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_被城市化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22:50:5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城市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被城市化”。

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过程。

有关城市化的观点

1.2.3.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镇)人口或者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空间城市化:一定地域内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管理手段、服务设施、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要素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复合的一种转换或重组的动态过程 乡村城市化:强调乡村和城市(镇)的对立和差距,认为城市化就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镇)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就是要对城市的这种主导作用进行识别并能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或同一国家(地区)的不同时期之间进行比较。

鉴于城市化过程所包含内容的多样性,从理论上讲,一个能够较为准确全面的反应城市化进程的测度方法应该采用复合指标法,即尽量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来进行综合分析,以此考察城市化进程。

但在实际操作中复合指标法却往往行不通。一方面,反映不同内容的指标不能直接进行加减乘除;另一方面,即使可以采用一些复杂的数学手段来解决上述矛盾,但还应看到,城市化的某些内容是不可能直接作定量分析的。因此,在实际测度城市化水平时都采用主要指标法,而不采用复合指标法。

主要指标法是指通过几个最本质意义、最具象征性,而且便于统计分析的个别指标来反映和描述城市化水平。

1土地利用指标:用土地利用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具体方法,是计算一定时间内非城市性地域转变为城市性地域的比率

2人口指标:用人口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具体方法,是计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Y=U/(U+R)=U/N 其中Y表示城市化水平或城市化率,U表示城市人口,R表示农村人口,N表示区域总人口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首先是从发达国家,准确的说,首先是从英国开始的,然后用一个世纪的时间,逐渐扩展到全球范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城市化的扩展源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大约开始于1750~1800年,随着技术的扩散和工业革命的广泛传播,城市化进程也由近及远地扩展到了英国以外的欧洲地区,首先是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国,城市化进程大约开始于1770~1800年,其次是德国和奥匈帝国,起点大约是1800~1830年,再次是意大利西班牙和瑞典等国直到1850~1880年才开始城市化,最后是东欧和南北欧的其他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被纳入了这个扩展序列,美国是一个例外,在1840年前后,美国掀起了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高潮,到1880年时,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赶上了欧洲。

发达国家与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又称反城市化,是美国城市规划师贝利在1976年首次提出的一种现象。即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郊区无限蔓延,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的衰退。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分别与20世纪40、60、70年代开始出现这种逆城市化的趋势

具体表现为

1在城市化水平继续缓慢提高的同时,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进行

2市区中心吸引力下降,郊区成为人们主要的聚居区域

3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军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

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城市化进程实在进入20世纪以后才开始的,而取得民族独立较早的拉美国家,在19世纪晚期就已开始城市化,到1900年,城市化水平高达20.3%,甚至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亚非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独立较晚,城市化进程也比较迟,非洲作为一个整体,直到1950年前后才开始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方面其内部差异性比发达国家大得多,突出表现在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超前城市化

超前城市化也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超前城市化主要出现在拉丁美洲和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

滞后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反映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亚洲一些国家,如中国、印度、印尼等,其城市化进程就是典型的滞后城市化。

应该指出的是,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也可能并存于一个国家,例如印度,从总体上看,印度的城市化进程属于滞后城市化,但具体到某个城市,则又呈现出超前城市化的特征,突出变现为城市首位度畸高。

所谓城市首位度,也称首位城市指数,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的比值,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

城市化的动机机制

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着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崛起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具体表现为:1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2为城市工业化提供资金原始积累;3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4为城市工业提供商场;5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产业革命使得资本和人口在机器大生产中高度集中,导致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工业化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城市革命,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几个特殊经济本性使然,即所谓的最低临界值原则、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和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原则。最低临界值原则

最低临界值原则是指新建或扩建一个工厂需要有一个最低销售额的支持只要达到这个临界值,那么投资者就可能会因其有利可图而做出投资决策。

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

初始利益棘轮原则是指一个城市的居民对未来所做出的决策是以这个城市现在必须提供什么为基础的。也就算过去形成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状况,影响着现在的决策倾向。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原则

