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骆驼祥子的性格悲剧”。
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
引论: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最优秀的作品,当属《骆驼祥子》,这部作品写于抗战前夜,作品一严肃的现实主义笔触,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索。这部长篇小说通过旧中国北平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命运,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城市个体劳动者想通过个人的奋斗与拼搏能够自食其力却最终惨败的形象。作品通过对祥子人物的刻画,有利的揭露和控诉了人吃人的旧制度,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在旧社会中,为什么类似祥子的劳苦大众再如何努力也不能改变贫穷的悲哀命运呢?这种原本正常的、无可非议的劳动观念为什么在旧制度下不能被容纳呢?而老舍的《骆驼祥子》在作品的行文中显示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和典型的悲剧意义。多年来,文人墨客对老舍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有过深层次的研究,尤其对祥子这个典型人物也着墨不少,本人处于对其人物形象的喜爱和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认识,就祥子的社会悲剧意义在此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本论:
一、祥子悲剧形象的形成过程与他的曲折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婚姻有着密切相关的必然联系。
(一)从祥子的生活经历和奋斗史可以看出祥子悲剧形象 1 形成的必然性。
这部小说以明确的单纯的故事情节与线索展现了具有社会意义的车夫生活,作品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中心,通过祥子与兵匪,祥子与侦探,祥子与车长主,祥子与虎妞等关系的描写,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各种矛盾,通过主人公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故事情节的。
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的祥子,带着十八岁乡间的小伙子的“粗壮与诚实”来到北京城,象许许多多的初涉世事的年轻人一样,带着美好的生活希冀与向往,带着农民的勤劳、朴实、善良、正直、憨厚的品质,在农村经济衰退之后,来到京城这个未知的城市,因为他健壮的身体像一棵树,“健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祥子选中了拉车这个力气活作为谋生手段,为自己树立了一个不可动摇的理想—买车。“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要强、勤俭的祥子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能够买一辆自己的车,做一个自食其力、独立自主、不受人欺的洋车夫,带着这个坚定的信念,他认为自己凭力气和年轻,只要肯吃苦耐劳,用不了多少年他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一个下层劳动市民朴素的纯真的生活劳动信念,为了这个崇高的理想,他就象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一样,在风雨中咬紧牙关,从茶饭里节省每一分钱,用孤苦的挣扎,与拼搏编织着美丽的梦想。不知道留了多少血汗,终于在三年时间里赚出了属于自己的一辆车。此时,年轻的祥子是那样的快活和激动,因为“这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和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但是,没有高兴多久,军阀战乱就夺走了他的车,毁了他的理想,毁了他的希望,他痛苦,他愤怒,但他没有绝望,执着的信念没有使他倒下。