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婚俗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民国婚俗变革研究”。
1我今天讲的内容是民国时期新人的婚服。选择这个时代是因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民国,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民国婚俗呈现出新旧交替,中戏杂糅的、多元发展的过渡形态特征。,婚礼服饰作为社会形态的物质表现在这个时期也更加的多样化和新颖。2这是去年网上疯传的一段民国结婚证上的话,“”
3处于过渡时期的民国,在婚俗变革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据接受西方文明的程度不同,依旧保留了旧式传统婚俗,也有全盘西化的结婚仪式,当然也衍生出中西合璧的新式婚礼
礼服经历了从传统到接受西方文化再到中西合璧的过程。婚礼服是民间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风俗的一部分,对此研究能够复原当时风俗变迁的风貌。婚礼服的变革是中国近代时期移风易俗的表现之一。当时社会的经济、生活、文化都发生了巨变,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甚至是审美观都随之发生了改变。
文明结婚之前一直都是民间的社会习俗,到了30年代的时候,政府将这种变革纳入到法律条文当中去。就有了〈〉〈〉服饰条例制定以后,就相当于为后来大热的中西合璧婚礼旗袍正名了。
1935年4月3日下午3时,全国的首届集团结婚典礼,在上海江湾的上海市政府大礼堂举行。参加者共57对新夫妇。按统一要求,新郎均着蓝袍黑褂,新娘均着粉红色软缎 9新式婚礼中,新娘可以全程露面,所以旧式婚礼中的盖头就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缀在脑后、固定在花冠下的浅色披巾或披纱。新式婚礼规范中要求的是“罩纱”,其意是罩满头顶甚至面部的纱。但中式花冠区别于西式花环无顶结构,无需将头纱罩满头顶,只需垂在冠沿上即可;而且中国传统婚嫁礼俗中,不崇尚纱质这等透明 或半透明性的头饰,所以“纱”被白色或浅色的绸缎或其他不透明的面料代替,按照传统的称谓就是“巾”。
11民国时期各类戏曲仍是当时所追捧的艺术形式,有条件的爱美女性,都会到照相馆中拍一张戏服照片留作纪念。所以戏曲的服饰和头饰自然会被当作时尚元素与婚礼的头饰结合起来。
“自然,戏服中的头饰也可被当做是时尚之选被用在婚庆之礼上了。
戏装头饰不会以本来面目出现在与婚礼旗袍的搭配当中,多数是简化后的重新演绎版,有的结合到花冠上,有的结合到罩纱上,没有固定的形式。有一种花冠(图 61),以珠冠为底座,上缀花朵,形神与传统京剧中的女武将的帅盔如出一辙(图 60)。花冠底座与帅盔一样,在额前正中的位置都有一个中心图形,多为传统图案(图 61 中为盘长结图案);而且冠上花朵的大小和插放位置也与帅盔的绒球相似,由中心向两边延伸,形成团花簇拥的顶角之势 有一种花冠(图 63),仍是珠冠为底座,但冠上只缀一朵大花形。花朵用绸缎系扣打结而成,酷似传统京剧中的“绸子打头”的单顶彩球
14婚礼旗袍城乡有别到了 40 年代末,婚纱已经成为城市婚礼中的绝对主角,但婚礼旗袍在乡镇、乡村地区仍是绝对的流行先锋。贫苦的农民无置办旧式婚礼的经济能力,索性赶一把时髦,穿旗袍披头纱来一次新式婚礼(图
7、图 8)。虽礼数不周、装扮简陋,树枝当花环,红绸乱扎在头上,被“固执”的同乡不屑一顾,但却表明了“文明结婚”思想在乡村还是有发展的可能
16集团结婚,也叫集体结婚,或集团婚礼。人们改革婚礼的一大成果。集团结婚首先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20世纪30年代中期,杭州、上海、北平等地的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旧式婚礼已不适用,新式婚礼又无一定的标准颇感不便。为此,在新生活运动的推动下,上海市政府看到这种状况,就依照西方而制定了一种集体结婚的办法。
