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都则”(火把节)的仪式性与旅游开发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关于彝族的火把节资料”。
彝族“都则”(火把节)的仪式性与旅游开发
[摘要]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大都会把当地的节庆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来打造,以此作为展示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发过程中,我们看到众多少数民族节庆跨越其本来的时空特质,出现了只要有游客来,就以表演节庆取悦游客的局面。东道主、旅游开发方、政府大都对此做出积极评价。本着对传统文化负责的态度,本文将以彝族火把节为例,分析这种“度日如年”的旅游开发之利弊。提出节庆资源开发需要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节庆;仪式性;真实性;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4―0079―06
2008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大部分彝族以这一天作为为期3天的火把节的开始)前几天,位于凉山州腹地的布拖县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布的“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的称号,举县欢庆这一国家级的“金字招牌”,期望它能为布拖县的旅游带来新的动力。地方政府借此机会,征求各方意见,好好利用火把节资源,为布拖县旅游出谋划策。在各种意见中,学习云南版纳傣族泼水节的呼声颇高,提出傣族地区走得大胆,积极,天天过泼水节。布拖县的火把节也应该学习这一思路,只要有游客来,就过一次火把节,让来的客人都有机会感受到彝族人热情的火把节,体会彝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提升当地旅游品质。
“度日如年”是一位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的阐释,这种状况与一些民族地区将民族文化与现代旅游关系的“一知半解”作生硬的结合称得上是异曲同工。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度日如年”是否恰当?火把节是否能为了游客而天天过?这得从几个方面来分析。火把节的仪式性与旅游的仪式性
火把节在凉山地区的彝语中称为“都则”,直译为“赔火”,意译则为“祭火”,与现代汉语中“节”的类型大致相符,意义却有差异。在彝人看来,“节”和“都则”是有区别的。我们在昭觉采访证实了二者的差异:
汉族调查者:除了火把节,你们一年到头还有其他什么节日?
被访彝人:有“五一”节,儿童节,“八一”建军节什么的。
调查者:没有别的了吗?
被访彝人:没有啦。
调查者:过年呢?
被访彝人:过年嘛要过嘛。
从此可见,彝人并没有把自己的“都则”、“库始”(彝历年)对等于汉语中的“节”和“年”,只把汉族文化带来的“五一”节、儿童节等视为“节”。他们固执地在汉族的“年”、“节”和自己的“年”、“节”间保持着严格的边界。
二者在表象上的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游客所说的“火把节”和当地彝人说的“都则”(甚至对非彝人用汉语说“火把节”时)的互疏。虽然它们指涉的都是每年农历六月中那3天传统的节庆,但各方心中对其内核的认知却截然相异:游客所说的“火把节”是彝人一个传统节日,节日很热闹,载歌载舞,杀鸡宰牛;当地彝人说的“都则”是祭天地、祭祖,祈丰收、辟邪,开心玩乐、沟通情感的日子,跟“五一”节这样的节日没有任何同质性。
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游客的旅游本身是一种“通过仪式”,是离开自己日常生活进入一个“阈限”,有自己的真实性。格拉本认为,世俗旅游同样具备类似于“通过仪式”的意义,并适用于仪式的模式分析,说明这一类带有宗教信仰为目的的旅游事实上具有如下的模式意义:
世俗(profane)→神圣(sacred)→世俗(profane)
日常生活 旅游活动
日常生活
低状态
高状态
低状态
从这个分析模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格拉本(Grabum N)试图将涂尔干关于“神圣,世俗”的观念和根纳普的通过仪式的模式结合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从表面上看,经过旅游行为之后,仿佛“终点”又回归于“原点”;其实不然,它达到了一种“更新状态”(彭兆荣,2007)。格拉本把这样的过程和分析模式运用于现代的旅游活动中,并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更为具体而翔实的结构图,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旅游的缩模(图1)。
在这个缩模结构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游客在不同阶段中的行为和意义(彭兆荣,2007)。
在这样的通过仪式中,游客对旅游目的地、东道主及其文化的感知和认识不仅跟目的地和东道主所呈现的“现实”有关,还跟游客自身的文化“底色”、旅游动机、旅游方式等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当地彝人的“都则”也是一个仪式,一个不同的仪式,一个彝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仪式,有自己的功能,最重要的是消灾避祸,祈祷来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人们要在3天内举行诸多活动,家庭和村落的各种祭祀,在火把场斗牛、赛马、摔跤、斗羊、爬竿、射箭、选美、“朵乐荷”(凉山彝族传统的歌舞形式,由女子圈舞伴唱“朵乐荷”),四乡八里男女老少均盛装参与。
彝人重视“都则”的动机都在这些活动中得到最好的践行,“都则”以实践仪式的形式,记忆和传承彝族对宇宙的理解和认知;以仪式的形式来达到影响天地的运行以达成彝族消灾避祸,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的预期;安抚、炫耀逝去的英雄和祖先;以仪式活动“夸富”,强化或重构现实生活中的关系(比如青年人寻找恋人、家支联盟),地位和身份;以仪式活动达成强化各种认同(族群、家支、朋友),凝聚团体的目的,全民尽情娱乐。仪式的真实性
仪式在现代旅游活动中经常作为体现和展示传统文化和地域价值的一种活动载体,仪式本身具有特殊的表演性和场景气氛,它也经常被用于吸引游客,甚至让游客直接参与到“移置”的舞台性表演之中。对仪式这种“文化资源”的利用在实际生活中会发生一些矛盾,由于仪式的举行是传统社会的历史延续,时间、地点、参加者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许多仪式属于特定族群内部的活动,不允许外来者参加。然而,随着现代旅游的兴起,“当仪式被用于服务旅游或用于产生经济效益的时候,借助或改造传统仪式的事件和事例屡见不鲜。这样,仪式的‘真实性’(authenticity)也就成为一个学术界讨论的重要话题”(彭兆荣,2007)。
真实性,在遗产,尤其是有形文化遗产(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研究领域内是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一个相对新的话题,在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诞生之初的19世纪之欧洲人们并不讨论它,直到1964年《威尼斯宪章》(Venice Charter)提出真实性问题,并从此成为一个显要问题。斯塔恩(Stam,2002)指出,真实性问题凸显于二战期间,以及20世纪60年代“脱缰”的城市化发展对都市景观(city scapes)的蹂躏。科林?格林汉姆(Collin Graham,2001)认为真实性问题跟“国家”(nation)的理念共生,发生于国家变
彝族是个崇火的民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火把节期......
彝族火把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要算“火把节”。这是彝族的传统佳节,不论是聚居区还是杂居区,也不论是云、贵、川三省还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所有彝民都欢度这个节日。由......
彝族火把节作者:思念淡然若水摘要:“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华夏民族璀璨的文化正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它仿佛一个巨大的花园囊括和包容着五十......
盘 县 彝 族 风 情彝族是我县定居最早的少数民族,据资料记载有二千多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他们开拓了盘县这块土地,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一千八百多年。在盘县历史文化的发......
彝族火把节散文2012年的8月,黔西北的高原骄一陽一似火,全然没有一丝凉秋的感觉。其实秋天本就没有来到,不知道过去的人是怎么搞的,这公历和农历就是不对路,总是相差着那么一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