为了再度实现他的理想,他拼上了命,拉下了脸,在经受了沉重的打击之后,他已不是初到京城时的淳朴的祥子,为了再重新挣钱买车,他不顾同行的义气乱抢买卖,甚至和老弱病残抢座儿。他深信只要自己再努力再拼命他还会有车的。祥子用性命和名誉辛辛苦苦地积攒了一笔买车钱,怀着满心的希望,终于可以再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却又被反动政府的孙侦探敲诈一空。这对可怜的祥子的打击无异于如雷轰顶,雪上加霜,几乎摧毁了祥子赖以生存先下去的人生信念。最后,祥子再也无心自己挣钱买车了,在绝望之极时,他又有了车,但那是牺牲了自己的独立自主和人格尊严,失去了自我,如同行尸走肉,受到虎妞的诱惑,在无奈之中,勉强与自己厌恶的虎妞结婚,用虎妞的私房钱买了车。这辆车不是他理想之中的车,不是他的胜利而是他的失败,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在投降”。然而,即使是那样的屈辱的生活,也不能被黑暗的旧社会所容纳。当虎妞因难产而死,贫困交加的祥子不得不卖掉了他视为生命的车,用来安葬虎妞,祥子再一次变的一贫如洗,好像刚来京城的他,但现在他连物质与灵魂都失去,包括最初的“足壮与诚实”,“坚强与希望”,只剩下满腹的辛酸与悲哀。
非人的折磨和一连串沉重的打击,耗尽了祥子的血与泪,毁灭了祥子的一切,包括高大健壮的身躯,努力向上、奋发要强的生活意志以及劳动人民所具备的那些美好品质。但本性勤劳质朴的祥子又努力拼搏又想买车,因为他心中装着勤劳善良的小福子。当他真正爱着的小福子被逼自缢身亡时,祥子心底残存的最后一丝希望终于破灭,致命的打击促使绝望的祥子与先前自信的祥子判若两人。原先那么爱拉车的祥子,现在变得开始讨厌拉车,最后也拉不动车了。原先体面要强的祥子被逼的厚颜无耻,说谎耍赖,甚至敢出卖人命。长久以来,潜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兽性、恶性彻底发作,失去了原有的自尊与自信,也失去了原有的正气。祥子,这个一心想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才刚刚二十多岁,已经成了专为出殡的人家打幡的行尸走肉。可见,祥子买车的梦想与愿望构成了他生活的中心,作者借祥子这一心中的“宗教”,充分展现了祥子的梦想被现实一一击碎、破灭的过程,同时也是祥子一步步走向堕落、心灵沙漠化的过程。
从祥子的曲折经历可以看出,祥子由自信要强变成绝望的堕落的祥子形象具有客观必然性。
(二)祥子的不幸婚姻为祥子的堕落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祥子特别厌恶虎妞,但他却无力挣脱虎妞的纠缠和诱骗,违心的和她结合,屈辱的接受了虎妞给他的车,他根本不甘心屈从命运的安排,心中时时迸发出改变命运的火花,并且虎妞很快怀孕了,一想到未来的小孩和未来的“爸”,他会有一种莫名的尊贵,有一种新的希望。然而虎妞难产而死。本来心里就扭曲的祥子,面对虎妞的死,他心里的裂痕更加扩大了,虎妞带给他的并不全是不幸和痛苦,也给了他些许快乐和希望。如今一切都没有了。中国人几千年来沿袭下来的“家本位”的观念在祥子身上同样存在,失去了家也失去了孩子,祥子不但没有感到快乐,没有得到心里的解放,反而加重了祥子的心理危机„„正当祥子又萌生了和自己暗恋的小福子结合时,小福子又被逼自缢,美丽、年轻、要强、勤劳的小福子的死,是祥子的精神彻底的崩溃了,使祥子的心彻底枯萎了。他无法在那个社会中把握自己的命运,如何抗挣,拼搏也无计于实,反而使他更痛苦。于是,祥子开始产生一种盲目的,病态的报复心理,开始反其道而逆行,自暴自弃,他损害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三)祥子悲剧形象的形成还由他所处的环境和所属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祥子只是个卑贱的人力车夫,虽然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劳动者,但他身上曾今存在过许许多多美好的品质。他有理想,爱劳动、讲义气,讲道德,有荣誉感。当他拉车摔了曹先生时,却不肯趁主人外出时拿曹家的一针一线。哪怕是穷死,也绝不偷。自己一分一分的挣钱、攒钱,却帮助穷困潦倒的老马„„作者由衷的赞美祥子:仿佛在地狱里也能做个好鬼似的。然而这么一位淳朴可爱的青年凭着自己优良品质想自食其力,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天经地义的。