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省发改委城镇处
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本质上就是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镇化发展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协调、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原则,以新型工业化为根本动力,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主要目标。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理论认识,新型城镇化实践就是要把解决当前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作为主要工作任务,探索和创新城镇化的新机制、新途径和新模式,促进城镇化平稳、协调、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城市化不同,新型城城镇化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达到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
二、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以中国30个省(市)(因数据限制,未包括西藏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从“以人为本、城乡协调、集约高效和绿色智能”四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2003-2011年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在全国的位序排名呈现相对下降趋势,增长潜力逐渐弱化,提升空间优势减小。目前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在全国排名15位,处于全国中等水平。高于黑龙江省(24),低于辽宁省(7),综合指数与排名前几位相差较大,与排第8位的福建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指数相差0.04,与排名22位的内蒙古相差0.04,说明吉林省虽然新型城镇化水平指数总体排名第15位,但是与低于其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省(市)相差不大,而提高排位名次难度却较大。
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存在城市外延式扩张明显,城市用地粗放低效;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距大,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突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城市病”凸显;小城镇发展落后,职能雷同缺乏特色。而且,还面临动力不足、区域协作不紧密、资源环境约束,以及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挑战。
三、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思路、目标与对策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协调、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原则,以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为核心,以增强城镇化发展动力和可持续性
为重点,妥善处理区域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保持合理的城镇化速度与规模。充分考虑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和特点,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率先实施长吉一体化,大力推进中部城市群建设,壮大区域中心城市与重要节点城市,择优培育重点镇和特色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形成以长吉大都市区为核心、吉林中部城镇群为主体、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特色镇为补充、城乡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二)发展目标
——城镇化水平稳步推进,城镇化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城镇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双核(长春主城区和吉林主城区)、多心(延吉、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珲春、梅河口、敦化等地区性中心城市)、四层次(省域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的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发展彰显生态、集约、智能、低碳的时代特色,城镇化发展动力显著增强,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化新途径和新模式。
——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消防、环境卫生等现代化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城镇功能分区更加合理,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中小城市产业集聚、人口集聚能力明显提高,中部城市群的国际服务功能增强。城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低收入群体居住、就业条件持续改善。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一体化发展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产品流通体系更加完善,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消除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城市规划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
(三)主要任务与对策措施
1、加快长吉都市区建设,促进中部城市群形成重点推进长吉一体化发展,长春、吉林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产业向周边县市镇转移,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长春、吉林两市要积极与四平、辽源、松原等城市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培育医药、精细化工等新的优势产业。充分发挥长春作为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强化吉林中部城市群对图们江地区国际开发中的支撑作用。积极促进吉林
中部城市群参与国际分工,加快发展金融、贸易、旅游、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利用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的窗口和平台,进一步提升中部城市群的国际服务功能。
2、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强化城市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市场,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定农村住房建设指引,完善农村宅基地建房管理制度,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一体化格局。
3、推进产城融合,完善新城区综合服务功能
科学规划建设各类工业园区,避免出现只见楼房不见人的城市组团。一是合理规划新产业园区用地结构,协调推进各类用地的开发秩序,新城区开发建设要做到集聚产业和集聚人口同步,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同步。二是新产业园区要以培育城市新兴产业和吸纳区外流动人口集聚为主;三是新产业园区要妥善安排本地农民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保护原有地方文化和社区联系;四是建立新老城区功能联系和合理分工,避免出现新老城区间大跨度、大流量“钟摆式”交通运输。
4、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推进旧城改造
支持转型成效显著的辽源、白山等城市争创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选择具备条件的资源型城市建设接续替代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构筑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新平台,提升资源型城市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加大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继续推进城市棚户区和国有工矿棚户区等危旧房改造,多渠道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完善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大力支持吉林市哈达湾、四平市铁东区老工业区等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优化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同步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改制重组。
5、加快建设综合交通体系,促进城市群网络化发展
积极发展大城市轨道交通,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快速运输系统;推进长春市轨道交通向郊区和周边市镇延伸,形成辐射吉林中部城市群的轨道交通体系,促进城市群一体化、网络化发展,打造一小时经济圈;加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高不同交通方式衔接和转换效率;积极推动电动公交汽车的广泛应用,鼓励市民使用新能源小汽车。
6、加强大城市空间管制,着力推进生态型城镇化建设
严格控制大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营造城市公园、街头绿地、河湖湿地等生态空间;集约、紧凑、组团式、网络化发展中部城市群,构建吉中城市群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合理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数量增长,严格控制土地用途,避免土地闲置和低效率使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推进生态型城镇化建设。
7、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积极建设智慧城市
加快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产业的开发,统筹推进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全省信息化水平。加强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使城市公共管理更精准、高效、智能和便民,提升公共管理服务能力。加速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支持面向汽车、石化、农业、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辽源市、磐石市国家智慧城市首批试点市建设,以建设智慧城市为载体,把信息化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8、深化体制改革,提高现代城市管理水平
改革户籍制度,逐渐剥离户口所依附的各种福利差异。完善就业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制定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工伤保险政策、医疗和大病保障政策以及社会养老政策,建立进城农民生活保障体系。加快制定公共住房政策,建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经费投入的分担保障机制。推动城市管理的理念和实践创新,以新型城镇化理论和方法指导城市规划设计实践。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
湖北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省发改委、省政府研究室课题组2013年第6期 ——经济建设2011年,湖北城镇化率实现过半,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发展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化。怎样......
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内容提要 本文从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取得的成绩入手, 分析了推进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有利条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推进北京郊......
浅谈新型城镇化教学目标:1、认识我国农村存在哪些发展上的问题2、那么新型城镇化新在什么地方呢?教学思路: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以前一穷二白的落后状......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