1935年2月7 El,上海市社会局公布了以简单、经济庄严为宗旨的集团结婚办法。其中规定凡本市市民举行婚礼,得申请参加集团结婚礼;集团结婚每月第二个星期三在市政府大礼堂举行,由市长、社会局局长证婚;参加者应向社会局申请核准,并缴纳婚礼费20元;市政府印发结婚证书等。
18婚礼旗袍使用黄色,要与婚服的另一个传统喜好有关。婚礼着官服,是中华民族传统婚服文化的一大特色。虽封建官级着装严格,但对新婚男女可网开一面。《续通典》中记载“庶人婚嫁,但得假用九品服。妇服花钗大袖,所谓凤冠霞帔,于典制实物明文也。”新郎可婚礼上穿九品官服,新娘可佩带至尊之女专有的凤冠霞帔,一来满足虚荣心,二来可以求一个好兆头。以往象征高贵身份的黄色,如今可被自由应用,当然是婚礼服色的新选项。1927 年蒋介石、宋美龄婚礼将新式文明婚礼范例式地昭告于天下,成为众人向往的典范。而这场婚礼的主婚人是南京国民政府礼制服章审定会及大学院院长蔡元培。蒋宋婚礼分为中西两部分,但最著名的当属西式婚礼环节。仪式中,宋美龄一身白色长裙礼服,头纱上绕着花环绵长飘逸,白手套,白色高跟皮鞋,手执玫瑰花束,枝蔓垂地。这身装束,令所有的青年女子为之羡慕不已,此后,白色婚纱在上海滩便广泛流行起来。蒋宋婚礼,算是揭开了中国新娘着婚纱的序幕。宋美龄穿着的虽被称为西式婚纱礼服,可无论从礼服的款式还是结构上来看。
21是 20 年代一对知识分子夫妻的结婚照,朴素简单,没有过多装饰。新娘穿着的旗袍淡色素雅,在倒大袖的袖口中露出波浪形边缘的蕾丝里衬边。此处的波浪边缘可能是缝合在里衬边缘的一条波浪形蕾丝花边。这种制作方法大大减少了婚礼旗袍的成本,也能表现出波浪形边缘旗袍的温柔、女性化的感觉(普通人无法负担全部外来面料的旗,所以仅在一处缝上这种面料)。
40年代,婚礼旗袍谢幕,西式婚纱礼服
民国后期的旗袍领婚纱礼服40 年代中后期,上色照片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式婚纱的一段有些尴尬的转型期。有一种雪白色的婚纱礼服,旗袍式立领,胸前、肩部造型丰富,袖身肥大,腰身收紧,下摆宽大,头纱薄长;衣身采用化纤礼服面料或纱质面料,以追求蓬 松感(图
48、图
49、图 50)。图 49 和图 50 的肩部装饰,还有一点传统云肩的 感觉。这带有旗袍领子的婚纱礼服,将中西元素参合到一起,却搭配出了一种怪 怪的闷沉感,既没有了西式婚纱的轻灵,也没有中式旗袍的韵味,远没有之前立 领婚纱礼服形态完整耐看。
婚俗立秋刚过,统袭一夏的热气开始慢慢退去,天气也渐渐开始转凉,整个大地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河岸上的水鸟站在高高的石尖上,等着游出水面的鱼儿;藏在路旁土洞里的蟋蟀悄悄探出两......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做父母的,孩子大了,自然把儿女的婚姻当做最大的事情。于是,托亲戚,拜朋友,耳朵放长一点,替自己的孩子做媒。盖房在苏北农村,似乎父母没替孩子盖上房子就是......
清末民初临汾地区婚俗的演变摘要: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裸婚、闪婚、闪离等现象层出不穷,人们的婚俗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婚俗的大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就不......
迎娶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晋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晋南襄......
婚俗婚嫁是人生的终身大事,从启媒到结婚的整个过程,是少不了各种宴席喜酒的。 1.启媒酒。现时男女婚姻自由,但男女双方有意,还得请个媒人从中牵线搭桥,沟通双方父母的联系。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