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宋玉的”。
举例分析论述宋玉创立的“悲秋”母题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汉语言文学1A班 20111202156 何富艳
宋玉的《九辨》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宋玉《九辩》继承《离骚》的抒情传统,把个人的身世之悲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表现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九辩》中最动人的地方是对秋天景色的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燎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让人感到凄凉萧索,好像“断肠人在天涯”,感时伤怀,开中国感伤主义文学之风,是感伤文学的源头作品,影响极其深远,形成了“秋天即人生”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此后,感时伤怀,哀叹人生多艰之作,都可视为感伤主义文学,每逢适宜的政治气候,感伤思绪便出现在中下层文人的作品中,形成一个时期的文学思潮。
中国古典诗词中始终笼罩着浓郁的悲愁情调,这种悲愁情调的背后所蕴涵的是文人对生命的意识以及身世悲凉之感,为了摆脱忧愁,文人们常通过饮酒和流连山水以寻求解脱,但通常又陷入更大的悲愁。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中,既有唐朝时的兴盛,也有明清时的衰落。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其中,悲秋题材是许多文人偏爱的。这其中又有各种原因,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有的衰叹年华的流失“回风动地起,秋草萋以绿”(《东城高且长》);有的感到的是深重的负疚感“乾坤含创虞,忧痍何时毕”、“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有的感到无可排遣的孤独。这些都可以解释为现实和理想无法调和。文人们往往理想较高,一心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事,可往往一付出番热情却得不到实现。不管在什么社会中,理想都不可能全都可以实现,那种美丽的如世外桃源一样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在现实社会中总不会一帆风顺,即使暂且迎来繁华,也终究会被悲秋所代替。这与古典诗词中的悲愁情调所反映的文人心态有很大的联系。
后人“悲秋”的诗作不可胜数,如杜甫《咏怀古迹》:“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红楼梦》有诗云“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吴广平在《宋玉研究》中称宋玉、李商隐、曹雪芹是中国古代感伤主义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中国感伤主义文学传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失意知识分子对自身境遇、现实人生和时代社会的伤感情绪。其中含有对现实黑暗的怨愤不满,对美好事物的伤悼流连,也含有消沉悲观、沉溺于个人哀怨等消极质素。宋玉的“伤春”“悲秋”主题奠定了中国文学感伤主义传统。
伟大的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将自己悲惨的一生放在秋天这个特殊的季节里,借助那些秋天的景色抒写自己凄凉的心情。她的大约三分之二的作品,都受到了宋玉“悲秋”主题的影响。如她的典型词作《声声慢》(寻寻觅觅)上片“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词人由秋日高天转入小小庭院,园中菊花很盛,秋意正浓,因自己过度伤心以致“憔悴损”而无心观花赏花,花自芳香,人却无心摘花,欲摘已不堪摘,传达出一种惜花情怀,也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郁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以梧桐写悲秋,表达一种“凄苦之音”。这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因此,作者才在结尾处写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至此,南渡之悲,失夫之痛,晚年之寂,全在这“梧桐细
雨”上。
《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引出全篇,室外之景和室内之物相连,渲染清秋气氛,这样的一个季节里,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月圆人不圆,盼望终究失望。“花自飘零水自流”,“落花流水”,“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均在这一句间感悟,不觉间,愁涌上心头,笼罩心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最好的注解。她的《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凉生枕簟泪痕滋”,不单说秋夜之气,更是以孤寂或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可见“悲从中来,不可绝断”,至此,词人情状已出,悲情也已透露。
杜甫通过“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悲秋之词道出了自己漂泊一生,备尝潦倒艰辛之苦,经历国难家愁,仍可居他乡的凄凉。李煜则以“春花秋月何时了”道出了发自心底的对故园的深切怀念和亡国的切肤之痛以及对时光流逝,繁华不在的哀惋。柳永借“寒蝉凄切,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离别气氛,以悲秋之萧飒,写离别之凄恻和自己雨打浮萍的人生。
几乎每个著名的诗人都写过“悲秋”主题,写秋雨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踏莎行》);写秋夜的“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立秋》);写秋声的“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偶成》);写秋色的“雨侵坏瓮新苔绿,秋人横林数叶红”(《秋雨中作》);写秋叶的“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木兰花》);写秋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写秋月的“月光侵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写秋思的“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秋夜》);还有写秋愁、秋兴、秋怀、秋梦、秋忆、秋悟、秋味的,其中,唐•杜牧的《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为佳,诗人借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则写秋天连日阴雨漠漠,雨打枯荷的单调,凄凉之情,暗示自己因牛李党争的排挤,潦倒终生的伤悲,情调低沉,给人一种迷惆的感觉。
古人“悲秋”和今人“悲秋”相似,均以诗以文寄情。传达共同的“秋天即人生”的主题。1934年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他在这一时期写作的《故都的秋》中内心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主观上,作者当时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闷,逃避现实,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的,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清、静、悲凉”构成了本文的感情基调,也是作者内心的真实表白。
宋玉的“悲秋”主题,开中国感伤主义文学之风,是感伤文学的源头作品,影响极其深远。
举例分析论述宋玉创立的“悲秋”母题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汉语言文学1A班 20111202156 何富艳宋玉的《九辨》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宋玉《九辩》继承《离骚》的抒情传......
宋玉的名言名句1、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2、其曲弥高,其和弥寡。3、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4、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5、增之一分......
宋玉名言名句摘抄1、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2、其曲弥高,其和弥寡。3、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4、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5、增之一......
“白手起家”的女支书——沁源县郭道镇秦家庄村宋玉萍典型事迹在太岳老区沁源县的一个小山村——郭道镇秦家庄村有这样一个平凡而又“知名”的农村妇女,她从1998年受任村党支......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宋玉《神女赋》原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