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_中国工程学术研究综述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22:18:2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工程学术研究综述”。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

韩 宇 王 洋文美国史研究通讯/2010年第1期;学术交流网/美国史研究会/2010年9月3日发布

2010年4月23日至26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在厦门大学举行。本届年会开幕式由副理事长任东来教授主持,承办单位厦门大学校领导白锡能教授和人文学院院长周宁教授致欢迎词。我会顾问黄柯可研究员致词,她勉励会员继承老一辈会员的开拓创新精神,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美国史研究。开幕式上,理事长李剑鸣教授致开幕词并做主旨报告发言,对近年来的中国美国史研究进行了回顾,我会秘书长王旭教授做了理事会工作报告。

本届年会进行了理事会的换届工作,经选举产生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厦门大学王旭教授当选为理事长,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为序)为山东师范大学王玮教授、北京大学王立新教授、南京大学任东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孟庆龙研究员(法人代表)、南开大学赵学功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梁茂信教授。会议决定研究会秘书处继续设在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韩宇副教授为秘书长,副秘书长为厦门大学胡锦山副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国荣副研究员。会议期间CINFO-现代信息公司派代表到会,对其网络资源进行了介绍,为美国史研究在网络资源的使用方面提供了便利。

来自国内6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13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113篇,涉及美国早期史、外交史、城市史、经济史、政治史、思想文化史、社会史及史学史、网络资源与教学等很多领域。不仅参加人数和提交论文的数量创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历届年会之最,而且,论文的学术质量有明显提高,充分显示了我国美国史研究的最新面貌。

一、美国早期史

美国早期史是我国美国史研究一个迅速成长的领域。本届年会上有三篇文章论及美国国家构建的理念和实践。美国建国历程中,古典传统发挥的作用在学术界存有争议,北京大学李剑鸣教授对此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指出,美国的建国者对古典知识采取了一种实用的态度,把它置于他们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思想资源中,并结合他们所处时代的特点加以综合利用,既未彻底抛弃雅典民主的精神理念,也没有完全认同罗马共和的制度安排,而是借助自己的政治智慧和现实关怀对两者进行了改造和转化,最终超越了古典传统,确立了一种新型政体以及与之相应的意识形态。在美国建国之初,关于国家构建的理念之争不绝于耳,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梁红光介绍了美国建国初期政治家埃德蒙·伦道夫的联邦制理念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湖南科技大学雷芳讲师则对邦联国会在美国早期国家构建中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作用加以肯定,认为它承担和行使了一个主权国家的基本职能。

其次是关于殖民地时期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梁茂信教授追溯了殖民地时期“契约

工”①制度的来源,认为该制度是英属北美殖民地解决劳动力供给的有效方式,并强调这是建立在个人自愿和同意原则基础之上的雇佣制度,关于契约工被转卖、遭受剥削和逃跑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此外,对契约工制度的意义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认为契约工和其他移民将欧洲的资本主义移植到了北美。四川大学的原祖杰教授指出,在北美殖民地早期,虽然上帝选民的观念十分流行,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基于理性的公民意识在此阶段滋生成长,殖民地内部民众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杰斐逊也是与会者关注的焦点之一。福建师范大学王晓德教授认为疆土扩张和文化影响的有机结合是杰斐逊“自由帝国”观的实质,杰斐逊从传播“自由”的角度对美国大陆扩张的解释既符合美国人信仰的意识形态,又与美国政府的疆土扩张目标相一致。籍此,美国逐步地完成了北美大陆上的疆土扩张,然后靠着文化上的优势来构筑以美国为中心的“帝国”大厦。厦门大学李丽婵副教授指出了杰斐逊与中国的种种关联,认为这些关联的产生是当时历史背景的产物。

二、美国外交史

美国外交史一直是美国史研究中的热点,也是本届年会提交论文最多的领域,共达31篇。从选题上看,与会者对美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关注是突出的特色,表明了我国的美国外交史研究不再局限于中美关系以及美国与诸大国的关系,研究范围日益扩大。

在这些论文中,美国与亚洲国家的关系是关注的重点。其中有五篇关于中美关系的论文。南开大学赵学功教授考察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台湾计划出兵援韩以及美国的态度、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解除等问题,揭示了美国对台政策以及美台关系错综复杂的变化,得出了朝鲜战争是导致美国对台政策转变的重要因素等结论。哈尔