然而祥子却被一双无形的大手剥夺了做人的权利,变成了吃、喝、嫖、赌掏坏耍赖的鬼,一头没有思想的“走兽”,“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子去”。这种变化是多么的触目惊心,令人震撼。通过祥子前后形象的变化,我们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包围着他,逼迫着他,改造者他,控制着他的更大的、丑恶的、污秽的形象,即罪恶的旧社会。那抢他车的大兵,欺压他的虎妞,剥削他的刘四,诈他钱的孙侦探,愚弄他的陈二奶奶,诱惑他的陈太太„„正式这些社会蛆虫,这些兵匪特务,这些社会残渣,夺走了祥子的车,毁了他的理想,吞噬了他的灵魂,摘走了祥子的心。他想改变超越自己的地位,自己的命运,总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制约着他的心,他的劲头;他想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恶劣的环境。这是人性向上的美的追求,是正当的反映,但这个黑白颠倒,人兽不分的社会环境却不能容忍他:“他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他要卖最大的力气,得最低的报酬”。但社会又是怎么样回报他的呢?只能给他一连串的打击,使他一次次再生的希望日益化为泡影。正如车夫老马告诉祥子的话:“你想独自混好?谁不那么想呢?可是谁又混好了呢?当初,我的身子骨儿好,心眼好,一直混到了如今,我落到现在的样儿,身子好?铁打的人也逃不出咱们这个天罗地网”。这个天罗地网不是命运的的捉弄,而是那个畸形社会的怪圈儿。“然而即使这样,祥子也无法认识这个社会环境,反而一次次的怀疑自己要强的心胸,在每次遭受打击之后,他的心灵深处都会展开激烈的搏斗,是要强还是懦弱?是做人还是变兽?看到别人喝酒、吃烟、跑土窑子,他甚至有点羡慕。“要强又怎么样呢?这个世界并不因为自己要强而公道些。”当祥子买车的希望彻底化为泡影,心想:“好吧,老实、规矩、要强,既然都没用,变成无赖也不错”。“咱当初倒要强过呢,有一丁点儿好处没有”?正是处于这样的环境和心态,祥子要强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了,不平衡的心理也没知觉了,价值趋向日益倾斜,过去引以为豪的他,现在却自我否定,过去他鄙视的一切,他反而认为是正确的。“什么也无须想了,将就着活下去。”祥子真正地滑下了坡,沦为一个吃喝嫖赌,无恶不作,麻木不仁的鬼了。
(四)祥子个人奋斗的理想即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和狭隘的眼光以及个人性格心理上的弱点也是造成祥子悲剧的主观原因。
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靠出卖体力为生,他是一个城市个体劳动者,他的要强好胜的心胸只是隶属于他的那个小生产者的狭隘范畴的。他的道路完全是个人的奋斗道路。因此,他为自己设计描绘的蓝图是没有别人在内的,虚幻的小天地。他的挣扎,反抗是是盲目的孤立无援的个人奋斗,所以祥子不可能清醒的认识自己的环境,更不可能认识自己的奋斗道路,他只能像盲人骑瞎马一样,漫无目的地苦奔,在黑暗中摸索个人的奋斗道路。事实证明,祥子这样的个人奋斗道路,在当时的社会中是根本行不通的,最终只能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在作品中,当祥子满怀希望努力奋斗的时候,老马和二强子的经历已经预示着祥子的悲剧结局的必然性。老马和二强子从前都有自己的车,也曾像祥子一样努力奋斗过,但都落得个悲惨的结局。祥子也曾在老马的身上隐隐约约地看到了自己的将来,但是,小生产者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使他永远习惯于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沉浸于个人的虚幻之中。他总是盲目的迷信自己的力量,却不能正视现实。祥子在自己所描绘的道路上,一心想着自己的钱和将来的成功,他不想别人,更不管社会的变革。当祥子的理想在现实中被撞得粉碎时,头破血流的祥子把自己满腔的仇恨和无奈掷向周围的一切。因为他看不到自己真正的敌人是谁,于是就盲目的怨恨,报复,只有想办法多占便宜,多使坏,看到别人遭殃自己占便宜,他才觉得痛快。用铁的事实说明个人奋斗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个人奋斗者的精神支柱是不堪一击的,只能使他走向极端、走向毁灭。
