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圆明园的毁灭完整”。
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及品析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
执教: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贾 宁
(实录后附课堂总评
一、总评二)
课前交流
一、师生问好,拉近师生距离。
师:孩子们,看到大家非常高兴。知道我从哪里来吗? 生:北京。
师:知道我姓什么? 生:贾。
师:大屏幕上都写着,是吧?知道我姓什么的,我们再来打声招呼吧!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我呀,特别喜欢听声音洪亮的问好声。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怎么把我的姓给丢了呢?我们再来一次: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哎,贾老师好!
师:我相信你们是真心的希望我好,所以我还想从你们问候声中听到那份饱含的深情,咱们再来一次:同学们好。
生:贾老师好!
(师生打招呼,消除了初次见面的紧张感和陌生感,拉近了师生距离)。
二、猜字游戏,激发学习兴趣。师:简单的几句问好之后,我相信我们没现在已经是朋友啦。那么现在我们大朋友和小朋友们,咱们玩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好,猜字谜。认真看,这个字,是你认识的。谁认识?你说? 生:这个字应该是个“水”字。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真了不起,这是一个甲骨文,看起来就像流动的水,它就是“水”字。那咱们再来一个?
生:好。师板书 师:这是什么 生:这个是“山”字。
师:哎,这个就像并立山峰一样,它就是“山”。
行啊,我对你们刮目相看了,要不要来个难的试试? 生:好。
师:看清楚了啊,(板书)这个字长得可真是有点难。生:这个字可能是“十”字。师:“十”字? 生:没错。师:为什么?
生:我猜他是交叉十字路口。师:像不像? 生:像。
师:越看越像啊。哎,他还真不是“十”字。(生笑,充分体现了老师的幽默感,调节了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生:我觉得这个字像个“井”字” 师:井,像不像? 生:像。
师:越说越像吧?
师:可惜也不是,谁再来试试。
你看它还像什么?最后那男孩。生:我觉得有点像那个斯特勒的铁十字。师:你们看他像不像一个十字路口? 生:像。
师:顺着这个思路再去想。师:这个路是干什么用的啊? 生:走的。
师:对呀,哪个字表示走? 生;这可能是个“行”字
师:不是可能,你说的非常准确,它就是行字。行的本意就是路或者是路口。
好的,要不要再来一个? 生:要。
师:但我可要提醒你啊,这个可特别的难。想猜吗? 生:猜。
师:刚才这个你们就猜错了。你可以放弃,是猜还是放弃。生:猜。
师:好,欣赏你们这点。咱们学习上就该有这种自信心,有这种敢于挑战的精神。那我就把这个最难的字写在上面。请你认真看。(板书)师:有同学皱起了眉头,我给大家点小提示,你们看,下面这个部分表示的是旗子,底下两个人表示的是很多士兵。
生1:有可能是“众”字 师:哪个“众”。生1:群众的“众”字。
师:哦,有很多人表示“众”,有点意思了。你来。生2:我觉得有可能是“军”字。
师:“军”字?哎呀,越来越接近正确答案了。生3:我觉得有可能是个“兵”字。
师:兵字,一个人,可我这里是好多的士兵呀。生4:我觉得这个字是“营”字。师:“营”字,越来越接近。
师:给大家一点提示吧,不想再难为你们了。我写一半,(板书)?说出来。生:旗。
师:哎呀,真的是“旗”字吗?是旅,旅的本意就是军旅、军队的意思。把这四个字连起来读读。
生:旅行山水。
师:我想你们的声音还能够更洪亮一些。再来 生大声朗读:旅行山水。
(猜字游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了课前的紧张气氛,同时,激活了学生思维。有收有放,在收放自如中囊括了文字、文化、历史,用心良苦。)
三、漫谈旅游,奠定感情基调。师:喜欢旅行吗? 生:喜欢。师:你们说说你都去过哪儿? 生1:我去过东山港。师: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生1:那里有个海滩,那里有很多贝壳,我在那里捡过贝壳。师:哎,童年的时候在海边捡贝壳那一定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还有谁想说说。
生2:我去过汕头的南澳港,那边有海,有沙滩,那边很美很漂亮。师:真是的,大海总是给人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所以有一种辽阔的美。生3:我去过鼓浪屿,那边有一个日光岩,上面是鼓浪屿最高的石头。师:真是,知道著名诗人舒婷吗?舒婷说鼓浪屿是自己的生命之湾。生4:这个暑假我刚好去过乌镇,在乌镇的小桥流水古镇中我体会到很多。师:你说的也像乌镇一样的美,给人一种悠远的、飘摇的、江南特有的特色,对吧?还有谁来说说?男孩。
生5:我去过牛头山,那边的岱山瀑布想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你真了不起,还引用了李白的诗句来说。牛头山旁边有个牛头王的墓碑,那是著名的大书法家启元白先生写的,那个字可漂亮了!
