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安娜卡列尼娜”。
铜陵电大汉语言本科论文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原因分析
姓 名:陈 小 辉 学 号:081070486 专 业:汉 语 言 文 学 指 导 老 师:杨
栋
目录
论文摘要„„„„„„„„„„„„„„„„„„„„„„„„„„„„„2 关键词„„„„„„„„„„„„„„„„„„„„„„„„„„„„„„2
一、上流社会的枷锁„„„„„„„„„„„„„„„„„„„„„„„„4
二、家庭与婚姻的裂痕„„„„„„„„„„„„„„„„„„„„„„„51、家庭婚姻的悲剧„„„„„„„„„„„„„„„„„„„„„„„„„52、理想化爱情的悲剧„„„„„„„„„„„„„„„„„„„„„„„„6 结束语„„„„„„„„„„„„„„„„„„„„„„„„„„„„„„7 注释„„„„„„„„„„„„„„„„„„„„„„„„„„„„„„„8 参考文献„„„„„„„„„„„„„„„„„„„„„„„„„„„„„8
【论文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她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自己的家庭,再也不愿回到沉闷令人窒息的生活当中去,以死来抗议毁灭真情的上流社会专制制度的枷锁,抗议没有爱情的悲剧婚姻。由此,表面似乎幸福而实际并不和谐的婚姻家庭,对理想爱情的渴望和对个性解放的领导追求,因爱情幻灭而自杀身亡的悲惨命运,构成了安娜•卡列尼娜整个悲剧人生的全部。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 爱情 婚姻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原因分析
安娜•卡列宁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的一个不朽的悲剧人物形象。她外表美丽,情感真挚,内心世界极其丰富,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女人。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女人,最后为什么会以自杀结束生命呢? 而她的身上又有怎样的悲剧因素呢?因为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安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为她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如果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流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如果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淫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如果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运注定她无法生存。安娜的一生是美丽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这种美丽。虽然流言蜚语践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夺取了她的生命,却没有任何力量改变了安娜内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着自己,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生命结束了,但是她的悲剧却让人深思。杀死她的当然是那个她生活在其中的毫无真感情真仁义的上流社会,当然也与她的丈夫,她的情人伏伦斯基脱不了关系。当她最后终于离家出走,与情人生活在一起时,她所要面对的是整个上流社会的敌意,孤立无援,她成为整个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的在劫难逃的牺牲品。她虽然有过奋勇反抗,然而好景不长,外界与自身的双重打击,让她变得极端偏执,甚至有点不可理喻,最后选择自杀来了结自己悲剧的人生。这样看来,对于安娜的死,上流社会,她的婚姻,以及她一直苦苦追求的爱情都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当然她的自身性格和教养中也有她的缺点和弱点,她把爱情视为生命: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因此最后的时候,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伏伦斯基的压力她都承受住了,但她却无法战胜自己,当伏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这最后一语,便是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
