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演变_专题三中国古代思想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22:28:2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演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专题三中国古代思想”。

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演变

撰稿教师:赵利剑

审稿老师:李明赞

责编:陈敏

专题概述

中国古代思想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与学术体系,其基本学理和精神都产生于先秦百家争鸣这个伟大的轴心时代。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局面。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则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专题结构 阶段 特征 内容 春秋战国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产生众多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的学派 诸子百家的兴起及“百家争鸣 秦汉 文化一统时代;儒家逐渐替代法家、道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秦:“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 文化多元时代;宗教盛行,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道教和佛教兴盛 隋唐 文化隆盛时代;儒家继续面临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正统地位遇到挑战。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宋元 新儒学产生,向内省、精致趋向发展 理学兴起;心学产生 明清(鸦片战争前)沉暮与开新的时代 心学广泛传播;早期启蒙思想产生

专题梳理

一、儒学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形成①孔子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说;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的社会现实,他又强调以“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号召“克己复礼”,即恢复理想中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实现社会稳定,同时以中庸思想和“和而不同”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他反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苛政暴政,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

孔子对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扩大的教育对象的范围;他以“成人”、“君子”为教育目标,提出“因材施教”等诸多重要教育原则。他整理编订古代文献,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②孟子的儒家思想

孟子是战国时代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以“性善论”作为其思想理论的基础,并发展了孔子“仁”、“以德治民”的观点,提出较为完整的“仁政”理论,要求统治者停止兼并战争,减轻赋税,制民之产,尊贤使能;他还提出了以“民贵君轻论”为代表的民本学说,成为其思想体系中最为宝贵的成份。

③荀子的儒家思想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他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后天的教化可以教人向善。他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提出礼法兼治、王霸并用的主张以适应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2.秦汉时期: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秦朝推行以 “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文化专制政策,以儒家为首的先秦各家学派(法家除外)遭受沉重打击。

汉初借用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恢复经济。随着汉朝进入鼎盛时期,汉初很多社会遗留问题如王国问题、匈奴威胁等,具备了解决的条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便对统治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董仲舒是汉代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他借鉴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学说,对儒家进行重大发展,其理论核心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他宣扬“天”是万物主宰,以天子统治人民,后者应无条件服从天子,而天子须听命于“天”。这套理论为皇权披上神权外衣,使君王行使权力有了合法的依据,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他还提出了“大一统”的理论,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迎合了汉武帝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因此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魏晋隋唐:儒家面临佛道挑战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原,随后道教也在民间兴起。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生痛苦,人民易接受宗教。汉、唐儒学偏于训诂、注疏,墨守定论,对古代经典不敢有所突破,面对魏晋乱世也束手无策。而由于佛、道长于对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为儒家所不及,也吸引了大量社会上层人士。其间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也曾大力扶持宗教。自汉以来儒家唯我独尊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4.宋明理学:儒学的复兴

①理学

背景: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致力于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又冲破汉唐儒学束缚,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人生的关怀结合起来。

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思想观点:

“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则是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但被后天欲望所蒙蔽,因此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强调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 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即“格物致知”。

②心学

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理学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不满。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明中期以后,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天生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即可恢复良知。他提倡“知行合一”,用良知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

③评价

理学以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但也重视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有积极作用。5.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①背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市民工商业者力量发展;君主专制加强,禁锢思想,吏治腐败,积弊丛生;理学盛行,推崇孔子。

②代表人物

明朝思想家李贽否定儒家经典和孔子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说教,肯定人的正常需要,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开朴学先河。

王夫之继承并发展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

二、不同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1.儒家之外其它重要思想

①道家

春秋时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他以“道”为万物之本原;主张“无为而治”,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主张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可获得精神自由。

西汉初年,民生凋敝,国力衰弱,恢复经济成为统治者当务之急。提倡“清静无为”的道家受到重视,成为“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基础,故道家名重一时。但随着西汉国力增强,对匈奴威胁和王国问题的解决日益提上日程,道家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其地位逐渐被儒家所替代。

东汉后期,道家学说的某些内容与阴阳五行之说以及民间流行的巫术结合,逐渐形成道教,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颇为盛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②法家

法家的先驱人物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等人。战国时期李悝、商鞅等人均以法家思想指导变法。战国末年韩非子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汇集了早期法家“法”、“术”、“势”等派学说,主张三者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法家推崇君主的地位及权力,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政治需要,因此成为战国时的“显学”,后来成为秦统治天下的政治理论。但法家提倡的“严刑峻法”也使秦朝政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点,是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汉代以后,儒学独尊,但法家学说仍在政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历代统治者多采取儒法并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方术。

