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整体优化及发展路径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整体优化及发展路径
刘朝晖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430070)
摘要:研究生教育结构能否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相适应,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本文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对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学科结构与培养规模、类型层次结构以及地区分布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后认为:当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从理顺政府、培养单位、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依法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改进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等几方面着手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结构失衡
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 A
Overall Optim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ructur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LIU Chao-hui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Whether postgraduate education meet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needs for highly qualified people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i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An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present flaws in the disciplinary structure and scale, category structure and regional structur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be adjusted on the basis of the needs of current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an optimized education system, improved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government, the schools and the community, and expanded decisionmaking power of universities.Key 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imbalanced structure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研究生规模的迅猛扩张,其教育的质量和结构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研究生教育结构所以受到如此关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成为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当前研究生教育结构的社会不适应性
研究生教育结构包含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等多方面的内容,表现为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及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构成关系;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与高水平学科的学科布局;各学科研究生培养规模、类型及层次的比例结构。一个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相应研究生教育政策,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是不同的。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科领域不断拓宽,人才培养分类进一步明晰,培养单位条件日益改善,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但相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对高层次专门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而言,研究生教育结构存在许多的不适应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科设置结构、各学科人才培养规模结构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不匹配。近年来出现某些学科专业研究生就业难的迹象反映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从我国重点学科布局结构看,2005年全国遴选的964个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总体上涵盖了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但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要求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企业、行业和社会高级管理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严重不足,无论是学科点布局数量还是人才培养条件保障都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转型的要求。
二是研究生培养类型比例失调,培养模式与需求脱节。为满足企业和实际应用部门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施了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制度,进一步细化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类型,专业学位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得到迅速发展,但职业型学位在读人数与学术型学位在读人数相比,比例仍然偏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除传统的学术性岗位如高等学校教师、科研机构对研究人员的需求外,非传统学术岗位如工矿企业、技术推广应用及社会公共管理部门对高层次应用型创新性人才也表现出巨大的需求,为职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与国际经济发展处于同等水平的国家相比,我国专业学位授予规模和比例较低。而且基于培养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这一人才定位而构建起来的传统研究生教育体系不再适应社会新的需求。具体表现在: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对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两类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缺乏准确定位,职业型人才培养特征不明显,未能准确把握专业学位培养类型,即未能进一步更新知识,提高把握和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工作中技术性问题这一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与培养科学学位人才趋同,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缺少适应岗位职业要求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缺乏案例和实践教学等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不少论文指导教师缺乏实际行业工作背景和经验,对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总体看,尽管我国研究生教育强调要根椐区域、行业和学科发展水平及对高层次人才数量、质量和类型的要求进行分类指导,但在实际中这一正确的指导思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培养单位还不能面向经济社会需求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的定位转换。
三是研究生培养层次定位不清晰,各学科人才培养层次重点趋同。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博士和硕士两个层次的学科比例结构基本一致,博士与硕士两个培养层次只存在水平的差异,缺乏人才类型、培养模式等方面必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初期,由于培养力量不足,将硕士学位作为独立的一级终极学位是符合国情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到今天,硕士学位作为我国学位层次的独立一级,不仅要体现学位层次的独立性,而且还要从人才规格、类型与培养模式、途径上实现硕士学位的独立性和特殊培养要求,从多样化途径的统一性上来把握我国学位条例所规定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标准。不同学科的性质及发展要求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是不一致的。对基础学科类的人才来说,社会需要的是真正能从事原创性研究的人才,但需求量不会很大,此类人才应更多集中于博士层次的培养和训练。而对于一些应用性学科来讲,社会需要的是大量具有专业理论运用能力和专门技能的高级人才,应重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硕士层次人才,并集中资源发展培养高新技术专业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的学科,满足社会对这类人才的巨大需求。
四是研究生教育区域分布失衡,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落后。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西部地区高校数量少,师资力量匮乏,大部分学科基础薄弱,培养研究生的能力有限。由于经济欠发达,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强,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需求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调整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一直关注的问题。西部地区只有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积极发展符合区域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集中有限资源发展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优势学科,而非均衡发展所有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数量较为充足,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积极调整结构,提高研究生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上述我国研究生教育所表现出的社会不适应性,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本身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也是整个研究生教育结构顺应社会变革大力调整的重要时期,另一方面(且是根本原因)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管理体制僵化,培养单位自主办学的调节空间不足,其自身运行活力不够,与社会的结合不够紧密,还没有建立起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调节机制。因此,解决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社会不适应性的关键就是要建立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有效的发展与调节机制,优化布局和结构。即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依法扩大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办学活力,鼓励研究生培养单位间开展公平、规范、有序的竞争,使研究生教育能有效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面向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和社会需求,各个层次、不同规格、不同模式、不同管理方式构成的系统能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保证可持续发展。