循环累计因果关系原则是指把工业增长和城市发展看作一种相互联系的过程,每个发展阶段都依赖于前一发展阶段

由此可见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经济规律所驱使,就导致了这种不可逆转的人口与资本向城市聚集的倾向,从而使工业化呈现十分明显的正相关性。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随着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开始崛起,并逐渐取代工业而一跃称谓城市产业的主角,城市化的“接力棒”从此传到了第三产业身上,并由它继续推动下去。具体表现为:1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2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对于城市化的作用有着明显的不同。如果说,工业化带来的是城市规模的膨胀和城市数目的增多,那么,第三产业促进的是城市软硬体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上所述,在城市化诸多动力机制挡住,可以分解出两大基本力量,即以农业发展为代表的农村“推力”和由工业化与第三产业为代表的城市“拉力”,这两股力量是的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发生和发展着。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过程一般将城市化过程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的比重小于30%;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的比重达40%~70%;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的比重达70%以上。

城市化规律

城市化规律是由时间、空间、质态和量态四个维度构成的体系。

1从时间维度上看,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的有序变化和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学家称之为城市化阶段

2从空间维度看,城市化规律表现为由城市聚集与扩散机制所决定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运动规律

3从质态维度上看,城市化规律主要表现在城市性状和结构的变动趋势上。它包括城市职能、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而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4从量态维度上看,城市化规律除了有质的规定性外,还有量的规定性。城市化规律在量态维度上的表现,就是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下的城市数目和人口规模的变化规律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

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1949到1957年是城市经济恢复和顺利发展的一个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时期。

1958到1960年是城镇化超速发展阶段。

1961到1965年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

1966至1977年是城乡人口大对流的阶段。

城市化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狱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1979年以后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

1978到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

1985到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

1992到2003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

1979到2000年这个时期城镇化突出特点,是小城镇的数量增加很快。

城市化政策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由过去实行城乡分隔,限制人口流动逐渐转为放松管制,允许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小城镇;2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方针

隐形城市化和准城市化现象

隐形城市化是指两种现象:1存在尚未取得城市正式居民地位的长期留居城市的人口;2存在大量居住乡村,但已经长期从事非农产业的居民

准城市化是指目前的许多小城镇规模很小,设施落后,大批建制镇的居民虽然已经成为城镇居民,但是仍然没有脱离农业,生活条件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只能称之为准城市化

关于未来城市化道路的思考

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方针应该是适当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重点支持一批基础条件较好、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

对策研究:1就业问题;2城镇人口的膨胀问题;3城市建设问题;4户籍制度问题城市自应度: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之比值,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

聚集:聚集意味着经济活动集中在某些特定而且是有限的范围,而如果聚集同时还带来了厂商成本的降低,那么我们就认为存在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的划分:(1)厂商内部的集聚经济(2)地方化经济,它外生于某个企业,并随着产业规模多大而增大。(3)城市化经济:它外生与地方单个产业,而且其强度与地方经济的规模正相关(4)产业间的联系,他认为厂商的集中使得单个企业在购买生产投入品时的成品降低,所以也是一种集聚经济。

按照标准的城市经济学理论,对地方经济一般有三个基本解释:(1)劳动力市场共享。当一个地方某个产业的厂商都雇佣具有类似技能的工人时,便出现一个熟练劳动力的市场。(2)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3)知识信息的外溢。厂商集聚的另一个明显的好处是加快了知识和信息在本产业中的传递。

韦伯模型的基本假设:厂商被认为是二维空间中的一个点,而且借助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厂商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在这个假定下,厂商的选址问题变成了厂商应该选择一个‘厂址’来最化大它的利润。

韦伯最优区位理论:给定的产品和投入价格,能够使得厂商首先最大化利润的区位具有这样的属性-----他能确保厂商为其产出品和投入品所支付的运输费用是最小的。

韦伯最优区位比较静态分析(理性厂商在选址时的策略):厂商各种投入品所需要运输成本存在差异,他们在比较这些成本的权重后,往往选择靠近那些单位成本距离运输成本比较大的投入品的产地,这样加总后的总成本会比较低。

企业区位选址:(运输成本之外的因素)(1)劳动力成本。对劳动力成本的分析是厂商(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厂商)选址时必须进行的步骤。一般而言,当地的工资率如果较低,对厂商是有吸引力的。但对于大部分厂商而言,拥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固然属于理想的情况,不过他们则往往更关心在场址的周围师傅具有高技能的熟练工人。(2)能源,土地和资本。(3)中间投入品(4)税收与其他地方公共服务。