一、上流社会的枷锁
安娜所生活的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俄国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发生剧变的时代,当时的俄国资本主义工业飞速发展,沙皇专制制度正在日趋没落。就像卷首描述的,“奥勃隆斯基家里一切都乱了”①,但是偌大的封建制度,想要它彻底瓦解消除,并非一朝一夕。安娜悲剧的核心是上流社会的贵族阶层,安娜出生在显赫的官宦世家,她的丈夫出生于皇室后裔,情夫伏伦斯基也是一个年轻的贵族军官。安娜生活在彼得堡上流社会的大圈子里,这个大圈子把她层层包围住,让她没办法跳脱出来,注定了悲剧的结果。然而,在这个圈子里,对安娜悲剧影响最大的就是她的丈夫,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家卡列宁。我们从众多现代心理学派的观点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与性格常常与其幼年时的遭遇与成长环境休戚相关。在第五部、第二十一节中,作者第一次介绍了卡列宁的身世与其成长的环境,我们可以看出其从小就是孤儿,与哥哥被其叔叔抚养长大,学习成绩优异,但都没有交上一个知心朋友,哥哥是他最知心的人„„在叔叔家长大,是典型的贵族家庭,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上流社会空虚、庸俗、浮华,人与人之间很少有真的感情交流,因此在缺少父母之后,只有唯一的哥哥与之知心,可见卡列宁并不是一个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并容易结交朋友的人。往往缺少爱的人,就缺乏安全感,并且自己认定意识很强。卡列宁就只有从学习、功名,自己能够把握的东西来寻求安全感,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也表明了,如此的一个人,不可能是对爱情热烈而多情的,他只会是传统而遵守责任与义务,因为他的感情在他小时候就已经慢慢尘封。卡列宁作为政府官员,他这一生都在追求名利,渴望飞黄腾达。在他心里,他更看重的是上流社会怎样看待他,他如何稳固在上流社会的地位。因此,就算知道妻子出轨,在处理安娜的外遇时,用的却是一种软弱的方式。以致后来,安娜怀上了婚外之种,而且公开出走,卡列宁不仅没有采取果断的措施,而且还定期去看望安娜,并送去生活费。正是卡列宁这种不作为的思想,为了保持体面而甘戴绿帽的行为,把安娜一步步地推向罪恶的深渊。卡列宁宁愿这样,也不想与安娜离婚,就这么一直拖着,让安娜想离却离不了,想要再到过去又不可能。这才让安娜陷入了悲剧的泥淖而不能自拔。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军官障碍赛马中伏伦斯基坠马失事,安娜在众人面前表现出了特有的关注和紧张。即使是这样,卡列宁也只是“认为自己有责任提醒她”,却不是指责,辱骂。到了这个时候,他想维护的仍是自己的自尊心。上流社会让卡列宁失去了应有的决断,害了安娜,也让安娜失去了自己的一切,最后灰飞烟灭。
而安娜的情人伏伦斯基,安娜到莫斯科去调节哥嫂纠纷时,在车站偶遇伏伦斯基这个“彼得堡上流社会花花公子的活标本”,立时二人就被对方深深地吸引住了:“他道歉了一声,正要走进车厢,忽然觉得必须再看她一眼。那倒不是因为她长得美,也不是因为她整个姿态所显示的风韵和妩媚,而是因为经过他身边时,她那可爱的脸上现出一种异常亲切温柔的神态。他转过身去看她,她也向他回过头来。她那双深藏在浓密睫毛下的闪闪发亮的灰色的眼睛,友好而关注地盯着他的脸。仿佛在辨认他似的。在这短促的一瞥中,伏伦斯基发现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仿佛她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露出来。她故意收起眼睛的光辉,但它违反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隐隐约约的笑意中闪烁着”。对爱情有着强烈的渴望的炽情如火的安娜在车站偶遇风度翩翩、热情浪漫、生气勃勃的伏伦斯基后,深埋于内心深处的爱情之火终于不可遏制的爆发出来,她爱情的天平发生了倾斜, 安娜历经艰难的思想斗争、冲破重重阻碍勇敢地投入伏伦斯基的怀抱,她终于尝到了八年的婚姻生活中从未体味到的“爱情的幸福”。沉醉在爱情的幸福中的安娜“呈现出当女人在热恋时才会出现的昙花一现的美,本来和她个性气质大相径庭的丈夫卡列宁在她眼里变得更加俗不可耐,她越发感觉丈夫非常的鄙陋不堪:“外貌酷似冷血动物,在肌肉麻痹的面孔中嵌着黑白混浊的死鱼般的眼睛,两边插着一对扇风大耳,说话时声音带着一种嗄嗄发涩的语调,心内充满了灰黑色调”。虽然在他们的爱情刚开始时,对伏伦斯基来说有一丝猎艳的味道,他对安娜的最初追求除了安娜那迷人的风姿对他的吸引外,主
