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决策——《美国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特点》_美国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22:09:5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调查与决策——《美国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特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美国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调查与决策——《美国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特点》总第327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17期

美国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特点

始于美国次级房地产贷款的危机已经演化成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正加速向全球性经济危机演化。包括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内的西方人士普遍认为此次危机“百年一遇”,其波及范围和影响程度将大大超过1929年。现将这两次危机作一比较,分析特点,以利于进一步认识经济危机的演化趋势。

一、危机的背景是世界工业化进程加快

1929年大危机时只有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等少数国家进入或完成工业化,人口不多,占用地球资源有限。二战以后,新科技革命将工业化推向新高潮,生产力进入“黄金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信息革命推动了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出现了全球的制度创新与扩散。跨国公司的规模更大,对各国经济的渗透更深,企业经营的国际化程度普遍提高。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加速,超过世界人口一半的国家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享受到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地球资源出现严重短缺,环境受到极大挤压。此轮金融危机从表面上看是全球流动性的泛滥和金融衍生技术的不当利用,本质上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人类进入工业化的目标、进程与地球资源、环境的矛盾。因此,只要全球工业化进程加速的趋势不被打断,石油、金属矿等主要工业资源仍将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目前的价格下跌不过是从前一段的恶意炒作向合理价位的回归。从长远来看,如果技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工业必需资源的价格上涨仍然是大趋势。“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基辛格)这句话仍然是西方强国奉行的战略原则。

二、危机的性质是结构性金融危机

本轮金融危机的性质不同于1929年整体性金融支付危机,产生于与虚拟经济相关的金融范畴。实体经济虽然存在能源、粮食、金属矿产的短缺和生态恶化、环境容量等问题,但并不存在严重的、不可克服的供需矛盾,只是因为发达国家无限、甚至恶意透支信用,滥用美元这一国际支付货币的话语权,造成了现实支付能力迅速下降,并发了对未来信心的严重动摇,欧美市场急剧萎缩,新兴国家连带遭受严重冲击,因此属于结构性金融危机。其表现是原本急剧扩张的信贷陡然绷紧,迫使各国政府联手采取减息行动。然而所有的救市措施实际上都增加了虚拟经济的规模,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缺乏防火墙时,虚拟经济泡沫的破裂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将会更大。由于金融危机将正常的市场秩序打乱,实体经济的运转受阻,目前已进入危机的第二阶段--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阶段。在商业银行方面,银行受呆坏账率提高和资产减值等因素影响,资本金遭受严重损失,贷款能力受到限制。金融市场方面,多家金融机构连连破产倒闭,出于对借款人违约的担忧,市场信用价差迅速扩大,需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才能筹集资金。面对筹资难度增加和成本提高,实体经济运行规模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萎缩,这一态势已在许多国家出现,并将延续至少两三年。

三、危机的根源是非常严重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交织

金融创新造成的各种问题并非这次危机的主要根源,金融监管不当也只是引发危机的重要外部诱因。美国经济真正的问题出在三个方面:一是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美联储实行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滥用货币发行权、谋取国际货币的好处提供了可能,而低利率政策助长了借款人毫无节制的借款行为,刺激了房市的非理性繁荣。二是美国泡沫不断扩大的过程是通过从全世界抽取储蓄来维系的。例如,仅2007年就有5万亿美元流入美国资本市场。美国以“金融创新”的名义造成了“穷国供养富国,小国供养大国”的局面。在全球范围内转嫁其信用风险,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三是美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矛盾显现出政府的缺位。为了维持一极独大、主宰全球的地位,联邦政府大量的财政资源被用于国防支出和海外扩张,对低收入阶层改善住宅等消费要求无力支持。政治家为了收买民心,金融家为了谋取暴利,联手以无限放大信用的办法求诸市场,其结果刺激了十多年房地产、资本等市场的繁荣,也孕育了巨大风险。因此,不得不通过所谓金融的不断创新来转嫁风险,掠夺全世界、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财富来维护美国国内需求非理性的增长。这种盘剥全球、独利自家的发展模式是造成当前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源。

四、虚拟经济发展过速使危机不断蔓延并深化

金融创新导致连续不断的金融虚拟化。金融投机活动导致大量资金在债市、股市、汇市、期货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之间循环流动、自我膨胀,并成为“有机整体”,导致了本次危机的传递渠道的复杂多样,还会出现什么新奇花招肯定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美国推动金融自由化、虚拟化、证券化和全球化,导致本国虚拟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支撑。2007年底,美国虚拟经济规模为167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2倍。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导致美国经济结构出现巨大缺陷,美国制造业仅占其GDP的15%,而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占其GDP的70%。在美国推动下,2007年全球金融衍生品达676万亿美元,也相当于全球GDP的12倍。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导致全球资本流动性过剩和无序性扩大。近20年来全球经济年均增长3.58%,而国际流动资本年均增长13.7%。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全球流动资本高达12万亿美元,2008年初仍达10万亿美元,其中美国6万亿美元。国际流动资本兴风作浪,不仅干扰国际金融秩序,而且成为国际油价、粮价和矿产资源价格暴涨暴跌的重要因素,为这轮金融危机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也给本轮经济挤泡沫、消浮肿带来极大变数。