③墨家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出身于平民阶层。他的主张有“兼爱”,即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爱人;“非攻”,即反对兼并战争;“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尚贤”,即反对任人唯亲,主张选举贤能。他的主张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战国时代具有很大影响。

2.思想交流与融合①儒家对法家的影响: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以礼乐教化使人向善。其学生韩非子继承“性恶论”,但认为礼乐教化吾无力约束人性中的“恶”,而应以强制手段,如“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②董仲舒的“新儒学”:西汉时期,董仲舒将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大一统”等主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③宗教对理学、心学的影响:汉朝佛教传入中国,道教也在民间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对儒家独尊地位造成严重冲击。北宋时,儒家学者为复兴儒学,一面抨击佛道,一面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理学的“天理”说、“格物致知”说、心学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等观点,均受佛道影响。

④北宋时期,王安石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精神领导变法,具有鲜明的“援法入儒”的特点。

三、重要的文化现象及文化政策 1.百家争鸣

①背景

战国时期是重大的社会转型期。井田制彻底崩溃,土地私有制在各国先后确立,各诸侯国兴起变法运动,官僚集权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百家争鸣正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这些巨大变革。

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思想素材。

春秋以来,私学兴起,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为知识分子流动和思想自由创造了社会环境,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造就了一批有见解的思想家。

战国时社会变革也促使阶级关系变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化,各阶级从维护本阶级利益出发,寻找自己的代理人,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抨击批评对方,以确立自己的学说,这诸多因素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②表现

诸子:各种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百家:泛称,形容诸子之多,有儒、墨、名、法、阴阳、道、纵横、杂、农等家。

百家争鸣:诸子各家之间所展开的互相驳难、互相论辩的学术局面;士对各国诸侯游说,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

③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2.焚书坑儒

①原因

秦朝建立了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的集权体制,以政治手段压制战国以来繁荣发展的诸子学说。由于儒家具有厚古薄今的历史观,儒生以古非今的言论被秦统治者认为不利于其统治,故有“焚书坑儒”之事。

②过程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一些儒生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秦始皇下令追查,活埋460名儒生。

③后果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原因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的遗留问题如王国问题、匈奴威胁等必须加以解决。汉初所推崇的道家“无为”主张落伍于时代。而统治者的“有为”势必加重人民的负担,使阶级矛盾上升。儒家“仁政”、“民贵君轻”等学说则可以缓和矛盾,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更进一步适应了神话和加强君权和防止分裂的政治需要,有利于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

②表现

汉武帝启用儒生参政,以儒家推崇的“孝、廉”等品德作为选官标准,又以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设五经博士,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各郡县设学校。

③影响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年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利于思想文化领域中的自由活跃与竞争。

4.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明清沿用科举选官制度。由于科举发达,对考试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严厉控制读书人的思想,明朝规定科举命题集中于四书五经范围内,考生答卷不得有个人见解,必须采用八股文的形式。使儒生只知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一旦考中大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八股取士败坏了明清两代的学风,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

文字狱指因文字著述和言论而得祸、立案入狱的案件。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为巩固统治,加紧进行文化专制,打击异端,钳制思想。知识分子或因具有“反清复明”思想而获罪,或因触犯皇帝权威而招祸,更有大量穿凿附会之事。清代的文化专制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埋头于古书堆中做考据之学,学术思想死气沉沉。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1.《论语·乡党篇》记,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为最下等级之人。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体现了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张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对其教育活动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讲学的教本是四书五经

B.孔子讲学注意“因材施教”

C.孔子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D.孔子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

4.有关老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主张在政治上“无为而治”

②主张进行社会改革

③开始对宇宙本源的探讨

④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A.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思考

B.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条件

C.周王室衰微,思想控制不力

D.各诸侯国政府的大力提倡

6.有的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按顺序应是

A.儒、道、墨、法

B.道、法、儒、墨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7.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世尊称他为“亚圣”,并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观点中,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的是

A.“奖励耕战”

B.“崇尚自然”

C.“民贵君轻”

D.“无为而治”

8.一对父母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外偷了东西,如果按照荀子的理论,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应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只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因畏惧而不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误不是恶,“大盗窃国”才是恶

9.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下列思想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的有

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⑤“天下为主,君为客”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0.“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是下列哪一思想家的主张

