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恬淡淳朴的田园牧歌 《边城》赏析_边城句子赏析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6 08:33:5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一曲恬淡淳朴的田园牧歌 《边城》赏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边城句子赏析”。

一曲恬淡淳朴的田园牧歌

——沈从文《边城》赏析

学号:*** 姓名: 于嘉丽

【摘 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我们的的是湘西世界纯自然的、静谧、和谐的原始生命形态。对《边城》中展现的人性美、自然美、民风美进行赏析,引导读者更好地获得文学艺术美的享受,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近距离地感受作者丰富内心世界。

【关键词】:自然的人性 淳朴 田园牧歌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纯自然的、静谧、和谐的原始生命形态。《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即‘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边城》进述的是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田园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边城》是一首哀婉的抒情诗。这是一部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边城》是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这本书被称为“是在世界范围里已受到热烈欢迎的一部作品”,被美国学者金介甫盛赞为“是世界上好多文学者永远要看,而且要给自己子女看的”的精巧的著作。当我第一次在自学考试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翻开《边城》时,我为作品中那种美的人性,那种淡的意境,那种清的氛围,那种醇的回味而沉醉其中。虽不能全懂它其中的寓意,但觉的它好美,它是一曲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它又是一首抒情诗,更是一幅风俗画。时隔几年,当我再次读到这篇作品时,我又为《边城》所展现出的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所感化,感知这样的作品,我获得的是心灵人性的净化与滋养。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人性美所表现出的纯朴与善良。

在《边城》里,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边城的人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淳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它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一、自然的人性美

(一)、翠翠身上的纯真、自然美。

《边城》中处处可以看见人性美、人情美,首先体现在翠翠身上。作者所着重表现的是翠翠的品性美、童贞美和爱情美。翠翠,如翠竹般执着的农村少女,她清秀温婉,心地善良。作品中是这样描写她的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晶,自然既长养她肯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头山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 2

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幼小的翠翠正是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

平时在渡船中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来完成任务了。翠翠对老船夫的昵近,与水与船与一草一木的亲切,一举一动,都显出一番柔情来。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她与青山绿水作伴,心灵上没沾染一丝尘埃。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就如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

一段对狗的小小批评,都使我们品味到她的美:翠翠带点儿嗔恼的跺脚嚷着:“狗,狗,你狂什么?还有事情做,你就跑呀!”于是这黄狗赶快跑回船上来,参加工作,依然满船闻嗅不已。翠翠说:“这算什么轻狂举动!跟方便学得的?还不好好蹲到那边去!”。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由少时争着坐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后来便有了青春期少女们同有的心事。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头上,站在渡船上沉静地慢慢地咀嚼着人生的酸涩苦甜,吞咽着自己为自己酿造的人生苦酒。

而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翠翠对“爱”的到来是怀着既向往又担忧的复杂心理的。当夜幕降临,祖父仍“忙个不息”时,她心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她“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她担心在这个“规矩”中听歌的日子过去了,顿生“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的念头。而这正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心理最细致入微的生动写照,洋溢着爱和美的柔情蜜意。包括祖父试探地问她“你试告我,愿意哪一个”时,她立刻娇嗔 3

地把话题岔开,掩饰内心的真情,无一不包含一个初涉爱河的少女的羞涩。当翠翠想到自己走后,爷爷的孤独、凄苦、伤心与焦虑时,她又不免担忧起来。于是认真地说:“爷爷,我一定不走„„”这是怎样一幅充满祖孙之爱的人间情画啊。作者用其清新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写出了湘西淳朴的社会风气。

翠翠也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的躁动不安的心理。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她只能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爷爷逝世,她悲痛但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爱人的归来。这展现出她性格中坚强的柔美,柔美中的坚强,她怀着希望与命运抗争。

(二)、祖父身上的无私、憨厚美

祖父是一位阅尽世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硬扎结实”,坚韧通达,因此在摆渡的职务上毫不儿戏,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祖父管理着碧溪咀的渡船,活了70年,从20岁起便守在这溪边,50年来不知来去渡了多少人。他爱这里青山绿水,爱渡船,爱过渡的人们。几十年来,无论晴雨,必守船头。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他善良、质朴、忠实,遇到过渡人要付钱时,他便俨然吵嘴似的申明:“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尽管如此,还是有人给了钱,老人便用这钱买了茶叶和草烟,草烟慷慨送给会吸烟的过渡客,在六月里,将茶叶用开水泡在大缸里,供过路人饮用。他宽厚热情,慷慨大度,有时他进城买酒,遇到熟人必请人喝酒。他和外孙女却过着相依为命的清苦日子。

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疼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4

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在渡船老人身上,体现了美好淳朴的人性美德,这是生命原生态透溢出的生命存在形式之美,也是生命存在形式的本真。

