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之战学案学生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崤之战学案”。
《崤之战》简学案 北京中学 肖中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2.理清文章思路。3.分析人物形象。4.鉴赏人物语言。5.借鉴写作技法。6.探究思维能力。【学时】:两课时 【背景介绍】
春秋时期是以强凌弱,兼并战争极端频繁的年代。崤之战是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崤山,所以称之为崤之战。
战前情况:公元前七世纪的上半期,北方的晋和西方的秦都成了强大的诸侯国。晋国公子(晋文公)流亡在外时,曾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并且娶了秦穆公的女儿文赢为妻,从此两国关系比较密切。所谓“秦晋之好”。晋文公回国建立政权后,逐渐强大起来;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国家形势更加强盛,急于争霸。崤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让秦国派出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代郑设防,实际上是对付晋国,因此秦晋之间出现了裂痕,但矛盾尚未表面化。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到了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秦国为了与晋争霸,便乘晋国新丧,以及杞子、逢孙、杨孙等人在郑颇得信任,郑掌管北门锁钥的便利,不听蹇叔的劝阻,悍然向郑进军。秦国的东征军来到郑国,知道郑已经有所防备,便灭滑国而还,途经过崤山,遭遇晋国军队的伏击。秦晋崤之战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生的。【简评】
这是一篇出色的记述战争的文章。虽然全文仅有一句写到秦晋之战:“败秦师于殽”,但事事围绕秦晋之战来写,写此战的前因后果,把战争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让人们了解和接受启迪。写此战涉及的各色人等,他们的立场、性格、语言,无不生动形象,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活生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在叙述事件过程中,文章剪裁恰当,详略适宜,脉络清晰,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精练、准确、委婉、优美,可谓简而精,曲而达,是文章写作的典范。
第一课时
【文言知识】
1.实词释义
①穆公访诸蹇叔
②以乘韦先 .. ③彼实构吾二君
④秦伯素服郊次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
击之,必大捷焉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其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吾子取其麋鹿 3.词类活用
①秦师遂东
②遂墨以葬文公 ..③先轸朝,问秦囚
④秦伯素服郊次 ..⑤劳师以袭远 ..4.指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以间敝邑
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堕军实而长寇雠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乡师而哭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5.翻译句子,并指出特殊句式
(1)尔何知!
(2)何施之为?
(3)牛十二犒师
(4)使出师于东门之外(5)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6)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7)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理清思路】
初读课文,总体把握内容结构
《觳之战》写的虽是一次战争的始末,但“蹇叔哭师”也好,“弦高犒师”也好,都可以独立成篇;然而连贯起来,却又浑然一体。一场战争牵扯了几个国家,若干人物,记述起来不免头绪众多,事件繁杂,但作者写来并不慌乱。文章从头至尾,有一中心,就是觳之战;有一纵线,就是时间。具体的时间出现过三次: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死,战争开始;三十三年春,秦师东征路过洛邑北门;夏四月,战败。事件则是侧向的,无论怎样枝蔓,叶落归根,最终还是回到了觳之战这个中心点上,结构严谨.线索分明。
全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分段的依据是什么?
【分析人物】
结合人物语言和动作简要分析秦穆公、蹇叔、弦高、原轸、晋襄公等人物的形象。
第二课时 【课堂检测】 1.实词释义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2)无礼则脱
(3)为从者之淹 ...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
以乘韦先
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若潜师以来/遂墨以葬文公
焉
使皇武子辞焉/君何辱讨焉 余收尔骨焉/肴有二陵焉 击之,必大捷焉
且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且使遽告于郑 死且不朽 3.词类活用
(1)左右免胄而下
(2)入险而脱 ..(3)而以贪勤民
(4)以逞寡君之志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6)以闲敝邑 ..4.翻译句子,并指出特殊句式(1)柩有声如牛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3)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鉴赏语言】
1. 委婉含蓄、高雅多致的外交辞令。
弦高犒师,皇吾子辞敌,孟明谢赐
2.以少见多,个性鲜明的措辞言谈。
蹇叔对穆公,先轸论战,文赢请三帅
【激发借鉴】
1. 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2.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思维训练与探究】
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应对风云诡谲、危机四伏的局面,一大批纵横捭阖的外交家应运而出。他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谱写许多历史传奇。烛之武、蔺相如、张仪、苏秦等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说服别人既要技巧和策略,也需要勇气和担当,更需要睿智与高瞻。在《崤之战》中,为何杞子能说动穆公,先轸和文赢能说动襄公,而蹇叔、栾枝却不能?试分析其原因。若你是蹇叔或栾枝,你觉得应该怎样去说服他们的国君?
《崤之战》《崤之战》1【原文】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
课题崤之战第一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三维目标:1、介绍《左传》及作者;介绍“崤之战”的背景;通读课文,总体把握课文结构。2、掌握生字生词。教学重难点:1、掌握《左传》及作者。2、......
《崤之战》说课稿今天我就课文《殽之战》第一课时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殽之战》。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秦......
崤之战说课稿今天我就课文《殽之战》第一课时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殽之战》。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秦晋之......
高二语文教案课题:崤之战备课人:杨李【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2 .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