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对湖北高教的影响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武汉市城市圈已经失败”。
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对湖北高教的影响
转载日期:2012-7-16 22:10:00 来源:互联网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断言中国的城市化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中国城市化实践似乎正在有力的诠释着这句话,而城市圈的建设是城市化的一个主要方式。2007年12月27日,武汉“1+8”城市圈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湖北省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涉及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各个方面。在教育方面,武汉“1+8”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措施将会对湖北省的教育产生长远的影响,下面就城市圈在教育方面的措施对湖北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武汉城市圈实验区高校教育发展概况
武汉城市圈内业已存在的发展条件、发展潜力、发展水平客观要求各城市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但现阶段武汉城市圈范围较大,圈内各城市发展水平悬殊也较大,各城市经济职能各异,与中心城市武汉的经济联系也各不相同。而在教育方面,武汉城市圈内现有85所高校,其中有60所集中在武汉市,其余的散布在城市圈内的其他地区。由于高校的分布地区不同,整体的发展不平衡,武汉城市圈内各个高校的发展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武汉城市圈实验区高校教育发展的成绩
在教育方面,湖北省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但把教育作为重要的依靠力量,而且一直都作为重要的建设目标和战略重点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程度稳步提高,形成了全国第三的在校生规模,基本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足的短缺问题,办学实力明显增强。高等教育作为湖北省突出的比较优势,为湖北乃至全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
截止到2008年,湖北省共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18所,硕士授予权的高校28所。湖北省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92个、博士学位点579个,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105个、硕士学位点1518个。湖北省高校现有“两院”院士3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有215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9人,国家“863计划”专家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6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2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21人。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3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1个,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1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11个。此外,还有省级重点实验室59个,省级工程中心2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0多个,并建有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学科建设与发展是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高校学科发展,湖北省始终坚持学科创新,注重内涵发展,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如湖北省从1999年开始,率先在全国实施博士、硕士学位点立项制度,增加了一大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优化了学科结构,促进了我省高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全省高校现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目前湖北省高校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2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99个、二级学科668个。一些学科在国内的优势和特色非常明显,若干学科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这些学科以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与湖北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物流基
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建设紧密相关,为国家和湖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武汉城市圈实验区高校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从城市圈内一些城市反映的情况看,集中表现在对城市圈内教育合作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过窄。一方面,公众的共建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另一方面,部分城市的高校还普遍存有疑虑:一是认为武汉经济协作区由各地政府组织推动了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效果并不理想,这种效果不明显也体现在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上,因而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推动城市圈内教育共同建设的信心不足;二是认为一些城市与武汉天相连、地相接,具备合作条件的项目过去已经做了,加之武汉自身还有一些高校需要发展,因而对周边城市究竟能承接多少武汉市高校教育发展的辐射、扩散信心不足。由此造成城市圈内其他城市高校对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热情不高,行动不力。
(2)行政区划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本位主义驱动的力度过强。受自成体系的行政区划分割体制和产权、税权、行政隶属权合一的财政包干体制的影响,圈内不少城市的高校教育发展规划不能贯彻突出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各地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规划的专业同构、特色不足的现象。这些都阻碍了城市圈内各个高校的协同发展。
(3)教育发展政策上的问题。主要突出体现在发展政策互动的速度过慢。城市圈内各城市客观存在的政策规定、执法标准、教育发展大的环境差异,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统一规范,传统的管理体制、陈旧的决策行为致使教育政策领域出现新旧杂陈、参差不一的状况。大的方面如城市圈内其他城市都在反映的进入武汉市的交通规费收取、电信一网通、项目摆布、市场准入、户口迁移、居民就业、子女入学、高校发展规划、金融税收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内外有别”,客观上为推进城市圈建设形成了一堵围墙。而这堵围墙体现在教育发展政策上的不统一,妨碍了教育的客观公正的发展。
(4)教育发展机制上的问题。明显凸现在整体联动的程度过低,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推进机制。就整个城市圈来看,虽然政府间联系机制已初步建立,并正在运行,但全方位的推进机制尚不完善,这种不完善也特别体现在高校教育的发展上。
虽然城市圈内部分高校已经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如2008年11月26日,武汉大学与孝感学院在孝感签订《武汉大学对口支援孝感学院协议书》,两校在全省率先落实教育部和湖北省政府《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项规划》。双方协议规定,武汉大学将在孝感学院学科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与改造、硕士点建设、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帮助。孝感学院也将为武汉大学在孝感的相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提供帮助。但可有效操作的运行机制亟待健全,尤其是有利于引导和推动各高校主体间加强联系、促进合作的机制急需建立。
以上这些问题在妨碍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限制了教育的发展。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城市圈内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就有很多关于促进城市圈内教育发展的政策。
