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校贫困生如何界定”。
浅谈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宋辉
(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116300)
[摘要] 高校贫困生认定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果,也直接关系到能否真正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全文从多角度分析了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贫困生;认定;问题;对策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贫困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也不断增大,关心和帮助贫困生也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现状来看,高校在贫困生认定及资助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应引起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定依据的可信度存在质疑。目前,虽然各高校关于贫困生认定的依据有所不同,但是主要还是依据生源所在地政府出具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然而,部分地方政府在为贫困学生出具贫困生证明过程中,在满足贫困家庭家长或学生意愿又不占用和花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前提下,往往对证明申请者家庭的真实情况缺乏认真详细的核实,甚至一路绿灯。这样就难免有一些并不贫困的学生凭借特殊的社会关系或是人情关系而得到贫困证明;相反,有些真正贫困的学生可能因为得不到证明而得不到资助。因此,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
2.认定标准的一致性存在差异。关于贫困生的概念,虽然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曾界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只能定性考察,无法量化比较,在实际认定工作中操作难度较大。此外,从贫困生提交材料所反应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地域经济差异和家庭收入差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同贫困生的家庭贫困程度和贫困状况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地域的不同贫困生,其家庭的贫困程度亦有所不同。这就对贫困生的认定标准提出挑战。
3.认定信息数据库的动态性差。贫困生数据库的建立是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前提,其数据内容真实性直接决定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但是,很多进入贫困生数据库的同学了解了贫困生资助政策后,就会愿意一直做贫困生从而享受国家免费资助,即使家庭状况有所改善一般也不会主动提出退出贫困生数据库。这就导致贫困生数据库中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贫困生的比例逐渐增大,人数逐渐增多。此外,各高校也没有统一的针对贫困生的年度评价标准。因此贫困生库就很难及时更新。
4.认定的过程缺乏严格的监督。由于当前的贫困生认定过程缺乏科学系统的认定方法和认定体系且高校作为单一的贫困生认定主体其认定过程具有间接性和主观性,所以在贫困生认定中很难排除主观性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这就导致在认定过程中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权力过大且缺乏监督,不能有效地杜绝人为操纵认定过程并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弄虚作假、徇私枉法等不良行为的发生。此外,学校对贫困生日常生活和消费情况缺乏系统、动态的监督和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准贫困生”的不满情绪,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几点建议
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的力度加大、广度拓宽,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使国家对贫困生关怀的福祉惠及广大贫困学生,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贫困生认定工作:
1.要确定科学合理的认定依据,增强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可靠性。
(一)依据地方政府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学校根据家庭贫困学生的个人申请,并在学生提供户籍所在县区政府出具的贫困证明或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的基础上,予以认定并按生源地整理建档。
(二)依据生源地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数据。具体操作中,可根据生源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标准划分成几个等级指标,通过用定量、定性的办法得出基本值进行比较,以此来划分学生的贫困等级。一般将贫困生分为特别困难学生、比较困难学生和一般困难学生三类。
(三)依据本学年学杂费和贫困生生活基本费数据。学校从新生入学时就对贫困生进行建档,并建立学生的饭卡消费、医疗记录、考试成绩、行为表现等多个观测点,在学校内部形成一套网络体系。学校可通过相关观测点,及时获得贫困生的相应数据,以学生
每月的生活费支出为主,参考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学费缴纳情况,根据学生平均消费水平线来认定贫困生。
2.要制定公平合理的认定标准,提高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准确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制定一个比较全面的评定体系,综合各方面的标准来认定贫困生。首先,对能提供城市低保证、农村特困证、烈士证、孤儿证、家人重病医疗凭证、多子女在读学生证的学生优先予以认定。因为这些证明有的是政府部门经过严格审核发放的,有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来就有的,证明的可靠性基本可以得到保证。同时,还要参考生源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消费支出进行调查,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对比,确定贫困生及贫困程度。
3.要形成动态科学的认定机制,增强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科学性。贫困生的认定过程不应是静态,而应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建立健全贫困生认定动态管理机制,应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出申请时就为他们建立完整详细的信息档案,实行全方位的动态管理,为贫困生认定提供一个科学合理、规范严谨的工作平台。学校除应将贫困生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情况及收入状况、存在何种困难及困难程度等基本信息输入电脑外,还要定期加入学习成绩、曾受资助项目及金额、诚信情况、日常生活习惯、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动态信息。学校还要根据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和个人的表现进行年度评估,再将综合评估结果输入电脑,进行动态管理。这样,就增强了贫困生认定过程的科学性和动态性。
4.要建立规范严谨的监督体系,保障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平性。贫困生认定工作应该是一个包括前期的调查、认定和后期监督处理的系统工作。对贫困生的监督包括家庭经济基本情况的监督和学生基本情况的监督。首先,学校和院(系)每学年应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并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其次,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加强和贫困生的沟通,及时掌握贫困学生的生活状况,监督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此外,学生监督也是不可忽略的力量,因为他们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为亲密,相对比较了解他们的日常情况。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监督作用。对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立即取消受资助资格.并收回资助资金。对于情节严重的学生,学校将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并在其档
案中留下记录,以增强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严肃性。
5.要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形成贫困生认定工作的自觉性。诚信问题一直是干扰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重要因素。伪贫困、虚假证明材料等问题的出现都与诚信问题息息相关。因此,只有加强道德约束,转变学生的价值观和消费理念,尤其是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伪贫困的现象发生。通过诚信教育,使学生明白贫困生的资助是国家、社会及学校对家庭生活困难学生的关怀,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对于那些出于心理因素没有主动申请的贫困生,通过各种渠道调查了解并做好心理引导工作。对于家庭一般贫困的同学,引导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友善礼让的优良传统,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做到实事求是,客观陈述家庭经济状况,从而使高校降低贫困生认定成本,提高认定效率。
[作者简介]
宋辉(1979-),男,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
[2007]8号)[z].2007-06-26.
[2]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l3号)[z].2007-05-13.
[3]苗福生.贫困证明的信任危机[N].中国财经报.2006-8-7.
[4]张春生,聂风华.高校学生经济困难程度评估方法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
[5]陈秋萍.浅析高校伪贫困生的成因与防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72-75.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摘要:近年来,国家加大对贫困生的扶住力度。但是,在贫困生的认定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影响了贫困生资助的效果。因此,找出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法研究四天的丽水之行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是在传统的贫困生鉴定方法上我们能否找到新的鉴定方法,新一学年的学校的资助工作即将开展,加强贫困生的认定工作的......
河南省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摘要:贫困生是当前中国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健全他们良好的社会心态,培养他们高......
关于我校贫困生问题及对策的调查报告随着各地高校的扩招政策,高校贫困生问题所面临的新挑战愈演愈烈。所以,高校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才能更好地解决贫困生问题......
高校贫困生问题综述姓名:吴海燕班级:政教二班学号:090100087 摘要:本文查阅了大量贫困生方面的专著、期刊、学位论文和其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贫困生的定义、贫困生的现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