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国城市化进程_浅谈中国城市化进程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22:49:2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略谈中国城市化进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浅谈中国城市化进程”。

略谈中国城市化进程

熊**

[摘要]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重点分析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简要意见。

[关键字]中国城市化问题建议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水平。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里兹曾经说:二十一世纪之初影响世界的两件事,一个是美国的信息化,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发源地之一,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开始聚集的原始村落、从事货物贸易的集市,乃至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的演变,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城市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中国社科院2010年7月29日发布的城市蓝皮书称,截至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6.6%,城镇人口达6.2亿,城镇化规模居全球第一,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市体系。

这份名为《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的蓝皮书指出,1996到2005年,中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数量超过2000万人;2006到2009年,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数量大约为1500万人。到2009年底,中国城镇人口总量为美国人口总数的两倍,比欧盟27国人口总规模还要高出1/4。

虽然城镇化率快速提高,但蓝皮书认为,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呈现出典型的不完全城镇化特征,城镇化率在统计上有些高估。

其续称,实际上中国现有的城镇人口统计中包含大量的农业人口。仅此一项,就使得中国的城镇化率被高估9个百分点左右。如果再考虑到大量尚未融入城市的农民工,中国完全的人口城镇化率至少要降低10个百分点。因此,如果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国的实际城镇化水平将远远低于目前的统计数据。

这部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蓝皮书预计,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城镇化进程仍将处于一个快速推进的时期。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2%左右,到2030年达到65%左右。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城市化是乡村变为城市的复杂过程,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世界性现象。蓝皮书的作者同时指出,中国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严重不协调。“中国的城镇化是缺乏质量、不协调、不和谐的城镇化”。西方用200年、100年时间才完成的城市化,中国许多城市却试图花20年、10年的时间就实现赶超。城市化不能光看速度,更不能沦为“形象秀”的工具,更重要的要看城市化的具体内涵。过于热衷对速度的追求导致了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化的发展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来推动的,大量人口和产业的聚集, 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在中国, 环境问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加剧;交通拥堵问题日渐严重;大多数城市都是工业、人口高度集中地区,大量废弃物的产生远远超过了城市环

1境的自净化能力,导致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化陷入了巨大的生态困境中。2008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01亿吨,比2000年增加近11亿吨;城市生活垃圾达到1.54亿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66.8%,全国将近2/3的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全国近一半的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不符合标准;城市大气污染严重,2008年在监测的519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21个(占4.0%),达二级标准城市378个(占72.8%),达三级标准城市113个(占21.8%),劣于三级标准城市7 个(占1.4%)。北方城市,特大、超大型城市,产煤区的城市空气污染尤为突出。

2、资源问题

资源供给是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资源利用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资源紧缺、浪费以及利用率低下等严峻考验着我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从水资源来看,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2290多平方米,城市化人口的剧增使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幅上升,加上江河湖泊等地表水及地下水质遭到严重污染,全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年缺水量60亿立方米。

从土地资源来看,城市规模的扩张使大量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城市规模的扩张使大量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城市化的宗旨本应是他们户口的城市化、生活的城市化和就业的城市化。然而,为了解决城市建设准备金不足或其他融资渠道狭窄的困难,许多地方政府通常采用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压低征地拆迁费用支出,这使得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据建设部资料,我国的城市、建制镇、集镇和村庄的建设用地合计为18.95万平方公里(2.84亿亩),占全部非农业建设用地的53.7%。其中城镇(包括设市城市、县城及一般建制镇)用地4.28万平方公里(0.64亿亩),占23%;乡村居民点(包括集镇和村庄)用地14.67万平方公里(2.20亿亩),占77%。居民点用地中,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随居民点规模的下降呈显著下降态势,特大城市的人均占地仅75平方米,但小城市已上升为143平方米,建制镇和农村居民点则上升为154平方米和170平方米。这不仅制约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更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定。由此可见,如何更加集约、更有效率的土地利用方式,也将决定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成功与否。另一方面,这些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他们一般就地转化为城镇户口,却没有真正融入城镇生活。正是由于逾2亿“准城市人口”的存在,“浅度城市化”形势严峻。

从能源来看,城市需要的能源供给严重不足,尤其是石油和电力。2009年我国累计进口原油2.04亿吨,比上年增长13.9%;煤炭消费量27.4亿吨,增长3.0%;全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

3、城市化地区发展不均衡

尽管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总体城市化水平即将达到50%,但各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当不平衡。空间上明显地表现为沿海东部地区高度城市化,内陆地区低度城市化趋势。而且,地区梯度差异极大。2008年,沿海和东北地区的12个省区城市化水平最高,平均城市化率达到61.68%,尤其以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城市化水平最高,分别为88.6%、84.9%、77.23%。内陆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低的如西藏只有22.61%,高的有内蒙古51.71%,跨度很大。河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和新疆不到40%,河北、安徽、湖南、青海略高于40%。

