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塑造(推荐)_三国演义刘备形象分析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23:35:3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谈《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塑造(推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三国演义刘备形象分析”。

谈《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塑造

[摘 要]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刘备(161-223)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公元221-223年在位。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是涿郡的一介平民。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刘焉大量征兵。刘备见军书,念为汉室后裔,却无力挽救汉室,只得哀叹。这时遇到张飞,二人情投意合,到酒馆交谈,遇到关羽,三人在桃园结义,共讨黄巾。220年,曹丕篡夺汉室,建立魏国,刘备随即建立蜀国,同年为报弟仇东征孙权,被陆逊打败,223年在白帝城病死。

[关键词] 《三国演义》 ; 刘备;尊贤礼士;仁德爱民;谋略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历史题材为主的古典小说,对于刘备形象塑造,人们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白帝城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有人干脆否定了鲁迅先生的意见,认为作者罗贯中还写了刘备的枭雄行径,作者写刘备虚伪是有意为之,鲁迅所批评的,“恐怕不应该算作作品的缺点,而是它的现实主义的表现”。到底应该如何评价刘备形象塑造,本文想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一、仁德爱民

在三国时期,刘备的“仁义、德高、爱民”没有谁可以跟他一争高下。前辈 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谓是在三国中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当时,罗贯中笔下塑造的枭雄人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天时之利,另外一位霸主孙权,继承父亲和兄长打下来的基业占了地利之利,而书中塑造的刘备,则以仁立世,用义号召,占了人和之利,并得以白手起家且三分天下!可以说刘备大半生颠沛奔走,不知道遇到了多少困难和危机,施仁政于民的机会并不多,但他深深的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宽仁厚德待人,以宽仁厚德服人,与那些趁乱残害平民,谋取个人利益,暴力征服手段的乱贼有着天壤的本质之分,因而争取到了人心,使得大伙不论怎么都愿意跟着他打天下。

(一)刺不忍杀之

刘备一边着力抵御贼寇,一边在内对老百姓乐善好施。在当时,即使不是身为士人的普通百姓,都可与他同席坐在一起,同一张桌子吃东西,刘备都不会不会有所嫌弃的。《三国志》记载,刘备当平原相时深得人心,郡民刘平特别不服从刘备的治理,唆使刺客前去暗杀刘备。刘备毫不知情,还对刺客十分礼遇,刺客为此深受感动,不忍心杀害刘备,便把自己的意图告诉了刘备。此后,连修史的陈寿都不禁叹道:“其得人心如此”。由此可见刘备对人的仁德是有多发自肺腑!

(二)火烧新野不肯放弃百姓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死,曹操此时觉得这是个良机,便亲率大军南下。刘表次子刘琮无奈投降曹操,长子刘琦则联合刘备。刘备做县尉时,名声不错:“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主政新野时,“军民皆喜,政治一新”。在新野失陷,向南长征时,老百姓都愿跟他一起走。而且,刘备看到老百姓为他受苦,还心疼得要投江自尽。虽然自己苦于没有地盘,却三次拒绝接手陶谦的徐州,一次拒绝接手刘表的荆州,又多次拒绝部下关于杀死刘璋夺取西川的怂恿。进川之后,他还公布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戒令,感动得老百姓扶老携幼到路边参观,还有人对着他烧香磕头。正如老百姓所传唱的:“谁不夸咱刘使君好啊,嘚儿呦,嘚儿呦!”

(三)桃园三结义

刘备的义,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百姓生活非常困难。刘备一心想要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刘备得知关羽被害时,刘备想着报仇,于是他不顾各官员的劝阻,点兵七十万亲自攻打东吴。其中,张飞因为太着急报仇,不能看情形势理智对战,导致酒醉后毒打手下失去了人心,而被手下暗算。从这可以看出,刘备没有因为自己是一地之王了,而改变当初结义时候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

由此可见刘备“仁义、德高、爱民”之功夫有多深!真正做到了“人和”的境界。

二、尊贤礼士

刘备在“尊贤礼士”这方面,相比于三国人物中的曹操、孙权,刘备的表现也是很突出的。

(一)三顾茅庐、不计前嫌、托孤

建安十二年(207),时为左将军领豫州牧,年已47岁,被视为天下大英雄的他,满怀诚意,三顾茅庐,恭请年仅27岁、无名无位、尚未建立任何功业的诸葛亮出山辅佐,留下千古美谈。隆中对策时,诸葛亮称赞刘备“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并不是社会上的传言。