1滨工程大学程早霞教授关注的是美国对中国西藏政策的历史演变,指出历史上美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是认同中国中央政府对西藏的主权的,只是到了冷战时代,美国才考虑承认西藏分裂势力提出的独立主张,但美国政府却终于没能公开承认西藏为一个独立国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胡文涛副教授从国际传播的视角,分析了富布赖特中国项目的文化外交功效。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洁洁讨论的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开端,认为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受到了鼓舞和扶持,国民党的统治也受到了崇尚自由民主的美国自由主义理念的冲击。厦门大学张光教授等人根据1997年至2008年的美国国会议员访台记录所做的分析,认为美国国会议员访台频繁变动受台湾岛内政治变动和美国国会选举周期影响。

陕西师范大学白建才教授探讨了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采取的隐蔽行动战略,具体分析了该战略实施的情况、特点与成效,认为这是冷战期间美国采取的最大的隐蔽行动,严重削弱了苏联的力量,最终迫使苏军撤出了阿富汗。厦门大学范鸿达副教授分析了自1979年成立以来伊朗现政权一直敌视美国的三点原因,并指出在探讨伊朗对美国的态度时,一定要注意区分伊朗官方和民众之间的态度差异。陕西师范大学于卫青副教授对美

① 国内学术界传统上将北美殖民地的半强制白人劳工称为“契约奴”,近年来出现“契约仆”的译法,梁茂信教授将这些契约移民称作“契约工”。

国在中东地区推行的文化外交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梳理。郑州大学王琛教授对1947年至1954年美巴同盟关系的形成进行了论述,认为美国放弃不干预的平衡政策是其冷战战略在南亚的集中表现。暨南大学陈奕平教授对冷战后美国与东盟国家关系进行了一些新思考,包括美国-东盟国家关系的性质和理论解释、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等问题。湖北经济学院代保平讲师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6023号文件的出台入手,讨论了艾森豪威尔拉拢印尼陆军政策的确立。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温荣刚探讨了美国在老挝1958年的补充选举中扮演的角色,黑龙江大学李朋副教授分五个阶段介绍了美国在东北亚的利益和政策变迁。

武汉大学张德明教授探讨的是美国利用三次国际机遇达到对拉美进行经济扩张的目的,这三次国际机遇指的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所造成的环境,西班牙、葡萄牙的拉美殖民地相继独立的1815-1825年这一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所造成的国际环境。浙江大学房建国讲师对苏伊士运河危机与法国和阿尔及利亚局势之间的关系以及美国对之采取的政策和态度进行了分析。商丘师范学院冯志伟讲师讨论了杜鲁门政府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中间道路”政策。总的看来,除了中美关系之外,关于美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论文多达11篇。而只有1篇论文专门讨论美国与大国的关系,即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宋微讨论的美国崛起过程中的对英外交。

美国主导国际政治和经济的超级大国地位的成因与维持也受到了与会者的关注。外交学院熊志勇教授讨论了孤立主义政策的作用,认为孤立主义政策与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二者间即便没有必然联系,也有客观存在的影响。他指出,在成为经济大国后的半个世纪里,美国依然奉行孤立主义的对外政策,小心翼翼地避免同强国发生冲突。苏州大学金卫星教授认为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国际经济机制的构建,是历届美国政府通过持续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的结果,并分四个阶段回顾了20世纪美国构建全球国际经济机制的历程。暨南大学吴金平教授认为,在金融危机后,没有一个国家或国际集团可以取代美国的领导权。不过,美国自身需要做出一些改变,否则,美国的领导权将会继续被削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施爱国副教授指出,“巧实力”是美国在新国际格局中调整自我、为继续领导世界服务的手段,是新的国际格局下基于实力与灵活性的自由主义外交传统的回归。