(一)理顺政府、培养单位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政府以长远的眼光和全局的高度正确把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组织协调研究生教育发展适应社会需求方面需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宏观规划,根据满足国家目标和通过市场分析与预测来引导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逐步放开对招生总规模的控制,由高等学校根据国家宏观指导、社会需求、师资队伍、科研项目、办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因素自主确定招生规模。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各类研究生培养所必需的人均条件作出规定,规范学校的招生行为。
二是审核培养单位办学条件。深化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改革,是形成政府主管部门宏观管理和学位授予单位自主办学相结合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依法对全国的学位授权审核工作进行宏观政策指导,制定相关规章。扩大省级政府对本地区学位授予单位及学位授权学科布局的统筹权。合理划分国家和地方学位授予审核权限。
三是加强对培养单位人才培养的评估与监督。对学位授予单位根据制度化评估结果实行动态管理,促进培养单位之间的公平、规范、有序竞争。政府还应通过宣传引导、政策优惠、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各类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合作办学,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
健全培养单位的自我调节机制,提高培养单位的自我约束能力。高等学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接受外部需求导向的能力,综合考虑现有规模和办学基础、招生报考录取率、师资、科研项目及研究经费等条件,以自身敏锐的判断和健全的制度应对来自外部的种种诱惑和压力,增强自律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建立起既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又能保持自身持续发展的调节机制。作为学科建设主体,自主进行学位授权学科的规划和建设。
社会主要通过生源市场、资金市场和人才市场与培养单位联系起来,对培养单位的发展发挥调节作用。市场机制带来的激烈竞争给培养单位带来了压力、动力和活力,推动培养单位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的调节性使研究生教育对外界社会需求的反应更加敏感和快捷,有助于形成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勇于创新、充满活力的研究生教育系统。
(二)依法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研究生教育是从事高深和专门知识的传播、创造与转化的活动,有其特殊的工作方式和运行规律,培养单位需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才能保证其较强的适应性。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目的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对社会需求的主动适应能力,是建立发展与调节机制的前提。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多渠道筹措资金。研究生教育经费只靠政府拨款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应当广
开财源。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投资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经费来源的主渠道,但还应采取多种方式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投资研究生教育,如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国家、培养单位和研究生个人分担教育成本等。其次是自主进行学科的设置和建设。对于高等学校已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可允许其在此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以适应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设置研究生院的大学有高素质的指导教师、良好的实验设备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潜力很大,在学科结构调整方面应给予更多的自主权,有利于这部分单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效益。因此,应进一步扩大经批准设置研究生院的学位授予单位增列和调整学位授权学科的自主权。
(三)改进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
改进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模式,要不断探索和发现在新的社会形态下适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培养不同规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研究生,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从而形成符合国情、有利于研究生素质全面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与模式。
1. 明确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两个相对独立的培养层次。博士研究生一般以攻读学术型学位为主。其教育主要培养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学术型人才,当然也兼顾其他行业的需要。培养的核心在于知识创新和通过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硕士研究生培养要从目前以攻读学术型学位为多数、辅以少数攻读应用型、复合型学位的状况,逐步调整到多种类型并举,应用型、复合型学位为多数的新格局。对于攻读学术型学位的研究生,其培养的主要目标是造就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因此应以学术训练为重点,包括宽广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理论、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以及研究方法、学术规范和学术表达方式的训练。对于攻读应用型学位的研究生,以培养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应以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为主,并大量采用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训练。由于不同类型的学位具有不同的性质,攻读不同类型学位的研究生所接受的训练方式也不同,应该提倡分轨培养和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培养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大量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当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职业背景,有效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密切学校与有关企业和社会部门的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
2. 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过程
任何研究生培养目标都必须通过一系列培养过程和环节才能得以实现,重视研究生教育过程的合理设计是改进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模式的重要内容。
制定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要遵循以二级学科为培养口径的要求,提倡学科之间的交叉,提倡多学科共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做法。随着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类型逐渐多样化,如学术型、应用型、专业学位等,必须在培养计划、培养手段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调整课程设置,努力探索符合研究生成才特点和规律性要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研究生教学和科研训练的结合,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术研讨和交流,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成才环境。
课程训练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着力培育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则。课程设立必须科学、规范,有较充足的参考资料和必要的阅读文献,并具有完备的教学条件。课程训练要符合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格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重视在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中反映最新学术动态、研究进展和先进的科学实验手段,防止把课程学习作为大学阶段的简单延续。要注意拉开不同层次的研究
生课程以及研究生教育与其它教育层次的同类课程的档次。
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研究生到企事业进行调研,参与实际课题的研究与开发,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市场适应能力。高校要努力开拓并吸引社会资源到学校建立研究机构、工程中心,为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研究与开发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宝存.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把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律[J].中国高等教育.2005,(1).
[2] 翟亚军等.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3] 王根顺等.
育.2003,(12).
世纪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布局的战略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 21
合伙,是所有投行结构的精髓,一般人理解合伙是三五个意趣相同的人凑在一起鬼鬼祟祟的搞些名堂,类似共同犯罪。200多人的合伙肯定是鸡多不下蛋,无法弄,犹如国内几百人的合伙律师事......
农村金融发展路径优化探讨[提要] 农村金融经过多次重大改革,其体系日益扩展,金融体制不断完善,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等快速......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感想蓝山县塔峰五小赵苏琴党的十七大万众瞩目,胡锦涛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结构优化路径的探讨近年来,事业单位改革正在进入一个不断深化的阶段,事业单位既有的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出诸多弊端,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事业单位不断深化发展......
努力优化教育结构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本报记者李佳霖近年来,江苏张家港市围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的高度出发,立足民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