五、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实体经济反应迅速,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交互作用明显1929年大危机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但由于当时信息技术不发达,信息传播速度慢,许多厂商在市场供求失衡的情况下仍盲目生产,导致产品价格特别是农产品大幅下跌,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并在危机后期的1932年达到高潮,失业人口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

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信息技术的进步使生产企业反应迅速,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调整生产,作出减产和裁员的决定,造成失业和收入下降的时间前移。同时,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大幅度下滑带来强烈的逆向财富效应,抑制了居民消费,造成市场萎缩,推动危机深化。最终形成“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加深金融危机”的恶性反馈循环。但从另一方面看,反应快,来势猛,减少了企业经营的盲目性,及时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方向和力度,降低了实体经济的损失,为复苏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六、危机的传导、释放更趋于全球化和金融化

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但经济全球化程度较低。1929年大危机时,只有西方少数工业化国家完全依赖世界市场,世界大多数人口仍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之中,受危机直接波及的国家不多。二战以后,新自由主义思潮盛行,到上世纪末几乎所有国家均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程度空前提高,全世界绝大多数人口被卷入了市场化的国际分工。二战前,国际分工主要是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的垂直分工,如世界工业和世界

农业的分工,而现在更多的是网络型分工。在意识形态松动、经济制度樊篱打破之后,资本借助因特网以空前的速度、巨大的规模在国际上流动,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风险极易传播。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就是一次战术预演。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成为世界最主要的投资目的地,欧洲、新兴经济体和石油出口国等都是美国的投资来源国,美国金融创新产品的很大一部分也被海外投资者所持有。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相关金融机构受次贷产品市场价值缩水导致损失巨大。更重要的是,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都持有美国的“两房”、投资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债券和股份。在危机深化后,这些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或倒闭或被低价收购,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美国金融机构的损失迅速传递给其他国家金融机构,造成一波又一波的金融动荡。

七、各国政府对危机反应迅速,步调比较一致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各国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态度,以关税的形式强化了经济的民族主义,致使那次危机具有长期性、普遍性和空前的破坏性。在危机爆发后,为了及早摆脱困境,各国纷纷出台五花八门的自卫措施,力图将灾难转嫁他国。各国还展开了关税战、货币战、倾销战,引起各国间的经济摩擦和政治上的关系紧张,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此次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放弃经济自由主义的说教,以积极的态度应对金融危机,并通过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救市行动,以避免金融市场崩盘。美国财政部实施7000亿美元救援计划,并联手各大经济体,采取全球行动,力图使金融危机的冲击力降到最低限度。虽然目前各方普遍预测明年世界经济将面临衰退风险,但各国共同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可起到防止经济陷入深度衰退的作用。当然,各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同,国内情况也不相同,再加上相互间存在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很多国家都是危机影响到国内时才采取防卫性自利性的措施,因此目前各国采取的政策措施效果究竟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八、危机引发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迫切要求

国际本位货币美元的无节制扩张使整个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巨大的危机。美元及相关资产的过度膨胀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世界官方外汇储备中美元储备已经从1981年的700亿美元扩张到2006年底的3.33万亿美元,膨胀了46.6倍;与此同时国际债券和票据也在加速扩张,国际债券和票据余额从1981年的2312.8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16354.5亿美元,增长了92.5倍,而此间国际贸易总额不过增加了6.9倍。这些全球化的国际货币和金融资产交易因对冲基金的大量杠杆投机活动而产生风险,加上“羊群效应”、“蝴蝶效应”等放大作用更易形成金融风暴和危机。随着危机的加深,美国经济的不稳定,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动摇,欧洲联合亚洲试图改变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正在演变成一场国际政治力量的博弈。博弈的结果不仅影响当前世界经济的走势,还将影响未来百年的世界格局。

本室政治处:王喜梅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8-12-24录入用户:admin-swzys)

美国金融危机

过去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一次现金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也知道,在美国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

美国金融危机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探析按照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多种矛盾激化的表现,但这又是一场并不伴随经济危机而发生的独立性的金融危......

美国金融危机

回顾美国金融危机,可以看到,这并非一次偶然的事故,而是有着深层次的根源。第一,美国超前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其发生的直接原因。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美国金融危机探源

阅读资料美国2006年金融风暴发生原因分析(摘自郎咸平某次讲演)美国银行跟中国的银行不一样,它把钱借出去,又可以把“债权”拿出来,卖出去。由此产生过多的衍生性金融工具,导致美国......

美国金融危机作文

美国金融危机作文当美国金融业遇到危机时,中国式谨慎理财作风再次显现价值。小编收集了美国金融危机作文,欢迎阅读。第一篇:美国金融危机此次美国金融风暴说明,过度超前消费的美......

下载调查与决策——《美国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查与决策——《美国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