(信手拈来的教师评价充分体现了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及积淀。)师:好了,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我也想介绍一处我很喜欢的地方。(播放课件或板书,因看不到视频,仅仅是猜测)读出来!
生:敦煌莫高窟。
师:在敦煌莫高窟,有很多精美的石雕,泥塑和皮画。那么在莫高窟中啊,有一个长织洞,在上世纪初被发现后,国外很多的考察队、探险队纷纷而至。将洞中几万件的珍贵文献、绢画、泥塑以及其他洞中的壁画、雕塑等等都运往国外,5 造成了人类文化史上最大的损失。那么今天,敦煌已经成为我们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同学们有时间一定要去看看,好好感受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
(让学生猜甲骨文“旅行山水”,再讲到自己最喜欢的敦煌莫高窟,自然引出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文化浩劫——莫高窟文物的流失和圆明园的毁灭,从情感上已经为上好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时间
一、直接导入,揭示劫难。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上课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两件事让咱们中国人特别心痛。一件是我们刚刚提到的敦煌的蒙难,还有一件,便是——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正音,扫除障碍。
师:好,打开课文,自己轻声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师:读完了吗?
来,一起看看这些词语。自己读读。
生齐读:举世闻名 皇家园林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诗情画意 奇珍异宝 不可估量
(生每个词语读两遍)师:读一遍就可以,接着读。
谁想自己来读读。师:有这么多同学想读,这样,每人读一个。生接读。
师:读的非常正确,它们都是文中的词语,在课文句子中,相信大家对他们都有一定的认识。
(这些四字成语全都准确概括了圆明园的辉煌与精美,所以这些词语的阅读不仅仅是正音与扫除障碍,更是让学生在初读之后对圆明园的整体感知。)
2.理清脉络,感知结构。
师:那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清楚了吗?谁来说说。生:第一自然段讲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师:哦,说的是毁灭。(板书“毁灭”)你接着来。生:第二段是讲圆明园有三个小园,也叫圆明三园。
师:嗯,说的是圆明园的组成,那就叫“布局”。来,把这个词批注在2自然段旁。来吧,你继续说。
生:第三自然段讲圆明园里面有什么建筑。
师:好的,写的是“建筑。(板书“建筑”)看谁还记得和老师一起记批注。你接着说吧。
生:第四自然段讲的是圆明园不仅建筑宏伟,还收藏着历史文物。师:嗯,讲的是“文物”(板书)。
生:第五自然段讲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拿走圆明园的东西,并烧了圆明园。师:嗯,圆明园被毁灭了,对吗? 生:嗯。
师:谢谢你,说的比较准确。
孩子们请看,其实文章的1、5自然段写的都是── 大声说出来。生:毁灭。师:那么2、3、4自然段概括地讲,写的是? 生:2、3、4自然段讲的是圆明园很美。师:是现在的圆明园? 生:以前的圆明园。
师:哦,以前的、原来的、昔日的。
(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学生读起来并没有难度与障碍。所以,老师安排在学生初读之后分析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条理。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内容,又可以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
三、精细品读,感受美好与毁灭。
师: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默读2、3、4自然段,看看从昔日的圆明园中,你们能感受到什么?画画相关的句子,做一做简单批注,开始。
(前面有方法指导,这里有适时运用,扎实的引领与训练)。生:默读。
师:好了,孩子们,咱们来交流交流? 在昔日的圆明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在第二自然段里看到了“众星拱月“这个词,我能体会到圆明园昔日的园林是十分多的。
师:是呀,孩子们,数量很多,那是上百个圆明园,而其中的一个圆明园就占地5200余亩,相当于640个足球场啊!什么感受?
