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先辈家风 汲取治党力量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家风之孝道篇学习心得”。
学习先辈家风 汲取治党力量
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优良家风,是全面从严治党,抓好作风建设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骨髓,“修身”之后必要“齐家”,“齐家”而后能“治国”。当下,家庭依然是社会的细胞,家风与党风、政风、社风相互联动。优良家风,不仅是个人修为的体现,更是传承精神品质的纽带,亦是约束人心的规范。与制度、法律相比,家风既拥有强大的内在约束力,又有着丰富的亲情感染力,对个人的教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无论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还是在中国共产党不断“赶考”的峥嵘岁月里,那些优良醇厚的家风一直为人称颂,成为塑造人们道德品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无形力量。从本期开始,人民日报将推出专题,讲述历史上动人的家风故事,从中汲取管党治党的养分与力量,敬请关注。
——编者
在我们党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征程中,积淀了许多优良传统,对我们党的发展以及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其中,老一辈革命家所树立的醇厚家风,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内化于我们党的精神气质。他们的家风,于家而言,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于党而言,是党内优秀传统的重要源头之一。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日,让我们一起回首往昔,去感受共产党人前辈们所涵养的家风传统,以汲取管党治党的精神力量,推动以德治党发挥更大作用。
以身作则 树立典范
“修齐治平”,修身为先。党员干部良好家风的养成,首先在于党员干部个人的品行。党的革命先辈秉持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理想信念,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锤炼自我,在和平建设时期坚守自我,锻造出高尚的人格,纯粹的品质,成为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典范。
【家风故事】
有了权力和地位,能够坚持不搞特殊化,坚持党员本色,是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的一项优秀品质。陈云同志在这方面就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
陈云一家原先住在北京市北长街上,房子受到地震影响出现了开裂,被定作危房。当时计划翻修一下,设计和预算都已到位,但在最后时刻,陈云告诉身边人:“这件事不能做,我不能给自己盖房子。”最终,工作人员用铁管子在陈云办公室搭起一个防地震的架子,上面铺着厚木板。陈云就在这个“铁框框”里坚持办公,直到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搬至中南海。
同时,陈云也严格要求家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他们“以普通劳动者身份自居,不搞特殊化”。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担任中财委主任,夫人于若木也在中财委机关工作。于若木本来完全可以搭乘陈云的汽车上下班,但她一直坚持骑自行车去机关,没搭过一次车。陈云对自己和家人的严格家风可见一斑。
罗荣桓元帅经常告诫家人,一个革命者想的应该是为人民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能因为地位不同了、身份变了,要求额外的照顾和特殊的享受,搞特殊化。
在生活中,罗荣桓常常通过一些身体力行的细节来教育子女。1947年7月,罗荣桓从莫斯科治病回到哈尔滨,全家被安排住在市区一处很宽敞的独立庭院里。他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将这处庭院挪作公用,自己另找一处房子住。
一次,罗荣桓到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谭政家去,见他家住的是一处二层小楼,就跟他说:“跟你们搭个邻居怎么样?你家住楼上,我们住楼下。欢迎吗?”谭政起初还以为是句玩笑话。但没过两天,罗荣桓一家却真的搬来住了。罗荣桓对家人说:“住的房子大小,看来是不起眼的事情,但我们是党的干部,要时时想到生活在基层的人民大众,不能官越做越大,住的楼越来越高。”罗荣桓还说:“生活不要特殊化,一味追求舒适的生活,讲究吃穿,贪图享受,就要变坏的。”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在弥留之际嘱咐爱人:“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楼的房子去,不要特殊。”他还交代子女说:“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没有什么可以分给你们的。爸爸就留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罗荣桓没有什么遗产留给子女,但是给子女甚至全党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专家点评】
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原局长薛庆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实际上是贯彻群众路线,也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组成部分。