4、城市化总体水平滞后于社会发展。

首先,我国城市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我国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其次,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城市就业结构不太合理,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偏高,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偏低。

再次,城市化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结构不相适应,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涌向了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的开放城市, 这给城市的吸纳能力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从宏观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 经济的快速发展一般伴随着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然而尽管中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快速发展, 但失业问题一直是令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非常头疼的问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7》公布的数据, 截止 2006 年底, 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到 847 万人, 失业率达到 4.1%, 而这一数据还不包括相当一部分停留在城市中的农民工。与原本的城镇人口和大学毕业生相比, 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本身文化素质较低, 一般也不具备专门的职业技能, 因此在就业市场上的劣势就更加明显, 这就导致许多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在寻找工作时所遇到的困难更多, 失业的可能性也越大。

最后,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发展水平。国际经验表明,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而我国,由于城市数量较少,小城镇较多,不能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工业达不到有效集聚;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落后,不能有效满足现代工业规模效益的需要,最终导致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工业化水平。

5、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城市化的过程本身肯定会带来城市区域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 这些都需要城市能够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然而, 目前, 中国的大中小城市普遍存在着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大城市中交通拥挤, 居民居住条件差, 不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还在 10 平方米以下, 生活条件相当之差。而中小城市自来水、天然气的普及率都还比较低。相关资料显示, 2003 年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为 847 人 / 平方公里, 约为2002 年的两倍, 而人均生活用水却只有 77.1 吨, 比上年减少18.4 吨, 用水普及率仅为 86.2%。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不足已阻碍了城市化。

三、建议

1、防污与治污两手转, 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

一是要适度超前规划,使工业污染远离城市。

二是要建立严格的环境污染责任制度。经济学认为, 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有必要建立严格的环境污染责任制度, 督促企业把污染的后果计入自身的成本,惟有如此, 才能够引起企业的重视, 消灭污染的根源。

三是要提高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意识, 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仅靠自觉是远远不够的, 要从有效的监督入手, 使环境污染被置于“阳光”之下, 形成良好的“节能减排”的社会风气。

2、有层次、有重点推进城市化进程

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不同地区城市发展的现状,采取不同的政策,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城市化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大城市、特大城市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使这些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因为从全球范围来看, 不少发达国家在劳动力转移高峰时期基本上都是向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同时, 也要兼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坚持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体系。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有很强的就业人口吸纳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也可以使我国在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方面进行有效升级,使得产业布局更为合理,产业升级取得更大的发展。

4、改革制度

从制度上建立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流动的机制,着力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存在户籍、劳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性障碍,使进城农民真正享受到市民权,给予包括失地农民在内的进城农村人口公平生活的权利。考虑依次开放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户籍的梯度发展政策,逐步放宽直至完全消除户口迁移的限制。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和培训制度,增进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将对包括失地农民在内的进城农村人口管理全面纳入城市政府的管理体系,使他们能够参与城市政治、社会生活,能够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所带来的子女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方面的社会福利。

5、加大力度努力完善公共设施基础建设

以公共交通为例,建立适合城市间协调发展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先进交通网络体系,逐步规划建设大容量的轨道交通,降低城市公共交通的使用以及资源耗用和环境压力,在规划线路方案时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建设中要注重绿化,改善能源质量,考虑交通网络建设对人文景观、文化遗产的影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交通网络的科技含量,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双重目标。再次,正确处理好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交通方式的分工协作关系,整合交通网络体系,推动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联动规划,形成以高速公路、城际轨道、铁路、水路、航道为脉络,以车站、港口、机场为节点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实现合理衔接。最后,通过制定各种交通方式的具体导向政策,明确各种方式的发展方向和适用范围,形成合理共存和优势互补的局面,促进各种交通方式的紧密衔接。

四、总结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应该抓住历史机遇,有序有力地推进城市化进程。而我国城市化的实现,也必将会全面推动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丹红,李智宇.中国城市化现状及前景探析[A]

[2]陈立俊.中国城市化现状的探析与思考[A]

[3]潭凌峰.刘易斯模型对于中国城市化的意义及其哲学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 01期

[4]李毅中.中国将融合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和城市化[A]

[5]徐承红,张超.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及其新趋势[J]党史文汇,1997年 04期

[6]汪德军.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现状分析[J]辽宁经济,2008年 08期

中国城市化进程

班级:规083姓名:李清林学号:2008302316中国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

高耸入云的中国城市风景高处独好。中国的城市发展应向“上”看、求“高”度,而不要横向扩张,图“宽”度。 2011年1月 • 华强森中国的城市化不可避免。到2030年,将有超过十亿人......

城市化进程

目 录一、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况„„„„„„„„„„„„„„„1二、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1三、我国城市化特点„„„„„„„„„„......

当前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利大于弊

当前中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利大于弊城市化是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阶段。去年我国的城......

当前中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利大于弊

当前中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利大于弊城市化是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阶段。去年我国的城......

下载略谈中国城市化进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略谈中国城市化进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