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晋崤之战谈《左传》的叙事特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左传的叙事特点”。
从《秦晋崤之战》谈《左传》的叙事特点
《秦晋崤之战》是《左传》记叙的众多威武雄壮,有声有色的古代战争故事中较为出彩的一片文章。而这篇文章也很好地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
春秋时代虽是一个大国争霸的时代,但人们的世界观和知识水平确是局限的。所以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往往自然地带上一些道德化和神秘化的色彩。这一点在《秦晋崤之战》的开头就有很好地体现,“柩有声如牛”晋公显灵,卜偃传命。当时的人们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就认为是先辈显灵,而《左传》的作者也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写下“将有西师过轶于我;击之,必大捷焉。”这样的语言,暗示了秦晋的矛盾,也神奇地预示了一段故事即将展开。
接下来,《秦晋崤之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战争故事,也很好地体现了《左传》的叙事特点。那便是抓住了事件的中心矛盾,突出了主线,使读者在看文章的时候既感受到作者清晰的思路,也读出了作者在巧妙安排的暗示。
这篇文章有两处上下文的回应让我感到特别有意思。一是穆公拒谏,蹇叔哭师与文章末尾穆公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另一个是文中每一段对上文做出回应时留下的秦军必败的信号。
先来谈每一段可以读到的那些秦军必败的信号。穆公拒谏,表明秦国的骄纵轻敌。而蹇叔的“晋人御师必于崤”成为了后文的重要伏笔,之后文章每一段都在处处回应上文。王孙满观师说的一番话,就从秦师“轻而无礼”的角度对蹇叔观点的补充和肯定。又如弦高密报郑国,郑国下逐客令,就应验了蹇叔的“远主备之”、“郑必知之”的分析;而晋先轸论战伐秦的第一句就是“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再如晋终于打败秦师,活捉三将,又验证了蹇叔“晋人御师必于肴”,“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的预见;最后秦穆公悔过的第一句话也是“孤违蹇叔”。这样,对蹇叔哭师的反复照应,不仅使文章重点鲜明,首尾贯通,结构严密,而且更重要的是,突出表现了作者从政治上对秦师不义之战的谴责,从军事上对不可“劳师袭远”,“骄纵轻敌”的战略战术思想的总结。
再来谈蹇叔哭师与穆公乡师而哭的对比。文中描述的两次哭泣的场景都出自于秦国人,先哭的是大臣,后哭的是君子,而这两场哭戏也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蹇叔在穆公不听劝告孤意伐郑时,他一哭再哭,发自肺腑,哀切动人,表现出他对秦国的一片忠心和一片深情。文章末尾,在全军覆没的惨重失败面前,穆公才清醒过来。他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引咎自责,悔恨不已;之后他依旧重用孟明,又显示了一个能逐鹿中原的国君的明智和气度。
在《左传》的大多数故事里,作者善于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乃至细节刻画出活生生的个性,使人物丰满而生动。这一点也在《秦晋崤之战》中得到表现,而这篇文章展现的外交辞令也为人物的性格增彩不少。
《秦晋崤之战》中对秦晋正面交锋的矛盾只做了轻描淡写的描述,但对人物的描写极为精彩。以孟明为例,孟明是秦国的猛将,他被晋俘获又被释还,死里逃生,复仇心切。所以当阳处父追来时,他在舟中讲的话,表面看来是“君惠”不离口,那样感恩戴德,但是内中却隐伏着报仇雪恨的切齿誓言,嘲笑了晋君放虎归山的愚蠢,点破了阳处父诱捕的企图,流露出侥幸生还的得意心情。孟明拜赐的一段话是绵里藏针。果然,三年后,秦穆公用孟明伐晋,验证了孟明三年报仇的誓言。可见,孟明拜赐这段外交辞令对刻划人物性格,表现秦晋之间的矛盾,有其特殊的作用。
谈《肴之战》的写作特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它不仅在史书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左传》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善于记事......
作品原文秦晋崤之战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埋葬。一说停放灵柩)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出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声如牛。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
一:秦国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什么?晋、楚城濮之战后,晋国奠定了霸主地位。(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所以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不甘偏居西北一隅,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便趁......
知识点古今异义(1)晋文公卒(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3)国可得也 (4)穆公访诸蹇叔 (5)蹇叔之子与师 (6)夏后皋之墓也(7)超乘者三百乘(8)无礼则脱 (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10)以乘韦先(11)为从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