,自然点越低2.氧浓度,浓度越高,自然点越低3.催化,活性催化剂能降低自然点,惰性催化剂鞥呢提高自然点4.容器的材质和内径,器壁的材质有不同的催化作用,容器直径越小,自然点越低。

影响固体可燃物自然点的主要因素:1.受热融化2.挥发物的数量;挥发出的可燃物越多,其自然点越低3.固体颗粒度,固体颗粒越细,其表面积越大,自然点越低4.受热时间。可燃固体受热时间越长,自然点就会有所降低。

耐火极限:构件的燃烧性能和抵抗火焰的燃烧时间

常见建筑物起火原因:1.生活和生产用火不慎2.违反生产安全制度3.电气设备设计、安装、使用及维修不当4.自然现象引起5.纵火6.建筑布局不合理

防火分区及种类:防火分区是指由达到耐火性能等级标准的隔火构件限定的建筑物内部的空间区域,他必须具有在一定时间内控制火灾向其他区域扩散的功能。分类:1.水平防火分区,限制火势沿水平方向延烧。2.属相防火分区,阻止火势向层与层间的垂直方向延烧。

地震的成因与分类:安震级分为震级小于2级的无感地震;震级为2-5级时称为有感地震;大于5级的地震为破坏地震,震级大于7级时为大地震;大于8级的为特大地震。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十七薄弱部位发色很难过断裂错动,使岩层中积累的变形能,一本分转化成热能,另一部分以波动的形势传播,叫做地震波。

地震震级和烈度;震级是按照地震本身的强弱程度而定的等级标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和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地震作用的特点:1.地震作用的随机性2.地震作用随建筑物结构特性变化而变化3.地震作用的短时性和往复性4.地震作用的复杂性。

抗震救灾的措施:1.工程型措施(包括地震预测预报、地震转移分散、工程抗震)2.非工程型措施(1.编制防震减灾规划2.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3.做好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4.建立地震灾害保险制度)

地震应急预案:1.应急机构的组成和职责2.应急通信保障3.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资金、物资的准备4.应急。救助装备的准备5.灾害评估准备6.应急行动方案等。

主要地震带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建筑抗震防设的三个水准:挡遭遇多遇的、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理即可继续使用,称为第一水准。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有一定损坏,经过一般修理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称为第二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称为第三水准。概况三水准就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多遇地震烈度:是指设计基准期50年内,超越概率为63.3%的地震烈度。罕遇地震烈度:是指设计基准期50年内,超越概率为2%-3%的地震烈度。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1.静力理论阶段2.反应谱理论阶段3.动态分析阶段 场地土对地震波的作用:场地对由基岩传来的入射波有放大作用,对于土层固有周期相一致或接近的地震波分量的放大作用最大,产生共振现象。另一方面,场地对由基岩传来的入射波又有滤波作用,使与土层固有周期不一致的地震波分量缩小或滤掉。

(场地土的)卓越周期(是场地的重要动力特性之一)场地土液化及其危害: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沙土和粉土颗粒结构在地质作用下,趋于密实,当土颗粒处于饱和状态时,这种趋于密实的作用使沙土和粉土和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而在地质作用的短时间内,这种急剧上升的水压力来不及消散,使原来由土颗粒通过其接触点传递的压力减小,当有效压力完全丧失,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形成液化状态,称为场地土的液化。危害:喷砂冒水淹没农田,沿河岸出现裂缝、滑移。地面开裂,使建筑物过度下沉、倾倒;地级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结构破坏;室内地面变形、下沉等。

结构减震控制分类:1.被动控制—不需要外部能源输入提供控制力,控制过程不依赖于结构反应和外界干扰新的控制方法。2.主动控制—需要外部能源输入提供控制力,控制过程依赖于结构反应和外界干扰新的控制方法。3.半主动控制—需要外部能源输入提供控制力,控制过程依赖于结构反应和外界干扰新的控制方法。4.混合控制—不同控制方法相结合的控制方法。