建安十九年(214)夺取益州之后,对于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附,他兼容并包,只要有才能就任用,做到“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其中益州名士黄权曾坚决劝阻刘璋迎刘备入蜀,刘备攻取益州时又坚守广汉,直到刘璋投降后方才归顺,刘备却不计前嫌,任命黄权为偏将军,信任有加,刘备称汉中王,兼领益州牧,以黄权为治中从事,刘备称帝后,亲率大军伐吴,又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诸军以防魏。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后,黄权无法退还蜀中,又不愿投降东吴,只得率兵降魏,蜀汉主管官员为此要逮捕黄权的妻子,刘备却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照样优待黄权的妻子。对此,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黄权传》时由衷称赞道:“汉武用虚罔之言,灭李陵之家,刘主拒宪司所执,宥黄权之室,二主得失悬邈远矣。《诗》云‘乐只君子,保艾尔后’,其刘主之谓也。”另一位名士,荆州零陵人刘巴,与刘备作对的时间更长,当曹操南征荆州时,众多荆州士人都追随刘备南撤,刘巴却归顺了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命刘巴招纳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欲与刘备抗衡,由于刘备及时夺得三郡,这一图谋失败了,刘巴无法回去交差,诸葛亮写信劝他归顺刘备,刘巴却拒绝了,远远地跑到交趾,使“先主深以为恨”。后来,刘巴由交趾辗转到达蜀中,当刘璋欲迎刘备入蜀时,他又一再劝阻,直到刘备夺得益州,刘巴才表示归顺。而对这位刘巴,刘备表现得更加宽容大度,进攻成都时,他就号令军中道:“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平定益州后,刘备很快便任命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掾(刘备此时的主要官职是左将军,西曹掾主管府内官吏的任用)。刘备称汉中王,以刘巴为尚书,法正去世后,又将刘巴晋升为尚书令,负责处理日常政务。这些,充分表现了刘备作为开国君主的宽容之度。

特别是章武三年(223)四月他临终之时,殷殷托孤于诸葛亮,慨然嘱咐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后人对此或有猜疑乃至诛心之论,不过是妄相忖度而已。纵观数千年封建社会史,皇帝临终前委任顾命大臣者固不少见,然而,有几个皇帝愿意或者敢于像刘备那样托孤?当然,刘备并非鼓励诸葛亮取其子而代之,而是希望诸葛亮尽力辅之。但如此气度胸襟,实在是难以找寻。还是陈寿在《先主传》末的评价比较公允:“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二)知人之短

刘备的尊贤礼士的另一面,便是知人之明,用人之长。如重用诸葛亮、庞统、法正,当然是最好的“知人之明”,对此不必多论。而知人之短,也是了不起的“知人之明”。比如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深受诸葛亮赏识。刘备临终前却特别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后来马谡虽曾在诸葛亮南征时出过“攻心为上”的好主意,但他刚愎自用,丢失街亭,使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成果毁于一旦,却证明了刘备的先见之明。至于像魏延这样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的人才,刘备用其长而避其短,大胆委以镇守汉中的重任,更是极具洞察力之举,非明君不能为。

三、谋略

刘备是一个聪明并且眼光远的英雄,在没有权势的时候,他特别能的忍,坚信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并持之以恒的做到了。同时,刘备还是一个非常会演戏的人。看过这部小说的人都知道,他的哭功厉害,无论是真哭还是假哭,都是流露出真的感情,让旁人看了,会不自觉的想去帮他。还有,刘备也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管理人才的能手。

(一)刘备善于笼络人心

他在被曹操追剿的过程中好几次遇到危险,都幸好有于手下大将的奋不顾身因而化险为夷。当赵云把阿斗从百万军中救出来的时候,他表现出来的不是高兴,而是愤怒,他故意把阿斗往地下一扔,说为了这样一个孺子差点毁掉一员大将;其实他扔阿斗的方向是有意的,是往赵云的这边,赵云是一员勇猛的战将,当然眼力和反应力都是极快的,赵云在阿斗落地的一瞬间把阿斗接住,并且双膝往地下一跪,泪流满面的呜咽着说话,他不知道这是刘备的心机,从此赵云对刘备更是死心塌地,每次战斗都是奋勇争先,杀死了无数的敌人,为刘备的蜀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备既保住了儿子,又拉拢了人心,他想不当皇帝都不行了。