与会者还讨论了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国内因素。浙江师范大学赵志辉教授讨论的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建立战后国际秩序的国内政治基础,指出罗斯福关于战后国际秩序的构想和基本原则是对威尔逊外交思想的继承,是美国国内政治原则和制度外化的典型表现。福建师范大学李昀讲师通过对美国利益团体与《1948年经济合作法》出台的关系的探讨,揭示了国家权力体之外的社会因素与该法出台之间的联系。近年来美国国会与美国外交的关系备受学界关注,西北大学刘磊讲师讨论了冷战期间美国国会对隐蔽行动的监督。浙江大学刘国柱教授介绍了从事对外民主援助的重要机构——美国全国民主基金会(NED)的产生和运作,指出该机构是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的产物,也是冷战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郭新宇和孟虹也对非政府组织与美国民主援助问题进行了探讨。此外,山西大学王荣声教授认为门罗咨文的实际设计师是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

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磊讲师讨论了美国外交话语分析模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吉美讲师对“9·11”后美国边界安全认知变化的原因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国际关系学院吴雪讲师和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娟娟分别介绍了美国应对“国家失败”的政策和战后初期美国国家核管制政策。

从本次会议论文看,正如北京大学王立新教授在分组总结时所言,中国的美国外交史研究除了范围扩大之外,还呈

现出越来越重视文化因素、选题更加具体等新特点。而选题过于厚今薄古以及过分依赖美国方面的材料,则是存在的主要不足。

三、美国城市史、经济史

美国城市史和经济史的论文共有21篇,其中的绝大多数论文反映了我国学者希望以美国的经验为中国的城市和经济发展提供借鉴的研究取向。

我国当前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城乡统筹发展、新城建设、城市交通、住房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城市史方面的论文提供了美国的经验。厦门大学王旭教授梳理了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与主要特点,讨论了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以及功能上的置换、县域经济改革以及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负面问题,阐明美国县域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联系与总体规律。厦门大学罗思东副教授讨论的是新城市化时期美国县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拓展,认为县政府不同程度地承担了类似于城市政府的服务功能。福州大学谢菲讲师讨论的是二战后欧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新城的几种模式及其启示,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洋探讨了新城的含义及其思想起源,并总结美国早期新城建设的经验教训。浙江师范大学孙群郎教授指出严重依赖私人汽车的交通方式对美国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之后回顾了美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并讨论了轨道交通复兴所产生的影响。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康丽颖讨论了地铁在纽约城市交通中所扮演的角色。厦门大学李莉讲师介绍了新政时期的美国公共住房建设政策及其影响。

此外,大连民族学院王玉平副教授探讨了美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衰变及其影响,厦门大学马晴虹副教授介绍了美国亚裔的郊区化,华东师范大学刘敏讲师对19世纪美国人口流动趋势与早期城市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江西师范大学杨长云讲师和漳州师范学院姬康讲师分别讨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改革的模式和美国联邦政府城市援助政策的演变,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曹升生介绍了“小都市区”概念的提出、界定和影响。

在美国经济史方面,辽宁大学韩毅教授就1929年2月至6月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内部的货币政策之争进行了探讨,认为联邦储备委员会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之间的争执,使得货币政策陷于瘫痪,因而丧失了利用货币政策挽救、至少是延缓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最后一次机会。鲁东大学王书丽副教授则就新政时期美国联邦政府银行业监管问题进行了探讨。北京外国语大学李莉文副教授从起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政府对策三个方面入手,回顾并比较美国20世纪以来经历过的四大经济危机。

西南大学黄贤全教授讨论了美国政府在西部开发中扮演的角色,认为美国政府既有贯穿始终的开发目标,又有一以贯之的开发思路,还有因地制宜的开发策略,因此美国政府居于主导地位。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津瑞提出对新政时期的田纳西河流域管

理局区域规划工程的看法。厦门大学韩宇副教授以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为例,探讨美国研究型大学在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漳州师范学院王建红副教授讨论了伍德罗•威尔逊政府的反托拉斯立法与海外商业扩张的关系。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韩德江认为从内战结束到19世纪末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是因为美国走的是轻军备、重商业的发展道路。上述文章的出发点无疑是希望对我国政府解决当前面临的金融和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有所助益。

