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_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20:43:3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1《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1、新闻两则 教学课题

《新闻两则》

主备人

许美霞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总课时数

上课日期

二次备课人

白利梅

二次备课时间

2014.09.12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

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语言。

教学准备

知识链接

1.时代背景介绍: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新闻的相关知识(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播放录音】

二、预习检测。

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负隅()顽抗撰()写区域()

芜()湖歼()灭溃()退荻()港鄂()豫()绥靖()

阻遏()管辖()锐不可当()上当()要塞()瓶塞()阻塞()堵塞()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负隅顽抗: 悍然拒绝:

锐不可当:

业已: 3.关于作者:

作者介绍: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军事家。【设计理由】(1)通过预习积累相关的生字词。(2)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

【使用说明】个人整理——二人交流——以组汇报——教师点拨

三、学习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对照书上的示意图,标出三路大军渡江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2.完成后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3.叫一位同学起来复述,其他同学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设计理由】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

4.填下表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时间

地段

人数(万)

渡过兵力

中路军

20日夜夜起24小时

西路军

九江-安庆

东路军

21日17时-22日22时22时

总结: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二)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B、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课文其余部分。

(明确新闻的结构特点——必须具备标题、导语和主体,有的还有背景和结语。)

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是新闻的眼睛(板书眼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是新闻的核心(板书核心)。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板书主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阐述和扩展。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板书】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三)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明确: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明确: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小结:这就是新闻的三个特点(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简言之:一真、二快、三准、四简)

(四)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明确: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明确:“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品味“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明确:“不料”二字,充满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正是„„那一天”,使讽刺意味更浓,且避免了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同日同时”,不仅用语简洁,也可见我军的气度。“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洋溢着胜利的自豪感。

小结:这一片段显示出谋篇布局的匠心,谴词造句准确精练,语势铿锵有力,洋溢着胜利的自豪感。

四、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新华社播音员,你接到主席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

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2、毛泽东不愧为一位杰出的领袖,他能运筹帷幄,绝胜千里,写的文章也同样是气势不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变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描绘了一幅我军在炮火纷飞下横渡长江,冲破敌阵,锐不可当的动人画面。诗人豪壮的情怀真是前无古人,独步当代。

五、巩固练习(语段阅读,重点突破)1.新闻的相关知识

①新闻的六要素:时间、、人物、事件发生的、、结果。②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及时性)

C.。(准确性)③新闻的结构:、、、、。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九江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情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3、请阅读新闻,然后回答下面各题。安员医院创一项亚洲之最 患者肺移植后安度两周年

本报讯(通讯员卢晓娣)近日,北京安员医院胸外科的医务人员为一位亚洲肺移植存活最长的患者举行了一次生日贺会,祝贺他换肺后安度两周年和49岁生日。

两年前,患者冀书春喘憋严重,口唇绀紫,在休息状态下,也感到呼吸困难,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且病情恶化很快。经当地医院就诊,难以治愈,慕名至安员医院求治。入院后经医生诊断,肺听诊双侧有少量水泡音,肺功能检查显示通气功能严重损害。患者活动3分钟后心率由90次 / 分升到142次 / 分,医生明确诊断为待发肺纤维化。而治疗此症的惟一办法就是换肺。1995年2月23日,安员医院全院各科通力协作,成功地为冀书春施行了肺移植术。术后曾出现并发症,以及排异感染,但一次次被安员医院的医护人员治愈。患者恢复很快,肺核扫描见移植的左肺遍气及血流灌注均佳。目前患者生活已经完全自理,能到室外活动,且恢复轻工作。冀书春见到笔者时非常高兴地说:我每天都外出散步,锻炼身体。今年初,下大雪,我在雪地上一走就是几里地。我还去了**广场,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去**,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1.本篇新闻的主标题是什么?

2.本篇新闻的导语是什么?

3.新闻的主体是什么?

4.本篇新闻的背景和结语是什么? 5.本篇新闻的最后一段作用是什么?

答案: 1主标题是“患者肺移植后安渡两周年”,引标题是“安员医院创一项亚洲之最”。2除“‘本报讯’和(通讯员卢晓娣)”外正文的第一段文字。3.第2~3段。4.是含在主体当中的。5.用与主要内容有关的次要消息,使这篇新闻报导更显深入全面。

六、教师小结。(展示感想)

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之后,你认为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学习目标是什么,你展示哪些内容,用什么形式来展示?你的疑问?让学生发言,谈一下展示设想。写一则小新闻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课外阅读。

七、学生作业: 写一则小新闻

八、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自主完成,二人互查)1.同桌之间检查上节课导学案完成情况。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二、学习探究(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一)整体感知:

1.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填写下表: 人物

中原我军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原因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经过 和 结果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思路导航】

1.分别找出并归纳本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划分层次并概括意思。、第一层(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二层(背景资料)说三国,到后汉,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重要的战略地位。第三层(背景资料)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第四层从敌方转向我方,概述战略反攻以来取得的一系列伟大胜利。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二)精读感悟:

1.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加点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

③. 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b.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a、b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三、巩固练习(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回答下列问题:(先把文章的句子标好序号)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

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 ___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____ ____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 __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

__。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

3.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________ 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课外链接,提高能力)

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参考答案

一、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②、③—(17)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锐不可当 2.⑤句不能这样更改。“现在”与“至发电时止”比,不如后者概念确切;“多一半”与“2/3”比,表达含混,模糊不清;“剩下的”所指不明(是人?是物?),“余部”是军事术语,贴切,得体。(16)句中的词语都不能互换。“歼灭”指“全部消灭”,“击溃”指“被打击而逃散”,“占领”指“彻底得到”,“控制”指“拥有主动权。”这两组词的后一个在程度上都不如前者深,当然不能互换。3.“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但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说明敌军外强中干,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汤恩伯认为“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是“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便说明敌军不堪一击,反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决胜千里。用事实说明我军的胜利已成定局。国民党大势已去,即使是非常坚固的防线也无济于事,任何人也无法改变当时的局势。4.我军锐不可当(或英勇善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敌军厌战。(此题意思对即可。)5.⑧⑨句

揭示事物本质,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文章的思想性。

《合欢树》导学案(带答案)

《合欢树》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师用 学习目标:1、品味平淡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真挚的感情。2、感受母子情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重点难点 :感受母子情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过......

《兰亭集序》导学案带答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兰亭集序》导学案带答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兰亭集序》导学案带答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带答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序文的特点。(2)学习一二自然段,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思路,积累文言知识。【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1)关于序、跋类......

新闻两则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稿设计人:于亚平范晓红时间 2013、0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 轼《晁错论》《新闻两则》导学案课前延伸一、知识卡片新闻,又称......

《短新闻》导学案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别了, “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3.......

下载1《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