(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生:我感受到圆明园非常大。
师:用上一个四字词语,那叫做规模—— 生:宏大。
师:真不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生:皇家园林。师:好啊,咱们接着谈,从其他的词语中,你还感受到什么?你来说。生:(学生声音过小,听不清楚)
师:你看看,他从第三自然段读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你说? 生:我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我们好像住在圆明园的境界里面似的 师:陶醉其中啊,那你能给我们美美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吗?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真是美不可言。你来说。
生:我也从第三自然段得到体会,圆明园有很多壮观的景象。我还觉得他们虽然以前没有汽车,但是他们的建筑还是一样的雄伟。
(学生提到了古代条件的局限下却依然有如此震惊世界的建筑,老师是否需要在价值观上进行引领?)
师:你也感受到了壮观的景象很多是吗?究竟有多少呢?我们来看看。咱们中国的古代的园林建造上常常会挂上一块匾,有一册书叫做《圆明园匾额启示》,当中所记载的匾额就是数千景。
当我们走进圆明园后,同学们的感受又丰富了许多,让我们把目光和脚步放慢一些,一起去欣赏欣赏。
生:好
(师生合作读)
师读: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 生齐读: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师读: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生齐读: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师:我刚才读的是殿堂,你们读的是? 生:亭台楼阁。
师:我读的是金碧辉煌的殿堂,你们读的是?生: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我读的是金碧辉煌、宏伟大气的殿堂。你们读的是—— 生齐:玲珑剔透……
生1:我们读的是玲珑剔透,小巧的亭台楼阁。(逐步引导)
师:读着说着,你感受到什么? 生:这段话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哟,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那对比只是为了在这儿提这一处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我读的是买卖街,你们读的是——
生:山乡村野。
师:我读的是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你们读的是—— 生: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师: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
生:我发现了这两句话中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真是如此。有大气的,就有小巧的。有表现热闹的,就有—— 生:宁静的。
师:那接下来,同桌就像我们刚才那样,合作读读二、三两句话。你看看这种对比还体现在哪?开始
(生同桌合作读)
师:好,孩子们,发现了没有?谁来第一个说?来吧。
生:我发现白色的这些句子和黄色的这些句子,他们也有对比。白色的句子,他有仿造的东西,是现实的。
师:真好,是仿造现实的。
生:而黄色的部分主要写他是仿造想象出来的一些物体来建造出来的。师:接着说吧。生:所以我认为他们这里面有运用对比的手法。师:而且不仅有民族的,还有—— 生:西洋景观。
师:那现在我请两位同学合作读读这段话。谁来?这样,请你们同桌来,那男孩读前边,女孩读后边,我相信他们的朗读能带给我们再次感受圆明园中这建筑的不一样。
(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读: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女生读: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男生读: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女生读:还有西洋景观。
(以情感带动语言文字的学习,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促进情感的深化。无需从技巧上指导,感情是体会出来的,是感悟出来的。学生通过悟,体味出了一个“美”,通过读,读出了一个“美”。同时,通过反复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了解作者构段的方法、语言表达形式的丰富性、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师:是呀,孩子们,你们看,这就是圆明园。在圆明园中——你来读 生1:在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在圆明园中——你来读
生2: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师:是呀,在圆明园中——,一起来。生齐读: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师:漫步在圆明园中,我看到了大大小小的建筑。有大有小,你们呢?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哦,你看到的有大气、小巧的。你呢?
生:我还看到了金碧辉煌的殿堂,还感受到他宁静的山乡村野的感觉。师:是呀,不仅有宁静的。还有? 生:热闹的。师:你呢?
