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酒茶中话国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茶烟酒”。
烟酒茶中话国人
交人识人看递烟
严格说,烟非饮食。不过,在请客吃饭的筵席上,烟也往往是不可或缺之物。它的重要性,一般说要超过点心糖果之类,有时还略胜于茶。所以说到饮食,不能不说烟。
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而一个群体至上的民族,势必极其注意人际关系。请客吃饭也好,平常讲的重人情、通世故、爱面子也好,都是为了协调人际关系。吸烟的人,在受到家人指责时,辩解的理由也有一多半是“要应酬”。这虽然会被视为“托词”或“狡辩”,但也有相当成分是实情。中国传统的交际之物,有酒与茶。“茶交隐士,酒结豪侠”,或“茶交君子,酒结小人”,总之是都有交结功能。但细细想来,都不如烟。因为饮酒或品茶,总要有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条件、总不能一天到晚拎着一瓶酒或一壶茶,逢人就倒吧?然而怀揣一包烟,却可走遍天下。“相逢开口笑,递上一支烟”,实在是自然得很,也方便得很。求人办事时,递上一支烟,只要对方也是烟民,往往都会接过去。因为一支烟实在微不足道,收下不算受贿,拒绝则又未免小题大做。但是,东西再小,也是人情。只要对方接了烟,也就算是受了情,开了口子,搭了桥梁,下面的文章也就比较好做。所以中国人拉关系,套近乎,往往从递烟开始,而必须秉公执法者,也往往要挂起“谢绝敬烟”的牌子,以免后患无穷。
烟不但能帮我们交人,也能帮我们识人:嗜烟如命者多意志薄弱,或古道热肠;视烟如敌者多嫉恶如仇,或偏激执拗;吸而能戒者多意志坚定,或冷静世故;吸而不多者多宽容随和,或圆滑机巧。又例如,吸烟者多性格外向,不吸烟(不含戒烟)者则多内向。因为外向者多爱交际,爱交际者多爱聊天。聊天时,如果大家都吞云吐雾,又相互递烟,便气氛融洽,谈兴更浓。相反,如果大家都不抽烟,则久谈必有“枯坐”之感,难得尽兴,实际上往往也未必有神侃海聊之兴致。除女人在一起总有话说外,不抽烟的男人在一起,便多半只能谈正事(除非有酒)。他们内心有了郁闷,也往往无法找朋友排遣,或只能去喝“闷酒”。再比如,吸烟者多大度、豪爽,但也可能马虎、放荡;不吸者多拘谨、小气、但也可能严谨、沉稳。那当然,这只限于男人,也只是泛泛而论,切不可一一对号入座。
烟、还可以看出人与人关系的深浅。客客气气递烟,说明关系尚浅,还很“生分”,或说明二者之间有一定的鸿沟(如属上下级关系);相互抢着递烟,说明双方地位相等,或视为相等,且都愿发展友好关系;随随便便递烟,不计较是否“礼尚往来”,说明双方关系较深,也达到“无论怎样也没关系”的程度;伸手到对方口袋里掏烟,掏出来还要散给别人,那就简直是亲密无间、不分彼此的“铁哥们”。当然,一般说,相互递烟,总以次数大致相等为宜。抽别人的烟多,或只抽别人的烟,多少有些不尊重对方,也显得自己小气。至于请客吃饭时,只要被请者中有烟民,香烟实乃必备之物。如果让客人自己掏烟,是很丢面子的事。酒菜总比香烟贵,岂能因小失大?
饮酒乐在无拘束
酒毕竟是人的爱物,尤其文人,非有酒而不得灵感。“李白斗酒诗百篇”,便是文学史上的美谈。所以官方一禁酒,文人便出来唱反调。当年曹操见天下饥荒,战事不断,民不聊生,上流社会却还在醉生梦死,便下令禁酒。据说,孔子后裔孔融跳出来顶嘴,频频上书,道是你说酒可以亡国,那商周都有因女人而亡国的,为什么不禁女人?后来还有一个名叫刘伶的文人,居然写了一篇《酒德颂》,为酒大唱赞歌,不过这是后话。却说曹操,禁酒是为了国计民生,岂容孔融说三道四?加上原来就讨厌这家伙,便胡乱找了几条理由把他杀了,让他永远喝不成酒。
曹操也爱酒,不然,怎么会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事实上,官方要禁的,并不是酒,而是酗酒和群饮。只因酗酒和群饮屡禁不止,有时便只好连酒一起禁。禁酗酒好理解,因为酒喝多了,人神志不清。为君者神志不清必乱政,为民者神志不清必乱性,两者都会导致大乱,非禁不可。但是,禁群饮似乎有点奇怪。因为如前所述,以“群体意识”为思想内核的中国文化,是极其推崇“共食”的。“共食”是大家聚在一起吃,“群饮”是大家聚在一起喝,都是“群”,为什么“共食”就该提倡,“群饮”便要禁止呢?