隔震结构的原理及特点:原理:通过设置系统形成隔震层,延长结构的周期,适当增加结构的阻尼,使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大大减小,同事使结构的唯一集中于隔震层,上部结构就像钢体一样,自身相对位移很小,结构基本上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从而使建筑物不产生破坏或倒塌。特点:1.提高了地震时结构的安全性。2.上不结构设计更加灵活,抗震措施简单明了。3.防止内部物品的震动、移动、翻到,减少了次生灾害。4.防止了非结构构件的损坏。5.抑制了震动时德尔不舒适感,提高了安全感和居住性。6.可以保持机械、仪表、器具的功能。7.震后无需修复,具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8.经合理设计,可以降低工程造价。

隔震系统的组成与分类:隔震系统一般由隔振器、阻尼器、地基微震动与风反应控制装置等部分组成。常用的隔震系统有: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系统、摩擦抗滑加阻尼隔震系统、摩擦滑移摆隔震阻尼系统等

隔震器的种类:常用的隔振器有叠层橡胶支座、螺旋弹簧支座、名字滑移支座等。

洪水三要素:洪峰水位、洪水总量、洪水历时。我国洪灾特点:1.分布范围光且不均衡2.季节性强3.形式多样4.发生频繁,存在周期性5.突发性强6.损失大

设计洪水:为解决某特定目标的防洪问题,需要对有关的地点和河段,按照指定的标准,预估出未来水利工程运行期间可能发色很难过的洪水情势,这种设计水利工程所依据的各种标准的洪水总称为设计洪水。

城市防洪特点:1.城市的兴建和发展大多紧靠江河湖海,城市防洪单防城区河段自身还不能完全解除洪水威胁,还要依靠流域的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因此,城市防洪规划要与流域防洪规划相结合。2.城市防洪规划要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结合,以便发挥城市防洪设施的综合效益。3.城市防洪设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其结构形式必须根据城市的特点进行设计,但是不能缩短河道行洪断面。4.城市的防洪标准一般都高于农村,确定一个城市的防洪标准涉及的面比较广,主要根据城市的大小和重要性,同事考虑遭受洪涝灾害后政治上的影响,还要考虑在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雷电的特点:1.冲击电流大,雷击时电流高达几万至几十万安培。2.时间段,一般累计分为三个阶段,即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放电。整个过程一般不会超过60μs。3.雷电流变化梯度大,有的课达10kA/μs。4.冲击电压高,强大的电流产生交变磁场,其感应电压可高达上亿伏。

防直击雷电装置组成:1.接闪器2.引下线3.接地体。爆炸的分类:1.物理爆炸2.化学爆炸3.核爆炸。爆炸的极限浓度:是指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点火源就可能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

燃爆与燃气爆炸的特点:1.频率高,偶然性大。2.常与火灾伴生,既是火灾的引发源,也是火灾的次生、伴生字啊还。3.灾害具有显著地人为特征,因而预防的可能性强,人为干涉的能力强。4.灾害较为局部,一般局限于一个单体建筑、一个小区或一段管道等。5.与其他灾害相比,抗灾措施较易实施。

人民防空的主要手段:人民防空是以阻碍敌人空袭和兵器发挥效能或消除空袭后果为手段的防空,它与要地防空和军队防空等积极防空不同,主要的防护手段有走(就是疏散)、藏(就是隐蔽)、消(就是消除空袭后果)。

我国人防工程遵循的原则与措施: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原则。措施:一是群众自己采取的保护措施,二是政府动员和组织群众才去的防护措施。

风险:是指步行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发生后将要造成的损害。最大安全保障:是指将预期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以及一旦出现损失时获得经济补偿的最大保证。

火灾对地下工程的破坏特点:1.氧含量急剧下降2.温度急剧上升3.产生烟气量大,火灾的危害大4.排散热条件差,浓烟难以除5.人员疏散困难6.灭火救援难。

地下工程的火灾原因:1.违反电气安装和使用的安全规定进行操作2.电气韩哥3.吸烟即用火不慎4.线路过负荷5.爆炸所引起的火灾6.人为纵火或恐怖袭击7.列车故障或管理不善引发的铁路隧道火灾。

地下工程内部防烟:1.下列部位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或合用前室;⑵避难走道的前室;2.人防工程下列部位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⑴建筑面积大于50平方米,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大厅和丙、丁类生产车间;⑵总长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⑶电影放映间、舞台等。3.丙、丁、戊类物品库宜采用密闭防烟措施。4.自然排烟口的总面积大于该防烟分区面积的2%时,宜采用自然排烟;自然排烟口底部距室内地坪不应小于2m并应常开或发色很难过火灾时能够自动开启。