生:我还感受到了有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那些很美的景物。师:还有那些现实中的——
生:还有那些现实中的仿照安澜园建造的。
师:是呀,孩子们,你们看,这大大小小、虚幻现实、古今中外的建筑,就集中在这一座圆明园中。面对这样一座园林,我们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自己来读读。
生:(齐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谁想读出自己的感受?来,那个女孩。
生1:(情感朗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哎呀,真是画卷徐徐眼前开,人间天上筑起景。谢谢你。谁还想来? 生2:(情感朗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师:嗯,真是极境极仙,美不可待。难怪文中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好,咱们接着看。从其他段落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从第四自然段中看到圆明园中有很多的财宝。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读给我们听听。
生:我从“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中读到的。
师:真是啊,孩子们你们,看这个“上自”、“下至”抓的多好啊?文物之多,历史之久,尽在其中。
(播放课件,欣赏视频。)
师:慢慢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积累了数不胜数的奇珍异宝。每一件都折射着那段不可重复的历史,而当中的很多就被珍藏在圆明园中。所以文中才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相得益彰。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充分感知课文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师:孩子们,课文中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然而,他昔日的辉煌,那是说也说不尽,倒也道不完的。比如说,在我读到的相关资料中,有人这样描述:说圆明园是从大自然中汲取最赏心悦目的东西,从而组成了一个最动人的总体。那么此时,你还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呢?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手上的资料,用几句话写在练习单上。开始。
(生开始自由创作)
师:请同学们注意书写的姿势,把头抬起来。哎,头放正,肩放平。师:(提醒)作为高年级的同学,咱们在力求把字写得美观的同时,还得注意有书写的速度。(生书写约五分钟)
师:好了,孩子们,我们就先写到这里。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描述的昔日的圆明园。
生1:交流: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规模宏伟的,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那里的奇花异草十分美丽,点缀着圆明园金碧辉煌、壮丽浓烈。
师:真是好一座壮丽的圆明园啊,谁再来分享?
生2:交流:圆明园不仅有人造景观,还有自然景观点缀着金碧辉煌的殿堂,他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更是一副美轮美奂的画卷。
师:听听,字里行间渗透着他的赞美之情。来,我们在一起来看看这个女孩所写。
师:来,你读。
生:昔日的圆明园美景数不胜数。园内的小园林变化多端,各有各的特点。到处都是奇花异草,十分迷人。
师:哎呦,你们看,能够看得出来,他提取了课文资料。而且将他们整合起来,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尤其是这些语言多么精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书写,大家可以看到,整齐、美观,我相信能够代表咱们班同学的书写水平。
师:同学们,其实很多你们的描述中,还用到了诸如此类的词语,真的是很精彩。看,这规模宏伟的圆明园不但如此,而且其间还遍植奇花异草。这所有的一切,构成了一座美轮美奂的人间天堂,真不愧是万园之园。
(所有多媒体的借助、书面语言文字的运用,让学生充分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在学习中“一咏三叹”。使“爱之深”,“恨之切”,水到渠成。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
然而,这昔日所有的辉煌,在1860年10月,都被付之一炬。(课件播放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视频。)(一系列视频的播放都将抽象的历史具象化,让那段遥远的历史活生生立于学生面前。当学生沉浸在对圆明园的赞叹中时,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犹如充分酝酿后的爆发,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有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
师:好了,同学们,带着你们此时此刻的心情,自己读一读第5自然段。(生自读第5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英法联军简直就是一群强盗。当他们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后。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
生齐:统统掠走。
师:孩子们,你们这是温文尔雅的拿走,他们可是统统掠走,我们再来读一遍。
师引读:他们闯进圆明园后,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 生齐:统统掠走;
师:那名贵的书画,珍贵的典籍不复存在了。实在运不走的—— 生齐: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师:那精美的雕塑,金铜利器不复存在了。最后,他们竟然—— 生齐:任意破坏、毁掉。
师:那民族建筑,西洋景观不复存在了。
难怪文章的作者在开篇便这样感慨到:一起读——
生齐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前面所有情境的创设,此刻通过朗读充分表达,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再次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能体会到你们的心情。作者也正是带着这样的心情写下了两个“不可估量”。来,圈画在书上。
师:好,孩子们,学到这儿,你们有没有发现,课文的题目明明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却用很多笔墨写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呀?你来说。
生1:作者就是想给后面铺垫,说后面是很辉煌的建筑被毁灭的。师:是啊,这是他的理解。还有吗?
