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题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心理健康课题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开题报告
边 昭 学 校
宋 颖
《信息技术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背景
1、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网络给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进入了千家万户,中小学生逐渐成为“网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中小学生个性心理与人格结构尚未完全成熟,分辨是非、判断善恶、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加上网络管理、网络社会的道德的有待规范,因而网络也给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我校部分学生沉迷虚拟世界,荒废学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行为障碍,急需在网络环境下给予纠正和治疗。
(2)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现状。据统计,现在中学生心理疾病逐年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方面——59%的未成年人有厌学心理;考试方面——普遍存在考试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现象;情绪意志方面——41%的未成年人情绪波动性大,51%的中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另外,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逆反心理等。近年来,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必要和重要内容。
2、网络环境下进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首先,网络心理教育资源丰富,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支撑。由于网络信息量大,随意搜索,就能拥有从心理教育理论到案例的丰富内容,有心理专家的讲座和教师的心理教育心得。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无论为老师的心理教育和辅导还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与疏导、调节自身的心理方法的掌握都能提供有利的参考和借鉴,为开展心理教育提供有力的材料支撑。
其次,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更能让学生表露真实的自我,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对症下药。再高明的心理医生面对始终保持沉默甚至不愿接受心理辅导的人也会束手无策,所以要切实使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实效,必须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愿意说出他的困惑,烦恼,表露真实的自我。但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由于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传统偏见,以及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有的闭锁性,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无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还是在心理咨询门诊中,都不愿或不敢暴露自己,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学生甚至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鸵鸟政策”,讳疾忌医,不敢去咨询机构寻求帮助。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现实中的痛苦和内心的思想,在网络中学生面对陌生的人,消除了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卸下了伪装,往往可以无所顾忌的表达,他们愿意真实地表述自己,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减少传统心理咨询中阻抗的发生,从而更有利于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最后,网络交流形式多样,便捷,为网络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便。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脑和网络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而我校于2003年建立了校园网,网络已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师的计算机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上网率比较高。据统计,我校有80%的教师和86%的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学习和游戏,这为在网络环境下对未成年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网络上用于交流的工具很多,如电子邮件、QQ、聊天室、BBS等,而且交流形式多样,文字或者视频、音频等,非常方便快捷,为学校利用网络开展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自主进一步扩大,责任也相应增加,这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样良好的历史机遇是前所未有的。
2、信息技术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更由于自身所具备的交互性和可选择性,给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带来了可能,使得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3、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活力,而且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良机,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4、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情况,进行对此进行归类整理,为下阶段研究提供依据;
2、充分利用和创建网络资源,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3、形成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
4、形成一套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系统。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论、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索引法、行动研究法。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文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技术路线技术路线: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科研成果,在充分吸收他人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环境的优势,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将本课题组的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利用信息环境形式强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上面。
2、进行深入的调查,将调查的典型案例及其他信息收入相关的资源库。形成案例、文本、图形、图像、数据、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储存方式,利用计算机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3、建立适应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的具有特色的立体教学新模式,为未成年人心理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信息技术教学平台。
4、通过信息环境,实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5、“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件”采用了跟综国际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提取、筛选、加工、充实转化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体现立体新型教学模式,成为未成年人学习有效的认知工具,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的集成性、超文本的结构性和友好的交互性等优势,构建信息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机制。
六、对课题实施保障条件的论证;
1、硬环境方面: 我校已经配备有多媒体电脑和具有多媒体设备(液晶投影仪、VCD、功放、实物展台)的多功能网络教室以及多媒体教室作为实验的学生使用。校园网及教委主干网的建立和开通,为实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软件资源和必要的硬件设备。学校为课题组提供了良好的办公环境。
2、软环境方面:(1)课题组由校高级教师负责,各信息技术教师做了大量工作。(2)自愿参加课题组的教师大部分经过了理论学习,基本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计算机网络知识校本培训,深入学习有关的技术技能。(3)对自愿报名的学生进行了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培训。从中抽取各层次的基础好、有较大潜力的学生作为网络班的成员。(4)初步组建了学科资源库。
3.研究内容方面:
网络环境下的心理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至少包含5个层面的内容:网络心理教育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心理教育过程,网络被视为心理教育的一种工具或媒介;网络心理教育意味着把网络作为心理教育的一种环境,网络成为开展心理教育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网络心理教育是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与信息的资源,网络心理教育就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再生;网络心理教育把网络作为心理教育的内容,关注、预防和矫正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如“网络焦虑”,“网络成瘾”等;网络心理教育着力于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快捷便利条件形成心理教育的网络系统,即利用网络来矫治网络问题行为。
七、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报告
2、撰写课题研究论文若干篇
4、公开课、研究课的资料
八: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做好课题设计报告并收集有关资料,组建课题组,课题申报。
2、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2年9月)
根据设计报告开展研究和实践,设立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认真做好资料积累和问题反馈工作,边实验,边小结,边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收集并组织学习有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制订可操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构建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具体分工。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
结合平时的记录、积累,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后,以论文形式进行课题结题工作。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一.网络大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同时也诱导着大学生......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武安市第一中学 李柯一、课题名称及关键词界定课题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界定:信息......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合作学习方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书工作 单位:铜冶镇一中课题主持人:主要 成员:任秀清 吴艳芳 许庆芳《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合作学习方式实践研究》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