至于刘备和关羽、张飞的桃园结义,很多人认为他们说着许许多多的结义人千篇1律的话语:“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句话是用来忽悠兄弟的,是用来哄骗兄弟为自己卖命的,你看后来关羽死了,刘备还在当他的皇帝,后来有去报仇;张飞也死了,刘备仍然在当他的皇帝;当初的誓言哪里去了,他为什么不去追随义弟们呢?可惜的是后代的人们还没有从这样的誓言中醒悟过来,还在重复这样的故事。刘备就用一句空头的承诺,吸引着别人对他死心塌地,他的计谋不可谓不高呀。其实,只要大家静下来想想,他们当时结义的时候,是有共同的志向的,那就是救百姓于水火中。是志同道合才结的义!关羽、张飞为了这个伟大的共同目标先走了,作为兄长的刘备,怎么能在伟业没有达到的时候,也任性妄为的跟着去呢?刘备只能独自扛起这个未完成的使命,艰难的走下去。

(二)刘备的“忍”

“忍”是大智者的生存准则,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成就大业者无不具有坚忍不拔、宽宏大量的品德。要懂得进退之道,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人不可能长期站立在风头浪尖在早先的时候。刘备刚刚封为“皇叔”,但自己却在曹操的大本营里,居然没被曹操找到好的借口杀了他。在《三国演义》第二十回,讲到曹操在许田打猎“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迎受之”。对曹操如此无礼僭越的大逆不道之举,刘备非但制止关羽杀操,反而称贺曹操“臣相神射,世所罕及”。可见,刘备不但是能忍,还能笑着拍曹操马屁。再者,拥有雄心壮志的刘备何时何地都坚持“忍”为上策。在三国的英雄人物里,刘备既不是雄才大略之人,也不是英勇善战之人但他却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不但忍过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还忍下了兄弟、妻儿离散之苦,暗暗积累力量、蓄势待发就为有朝一日复兴汉室。在各路军阀穷兵黩武、逐鹿中原的时候,他还是位卑职小,势单力簿,无处安身,只得带着兄弟寄人篱下,委曲求全。他先从吕布,再事曹操,又投袁绍,后依刘表,直到曹操统一北中国、孙权坐领江东之时,他还几乎没有什么势力,更没有一块地盘,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刘备的“忍”,不仅是表面的忍耐,还是胸怀天下的肚量。求贤若渴的刘备以真诚、胸怀和信义待人,在面对刘璋的旧部刘巴“宁当汉贼也不愿跟刘备”等如此明显的“讨厌刘备”之举面前,他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以礼相待。刘备不但自己能忍,还告诫兄弟也要忍。在关羽要杀曹操时,在张飞怒鞭督邮时,刘备都是劝诫兄弟“小不忍则乱大谋”。正因刘备与兄弟都有能容忍的肚量,才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兄弟。如此,刘备确实是一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三)哭

在罗贯中笔下的刘备,给人映像最深的还有他的哭功。每逢有重大的事情或是见到人才时,刘备都会上演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哭求。可是他的哭居然让大家感动,使得事情总会有因他的哭而改变。所以,后人为刘备的哭总结有二。

一哭。书中曾今写到“玄德闻言大哭曰:‘子母乃天性之亲,元直无以备为念。待与老夫人相见之后,或者再得奉教。”当时的徐庶如孙乾所言,“尽知我军虚实。”孙乾劝刘备用一切手段挽留住徐庶,但刘备不以为然。“玄德曰:‘不可。使人杀其母而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事。’”其实,刘备从知道这件事开始就意识到徐庶的心已不在此,即使留住,徐庶心绪不宁,也会影响他才智的发挥。同时,留住徐庶,不符合刘备做仁人君子的标准。而且,刘备知道,他的一番话必定能够传到徐庶的耳中,从而加重徐庶对他感情上的砝码。晚上,刘备请徐庶饮酒,对徐庶说:“‘备闻公相去,如失左右手。’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 刘备第二哭,是无声的流泪。大家会猜想,刘备一夜之间,肯定对徐庶讲了许多贴心话,而且是边哭边掉眼泪。大伙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哭一晚上,这就是刘备的本事。关键是一夜之间,发自肺腑的真情话语再一次打动了徐庶,使徐庶更强烈地意识到刘备是值得信赖的领导,是值得以性命相交的朋友。