作品通过祥子的悲剧告诉人们:个人奋斗的道路是不能自救的,更有甚者,还能导致个人的毁灭。这就是祥子形象悲剧的意义真正所在。那么,祥子的悲剧意义到底揭示了什么社会内容呢?作品通过全文的描写主要是揭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摧残和制约。
祥子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代表,他的堕落是可怕的,但却是真实的。这个悲剧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是深刻的,带有普遍性的,更具有强烈而深刻的社会批判力量。不论是老马式的悲剧,还是祥子式的悲剧,都是一种社会存在。作者通过对车夫生活的全面描写以及对社会本质的揭示,让人民了解到地狱般的旧社会是什么样子,万恶的旧社会是怎样毁灭一个质朴向上的劳动青年的美好理想,使作品的现实意义的批判力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与深度。作者虽然不能替祥子指明生活的希望之路,但对旧制度的否定是彻底的。它没有人道主义者对劳动人民的怜悯,也没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说教,而是写出旧世界的残忍、罪恶以及它的不可救药,激起人们的深思,唤起“把世界换个摸样”的决心,启示人们放弃对个人奋斗道路的迷信和幻想,启迪读者去探索解放祥子的新道路。
二、纵观整部小说,字里行间包含着浓郁的悲剧气氛与美感力量。祥子的悲剧和英雄们的悲剧相比,尽管不悲壮,不炫目,更多的是让读者与淡淡的血痕看到社会的症结,老舍笔下的悲剧是朴素的,对人们心弦的拨动,往往突出表现在沉闷的氛围,对逆来顺受的主人公的无情窒息上,是读者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与震撼之中„„
(一)从祥子自身的典型形象可以看出,祥子的一生,是肉体与精神被万恶的旧社会咀嚼吞噬的一生。作家老舍从祥子的被毁灭,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统治者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半殖民地社会使祥子离开了亲人热土,浪迹城市,凭借体力过活,“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但在他身上,仍有着中国农民不可磨灭的影子。所以最后,他才用农民的眼光看中了可以不断地给他产生馒头和烙饼的拉洋车这一“宝地”。迷信自己的体魄,使他俯下腰来卖傻力气,所以当他以骆驼的姿态奔跑在北平的街头巷尾时,他是认为天无绝人之路。并且祥子的节衣缩食、自抠自地攒钱,并“觉得用力拉车去挣口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事”等等的背后,有这样一个动机:“照这样下去干”,“也可以开车厂子了”!显而易见,作为个体农民,在农村的破产对于祥子仅失去了土地和生活的条件,并没有丢弃小生产的思想。而且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城市里,由于能“自由”出卖劳动力,使得祥子谋生的思想混杂着谋利的奢望,“他只关心他的车”,他心中只有他自己。顽强的活下去本来是祥子思想最积极的部分,但由此却潜伏着悲剧的种子。他整天过着如履薄冰的日子,使他只相信自己,他不思索自己为什么越来越穷,为什么由农村流落到城市中挣扎,而是担惊受怕自己的现状变的更坏。他把命运维系在车上,车比人贵重,钱又能买车,钱更成了命根子。劳动的被剥削,因他自己拼命攒钱而认不清了;人的价值,在祥子看来微不足道。在半殖民地的都市底层漂泊,祥子仅剩下双手,但又未参加工业生产,对周围的一切置若罔闻,正表明他用农村的封闭自守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待人与人的关系,即使“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这“旧的习惯”,决非仅是祥子在城里继续保持着他那充满泥土气味的醇厚和质朴,而是散发出一种小市民的气息。当农民时,他把土地看的比命还贵重:做车夫,他把买上车作为“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他认为,不拉上自己的车,“简直是白活”。“祥子不想比别人,不管别人”,拉车的穷哥们悲惨境遇被他一心买车的愿望所遮掩。有时眼里看到了,但心上没见。一个人的品质最能在逆境中显现出来,固执的遵循传统的老例,使祥子在追求屡遭夭折之后,恶性的发展了自身的优越条件。