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情况与对策_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说明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0:21:3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情况与对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说明”。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情况与对策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大学这个神圣的殿堂,可与此同时大学校园里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已经成为国家、杜会和高校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成因对策

据一份调查显示,中国高校贫困生已达300万,占学生总数四分之一。贫困大学生人数和比例呈快速增长趋势,在有的高校,贫困生的比例已接近50%。且贫困生构成出现新变化:城市贫困生数量增多。中国扶贫基金会提供的《中国优秀特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显示,48.5%的特困生心理压力较大,有自卑倾向,引发的各种问题日趋严重。目前,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学生忧心、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的普遍性社会问题,引起政府、社会、学校进一步的高度重视,必须加强研究并思考对策。

一、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自卑与自尊交织。自卑是高校贫困生中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和最重要的心理特征。高校贫困生大都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家境贫寒。由于其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以及受其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发觉自己在经济、知识技能等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差距悬殊,遂有自惭形秽之感,愈加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这给贫困生心理造成很大的负担和压力。但与一般大学生相比,家庭、社会环境的激励使贫困生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和坚强的毅力,使他们从小就形成了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态。他们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想方设法改变贫困的现状,希望能出人头地,为此他们努力奋斗,因此自尊心相对更强。然而,当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为了自尊,一些生活本无着落的贫困生却拒绝领取助学金,甚至不愿参加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活动,有的对学校和别人的好意资助断然拒绝。这就是贫困生自卑和自尊心理交织的真实写照。

2、焦虑与抑郁并存。由于家庭贫困,经济压力很大,贫困生背负着沉重的思想负担,经常处于精神紧张、情绪烦躁的心境。有的为生活费用、学习费用、能力培养的落后而焦虑;有的为在同学交往中对自己的误解或歧视、面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所承受的巨大就业压力而焦虑;有的对家人生活担心和大学生活中的种种不适应而焦虑;有的为迫切希望改变贫困生活而焦虑。焦志抑郁的心理成为贫困生突出的心理特点。贫困生长时间的焦虑就会形成抑郁性格,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疏导,久而久之会发展为抑郁症。

3、敏感与孤僻共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很敏感。容易把同学交往中的一些正常行为加以误解,或者是把一些小的误会加以放大;由于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习、陌生的社会和文化

环境以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贫困生变得敏感多疑。他们感到自己不被别人接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封闭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愿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也尽量不参加同学们的聚会活动,独来独往,离群索居,结果变得越来越孤独,甚至在自己的心中筑起一道围墙。他们常常给人以一种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长此以往,会造成性格上的严重缺陷和心理畸形,敏感孤僻,逃避现实,沉默寡言,甚至产生自怜、自残、自毁等心理问题。

4.无奈与愧疚交错。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不少贫困大学生表现出无奈和失望。贫困生大都有着强烈的出人头地和报答父母恩情的想法,但往往为自己不能自立而苦恼,不能为家庭减少压力特别是无法以优良的成绩回报家人而产生强烈的愧疚感。这种无奈与愧疚的不断交错,更加剧了原已过重的心理负担,容易产生自暴自弃和突发性事件。

5.嫉妒与怨恨相伴。有些贫困生容易针对同班、同级乃至同校的一些经济条件以及其他方面优越的同学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他们常常怨天尤人,愤恨世道不公,感叹生不逢时,对社会持悲观否定的态度。他们常常为自己家庭贫穷而苦恼,自我意识消极,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而且怨恨家庭,怨恨父母无能,进而发展到对社会充满敌视态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嫉妒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痛苦,久而久之,造成个性极端,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成长。

6.虚荣与依赖互融。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采用各种手法伪装自己、掩饰自己。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在生活中、学习中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们的真实情况极不相符,甚至完全相反。这是一种极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虽然达到一种暂时的心理平衡状态,实际上内心却在忍受着更大的心理痛苦和压力,对于自身健康发展十分有害。另外,许多高校对贫困生均采取了相应的解围措施,如减、免、助、贷、补、缓和勤工助学活动等,这些措施无疑解决了大部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因而一些贫困生由此产生了依赖心理,过分依赖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将美好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并在心理上十分坦然地接受学校和社会的资助,有着“等、靠,要”的消极心态。还有少数贫困学生,竟然用各种受助金进行过度的物质消费,来满足虚荣、掩饰贫困。

7.逆反与偏激同生。由于现实沉重的经济压力、城乡之间的差别、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单调封闭的生活、人际交往的不适应、感情上的烦恼、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就业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等问题的存在,部分贫困生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把自己的贫困归罪于社会的不公平。有的在思想上走向了极端,表现为对社会和学校的什么现象都看不惯,对社会及当前改革产生悲观否定偏激看法甚至是极端抵触的态度。有的对一切正面的教育不信任,持怀疑态度,加上一些教师教育方法不当,使贫困生们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学校和教师教育的反感与抵触,觉得生活无聊、没有意义,有的通过酗酒、逃课等方式寻求精神寄托,个别的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逆反与偏激导致了部分贫困生的内心不够宽广和宽容,易固执己见,爱钻牛角尖,认死理,言语犀利,思想行为上易走极端。