第二天,两人红着眼道别,经过一晚上的思想政治工作,徐庶为了表忠心,终于说出了刘备最想听到的一句话:“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当然,不是只哭一晚就能拢络住徐庶的心。由此不难看出,自徐庶到来,刘备对徐庶肯定是以师长相待,在生活上问寒问暖,在工作中虚心求教,从不自居老大,给徐庶了一个宽松的展现才能的环境。古人讲,一诺千金。从而后人有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为什么?是因为刘备高超的领导艺术和无可比拟的个人魅力。终于,徐庶要策马离去,“玄德就马上执庶之手曰:‘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说罢,泪如雨下。”此时的刘备,感情的闸门已经打开,想起徐庶在新野帮他抗击曹操;想起两人促膝谈心;想到徐庶走后,无人能帮他出谋划策;想到自己多年以来,居无定所„„。所有的一切,都使他伤心欲绝,难以抑制住自己的泪水。

徐庶走了,可又拍马而回。刘备的泪水终于得到了回报。徐庶对刘备说:“某因心绪不佳,忘却一语。此间有一奇士,使君何不求之。”那这个神秘的人是谁呢?就是司马德操所说的伏龙诸葛亮。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故事,也为古今传颂。刘备自此恍然大悟,引出三顾茅庐的故事,请诸葛亮出山。从此,天下三分,刘备得居其一。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哭”的章节可谓不少,每一次都达到了效果,达到了目的。没有三哭,刘备得到诸葛亮的时间会推迟,他可能失去最佳时机争霸天下,诸葛亮也可能终老乡间。实践证明,“哭”是刘备情感的流露,是刘备的政治策略,是刘备以仁义立身的手段。正因刘备如此仁厚,徐庶、诸葛亮、庞统、关羽、张飞、赵云等人才会团结在他的周围,为他效忠。刘备后因关羽被害,举全国之兵伐吴,导致兵败身亡。这符合他做人处事的标准,我们为他可惜,也被他感动。

(四)托孤稳军心

在他不得不为义弟们复仇,然而最终失败的时候(这里也可以看出他实际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他知道自己为时不多,但是他放心不下他的儿子刘禅,他深深知道刘禅根本不是一个治理国家的料,但也不能把皇位拱手让人,他担心薨后诸葛亮会取代刘禅,所以使出了最后一招杀手锏,他告诉诸葛亮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佐,不然的话就取而代之;这句话在诸葛亮的心里不啻于惊天霹雳,我估计诸葛亮当时的后背都被汗水湿透了,当时诸葛亮要是敢表现出一丝喜悦或是答应的话,估计就会被拉上断头台斩首示众的,原因可能是莫须有。诸葛亮反映挺快的,双膝一跪,信誓旦旦的表示了自己的忠心不二:一定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丝毫不敢有反叛之心。刘备听到诸葛亮的表白之后才放心的离去,为自家的江山的承袭扫除了可能存在的危险,使刘禅能够安安稳稳的当几十年的庸碌皇帝。他的计谋实在是高呀。

刘备,尊贤礼士、仁德爱民、有谋略,在乱世中取得卓越的地位。以上是我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笔下刘备形象塑造的浅析。

参考书目: 

【1】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古典小说基本解读·四大名著·绣像《三国演义》一》·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年

【2】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古典小说基本解读·四大名著·绣像《三国演义》二》·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年

【3】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古典小说基本解读·四大名著·绣像《三国演义》三》·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年

【4】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古典小说基本解读·四大名著·绣像《三国演义》四》·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年

【5】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古典小说基本解读·四大名著·绣像《三国演义》五》·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年

【6】 何军编红钊著·《蜀汉昭烈帝刘备》·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12月

【7】 王少农吴宗骏著·《刘备用人有一绝怎样招到精兵强将》·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1月

论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的塑造

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的塑造 德州武城张艳美指导教师吕高超潘庆玉关键词:三国演义 刘备 重德尚义礼贤下士计谋过人坚韧不拔 摘要: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霸道昌而王道衰,......

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文章来 源w ww.5 Y K J.Com 1 刘备是中国老百姓中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关于其仁义、忠厚、有情有义的事迹也一直都是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是从事实的角度看,一个仅仅有以上......

刘备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刘备形象之比较作为小说形式存在的《三国演义》与史书《三国志》相比较,在人物描述和事件叙述上的差异是巨大的。今天学生谨在此比较一下两本书中......

《三国演义》曹操刘备

《三国演义》读后感—淡淡我对曹操、刘备人物矛盾冲突的看法《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我国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大家都喜欢看,可谓是“老少皆宜”。长者们常感叹于书......

刘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刘备沽源县第五小学 冯国英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楼桑村人氏。小说中第一回第1个出场(三兄弟)。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是汉朝的宗......

下载谈《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塑造(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塑造(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