生2:作者这样写,是因为要写出他的辉煌,然后后面要写出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你读出了“突出”。
生3:其实呢,他是用了很鲜明的对比。用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和他后来被毁掉进行了对比。
师:孩子们,你们所说,正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用大量笔墨来写昔日的辉煌,从而更加衬托出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那么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下节课你们的语文老师带着大家再进一步了解圆明园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对于组织手法,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前面几个板块的铺垫和渲染的基础上,学生对于圆明园的美好与毁灭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与感触,此时,老师适时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将学习由浅表到深层,由阅读理解到写作方法,实现了阅读教学的华丽转身。)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师:那,这是今天的作业,谁来读一读。
生:作业一:抄写文中生字新词。二,对比课文和你搜集的资料,写下你对圆明园的补充描述。师:好的,因为刚才我们课堂上还有很多同学的写作没有来得及收尾,所以我把它补充成今天的作业。下节课,我们还可以来交流。你看,通过一整堂课的学习,我们其实只是了解了圆明园的皮毛而已。我们的圆明园那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如果大家将来有时间去北京的话,你们亲自走进圆明园,我相信那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木,每一棵花草会无声地告诉大家更多、更多……
师: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生沉浸在课堂中)
师再次高声说:下课了,孩子们。师:谢谢我们同学,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师:跟台下的在座老师说再见。生:老师们再见。
(“一座山对一座座山峰的依靠才层峦叠嶂,一条河流对一条条河流的召唤才海纳百川”。短短的四十分钟,贾老师用他儒雅浑厚的个人魅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精神富足、思想深邃、文化立体的老师。)
课堂总评
(一):
醉过知酒浓,爱过知情重
——在阅读中感受园美、情重、心痛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我想,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贾老师这节课真是恰到好处的。
细细读来,课文虽是极尽简洁,却是文情并茂。作者通过简洁却内涵丰富的每一句话,能极尽人们想象的每一个词,详尽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与壮观。诚如雨果所说:在世界的一隅,圆明园的存在是人类的一个奇迹,她属于幻想的艺术。而当这个奇迹与幻想化为灰烬时,我们要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应仅仅是一个美丽泡影或者一声叹息,而应是一种丰满的体验。
其实,不论昔日的圆明园如何地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不管她的毁灭又是如何地痛切心扉,若是没有实实在在的现于眼前,我想,于学生而言,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吧。所以,只有让学生深刻了解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她的毁灭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贾老师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以情激情,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让学生情到极致。将赞叹之情充分激发、对惋惜之心深层挖掘、让仇恨之意喷薄而发。
从课堂伊始,老师便在“美”上做足了功夫。从结构布局到园内风光、从宏伟建筑到历史文物,贾老师引领学生漫步园内,细细赏、美美地读,发挥想象、抓住对比、紧凑文字训练,将一座活灵活现、娇俏灵动的圆明园摆在了学生眼前、放入了学生心里: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它美到极点,让学生动了真情。却不知,这是老师一个美丽的 “圈套”,此时的老师正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铺垫。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当学生在圆明园的美景里醉意正浓、对圆明园的爱意正酣时,她的毁灭却如江河崩堤,那一段段残忍的视频、一组组庞大的数字,让学生懂得了“不复存在”的不仅仅是美丽建筑与奇珍异宝,还有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尊严,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不可估量”。此时,学生一直被“压抑”、被激发的饱满情感,终于喷薄而出。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梅艳芳那首流传了几十年的老歌:醉过知酒浓、爱过知情重。四十分钟里,学生醉倒在圆明园的美丽之中,对这样一座园林爱得情真意切、酣畅浓餍。然而,犹如狂欢过后的末日、阳光背后的响雷一般,学生从“非常美丽”到“残垣断壁”,老师给予的是冰火两重天,体会到的是美得心醉、毁的心碎。以至于四十分钟过后,学生依然沉浸在课堂中,意犹未尽。
语文,是一门生命的课程,执教者的厚度决定了语文教学的高度,贾宁老师的儒雅浑厚、自然潇洒,若闲庭信步般带我们走进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语文课堂,带给学生、带给观课者的是“醉过知酒浓,爱过知情重”的余音缭绕„„ 课堂总评
(二)情智并重 文意兼得。
崔峦理事长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对当今阅读教学提出了四点要求,即: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夯实识字写字教学,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呈现学生学习过程。沉下心来再次品味贾宁老师的课堂,慢慢找到了课堂中的立足与聚焦点。可以说,《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课文的表达情感”的最好文本。贾宁老师立足这一点,删繁就简,对文本充分解读,深层挖掘,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满而又立体的课堂。