二、高校贫困生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外部因素

1、社会大环境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校也无法成为世外桃源,大学生处于社会信息前沿和知识前沿,容易受到各种思想和观念的冲击。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再加上人际关系的冷漠,他们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而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与一般大学生同样的心理,但由于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的心灵更加脆弱,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更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而且传统的中小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学习好就是好学生。而对贫困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贫困生心理上的先天不足。从中学到大学,评价学生的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多元的,更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贫困生特别是来自边远、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在知识面、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面对这种巨大的反差,贫困学生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抵抗挫折能力。

2、家庭小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是贫困大学生早期人格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的环境、父母的素质和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贫困生的心理贫困与其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发展有密切关系。贫困生来自贫困家庭,贫困人群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与他们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定势,如思维方式的封闭性、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和绝望、缺乏自尊、厌世等。这些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将会影响贫困生人格的形成。进人大学后,经济压力加大,非智力因素的竞争增多,使贫困生内心的矛盾、焦虑和自卑感加重,也使他们在人格方面上的弱点突显出来。

(二)内在因素——自我评价标准缺失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人格的塑造深受生存成长环境等外因的作用,但个体人格的自我塑造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成长于同样的社会阶层、生活环境中,有的贫困生形成了健全的人格,而有的则出现了心理健康 问题 呢?这是因为他们对生活事件的认识、评价和信念不同。有些贫困大学生过分地关注于自己的 经济 状况。认为自己“穷”是一种耻辱,害怕别人因自己出身寒门而看不起自己,从而进行自我封闭,并为贫寒的出身而自卑、痛苦。甚至绝望。整天怨天尤人,怨社会、怨家庭。甚至怨恨自己父母。这些贫困生在物质贫困的同时忽视了对自我健全人格的塑造,对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让贫困磨灭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进取心。

三、增进和维护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1、首先解决经济困难,完善贫困生助学体制。从实际需要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资助体系,从物质上解决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问题,这也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基础和前提。高校要不断完善“奖、贷、助、补、减、免、缓”等助困制度和措施,在竞争机制的框架下进一步扩大对贫困生的奖学金覆盖面,加大奖学金力度;探索设立专门用于奖励优秀贫困生的奖金,使其通过勤奋学习获取除国家、省政府资助外较高额度的奖学金。积极争取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建立各种“爱心基金”,设立多种专项奖助学基金和建立定向委培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捐款资助贫困生,开展对贫困生的“一帮一”活动。积极推行学分制、学历浮动制,减轻贫困生的学业负担,允许一部分优秀学生提前毕业。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干部等的作用,结合当前贫困生的思想实际,认真分析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心理性格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同行为表现,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话、座谈讨论、典型案例教育、演讲辩论赛、主题活动、班级社团活动、家访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教育他们虽身处逆境,但要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引导他们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勇敢地面对挑战。加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引导他们正确消费,倡导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的影响。加强赏识教育,通过树立和宣传逆境成才的典型来激励贫困生,帮助其树立信心。加强责任意识教育,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勇气,学好本领,坚定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加强自立自强教育,要转变贫困生思想观念,克服依赖心理和不劳而获的思想,鼓励贫困生积极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参与实践、自主创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走自食其力的道路。加强战胜挫折教育,引导他们与挫折抗争,培养耐挫折能力。帮

助贫困生学会自我接纳,接纳现实、接纳自己,以平常的心态面对贫困,要采取积极的办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3、加强心理扶贫,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高校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于专职教师为骨于,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德育工作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支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正面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深入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生存状况,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贫困学生心理档案,做到关注其动态、研究其心理、分析其特点、把握其需求,来捕捉他们的异常行为、异常情绪;积极开展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咨询门诊、心理行为训练、心理信箱、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如周末文比、节假日文化、寝室文化、班级文化等开展,建立一种民主、文明、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贫困生在宽松的人际环境中学习、生活,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把自己融入到大集体中去。同时,可以开展多种活动让贫困生特有的文化反过来影响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可通过鼓励贫困生刻苦学习,带动整个校园的学风建设;可通过贫困生勤俭节约,端正学生的消费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贫困生利用寒暑假从事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出封闭的校园,多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学会与他人交往,增强认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书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书,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书范文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书范文在当今不断发展的世界,申请书与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通过申请书,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请求。那么相关的申请书到底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汇报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汇报 一、关于高校资助工作总体情况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院(系):专业:学号:注:1、请如实填写此表,若发现情况不符,将记入诚信档案。2、此表随贫困证明复印件一同交学生资助中心(贫困证明原件由学生本人妥善保......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黄 丹1 汪 维2(1.广西师范学院 社科部,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高校工委 组织部,广西 南宁 530021)[摘 要]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高校......

下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情况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情况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