作为先锋队,党员干部在家风的道德标准上应该高于普通群众,领导干部应该高于普通党员干部。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家风与党风、政风是有紧密联系的,因为在群众看来,领导干部的家庭与干部个人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家风的好坏反映领导干部个人作风的好坏。
老一辈革命家从战火中走来,深刻体会到新中国来之不易,知道必须时刻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这就要树立良好的形象,起到带头和榜样的作用,这是树立个人的威信,也是树立党的威信。因此他们在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方面做得非常好,值得我们全党学习和发扬。
立规立诫 道德约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训、家规在传承个人品德以及民族精神中起到了重要载体作用。许多家训传承百年,升华为乡规民约,甚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孔子尚德明理,克己秉公的《孔氏祖训箴规》,王阳明“蒙以养正”的良知教育,纪晓岚“守正规直”的诗书传家„„民族精神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亦在这方面起着引领示范作用。
【家风故事】
为了亲属不搞特殊化,周恩来同志曾定下“十条家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不少故乡亲友要谋求一官半职,周恩来便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规矩:
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
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
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
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
五、不许请客送礼;
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
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
八、生活要艰苦朴素;
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在工作生活中,周恩来也是严格执行自己定下的家规。1968年,周恩来的一个侄女赴内蒙古插队,由于表现好,经当地群众推荐,应征参军。周恩来得知后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那么多人,专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周恩来还专门给相关同志提出:“你们再不把孩子退回去,我就下命令了。”这个侄女最终脱下军装,返回内蒙古草原插队劳动。临行时,周恩来说,我自己没有孩子,但要教育侄子侄女走自己这一条路。
周恩来的家规既是对亲属的约束,也是对自身秉持公心、廉洁为民理念的践行,这为领导干部如何管好自己的亲属子女,把握好权力与亲情的关系树立了榜样。
【专家点评】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从这些年反腐败的案件中可以发现,领导干部子女亲属以及身边人的腐败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即便有的领导干部个人没有腐败行为,也会被子女亲属拖下水。
领导干部对于子女亲属的管理,有些时候是难以用硬制度约束的。这就要领导干部通过家风、家规、家训等,用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对子女亲属及身边人进行约束。党的很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比较注重家风,注意让工作与家人“绝缘”,这就是自觉维护权力运行的规范。
现在对于家风的强调,不仅会对未来产生积极影响,当下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领导干部是有亲情的,但是权力要“六亲不认”,不能将亲情与权力挂钩。所以,立家规、族训可以看作是对领导干部子女亲属的一种精神上的“硬约束”,落脚点其实也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手中权力的约束。
践行家风 传承精神
优良的家风不仅传承于精神中,流传于话语间,更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发扬。很多党的革命先辈在教育子女时有着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求自己遵规守纪,不搞特殊化,更是让子女亲属在工作生活中与群众保持一致,不让其沾染自己手中权力的“便利”。
【家风故事】
“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对人民只有奉献的义务,没有索取的权利。”这是张闻天一贯奉行的原则。在他的一生中,无论身居何位,他从不为自己和家属谋私利,甚至为了避嫌而“苛待”自己最亲爱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领导职务的张闻天因公配有汽车上下班,但他从不允许子女“沾光”。有一次,儿子张虹生趁父亲上班前爬上车,赖着不下来,以为这样能让自己坐一次向往已久的小汽车。谁知父亲一点也不妥协,他干脆走着去上班,让汽车停在原地。小虹生只好乖乖地下车。
上世纪50年代,知识青年开始上山下乡。张闻天动员刚从中学毕业的儿子响应党中央号召,到天津茶淀农场锻炼。两年后,张虹生获准回到北京考大学。因离校时间已久,张虹生对外语没有把握,希望担任外交部副部长的父亲给直接分管的外交学院打个招呼。张闻天一口回绝:“你有本事上就上,没本事就别上。”最后,张虹生凭自己的本事考上了北京师范学院。
1962年,张闻天再次送儿子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由于条件艰苦,到新疆没多久,张虹生患上肝炎,并发展成慢性病。他向父母要求回京治疗,张闻天却给他回信:“你有什么资格来北京看病?新疆那么多职工得了肝炎,都是在新疆治,肝炎完全可以在当地治。”张闻天告诫儿子不要搞特殊化,要他在新疆一边劳动一边治疗。