要是满足他的虚荣心:“追求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夫人,无疑会使他身价倍增”。但随着他们见面次数的增多,尤其是每次见面时看到安娜脸上那竭力用理智压抑但却难以束缚的“快乐的一闪”,激发了他对安娜的真心的爱恋。他决定追求安娜。而伏伦斯基在得知安娜是大高官卡列宁的妻子时,他内心的欲望更强烈了,是因为他把争夺与引诱一个上流社会的已婚妇女看成是一种英雄气质。上流社会让卡列宁不愿意离婚,而儿子又成了安娜唯一的牵挂,对儿子的思念让她感到很痛苦。当安娜和伏伦斯基的事情弄得沸沸扬扬时,那些平日里嫉妒安娜的上流社会的妇女们准备好要报复她。人们都在议论安娜的出轨,都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当时的社会环境,让安娜无法再生存下去了。安娜顶着巨大的压力回到了国内,是什么让她再次陷入困境中的,是上流社会,是宗法观念,是伦理让她无路可走。作者在为安娜的死设了一条路,一条既定的无法再回头的路。社会意识和伦理观念让她走向了不归路。安娜是属于上流社会的,可是那个虚伪无情的社会从不允许任何人背叛它,一旦违背了规则,必将受到惩罚。
二、家庭与婚姻的裂痕
1、家庭婚姻的悲剧
安娜的婚姻是由姑妈包办的,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老头卡列宁,而卡列宁在书中是一个旧观念,旧制度的代表,也是一个被功名利禄剥夺了人性光彩的人。他的生活每一分钟都是严格制定的,处理公务几乎占据了他的全部时间。安娜认为他没有感情,只是一架官僚机器,不愿意看到他,甚至讨厌他,恨他。安娜一心想要追求自己的爱情,她宁可遭社会唾弃,也要过上真正女人的生活。实际上,追求爱情,努力突破上流社会的阻碍,不顾一切等等,这些举措已经说明了安娜要求人性解放,更确切的说是要求妇女解放。上升到这个层面,就不仅是这一对夫妻的家庭矛盾了,而是有着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人性与非人性的矛盾,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卡列宁在安娜看来是一个毫无情趣可言的俗人,只是为了迎合上流社会的虚伪的人。但是,这个人身上也有他的复杂性,他也有他自己内心的痛苦和矛盾。他是一个实在的人,不是一个官僚机器概念的图解。比如安娜生私生子的那个场面。他的虚伪和残酷,往往正是他的阶级和环境在他身上的凸显。所以,他与安娜,也许从一开始结合就是命中注定的悲剧。两个人彼此都不适合,即使不出现一个伏伦斯基,他们终究也是要发生裂痕的。而卡列宁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离婚,这就让安娜左右为难,陷入绝境。安娜自己也不安分于情妇的名分,婚离不了,又结不了,但不结婚又无法拉住情夫的心。因此让安娜走上了一条死亡路。社会婚姻导致了安娜的悲剧,而家庭意识谋杀了安娜。在家庭和伦理的拉扯中,终究只有以死来得到超脱。
2、理想化爱情的悲剧
安娜的情人伏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对安娜感情淡化,两个人之间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差异。伏伦斯基是俄国上流社会中一个标准的花花公子哥,在遇到吉蒂和安娜之前,他曾和多个女子产生过感情。在他的世界里,结婚对他来说是相当可怕的,更不要说琐碎的家庭生活了。由此可知,伏伦斯基在婚姻这个问题上是很随意的。他们之间根本不存在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伏伦斯基的爱好是赛马、打猎、赌博,而安娜为了能够更好的拴住伏伦斯基,开始培养她对赛马、打猎、赌博的兴趣,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化妆和美容上,想尽量的缩小他和她在外貌上的年龄差别,并期望用自己的色相来迷住伏伦斯基。也许是因为在毫无感情的婚姻压抑下对爱情的渴望达到了火山爆发的地步。另外,他们的价值追求也有根本的差别:安娜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性情中人,感性思维是她的主要思维方式,安娜对爱情的这种占有、自私、偏执是导致她和伏伦斯基爱情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正如安娜临死前所说的:“我在爱情上越来越热烈,越来越自私,他却越来越冷淡,这就是我们分手的原因,我把一切都寄托在他身上,我要求他更多地为我献身,他却越来越疏远我”。她这种在爱情上的偏执最后终于发展到不能自拔的地步,伏伦斯基刚刚离开家”,安娜又写信又打来电报,后来又不可自抑地偷偷去跟踪他,结果在假想的情敌索罗金娜小姐的挫败下选择了卧轨自杀。就是她的自杀也体现出了她对爱情的自私与变态:“死现在是促使他恢复对她的爱情,惩罚他,让她心里的恶魔在同他搏斗中取得胜利的惟一手段”。甚至在她抱着必死的决心对伏伦斯说的最后一句话“您,您会后悔的”。也暴露出了她在爱情上的自私与报复。她的死与其说是对爱情的绝望,不如说是对爱情的又一次渴望完全占有与求之不得的矛盾的报复。而伏伦斯基,虽然在追求安娜的过程中表现出特有的温情,并且为了安娜放弃了皇家卫队军职,放弃了对家产的继承权。但当他们的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他就后悔了,后悔自己一时冲动放弃了自己一生的追求——加官进爵。在最后,他失去了关心安娜的热情,跑到他母亲那里让他的母亲在财产委托书上签字。