韦伯区位模型和穆斯区位模型的意义:它们可以很好地描述厂商在面对要素价格波动时的选址以及在新的厂址上进一步搜寻成本更低的新要素生产者和更有利对比韦伯区位模型和穆斯区位模型比较

在韦伯模型中,如果运输费率下降,那么厂商会在选址上远离生产投入品1的生产区位,理由是在两类投入品的数量比例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投入品2的运输成本变得相对高昂,所以厂商有动力向生产投入品2的生产区位移动从而降低总的投入品运输成本。而在穆斯模型中,投入品前面的生产系数是可变的,这意味着厂商投入之间的替代是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要素之间的代替成为了厂商最有区位的决定因素。

可图的产品市场过程。它们都是同时解决厂商的最优生产和区位选择问题,而标准经济学教科书往往会忽视厂商的区位选址问题。

投标租金模型:(1)冯.屠能模型(2)企业的投标租金模型(3)家庭住宅的投标租金曲线

投标租金模型提出的假设条件:(1)城市只有一个市场交易点M,所有的交易都在M点完成(2)所有的土地都是同质的,不存在土地本身质量的差别(3)土地和其他非土地投入品可以互相替代的(4)运输成本是距离d的线性函数

最高租金原则:即由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使用。

地租曲线:就是所有使用者的投标租金曲线的包络线R(d)

逃离城市中心问题:该理论认为,低收入家庭倾向于居住在市中心地区,低收入家庭的贫穷容易使城市产生三大问题(1)穷人犯罪率较高,因为穷人面临着相对低的犯罪成本(2)在低收入市民占大比例的管辖区域,更容易出现财政问题(3)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的成绩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影响其他学生的成绩水平 密度梯度曲线:密度梯度曲线与投标租金模型一样,提供了一种表达城市土地空间分布状况的有用工具。它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空间结构差异和变化的特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1)同心圆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以不同用途的土地围绕单一核心,有规定第从内到外发展,形成圈层式结构(2)辐射或轴向发展理论(3)扇形理论(4)多中心理论

其他城市结构模式:(1)同心圆---扇形模式(2)三地带学说(3)折衷理论

迪帕斯奎尔-----惠顿模型:在住宅资产市场和物业市场之间有两个接合处(1)物业市场上形成的租金水平是住宅资产需求的关键因素。(2)两个市场在开发或者建设部分也有结合点。

交通供给管理(TSM):是指通过增加道路供给,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交通需求,以达到缓和,消除交通拥挤的目的。

交通需求管理(TDM):指交通政策的导向作用,改变人们的交通需求选择,从时间和空间上散发交通需求,以减轻或消除交通拥挤。

交通拥挤的政策反应与措施:

(一)交通供给管理:(1)扩宽公路(2)其他供给方面的措施。这些措施涉及到有关扩大交通容量的物质上或管理上的改进,其中主要包括交通系统管理问题。交通系统管理措施包括其他间接控制交通工具运行的措施。

(二)交通需求管理(1)交通拥挤税(2)汽车使用税:a汽油税b停车费c汽车牌照费(3)交通税和汽车使用税的效果比较。(4)公共交通补贴(5)错开上下班补贴

控制城市环境污染的政策和手段:

(一)经济激励手段(1)排污水和污染削减补贴(2)价格手段和税收优惠制度(3)排污交易制度(4)其他经济手段

(二)有利于外部性内在化的制度手段(1)谈判手段(2)创建可实施产权(3)通过教育建立社会责任

(三)命令控制性手段(1)制定有利于城市环境管理的法规(2)规定与可排放量(3)规定最低技术要求(4)规定选址(5)规定某种处理垃圾的方式

城市化

西安市联合调研组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编的《学习与研究》杂志2011年第5期刊登了中共西安市委政研室会同市城改办、市统计局、市社科院联合调研组撰写的《城中村改造的成功......

城市化

城市化的定义:从地理学角度讲,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从生态......

城市化

1、城市化: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

城市化

1、谁来为中国城市建设买单?城市化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过程,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能给城市企业,而且还可以给城市居民乃至全社会带来收益和福利。建国后的很......

城市化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

下载城市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被城市化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