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现象归纳_特殊文言现象有哪些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23:39:0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文言文特殊现象归纳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特殊文言现象有哪些”。

文言文特殊现象的归纳

一、实词

A.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

B.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的词类。

本义就是最初造字是本来表示的意义。“素”的本义是“白色”,“采”的本义是“摘取”,“兵”的本义是“兵器”,“财”的本义是“财务”。

引申义就是围绕本义而引申出来的意义。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由一个接一个的帝王踞于朝廷而再指时间,又引申为“朝代”。(朝:早晨→朝见→朝拜→朝廷→朝代)

比喻义指就汉字(词)的原有的某义因比喻而产生的意义。如“心腹”喻“亲信”,“手足”喻“兄弟”,“咽喉”喻“要害之处”,“荆棘”喻困难险阻。

C.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副词+名词

不胫而走不毛之地 ..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

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察今》).

②名词+名词(或代词)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颈项,这里指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③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表示可能、必要、必然、意愿、估价等意义的动词。例如:

表示可能:能、能够、会、可、可能、可以、得以表示意愿:愿意、乐意、情愿、肯、要、愿、想要、要想、敢、敢于、乐于表示必要:应、应该、应当、得(děi)、该、当、须得、犯得着、犯不着、理当表示估价:值得、便于、难于、难以、易于

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④所+名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起义》).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记王忠肃公翱事》).

⑤名词+补语

沛公军霸上。.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三则》).

⑥名词+而+动词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2、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物。可翻译成:主语使(让)宾语成为(为)(名词)。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汗牛充栋生死肉骨..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物。可翻译成:主语认为宾语是(名词)或主语把宾语当成(名词)。

吾从而师之。(《师说》).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幕天席地鱼肉百姓 ....

4、名词作状语

名词+动词

翻译时,在名词之前加上介词,组成介词短语去修饰动词作状语。表对人、对物的态度,表动作行为的工具,表处所,表动作行为经常如此,表发展变化,表趋向。

犬坐于前。(《狼》).

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

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动词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这时,动词就活用作名词。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6、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发出动词的动作。简言之,就是“主语使宾语动”。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7、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是指为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后序》).

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多情自古伤离别。(《雨霖铃》).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史记·滑稽列传》).

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如果带上宾语,就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翻译成:主语使(让)宾语〔形容词〕。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可翻译成:主语认为宾语〔形容词〕。

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10、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二、特殊句式

A.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表示,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

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赤壁之战》)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B.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臣诚恐见欺于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2、“为”“为„„所”表被动。如: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3、用介词“被”表被动。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无被动标志。如: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

C.倒装句

文言文前后成分出现了倒置现象,叫倒装句。倒装句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介词短语)后置。

1、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边的句子,叫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如:

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你不聪明太厉害了!(意译:你太不聪明了!)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2、宾语前置。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的句子,叫宾语前置。类型有: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到动词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之”“是”只是提宾的标志,无实义。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何陋之有?(《陋室铭》)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4)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介词宾语前置。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5)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

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

(6)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3、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叫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都有词语作标志。它有下面三种情况: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中心词﹢数量词

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4、状语后置。

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介词短语放在动词之后,叫介词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介词短语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贤于弟子。(《师说》)

而青于蓝。(《劝学》)

学于余。(《师说》)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具告以事。(《鸿门宴》)

文言文特殊词

一、表时间的字词尝:曾经。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会:意思是“恰逢”、“正赶上”。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司马迁《陈涉世家》) 方:意思相......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上学的时候,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文言文特殊句式,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导入:从近几年中考看,翻译句子往往考查特殊句式,能够清楚的辨析句子的特殊句式,就等于抓住了句子大的方向,敏锐的发现这些特殊句式,并把它们翻译好,翻译的通顺流畅,这样才不会在......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

下载文言文特殊现象归纳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特殊现象归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