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论语》中“三”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汉语语法意义”。
《论语》中“三”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探究
摘要:数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不只是简单的数值符号或数字概念,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是各种宇宙观、哲学观、宗教观、价值观的反映和象征。本文旨在从中国的经典《论语》中,初探“三”的词汇意义和语法语法功能。
关键词: 《论语》
数字
三
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她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接触汉字已多年,对汉字似乎相当熟悉。但对于汉语起源发展的探究,却是不够的。曾经看到有人谈论过《论语》中三的用法和意义,对此我也很感兴趣,带着问题再读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去证实三在《论语》中诸多词汇意义与语法功能,去感受汉语研究的魅力。
《论语》中,三曾出现过60余此,经过分析和证实,有以下一些用法存在:
一、“三”的多种词汇意义
(一)表长期、长久。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译注》杨伯峻 学而篇 P7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孔子为了说明怎样才是孝,用“三年”来加以修饰“无改”这一美德。古文中这种数字不用看的太机械。它经常表示一种很长的期间。从这个则例子中,即能看出这一特点。
(二)表数字。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译注》杨伯峻 为政篇 P11 译文:“诗经三百用一句话来概括替它,就是‘思想纯正’”
在这里,三以三百这一数字词出现,是表数字的。诗三百,是表明了诗经的篇目,虽然诗经有三五百篇之多,但是在这里,用三百对诗经篇目进行取整。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无视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译注》杨伯峻 为政篇 P12 译文:“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跃出规矩”。
在此处,三与其他表数字的词一同出现,词汇意义也不近相同,都是表数字意味。三十即是三十岁的意思。
8.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不易得也。”
——《论语译注》杨伯峻 泰伯篇 P81 译文:“读书三年并不存在做官的念头,这是难得的”
三后面加上了数量词,以“三年”的形式存在,意在表明数字的意味。孔子赞美学习而不想为官者的高尚品德,目的是鼓励人们专心向学,不汲汲于仕进。因此,此句中的“三年”即是实数。
(三)表言久、言多之意。
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译注》杨伯峻 雍也篇 P56 译文: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别的学生么,只是短时期偶然想起一下罢了”。在这里,三月、日月这种词语必须活看,相比较来看,三月即表示长久地,而日月则表示短时期、偶然来意译。胡广《大全》:“朱子曰:三月只是言其久尔,非谓三月后必违也。古人三月无君则吊,去国三月则复。诗人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夫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皆久之意。”
(四)表多次重复。
11.6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论语译注》杨伯峻 先进篇 P110 译文:“南容把“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的几句读了又读,孔子遍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在这里,南容三复读诗,体现了他的谨小慎微,同样有重复之意。
二、“三”在《论语》中的语法功能
“三”在《论语》中,充当了几种句子成分作定语、作状语、作宾语、作主语、作谓语,以下是举例说明:
(一)、作定语。表实数的“三”作定语占了很大一部分,而表虚数的“三”作定语出现了固定的结构“二三子”如: 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译注》杨伯峻 为政篇 P68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于是道:“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种境界”。
在此处“三”修饰“月”做定语成分。
(二)、作状语。如: 8.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论语译注》杨伯峻 泰伯篇 P77 译文: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品德极崇高了。屡次地把天下让给季历,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赞赏他。”
“三”译为多次,好几次,作“让”的状语。
(三)作宾语。如: 16.13陈亢退耐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译注》杨伯峻 季氏篇 P170 译文:陈亢回去非常高兴地道:“我问了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诗,知道礼,又知道君子对他儿子的态度。”
三,表实数,作“得”的宾语。
(四)、作主语。如: 3.24(仪封人)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论语译注》杨伯峻 八俏篇 P25 译文:“你们这些人为什么着急没有官位呢?” 二三子:作主语。译为你们这些人。
(五)、作谓语。如: 8.4曾子言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论语译注》杨伯峻 泰伯篇 P78 译文:君子应该重视的道德有三个方面: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懈怠;端正自己的脸色,就容易使人相信;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粗野和错误。
“君子所贵乎道者”作主语,实数“三”作谓语。
(六)、作独立语。如: 17.4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译注》杨伯峻 阳货篇 P180 译文:二三子!言偃的话是正确的。我刚才那句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二三子在这里是呼告语,以引起对方注意,在句中作独立成分。
三、结语
上面是我对《论语》中“三”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进行的简单分析,由此可以看出《论语》中“三”的用法与意义与我们现在的使用相差不大,说明数词发展到《论语》时代,已经基本形成。同时也可以看出《论语》中,作者对于“三”的偏爱。“三”在我国文化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很多的词组短语中,如:三皇五帝、三纲五常的典故,到现代的三民主义、三心二意等,都充分体现了三的重要意义。因此,对于《论语》中“三”的探究和证实,也是很有必要的。
说文解字注古文字学导论不对称与标记论古代汉语语法变换研究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汉语认知功能语法系统功能语法导论汉语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上古语法语法汉语......
汉语方言词汇语法调查表安逸(蛮安逸) 把本书我 掰(掰别个) 白晶哒白天 (日里) 傍晚(煞黑) 抱鸡母(抱窝鸡) 背不住背不住(受不了) 鼻涕 ( 鼻挺、鼻连) 秕谷(瘪谷) 蝙蝠(檐老鼠) 标致鳖(脚鱼) 脖子......
我们可以按词的词法特征把它们分为十类,我们还可以按词的句法功能把它们分为两类。即意义词(content word)和功能词(function word)。意义词包括名词,实义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少数副......
教学论文: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意义、结构 提要:汉语词汇是汉语在中华文化长期的歷史积淀下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汉语词汇中的不少成员是经歷了歷史的沙汰之后形成的文化......
高中英语怎么学好词汇和语法一、词汇积累的作用及方法词汇是语言的核心。我们都知道,任何语言的学习,起初都是词汇的积累和再应用的过程。这是铁定的事实。在进入这个话题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