他认为“同时在地狱里,可是层次不同”,他开始用身躯排挤苦难的兄弟了。过去他不肯强别人的买卖,特别是老弱病残。现在,“他不管这个了,他只看见钱,多一个是一个”,他拼命显示自己骆驼般的体魄,却丢掉了骆驼的品质和心胸。保守的思想,驱使祥子“像一只饿疯的野兽”一样去个人奋斗,两个人奋斗,又使祥子“只想着自己的钱与将来的成功”。悲凄的破产农民的生活,他忘却了;刘四之流对车夫的压榨;他视而不见;阶级压迫,社会的水深火热,他更是木然置之。不仅没有在坎坷中有所觉悟,却使出浑身的解数,在幻想脱生中走着死亡之路。祥子的悲剧就在于他自己加速着自己的消亡!这也正是当时社会的罪恶特征。另外,作者以祥子自身的性格矛盾揭示了来自乡村的破产农民面对腐朽社会的压迫盘剥,在日益贫困的同时也扭曲了质朴的人生,激化了小生产者对私有的追逐,从而加速了他们悲剧的结局。小说在效果上,明确地使读者意识到在生产关系大变革中,徘徊在原有的街巷内,而不肯置身新的生产关系中的人,虽然他不是剥削者不是众矢之的,但也走了一条历史的悲剧之路。
作家不仅写出祥子的悲剧,而且写出来祥子悲剧性格的发展。祥子一直在失败中挣扎,但他的个人奋斗思想使他认不清周围环境的严峻,至多是问个“凭什么”!当苦闷袭来,他想的是个人的“倒霉”,认为“整个的生命是一部委屈”。明明是社会泥潭把他淹没,但祥子只恨呛他的第一口浊水,把恩与仇全归结在个别人的身上。所以他把残酷的阶级对立,看做是虚无缥缈的“鬼影”。追求个人的发财成功,却越来越认不清社会对自己的榨取。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几经磨难后,祥子内心的善良正直、热心向上的道德力量慢慢减退,而自私保守的这些小生产者固有的弊病却在他身上增强,祥子在生活实践中不是清醒了,而是更加糊涂和愚昧。
但是,祥子“要强”的本身并没有错,是以进取的态度踏上在城里谋生的征途。但殊不知,他的体质、他的劳动及拼死拼活挣来的血汗钱,全是黑暗社会觊觎鲸吞的对象。祥子囿于小生产者的意识,没有也不会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对财神有朝一日会恩赐予他的渴求,使他趋向委琐的意识。朴素的反抗不合理社会的斗志被污染了,不择手段地过上像样日子的思想滋生了。正如他抢别人的生意,而受同行嘲骂后的心理活动所表明的:“这样的不要脸正是因为自己要强,想买上车,他可以原谅自己”。所谓的“原谅”,是从他原有的好品质上倒退,他抛弃了劳动者的阶级同情心等品德,自愿沾染并增加着无业游民的于沉沦中的狡狯气。因而当祥子奋斗失败屡遭不幸后,也不能正视现实,反而自暴自弃,这就必然走上丧失人格以混温饱的苟活之路。
从祥子由“好强”到“苟活”的变化,小说鲜明地启迪人们:依靠小生产者的传统信念,在灾难深重的半封建中国挣扎,即使有超乎寻常的体力和不轻易气馁的个人奋斗精神,即使是在没有土地羁绊而流入城市的情况下,依然走着悲剧道路。
(二)从家庭角度而言,祥子与虎妞的异常结合,与小福子的终生永别的精神摧残,使 悲剧气氛达到了令人窒息的境地,虎妞在祥子面前居高临下的气势,充满封建把头的霸道,加上经济上的优势,使祥子行不由衷处处事与愿违,祥子精神世界受到如原子弹辐射一样的灼烧。他失去了人格。因为虎妞存在着买车的能力,祥子还有拉车的意愿,买车的意愿是虎妞和祥子暂时结合的纽带。指挥祥子言行的内心思想是他发家的梦幻。其实,祥子不过是想得到蝇头小利,做一个有口饭吃的家庭奴仆而已。
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里,祥子靠个体劳动以求温饱的信念全破灭了。他与虎妞组成的家庭是腐朽社会的畸形产物。作家正是通过对一个家庭,由建立到解体的描述,写了黑暗社会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祥子从步入城市与人们接触的第一天起,就是别局的开始。
(三)从社会角度而言,在政治上经济上,祥子受到反动社会三苦的打击结局很悲惨。祥子是人力车夫中的佼佼者,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嗜好,没有家庭的累赘,只要他自己肯咬牙,事儿就没有个不成”。况且,他“谁也不敢招惹,连条野狗都得躲着”。这就表明,祥子绝不是那个社会的洪水猛兽,而是以为安分守己力争做个“暂时坐稳了奴隶时代”中的奴隶。一个生活在底层逆来顺受的人,大概能苟延残喘了吧!然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已腐朽的不可再腐朽,它连祥子这样的与世无争者也不允许其按照自己可怜的愿望安稳的活下去!这一点,连祥子也察觉了:“吃得好,睡得好,自己可以干干净净像个人似的,是不容易找到的事”,“自己一切的努力只为别人来欺侮”。首先欺侮祥子的是北洋反动军阀的混战,使得他车无影了,连人也濒临死亡。其次是反动爪牙对祥子的敲榨,孙侦探顺手的勒索,使祥子遭受致命的一击,再其次是车厂主刘四对祥子的奴役。小说从祥子的厄运中深刻揭示了,那个社会下雨都不利于穷人,“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穷人只有不断受压榨而无处诉讼的义务,却没有稍微挺些腰而生活下去的权力。