四、美国政治史、社会史

长期以来,美国史上的政治制度、政党政治、政治思想和重大政治事件是国内学界关注的热点,然而从本届年会的选题上看,上述传统政治史选题已是凤毛麟角,取而代之的是对宪政史、文官制度、州政府等问题的考察。南京大学任东来教授和江振春以“赫勒案”为例,探讨了美国最高法院宪法裁决中的平衡解释模式,认为这一解释模式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是宪法非原旨论解释模式的重要代表和诠释“活的宪法”的重要理论工具。中国政法大学胡晓进讲师考察了美国最高法院历史上的异议,并剖析了异议出现的原因。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郭巧华对美国学界有关约翰·马歇尔及其马歇尔法院的研究做了述评。辽宁大学石庆环教授从美国中产阶级结构的变迁与基本特征、文官群体的社会阶级属性与文化特性以及中产阶级的政治倾向与文官政治中立原则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美国文官政治中立原则得以确立和实施以及政治中立传统得以形成和延续的社会成因。洛阳师范学院杨成良副教授认为直接立法对美国州政府民主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但存有不完善之处,西南大学王勇讲师介绍了美国州政府参与外交事务的历史轨迹及其根源。西北大学王新刚教授讨论了美国新保守派及其影响,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徐红彦介绍了1952年以来美国科技移民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影响。

在美国社会史领域,与会者分别讨论了族裔史、妇女史和环境史等方面的问题。厦门大学胡锦山副教授考察了1970-2000年美国黑人从北部回迁南部的现象,并从北部的推力和南部的拉力入手,解析这种不同以往的逆向迁徙运动出现的原因。哈尔滨师范大学杨超副教授指出“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出台标志着美国黑人平等就业权政策的形成。

首都师范大学于展讲师认为,在非暴力直接行动的主导下,再辅之以其他策略的支持与帮助,民权运动才取得了胜利。南开大学丁见民讲师以印第安人为中心考察了黑人奴隶制在土著部落中是如何产生的,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美国早期印第安人、白人与黑人三大种族之间的关系。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江振鹏介绍了19世纪50-80年代爱尔兰裔美国人以北美地区为基地反对英国高压统治的民族主义活动,认为英国对芬尼亚运动的治理体现了现代反恐政策的雏形。南开大学张聚国副教授从废奴主义者对于妇女权利的立场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女权运动和黑人争取自由这两场运动之间的关系。宁波大学周莉萍副教授介绍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女权主义发展状况。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龙晓华介绍了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美国的童工问题。

具有反环保色彩的里根政府关于环境问题的内政外交引起了一些与会者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徐再荣研究员认为环境政策是里根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里根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而不是立法手段实现环境政策的变革,对环境管制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是里

根政府环境政策的一项创新。上海大学夏正伟副教授指出,科学和美国国内环保主义者的支持是推动里根政府参与臭氧环境国际合作的主要动力,里根的臭氧环境外交表明他并非一直处于环境保护的对立面。南开大学付成双副教授讨论的是印第安人的生态伦理,以及白人永久定居北美洲以前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其周围环境的影响。此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王文教授讨论了美国“法律社会化”问题,山东师范大学邢佳佳副教授追溯了美国社会工作的起源,大连民族学院郭九林副教授探讨了美国禁酒运动的社会影响及其性质。安徽师范大学韩家炳副教授对二战后美国教育的四次危机进行了评介。另有两篇关于美国军事史的论文,山东师范大学陈海宏教授认为一战前的美国陆军总参谋长伦纳德·伍德开展的扩军备战运动使美国的军事面貌一新,为参加即将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做好了准备,山东经济学院的李海平讨论了美国内战中海战的重要性。

五、美国宗教史、思想文化史

近年来我国的美国宗教史从无到有,处于上升趋势。东北师范大学的董小川教授和崔利伟对国内学界对美国宗教与宗教史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评论,认为国内对美国宗教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尝试阶段,对美国宗教史问题的研究仍然任重道远。国家宗教局刘金光副司长分析了美国的宗教自由观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讨论的重点是美国《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及其对中美关系的损害,以及宗教因素在“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新关系定位中的影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王华讲师考察了1778年至1840年间夏威夷群岛宗教生活变迁,指出了西方文明的入侵对其社会结构造成的影响。宁波大学谷雪梅副教授介绍了近代美国长老会在浙江的传教活动,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文硕探讨了17世纪塞勒姆审巫案的起源。

