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苏霍姆林斯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斯基”。
对话苏霍姆林斯基
这个“专栏”将发表我近年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部分笔记,大部分与家庭教育有关。其中的一些内容曾经以“新父母晨诵”的方式在微博上陆续发布,深受父母和教师的欢迎。这里选取部分与《天津教育》的读者朋友分享,敬请提出批评意见。
之一:成为儿童才能理解儿童
儿童世界则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童年时代,一天犹如一年,而一年则是无限长的。我一向认为,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世界之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前言,载于《育人三部曲》第6页)
朱永新解读: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世界。首先和大家一起读《育人三部曲》。这本书由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我们就随着这位著名的教育家,从童年开始走进孩子的心灵吧!
儿童是一个世界,一个特殊的世界,一个童话的世界。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逻辑、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的审美标准、自己的时间尺度,用成人的眼光是无法看清这个世界的。儿童,也永远不会欢迎一个不是儿童的人闯入他们的国度。
所以,亲爱的父母们,要教育儿童,首先要理解儿童;要理解儿童,首先要成为儿童。你必须把自己变成儿童,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然后,你才能够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之二:真正的学校
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学习,是儿童精神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领域。我越是仔细观察我们惯常所说的教学教育过程,就越发确信:真正的学校,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载于《育人三部曲》第9页)朱永新解读:
许多人经常认为,学校就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让学生考一个好的分数,进一个好的高一级学校,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所以,考试与分数成为学校的唯一追求。
苏霍姆林斯基坚决反对这样的观点。他一直认为,学校是儿童精神成长的场所,如果学校只关心分数、成绩,而对学生们的思想、情感和意愿不闻不问,这样的学校是没有出息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走不远的。他形象地说,在这样的学校,教师的一座讲台有时会变成一堵高墙石壁,教师在墙壁后面向他的学生“敌人”发动进攻。但是,更多的情况是讲台变成被包围的堡垒,“敌人”围攻它,而躲藏在里面的“指挥官”感到手足无措。全讯网 http://www.daodoc.com
所以,真正的学校,一定是关注学生心灵成长远胜过关注分数的学校。亲爱的父母们是不是也应该如此思考呢?
之三:深入儿童的精神世界
我坚信确实有那么一些精神品质,一个人缺少了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首要的就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许多教师(孩子,特别是少年把他们称为“面包干”)的不幸就在于他们忘记了:学生——这首先是正在进入认识世界、创造世界,进入人际关系的世界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中没有对人孤立起作用的零散的东西。上课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的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孩子们怎样认识世界,他们形成什么样的信念,决定着他们精神生活的整个体系。但是认识世界并非只是掌握知识。许多教师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只是凭成绩和分数来衡量和评价孩子的精神世界,根据孩子学不学功课把他们分为两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载于《育人三部曲》第10页)
朱永新解读:
学校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机器看,还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如果用成人世界的标准来看,可能儿童就是两种情况,肯学习的和不肯学习的。许多父母也是用这个标准来看孩子,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之所以如此,与我们居高临下的心态有关。我们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我们用父母们曾经折磨过我们的事情继续折磨我们的孩子。
其中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我们没有理解教育的本真意义,没有真正把孩子们作为一个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活生生的人。没有了解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真正规律,孤立地就知识谈知识,就认识谈认识。其实,儿童认识世界也不仅是认知的作用,而是一个整体的合力造成的。
虽然你曾经也做过孩子,但是能否真正影响孩子,往往取决于你现在是不是有一颗真正的童心。
之四:教育首先是人学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如同医院的主治医师没有自己的患者就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医生一样,一个校长如没有自己的学生就无法领导教师。所谓自己的,意思是指:他要从孩子进校之初直至取得中学毕业证书止,一直跟着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攀登,直接关注他的智力、道德、审美能力、情趣和体质的发展,同他有着共同的精神情趣,并向他传授自己的精神财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载于《育人三部曲》第11页)
朱永新解读:
教育是人学,意味着教育首要的任务是研究人、了解人,全面把握学生的思维、兴趣、才华、禀赋、个性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把教育比喻成一朵美丽的花儿的话,这朵花儿是没有什么主要的花瓣的,“教育中的一切都是主要的——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对儿童多方面兴趣的发展,或集体内学生间的互相关系,都是主要的”。所以,教师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多方面精神生活的导师。
要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就必须真正地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把孩子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研究。即使是校长,也应该好好地深入到孩子的心灵中,伴随着孩子不断地成长。之五:五岁前的教育很重要
童年岁月、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年龄在人的个性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伟大的作家和教育家列夫·托尔斯泰十分正确地断定,孩子自出生到5 岁的这段年龄期内,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和性格诸方面从周围世界中所摄取的,要比他从5 岁到一生终了所摄取的多许多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阐述过同样的意思,人到5 岁时成为什么样的人,将来也就
是那样一个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载于《育人三部曲》第12页)
朱永新解读: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引用了托尔斯泰和马卡连柯的论述,也是想说明,儿童早期的教育在他一生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儿童早期对人的一生究竟有怎样的影响?现代科学渐渐地给我们一些答案。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比较了两个3岁孩子的大脑扫描图,发现缺少母亲关爱的那个孩子,脑部较小而且缺乏一些最重要的脑部区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斯霍勒教授认为,如果儿童出生头两年没有得到适当照顾,其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根本影响。
所以,亲爱的父母们,在儿童早期,尤其是在5岁前,要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爱心给你的孩子,与他一起交流、分享、游戏、阅读,在大自然中嬉戏,在书海中遨游。(责任编辑 韩瑞新)
在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即《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所结集而成的《育人三部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到处充满着“和谐教育”的精神......
今天,我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什么——《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读后感读书感悟 2008-11-23 07:50:41 阅读158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有人曾把李镇西称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摘抄王焕诗摘抄:每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都向往创造性劳动的欢乐,以及由于劳动的创造性而带来的生活上的充实。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当读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一条建议时,我......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1、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