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问题_主处理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22:15:2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主问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主处理”。

我眼中的语文教学“主问题”

王爱芳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一节语文课往往是由一个个问题来支撑整个课堂交学过程的。教师大量的无效的“问”和学生无效的“答”在课堂上广泛存在,师生之间为了“问”而问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问”和“答”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显得平淡无味。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大量的问题“肢解”成一块块“零碎材料”,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代替了本来应该有的美读、美听、美析,一节节本应该由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心灵“对话”的语文课成了师生之间的“问答”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里的“问得巧”指的就是要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杨振宁也说过:问题提得好等于成功了一半。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出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即“主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探、合作交流进行文本的解读是完全可行的。

所谓的“主问题”,即教师在备课中发现文本的核心东西——文(题)眼,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通过抓主问题来带动其他问题,这是顺利进入文本的钥匙,它是贯穿文本教学的线索。如何进行“主问题”的设计?为了更好的进行“主问题”设计,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第一:从题目角度,抓住文眼,设计主问题,感知全文。

对于有的文章,它的题目对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他是这篇文章的文眼,透过题目,你可发现文章的诸多内容与他有着很深的内在联系,所以此时,我们大可在题目上作文章,设计主问题,通过这一主问题的引入带动全文内容。

第二:从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理清文章脉络。

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在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如果从文章的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三:从中心角度,设计主问题,摄取灵魂,突出主题。

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高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教师就可以在这方面设计出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第四:从语言角度,设计主问题,培养语感,体会文章语言风格。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有的生动形象,有的清新自然,有的通俗易懂,有的含义深刻,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天上的街市》一文,在通读诗歌后教师可抛出问题:“郭沫若笔下天上的街市是个怎样的街市?”学生会回答富庶的、美丽的、自由的;第二个问题自然而来:“你是从哪些诗句发现的,这是什么写法?”;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联想?”在品读、点拨、引导中完成了教学。

平时让学生说一件事,学生常常说不清楚;让学生精准地概括一件事,学生更难以精炼表达。中考常有概括类题目,解答此类题目,我们也许会给学生这样的方法提示,一要会捕捉阅读内容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二要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用最精炼的话解决问题,不能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但学生对这样的方法指导仍不得要领,头脑仍不免糊涂。利用“抓主问题”的方法,就可以让此类指导落地,让学生感觉可操作。比如概括《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可以先提出同故事有关连的主问题关键词“冒险”、“遇险”、“脱险”,再进行概括:在五十七年前费城的一个闷热的七月中,我和伙伴玩厌弹子游戏,决定冒险爬悬崖,我在悬崖遇险进退两难,最后在父亲的指引与帮助下顺利走下悬崖脱险。

抓住主问题,就抓住了理解课文的核心,找到了理解课文的钥匙。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我的读书经验》中的“我的读书经验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词;(3)知其意;(4)明其理”。这就一语道出了阅读时抓主问题、抓关键词的精要。浙江温州的杨聪老师教授《杨修之死》一文时,紧紧抓住一个“杨修之才表现在哪里”这个主问题。再围绕“恃才放旷”与“数”这两个词,引导学生历数杨修恃才放旷的事件,并根据重点词语分析理由,加深学生对杨修之死的进一步理解。以“一字评杨修”的环节,表选自己对杨修的评价。然后通过相关评论,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杨修的“放旷”反思韬光养晦的这种人生哲学。从而让学生建构起一种“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的文化心态。

找到教学的主问题并非易事,那么,教师该从哪些方面下手呢?第一:解读文本。文本解读是一个游泳过程:“浮上来——沉下去——再浮上来”。

浮上来:要对教材潜心研读。只有读懂文本才能设计出含金量高的主问题。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说过这样的教育感言:我备课,决不先看参考书,自己备好了,可以参考一下,每一课都要经历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独立思考的过程”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文章到手,教师首先敢于扔掉教参、解析等“拐杖”,认真读上几遍。于永正老师说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说得明白点,就是教师先自己解读教材、体验教材,然后于课堂上引领学生重走自己解读、体验的过程。”所以,教师拿到一篇教材后,要像学生拿到一篇新课文一样,平心静气、逐字逐句地朗读、标记、圈画,亲身经历学生阅读体验的过程。怎样才能把课文读懂读好?需要像学生读书一样主动读书、内化语言。遵循学习汉语文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披文——触物——体情”,“寻言——明象——悟道”,“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想一想: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我不懂,对哪些问题我还有哪些不同看法。这样老师知道水的深浅了,教起课来心中有数。

2、沉下去:反复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天上的明星现了”“现”与“亮”之辨别,“请看哪朵流星”中为什么用“朵”做量词,几个“定然”是蕴含人与诗人怎样的感情倾向等。教师必须反复吟颂,读出点自己的东西来,才能叫读懂文字,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通过教师对语言文字的“细嚼慢咽”,主旨的整体感知课文,吃透教材的每一个“角落”。因为,一些最细小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标点,有时却是最基本、最有质量、最含有语文味的,甚至能带动全文,这项内容应作为教师解读文本的重点。如《芦花荡》一文描写老头子“复仇”这一事件时,写道他把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如果换成“一个个投进嘴里去”效果有什么不同?“一个一个”可见吃的速度慢,衬托了老头子休闲自得的心情,符合他“过于自信”的特点,食物引诱的效果 也就有了。“一个个”吃的速度快,效果不如前者。

3、再浮上来:教师跳出教材看教学,自然会找到文本中隐形的“线”,或是情,或是物,或是人。还要考虑本篇文章在单元整体中所处的位置,所担负的教学任务,阅读教参中对文本的解读。

第二:问题的设计避免单一化。教师的设计要在了解学生学况的基础上,必须对学生构成吸引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第三:把主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在这问题下自己主动提出新问题,将学生提问的焦点始终引领到教学重点上。问题从学生中来,教学时就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担负着教学母语的责任;而且还是人类的文化成果,肩负着传承文化薪火的使命。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体现在它必须培养公众的文字感知能力,因为,语言文字作为平面媒体,是阅读行为的唯一媒介,“阅读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情感体验、想象生发等,一切都由文字而来。”我们“抓主问题”进行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想象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这一切都必将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及长远发展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主问题设计

一、“导学案”问题设计原则 1.针对性原则(1)紧扣教学目标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计的问题也要对准中心点,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教学的重点任务......

主问题设计

“主问题”设计之我见一、由文章内在线索设计教学的“主问题”《黄果树瀑布》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态度经历了变化:不激动→无聊→激动→震撼→赞美,这是文章的一条情感线索,所以......

主卷减速机问题报告

1期主卷减速机问题报告公司设备处:1期主卷扬减速机8月10日投入使用至11月18日减速机输出轴侧,低速轴端轴承异响,减速机振动。减速机型号:TRCI750-25.7-220 编号:TLX8759-M76 厂......

研究文本,提炼主问题

研究文本,提炼主问题 深圳市南山区白芒小学 杨妹[内容提要] 跨越式的语文课堂要求是一个高效的课堂,因为要在20 分钟内落实好课标,再用其他时间进行拓展阅读或者写话练习。针对......

《孔乙己》“主问题”教学设计

《孔乙己》“主问题”教学设计【设计缘由】:《孔乙己》作为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历来以其构思剪裁精巧出众,意蕴丰厚耐人寻味而为广大学者所研究。1956年,《孔乙己》第......

下载主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主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主处理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