A.孟子

B.韩非子

C.墨子

D.庄子

11.下列主张属于墨子提出来的是

①选举贤能 ②今胜于昔 ③无为而治 ④兼爱非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③④

12.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采用“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这种统治思想源于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13.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曾言:“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14.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①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②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③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④“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16.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的主体

17.儒家思想在战国受到冷落,秦朝遭到封杀,自汉武帝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思想。这表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事物是发展变化的③事物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在逐步扩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18.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19.下列对朱熹理学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②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 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统治 ④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智者不以无过为喜,人之大德在于改过,作一新人。”王阳明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A.勉励人谨言慎行,避免犯错

B.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指出智者以有过为喜,以重生为荣

D.强调知过改过,日新月新的重要性

21.明清的民主思想将抨击的矛头指向程朱理学,是因为程朱理学

A.束缚和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22.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可否再嫁?”程颐答:“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下列思想家中,观点与程颐对立的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23.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的观点,其社会根源是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24.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②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③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的背弃 ④顾炎武主张废弃儒家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5.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A.都反对君主专制

B.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反映

D.都代表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26.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进步性在于

A.反对私有制

B.反对君主专制

C.反对中央集权的制度

D.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27.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28.儒家思想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统治者的提倡

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④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9.下列我国古代反映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包括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春秋》 ④《天下郡国利病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0.下列说法,可以代表士人的经世致用思想的是

①“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③“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

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第31、32题12分,第33题16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原因何在?(2分)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的统治者和学者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些措施?(7分)

32.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唐代学者颜师古对此的解释是:“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春秋公羊传》„„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

材料三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1)三则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2)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何本质区别?(2分)请结合韩非子、董仲舒和黄宗羲三位思想家所处时代的特点,分析造成三者思想区别的原因。(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16分)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主体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演变,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材料二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的基本主张是什么?(2分)

(2)汉武帝时,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在中国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根据材料与所学的知识,分析儒家为什么能在西汉取得独尊的地位?(4分)

(3)据材料三与所学的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2分)

(4)结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史实,说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各派别是如何对待传统儒家学说的?并分别指出他们这样做的原因。(6分)

(5)运用哲学观点,简要回答在新时期对儒学应该采取的态度。(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4.D

5.B

6.D

7.C

8.A

9.A

10.B

11.C

12.D

13.B

14.B

15.D

16.B

17.C

18.C

19.B

20.D

21.A

22.A

23.C

24.B

25.A

26.B

27.B

28.B

29.B

30.A

二、非选择题

31.(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分)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2分)

(2)战国时期,诸子力图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分)

(3)均是以思想统一实现和维护政治统一。(2分)秦朝钳制思想,摧残文化;(1分)西汉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推动了教育和儒学的发展,但不利于思想的自由发展(2分)

32.(1)韩非子主张法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君主专制的建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有利于以思想统一加强政治统一;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后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有一定影响(6分)

(2)前两人的思想客观上为君主专制服务,而黄宗羲的思想则带有反君主专制的民主色彩。(2分)韩非子:战国时期,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董仲舒:西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巩固与发展时期;黄宗羲: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专制制度强化,传统社会逐渐衰落(4分)

33.(1)“仁政”,省刑罚,薄税敛。强调忠信的伦理道德。(2分)

(2)儒家的“仁政”主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能适应统治者需要。而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统”为核心,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和大一统的需要。(4分)

(3)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其将“天理”引入儒,强调“天理”是世界的本原。(2分)

(4)维新派的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革命派提倡民主共和,反对儒家传统道德。

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在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批判儒家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

维新派力量弱小;为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袁世凯掀起复古尊孔逆流。

(6分)

(5)坚持一分为二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2分)

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基础知识整合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

中国书法史演变

中 国 书 法 史 演 变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

王维的思想演变

王维的思想演变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后世称其为“诗佛”,然而他的思想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佛学思想,而是在他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才转变为佛学思想的。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被......

荀子思想及其演变

前言 顧裕珍儒家於戰國特為標出孟、荀兩家,稱大儒,始自司馬遷「史記」之以二人同傳。二人之有醇疵之分,啟於唐韓愈「孟子醇乎醇,荀與揚大醇而小疵之言」而朱子合集四書,孔、曾、......

管理思想演变读后感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后感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近几年引进的比较成功的全面系统介绍国外管理思想演变的一本著作。作者丹尼尔·A·雷恩博士是这方面的权威,曾任俄......

下载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演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演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