在思想文化史方面,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探讨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在大萧条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反思和批判,进而分析了杜威对理想民主的理论构建。山东师范大学王静副教授对美国“天定命运”之后的扩张思潮“青年美国”进行了探讨。年会上有三篇论文论及传媒的作用。温州大学郑春生教授分析了著•名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思想的传播方式,认为讲台、著作、在场和媒体等多种途径的传播使其成为20世纪60年代西方新左派的精神领袖。湖南师范大学谢文玉讲师以20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代表人物汤姆·海登在美国大众文化媒介中的形象和他自己为迎合和顺应主流社会而塑造的自我形象为个案,分析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在个体形象塑造中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学的助理研究员崔辰分析了美国电影中的总统形象。

六、美国史学史、网络资源与教学

与会者就美国史的研究方法和现状展开了讨论。北京大学王立新教授认为中国的美国外交史研究长期以档案研究和传统叙事为主,亟需将跨学科理论与方法引入。他指出跨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引入不仅不会削弱外交史的史学色彩,反而会加强外交史的人文特征,并有助于建立起关于外交史的新叙事。渤海大学曲升副教授讨论了美国外交史学的“文化转向”,认为外交史研究的文化转向源于并适应了国际关系现实的变化,但夸大文

化的重要性,否认传统研究的意义的倾向是不可取的。西北政法大学的侯学华副教授介绍了美国早期史的政治学研究视角。复旦大学博士后贾敏提出了对20世纪美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一些思考。首都师范大学周钢教授回顾了美国史学界对非洲裔美国牛仔研究状况,东北师范大学王邵励副教授讨论了美国历史学家特纳的一系列史学认识理论。与会者还讨论了国外对中国相关问题的看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孔庆山教授认为海外媒体对南海问题的研究多为对中国的负面描述,缺乏客观的学术研究。大连大学张宏副教授指出近年来美国的中国妇女史研究范式发生了变化,不再用中国妇女的受害者模式观察中国,但仍无法彻底摆脱东方主义。宁波大学的贾庆军副教授分析了美国学者倪德卫(David S.Nivision)对章学诚进行的研究。与上述文章的角度相反,厦门大学盛嘉教授解读了延安时期中国共

产党对美国革命的态度,认为中共对美国革命的认同与诠释虽然具有很强的功利化倾向,但是,美国革命为共产党人在争取合法的政治地位和最后夺取国家政权过程中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和政治想象的空间。

与前两届年会一样,美国史研究的网络资源继续受到关注。北京师范大学黄安年教授以2007-2009年黄安年博文为例,讨论了网络博客在推动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方面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孟庆龙研究员探讨了国内美国史研究网上资源共享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认为资源共享的扩大和深入,必将有助于我国美国史研究再上一个台阶。在此次年会上,美国史教学问题受到了超乎以往的关注。北京大学王希教授以1949-1979年和1979-2009年为两个发展阶段介绍了新中国的美国史教学,指出国家体制对学科设置的限制、人文学科在经济发展阶段中的总体劣势、史学学科地位的衰减都对美国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规模发展制造了制度性的障碍,中国在培养研究生的方法和力度以及学科布局和梯队建设上存在明显差距。武汉大学潘迎春教授介绍了开设全校通识选修课《美国历史与文化》的教学体会,河南大学王金虎教授介绍了美国历史学家加里·纳什的教学构想,认为纳什是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南昌航空大学马万利副教授通过介绍他的译著《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讨论了美国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感谢美国史研究会惠寄)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议程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暨 “全球视域中的美国史研究”学术讨论会American History Studies in Global Context: The 14th Biennial Meeting of American History Res......

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黑龙江动物学会

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于10月19日至22日在重庆市西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地区的近500位代表参加了大会。此次大会由中国动物......

第十三届论文年会总结

职业学校第十三届论文年会总结学年初,学校向中国冶金教育学会申报了《“蓝双工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专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两个研究课题,本届论......

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

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 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大学技术转移国际论坛会议日程2003年10月13日 星期一8:00―24:00:与会代表报到的 地点:乐乎新楼大厅注册处 14:00......

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年会新闻稿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于11月1日至2日在江西省南昌市顺利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主办,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承办。来自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人......

下载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