防火分区划分和分隔:所谓防火分区就是在建筑物中采用耐火性较好的分隔构件将建筑空间分隔成若干区域,一旦某一区域起火,则能够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统一建筑的其他备份蔓延,从而把火灾控制在某一局部区域之中。防火分区的分隔物是指能保证在一定的时间内阻燃的防火分区边缘构件,一般有防火墙,防火门、防火窗、防火卷帘、防火水幕带、耐火楼板、封闭和防烟楼梯等。

防火分区原则:1.发生火灾危险性大,、燃烧时间长的部分应与其他分隔开。2.统一建筑的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不同用户应进行防火分隔处理。3.作为避难用的安全通道和为扑救火灾而设置的消防通道,应确保不受火灾侵害,并把哦哦郑其畅通。4.特殊用房如医院的重点护理病房、贵重设备和物品储存间,在正常的防火分区内还应设置更小的防火单元。5.多层地下室在垂直方向应以每个楼层为单位划分防火单元。

地震对地下铁道(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剪切断裂较多,柱子发生破坏还会出现漏水现象)、交通隧道(1.离地表都较进,覆土厚度不到十米2.位于烈度为7的区域2.表层地基比较明显4.除特殊地点以外,建造时没有对区间隧道的抗震性作详细考虑5.都是RC箱形构造。)、共同沟供水管线,不同类型的上下水、通信、动力管道的破坏特点。(1.直径相对较小的管道多数容易发生破坏。2.石棉水泥管和聚乙烯管的破损率高3.街头脱位现象十分严重,4.地层液化可导致管道严重破坏)

地下工程的特点:1.隐蔽性2.循环作业性强3.场地拥挤,作业空间狭小4.围岩与支护力学行为虽工矿动态变化5.作业环境差6.施工风险大

深基坑及矿山法隧道工程施工阶段主要灾害发生的机理、特点、危害性及防治措施。深基坑特点:1.基坑工程是个临时工程安全储备可以相对小些,但又与地区性有关。2具有很强的个性 3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4具有较强的时空效应 5具有较强的环境效应,6具有较大工程量及较紧工期7深基坑工程具有很高的质量要求8程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9具有较高的事故率深基坑工程施工周期长,从开挖到完成地面以下的全部隐蔽工程,常常经历多次降雨、周边堆载、振动等许多不利条件,安全度的随机性较大,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深基坑事故原因:设计因素施工因素勘察因素④项目管理因素⑤施工监理因素。危害性: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果是灾难性的,导致整个基坑支护结构倒塌破坏,不仅会延误工期和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严重威胁甚至破坏相邻建筑物或地下设施及各种管线的安全。防治措施:严格把好勘察设计关强化安全意识,抓好施工环节的管理协调好基坑工程与周边道路、管线和建筑物的关系④重视基坑开挖工程的检测工作。矿山隧道法事故原因:围岩变形破坏用水和突水地面沉陷和地面塌陷④其他隧道地质宅问题。灾害防护措施:对松散、破碎围岩体隧道的塌方,可采用提高围岩的整体强度和自稳性的措施加以处理对于岩爆问题,应加强预报监测,采用地应力卸除、短进尺多循环分部开挖,超前高压注水、岩面湿化、彭茂挂网等方法来解除或减弱岩爆发生的危害程度对涌水和突水问题,采用排、堵或相结合方法处理④对地把它先问题课对岩溶洞穴回填或建桥来绕避

“防灾减灾”

问城小学2013年“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计划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四个防震减灾日,为进一步增强师生防震减灾法制意识,普及师生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学校安全应急管理基本知识,增强......

减灾防灾

减灾防灾一、我国基本自然灾害国情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防灾减灾

做好园区减灾工作 建设安全文明环境抚州市信息中心黄文浪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五千年的悠久开发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同时又留下了伤痕累累和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

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警钟长鸣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 “防灾减灾,警钟长鸣”。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本周我们将迎来第3个......

防灾减灾

我国自古就是自然灾害最为频发的国家之一,当今,在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灾害形势也愈加严峻复杂,灾害损失也日趋严重。汶川、玉树、舟曲……无数的不幸充斥着我们......

下载地下工程防灾减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下工程防灾减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