(三)、傩送、天保间的仁爱、互敬美

傩送是一位出色的小伙子 ,为人聪明而富有感情,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矫情,不仗势凌人。他第一次见到翠翠就倾心翠翠,借给老船夫送酒机会,去看翠翠并邀请翠翠,为了表达他的爱意,半夜里,他遵照当地习惯,很诚实与坦白地为情窦初开的少女唱歌。当他面临渡船和碾房做出选择时,他舍弃碾房,愿为爱情守一辈子渡船。他对父亲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许我命里只许我撑个渡船。”话语委婉体现出他爱的分明、爱的忠真、爱的自然。这是边城人民爱情与美的化身。这样的爱才显得真实,令人向往,让世界为人类所拥有,这正是作者对爱情的彰显,对人性美的诠释,对爱情本色的赞美。这种处处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同样体现在天保身上,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天保以千百年来沿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方式求爱,后来又以复杂的心情退出角逐,显露出敦厚持重的秉性。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傩送借唱歌的风俗表达对翠翠的爱慕之情,因哥哥的死内疚地远走他乡,有纤尘未染的爱恋之心,也有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作者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们心目中,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5

甚至头脑里没有这些概念。他们慎重选择爱人,但在自己的幸福与别人发生矛盾时,他们互助互爱,表现出诚挚的仁爱之心,公平竞争,互相谦让,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爱情之歌,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这些人物无不充分地展现了世间的真善美。也是作者所要歌颂的劳动人民的人性美,生命美的具体表现。

(四)、邻里之间的互爱美

正如文章中描写得:船总顺顺“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直的品德。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在老船夫死后为其打理丧事,安慰翠翠。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以让城市人惭愧和仰慕。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风情,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义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

二、翠翠与傩送、天保之间纯洁的爱情美

不过是几个乡下年青人的爱情,没有多少大起大落的悲情渲染,没有大悲大喜的矫情哭泣,像淡淡的水,又好似悄然无声的雨,潜入泥土,平淡静谧中流动着惊雷。翠翠对傩送的爱是忠诚的,坚真不渝的,没有因人事的周折而改变最初的选择。她拒绝大老天保的托媒说情,心始终放在傩送身上,大老因情场失意溺死浅滩,二老因对她和祖父产生误会,一气之下驾船下了桃源。她却仍然坚守对傩送的爱。祖父去逝后。她独守渡船等待着那个没有归期的爱人,“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翠翠以一颗金子般纯洁、淳朴少女之心,谱写着人性美的爱情颂歌。他们的爱情中没有污秽与丑陋;他们的爱情美丽如传说,神奇似仙境。

三、清幽、自然的景物美

有位学者说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沈从文先生以他独特的艺术手段,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美丽湘西世界。如《边城》 开头第二段:“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明丽的图画。“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白白小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有可沽酒。”多么宁静、和谐、单纯的自然风光,更为文章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意境,试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该是多么单纯、无忧无虑、与世无争、宁静安谧,这是一幅甜美的世外桃源;短短几句话,作者就勾画出了一幅田园牧歌般的风景画。

那清澈的河底,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角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的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极地方色彩的景物,通过作者饱含热情的笔触描绘,是那样的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雕琢。景物色彩鲜明而不华丽;人物之间的情意清新秀美;小说中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没有巔荡起伏的悬念,但读这部的小说,我们的心却被牢牢的吸引,被这美丽的边城小镇所倾倒。《边城》到处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点明了湘西山城特有的自然风光;“青年男女对歌倾吐爱情,端午节赛龙船,中秋夜舞龙,捉鸭子,耍狮子,放烟火,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边城》中那古朴淳厚的民风,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睦。边城中无处不美,山美、水美,在这样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人自然更美。民俗的风情与自然的风光融为一体,让人感觉这里清丽而悠远。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 7

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边城》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单纯的自然世界,它处处散发出人性美、人情美、景物美。小说正是以湘西美丽的自然风光为背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它就是作者努力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所以,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自然的人性与人性的自然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这也不由得让我想到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参考文献:

【1】《边城》、《湘行散记》、《湘西》北岳文艺出版社;《从文自传》辅新书局出版。

【2】《小说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3】《沈从文论》苏雪林/著。

【4】《沈从文传》凌宇/著

【5】《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作者:刘洪涛

【6】《“桃红色作家”到“文学大师”沈从文声誉沉浮始末》作者:刘洪涛

【7】《凤凰之子·沈从文传》(结论篇)金介甫/著

高中作文 一曲淳朴的乡村牧歌 边城 读后感

一曲淳朴的乡村牧歌梗概;《边城》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的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是翠翠心里爱的却......

感悟:田园牧歌--《边城》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感悟:田园牧歌--《边城》,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感悟:田园牧歌--《边城》

感悟:田园牧歌--《边城》引言:沈从文笔下梦一般的景色,不禁让人心驰神往,柔美似水的翠翠,英俊豪爽的傩送以及那一群有着美好人性的人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小说中景中寓情,情......

感悟:田园牧歌--《边城》

感悟:田园牧歌--《边城》(共7篇)由网友“Zoey”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感悟:田园牧歌--《边城》,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篇1:感悟:田园牧歌--《边城》 感悟:田园牧歌--......

平乐古镇,谱一曲原生态的田园牧歌

平乐古镇,谱一曲原生态的田园牧歌作者:吴琼(奇创项目经理)“天府之国”,这个传承了千年的人间天堂代名词,时至今日也仍是成都实至名归的别称。成都于2009年启动“天府古镇”整体......

下载一曲恬淡淳朴的田园牧歌 《边城》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曲恬淡淳朴的田园牧歌 《边城》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