这份没有牢固根基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悲惨的结局。恋爱双方的互不了解、冷漠和猜疑是把安娜推向死亡的主要原因。他们从国外回到俄国以后,安娜的最大愿望就是去看一下她的儿子谢辽沙,但伏伦斯基无法理解安娜的这份感情,对安娜的愿望不以为然,另外,回国后的安娜因为违反了上层社会“偷情游戏”的基本规则,而被贵族社会抛弃。为此,安娜痛苦不堪,除了和朵丽见面以外,几乎把自己关闭在家里。这种自闭使她的神经变的脆弱敏感。而伏伦斯基并没有意识到安娜的这种心理变化,依旧努力地想恢复自己在上流社会中的地位,并且在这努力中过的津津有味。从此,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生活变得乏味,安娜对爱情的失望使她神志不清,思维混乱。成为她自杀前兆。这也构成了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结束语
拜伦曾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的整个的存在”②,拜伦的这句名言,可说是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男女两性对爱情的不同心态。安娜的悲剧从她自身来看,就是她在追求爱情,追求自我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爱情,对爱情的理想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伏伦斯基则把他的爱情看作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安娜饱受在无爱的环境中生活的痛苦,所以一旦遇到所爱,就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而在拥有之后,便成了她的整个生命。一旦这种爱变淡或减少,她就会变得猜忌、多疑,而之后变得有增无减,甚至到了斗争的地步。在这种极端的爱情观下,安娜变得
贪婪,不知足。安娜是靠爱情而活,拿掉了爱情做氧气,她势必会死。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却没得到希望的爱情,万念俱灰,她只有用死来反抗这个不公平的社会。
安娜卡列宁娜是个可爱又可怜的女人,她的悲剧由此终结。社会的专制和要求解放束缚的思想让她在夹缝中找到了自己又丧失了自己。整个社会的道德准则和由来已久的规范,一步一步逼迫着她走上了无法回头的道路。她向往真挚的爱情,却不知对方是否也视爱情为全部,一旦两方站在不平等的两端,即使她再努力,放弃所有,做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也无法得到这份似生命一样的爱情。她向整个上流社会做出反抗,誓死维护自己的爱情,最终以死亡告终。卡里•纪伯伦说过:“万物的正反两面始终在你们体内运行着,渴望与恐惧,厌恶与怜爱,追求与逃避。这些事物好像光与影相偎相依地在你们生命里运行。”③安娜在这样的自身中矛盾着,纠结着,无法找到正确前行的道路,最终丧失了生存的愿望,因为得不到,便无法存在。
注释:
①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M】智量译,译林出版社。
②乔治•戈登•拜伦:《拜伦诗集》【M】杨德豫 査良铮译,太白文艺出版社。③卡里•纪伯伦:《先知》【M】林志豪译,哈尔滨出版社,2004,第93页。参考文献:
1、胡安娜《不与黑暗共存——试论安娜•卡列尼娜形象的悲剧性》【J】高校图书馆工作,1996,04期。
2、凌娟 陈才斌著《安娜•卡列尼娜式的悲哀》【J】文教资料,2007,第18期。
3、刘生龙《从女权主义看安娜的悲剧》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第09期。
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崇高的声誉。列宁曾称赞他的作品为反映俄国现实生活的镜子。他对俄罗斯自然风光的描绘,对人物心灵世界的昭示,对生活中......
——13秋物流管理1班杨卫摘要:《安娜.卡列尼娜》主要分析了安娜的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的,首先,是安娜对爱情的态度,以及,对沃伦斯基的爱的追求,以及卡列宁婚......
对安娜卡列尼娜悲剧人生的探究摘要: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一位为追求个人自由与幸福的英雄。自其同名小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和评论。然而,在故事结尾,安......
《安娜卡列尼娜》之读后浅析《安娜卡列尼娜》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列夫·托尔斯泰的巨作,书中描述了一个女人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
《安娜·卡列尼娜》时代的悲剧《安娜•卡列尼娜》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作品真实反映了俄国十九世纪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的事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