(四)从悲剧美感角度而言,悲剧的感染力,往往是来自与它生动的描绘了主持争议者的失败和愿望的破灭。祥子是悲剧的主角,但不是个十全十美的人物。作家执着的用小人物的遭遇做凸透镜,揭示那“万家墨面没蒿莱”的社会,把祥子悲剧做为落地残叶来勘察“秋风”对社会底层的侵袭从《骆驼祥子》的创作实践,可以清晰地看到,老舍的悲剧观是充分现实主义的,他站在抨击黑暗旧中国的高度写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但却入目三分的表现了作者对底层的民众的深情厚谊和人道主义情怀。
结论: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优秀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杰作,代表作,是老舍思想和悲剧艺术达到成熟的标志,是老舍将审美视觉从人物命运转向社会悲剧最见功力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不仅描绘了北京人力车夫的悲剧命运,而且深刻的向人们展示了活生生的人间悲剧,看到人性美被一点点的侵蚀,污化,毁灭的罪恶,使祥子的悲剧形象更生动,悲剧意义更生动,悲剧美感更深刻,尤其是祥子的悲剧,使人们对小生产者的命运和中国的前途深长思之„„让人们知道:旧中国是如此黑暗不堪,急需变革,从而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只有社主义才能救中国!《骆驼祥子》是无产阶级文艺的瑰宝,祥子的悲剧,是永远有教育意义的!小说达到了很高的现实批判高度和精神高度,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扛鼎之作。今天我们进一步审视祥子这个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能不对老舍先生产生敬佩之情。注释: 希冀:希望。
打幡:替别人打出殡时的引魂幡。
万家墨面没蒿菜:因为社会的黑暗导致人们的生活极度贫困。
茍延残喘:比喻勉强维持生存。家本位:把家庭当作根本,放在首位。参考文献:
① 文中所引出自于老舍的《骆驼祥子》原著。② 武汉大学出版,吴宏聪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③《中小学生20部必读名著导读》,主编:李炳海,吉林文史出版社。
④《中外十大名著》初中珍藏版。⑤《现代文学作品选》湖北人民出版社。
简析“骆驼祥子”的悲剧色彩论文摘要:在老舍笔下除了老派、新派与理想市民几种形象系列,还有一种属于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系列,而且占有显著的位置。作者在刻画这一系列形象的时......
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骆驼祥子》是老舍三十年代的优秀代表作,它标志着老舍小说的成熟,也是老舍小说的最高峰,是“五四”以来小说中颇受读者喜爱的,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长篇之......
本 科 毕 业 论 文论 文 题 目指 导 老 师学 生 姓 名学 号院 系专 业写 作 批 次3617130003 :论《骆驼祥子》中“祥子”命运的悲剧性:李艳丰老师 :黄婷 : :网络教育学院 :......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作业一、骆驼祥子的悲剧性原因(一)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是把祥子由人逼成了“鬼”的客观原因。祥子生活在一个肮脏、不讲人道主......
摘要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通过主人公祥子的遭遇,揭示了旧中国破产农民进城谋生的艰难。祥子是个有理想、勤劳的农家孩子,来到北平后靠出卖自己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