二、“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的相关政策
1、“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的建立
2008年8月4日,教育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商定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并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其内容包括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探索教育管理新体制、统筹协调新机制、科学发展新模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等多项政策和措施,使武汉城市圈率先在中部地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全国教育改革
发展提供依据。教育部部长周济、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分别在部省合作协议文本上签字。
部省共建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将教育综合改革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重要内容,制定专项规划。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础教育统筹,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职业教育统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高等教育统筹,推动高校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深化教师教育与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改革,增强高校服务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教育部与湖北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省部合作的长效机制,既是共同促进湖北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服务中部崛起的具体行动。教育部将把做好与湖北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和领导,大力协同、密切配合,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支持湖北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建设,这些都是城市圈内高校教育发展的利好消息。
2、两会提案促进武汉城市圈高校教育的发展
为了构建武汉城市圈区域性大教育新格局,从2006年起,武汉市组织实施《武汉城市圈“十一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并从校际交流合作、教育人才交流、教育科研合作、职业教育合作、师资队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勤工俭学合作、产学研合作、部门联谊交流、信息资料交换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划安排。在2009年武汉市“两会”上,武汉市委提交提案《构建武汉城市圈“教育大格局”的现代教育体系》,认为构建“教育大格局”的体系必须从八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建立跨行政的统一机制,使教育资源的利用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引导型转变;建立跨行业的统一管理机制,使教育资源的配置由“作坊式”向“集约型”转变;建议统一规划武汉城市圈“东西南北中”的高中与职业教育教学基地,同时探索“校长职务化”向“校长职业化”、“教师职业化”向“教师专业化”的改革等。
而这些政策的目的都是想更好地促进武汉城市圈内各个城市内高校教育的发展,武汉城市教育圈的各项政策对九城市的教育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城市圈教育发展方向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双活双赢”。
三、武汉“1+8”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对湖北高教的影响
1、武汉“1+8”城市圈推动高校教育联动发展
2008年初,武汉市教育局将联合城市圈内其他八城市教育部门,共同成立武汉城市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将致力于九城市教育交流与合作,重点对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育科研、职业教育、语言文字、环境与节能教育等方面的合作进行研究。2008年,武汉城市圈九城市教育部门还共同培养中职人才,共享实习实训设备,定期交流、推介各城市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早在2005年,武汉城市圈内九城市就首次召开教育联席会,约定共同打造“1+8”城市教育圈。自此之后,城市圈九城市教育合作与交流日趋紧密与频繁:武汉22所重点职校开始面向城市圈招生,其中武汉仪表电子学校、东西湖职校等多所职校纷纷到城市圈开办分校等。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将更好地推动城市圈内各类高校教育的联动发展。
2、武汉“1+8”城市圈建设成为促进高校教育公平的推动器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鉴于中国复杂的国情,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教育公平的步伐
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2008年3月1日,由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组织编写的2008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正式出版发行。其中,蓝皮书中据对城乡居民进行的调查显示,公众的教育满意度虽然比2007年有所提升,但是依然介于“一般”到“比较满意”之间。这说明教育公平是一个关系教育体制和社会公平的制度性问题,因此,解决教育不公问题单靠解决具体问题实现仍然是不够的,应该从体制和政策上寻求突破。如今,城市圈内高校除了加强合作之外,还在不断完善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等,而这些对推动城市圈内诸城市教育的均衡发展将有巨大作用,实现城市圈内教育公平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3、武汉“1+8”城市圈教育发展模式会推向全国
当前,促进城市圈建设的各项实施政策已经基本出台,只要有关各方不单方面设置障碍,保证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将会很好地促进城市圈内各个城市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亦是如此。在城市圈内各城市教育部门的帮助下,高校之间的各种交流合作已陆续展开,从目前的实施情况看,社会各界还是给予了广泛肯定。本文认为,武汉城市圈教育一体化发展前景很好,这种以经济唱主调,教育、文化等扮演配角的城市圈发展模式还会在全国陆续出现。
总之,武汉“1+8”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措施将会对湖北省的教育产生长远的影响,必将更好地促进湖北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春、朱俊林: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2] 周晓华:城市更新之市场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 甘德安等:武汉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4] 肖安民、赵炜: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实验区建设[J].政策,2008(1).[5] 李一扬:推动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J].现代企业教育,2001(1).[6] 张盛仁、田寿永:高等职业教育与“两型社会”建设[J].理论月刊,2008(7).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原因: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就是中国......
武汉地处华中腹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长江水道、京珠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在此交汇,是中国内地最大的交通枢纽。天河机场直达日本福冈、泰国曼谷和香港等国际......
应城市2010年融入武汉城市圈 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安排2010年以来,在孝感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市抢抓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提速的机遇,以改革为......
2月3日,设计吞吐能力近1500万吨、总投资近4亿元的武穴、黄州、黄石等4个武汉城市圈港口项目同时开工。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林志慧,副厅长马立军,省港航海事局局长朱晓光,黄冈、黄石......
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努力向两型社会的转变39113132 黄舜引言武汉城市圈,又称“8+1”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以湖北省省会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