然而,饮酒之乐,恰在无拘无束。当年,齐威王问淳于髡:“先生能饮几何而醉?”淳于髡回答说:“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不懂。淳于髡说:“如果是大王赐酒于殿堂,监视酒政的执法官站在臣的旁边,纠察失仪的御史官站在臣的背后,臣诚惶诚恐,伏地叩首而饮,不到一斗便会醉了。如果是乡下人在一起喝酒,坐无分贵贱,席无分男女,敬酒没有时间限制,博戏完全自由组合,抓住了异性的手也不受罚,瞪着眼睛看人也不受禁,女人的首饰乱七八糟地落了一地,鞋子袜子也乱成一团„„在这种气氛下,臣便是饮八斗,也只有两三分醉。”由此可见,朝礼饮酒,决非享受。所以,就连皇帝刘邦也会犯规。汉九年,刘邦大宴群臣于未央宫。其时,制定的朝仪也已颁布了两年。然而刘邦起身为“太上皇”敬酒时,却说,当年父亲大人总说儿子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二哥。现在请老爸看看,是我的产业多呢,还是二哥的产业多呢?结果,“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什么朝仪,什么规矩,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酒的功能其实也正在于此。一杯酒下肚,全身放松,二盏入怀,宠辱皆忘。等到善于公关者以“花言巧语”强行劝酒,会饮酒者以“豪言壮语”自作多情时,酒会便空前热闹起来。有的高声叫倒酒,有的低声唱小曲,有的和别人换酒杯,有的和别人换座位,总之是一派“胡言乱语”。这时,所有的人,都既无分主宾,亦无分贵贱,人人都是“酒神”,个人都是“醉鬼”,真正是人人平等,打成一片,人际关系中的亲疏贵贱,男女老少,种种差别都被酒精消解,种种规矩、防范、禁忌、礼仪,也都化为乌有,只剩下不分彼此的融洽气氛。中国人爱喝酒,爱劝酒,爱在喝酒时猜拳行令,吆五喝
六、热热闹闹,要的就是这种氛围。
清雅之人才喝茶
茶树原产何方,是土生土长还是印度进口,抑或“中外合资”,都不要紧。要紧的是饮茶这件事,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文化。中国人爱茶,完全不同于西方人爱酒。西方人饮酒乃取其汁,国人饮茶乃取其气。中国文化认为,一个人的素质和品质,取决于他胸中之气:充盈着正气的是君子,充盈着邪气的是小人,充盈着清气的是雅士,充盈着浊气的是俗物。所以我们常说某人气宇轩昂,某人气度不凡,某人盛气凌人,某人一团和气,某人小气,某人妖里妖气,某人怪里怪气等等,就是这个道理。
气充盈天地,有清有浊,有雅有俗。即以香气为例,香而妖,香而艳,香而浓,香而媚者都是俗气。暴发户的小老婆,浓妆艳抹,珠光宝气,香水洒得越多,越是俗不可耐;农夫新割的稻草麦秸,被秋阳暖暖地晒过之后,则最是清香可人。总之花香不如药香,酒香不如茶香,药与茶,才是至清至雅之物。
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文人雅士,格外钟情于茶。人们在家喝茶,出门也喝茶。机关干部上班后第一件事是泡茶。出差人员上车后第一件事也是泡茶。开会时人手一杯热茶,更是必不可少。丈夫下班或出差回家,妻子端上一杯热茶,温馨之感便遍布全身。至于到中国人家里作客,虽有女宾来访摆糖,男宾来访敬烟之别,但泡茶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能给人以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客人来访,主人奉上一杯清茶,既礼貌周全,又全无媚态,便会觉得彼此的交往,完全不是“酒肉朋友”的那种“狼狈为奸”,不妨在清新随和的气氛中,侃侃而谈,正所谓“君子之交淡于水”。
更何况,茶还有提神健脑的功能。上品的茶叶,须采于天气清明的早晨。其时,山间空气极为清新,露水的芬芳尚留于茶叶上,天地之精华都、凝聚在茶叶之中。饮此茶,等于吸取天地清气,可以使人进入清凉宁静之境界,其提神作用,决非多饮乱志之酒和多吸中毒之烟可比。所以谈判桌上,可以无烟无酒,却不可以无茶。甚至有的人,干脆就把谈判场所安排在茶楼,比如今之“吃早茶”。吃早茶不如摆酒宴那样排场,又不至于像只有清茶一杯那样寒酸。过于排场,仪式重于内容,谈不成问题;过于寒酸,又未免“不好意思”,只有吃早茶最为适宜。它既能让人静下心来认真谈判,更便于套交情、拉关系、走后门,还能顺便解决一下早餐问题。当然,无论搞阴谋,抑或谈生意,也可以借此冲淡一点血腥或铜臭气息。
至于清朝官场,则是另一情况。待客之茶,只作摆设,并不真喝。如果“领导”变得不耐烦,要下逐客令,但会端起茶碗,说声“请喝茶”。这时,你最好自己知趣,起身告辞。既便不告辞,“领导”身边的听差也会拉长声调大呼“送客”。这一绝招,不知是谁的发明,也真亏他想得出。可见,喝茶也好,一切饮食也好,在中国确实是一种文化现象。
烟酒茶采购合同在人们愈发重视契约的社会中,合同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签订合同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行为。那么常见的合同书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烟酒茶采购合同,供大家参考......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茶烟酒购销合同,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茶烟酒购销合同在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社会,很多场合都离不了合同,签订合同可以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那么大家知道合同的格式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茶烟酒购销......
话茶九年级⑵班朱妙珍‚咚咚咚……‛一阵阵小鼓般的响声传来,我闻声而来。啊!大厅里好热闹呀!伯伯、伯母、婶婶们都聚在一块包茶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我不由自主地坐下来,与他......
茶烟酒购销合同4篇随着法律观念的日渐普及,合同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签订合同是减少和防止发生争议的重要措施。那么制定合同书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茶烟酒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