1.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小小的世界,承载着祖国的语言文字,包罗万象。而语文课堂,又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因此,借助于一篇课文可以教给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可以有很多。比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若细细品味,在简洁平直的语言中蕴含着大量的语言信息及文本内涵:
如“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众星拱月”突出了圆明园的主要地位,彰显了圆明园建筑风格上的美丽;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相映成趣,“金碧辉煌”之宏伟和“玲珑剔透”之精巧,本是不和谐的,在这里却有机结合在一起,可见建筑师构思之巧妙;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圆明园中可真是无奇不有,天下美景尽集于此,想象一下这个建造的过程,估计也是一部血泪史……
像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果老师不懂得取舍,盲目追求形式化,就会喧宾夺主,使学生抓不到重点,从而造成了语文课堂的低效和教学目标的失败。所谓“大道至简”,我们一堂课若能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在这个时候,老师需要的便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敢于取舍、舍得放弃,能有一双慧眼在大量信息中筛选出对学生最有利、与教学目标最近的一条路,还原一个真实、求简的课堂。
在这节课中,贾老师关注重点词句,整体抓住 “对比”这一表现手法,小处着眼于:大气——小巧、宁静——热闹、现实——想象、民族——西洋的对比,大处着眼于辉煌与毁灭的对比,以朗读为手段、以语言文字训练为落脚点,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在短短四十分钟内给了学 19 生一个不一样的天地,一次丰厚、跌宕的情感体验。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承载起一节课的精彩。
2.“君子动口又动手”,在读写结合中扎实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对“语言文字”的提出和强调是2011版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特点。课标明确提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纵观贾老师的这节课,语言文字训练贯穿始终、扎实有效。(1)在品读剖析中感悟语言技巧。
贾老师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感悟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让学生了解作者构段的方法、语言表达形式的丰富性,并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2)在想象中感悟语言的情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虽然并没有一处明显的想象环节,但是,每一个环节却又都离不开学生的想象,如在情感朗读圆明园的布局及建筑时,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文字流转的,否则怎会有犹如漫游置身于幻想的境界里的感觉?让学生充分描述圆明园中究竟有怎样的奇景,才称得上美轮美奂、万园之园时,想象定是学生语言的前提……
(3)在情景中体会语言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将学生的主观朗读与音频、视频资料相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圆明园的辉煌、壮观以及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的可耻行径,一咏三叹,充分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情感及内涵。
(4)在读写、交谈中进行语言实践。
在学生充分领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丽之后,每个学生的心中都充满了自豪与惊叹之情。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充分激发起来,他们就想一吐为快,直抒胸臆。这时,贾老师安排学生在动情处写话,安排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明园的辉煌,以情感带动语言文字的学习,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促进情感的深化。
3.书读百遍,文意兼得。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语文课堂的高效应该从读书中来。可见,“读”是语文教学的唯一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贾老师貌似无意实则用心良苦地安排学生进行了多次、多形式的阅读。层层的读,读出了文本的精妙:通过读,学生读出了文章的结构与布局;通过读,学生读出了文章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读,学生读出了圆明园的辉煌与美好;通过读,学生读出了圆明园毁灭的惨烈与无奈……
纵观课堂,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有情有智、文意兼得,让我们看到了执教者的大气度、大智慧。
总之,语文的任务是要发展语言,滋养心灵,感受文化。“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所标识的高度,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有望达到。如果,你爱语文,也朝着这个方向出发吧……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围绕阅读教学的三味“读味——品味——写味”进行有效引导和教学,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题,有效进行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训练,提升学生语......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教学背景:目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我国也......
《圆明园的毁灭》《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2、体会诗歌《最后一分钟》表达的思想感情,激......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一、名言导入,聚焦情感1.师:首先让我们来分享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句名言,教师大声地读:“在世界的东方,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一个近......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延安实验小学 李克敏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短小却又优秀的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