张虹生在新疆整整工作了15年,在那里结婚生女,直到张闻天去世两个月后,才凭“落实政策”调回祖籍江苏,在南京的晓庄农场落户。1979年,中组部开出调函让张虹生到北京工作。张闻天夫人刘英直接把调函退给中组部:“干部子弟为什么都要回北京?”张虹生尊重了母亲的意见。同年,张虹生调入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一直到2001年退休。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淑真:现在有很多领导干部,恨不得子女大学一毕业就提拔到很光鲜很高的位置,没有经过历练,对子女的成长并非好事,也是造就了很多纨绔子弟的重要原因。这样的做法也在群众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群众对于领导干部家风的议论会消解许多正能量,对干部形象造成很大损失。更有甚者,如苏荣般,自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整个家庭都卷入贪腐的漩涡,可见家风不正的后果之严重。
老一辈的革命家,他们对子女有着严格的要求,让其在基层摔打,在艰难困苦中成长,让他们与群众建立的深厚的感情,懂得什么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培育良好的家风,是对于领导干部个人修为的要求,也是对于整个社会长期道德建设的一种关注。领导干部个人的行为是家风的重要源头,其言行举止会对子女亲属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家风看似无形,但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心的约束是有形的。因此,党员干部要注重家风的养成,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传统美德,从而推进党风政风社风的向好发展。
家风这本经 不能被念歪
家庭是社会组织机构的细胞。家教严不严,家风正不正,不仅影响一个家庭的发展,而且还关乎社风民风,乃至民族、国家的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讲话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之后,有中央领导同志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陕西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指出,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案件看,出问题的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
一边严责身边工作人员,一边骄纵亲属子女;“老子办事,儿子收钱”;夫妻齐上阵,儿女同贪腐„„人们在为查处这些腐败案件拍手称快的同时,更引发对于部分领导干部家风不正、家教不严的关注和担忧。
全家上阵贪腐,共同敛财
日前,山东省委原常委、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因涉嫌利用职务便利为亲友经营活动谋取利益,在干部选拔任用、企业经营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贿赂,经中央纪委审议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给予王敏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将其涉嫌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据报道,面对记者采访,王敏掩面痛哭:“是我把他们引向了错误的道路,这不是爱而是害„„”
王敏所说的“他们”,指的是妻子、女儿、女婿。在王敏纵容下,妻子接受他人安排的旅游、购物,到澳门赌博不用出赌资且能“分红”;女儿接受他人购买的住房,并在某公司长年“吃空饷”;王敏还帮助女婿承揽工程牟利;整个家庭夫妻联手、儿女上阵,共同敛财。
其实,近年来,这样的案件并非孤例: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受贿一案,直接或通过其子刘德成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人民币3558万余元;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忏悔,家是权钱交易所,自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全家老小参与腐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原副主席刘卓志,受贿款项由妻子为其“打理”„„ 不仅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在对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巡视反馈中,个别领导干部配偶、亲属、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谋取巨额利益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同时,在中央巡视组日前公布对部分央企的巡视情况时,也发现了有些企业领导人员存在此类问题,群众对此反映较多。
“这首先对其他家庭起到负面的示范效应。”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陶东风担忧地说,有些领导干部的子女可能心理失衡、揣摩效仿,学习这些坏榜样;破坏传统的正常家庭伦理,使很多孩子对非领导干部的父母产生怨恨。此外,家风是社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此以往,必将败坏社风、民风。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表示,领导干部的家族腐败腐蚀了党的执政根基,伤害民心、损害民意,践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不仅害人害己,也给民族、国家带来损失。
疏于家风建设,教训沉痛
“家庭盛行腐败文化,使领导干部认为腐败并不可怕,更加为所欲为。”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教授直言。
在分析家族腐败产生的原因时,李成言认为,家教不严、家风不正是重要因素。现实生活中,有的家庭家教严、家风正,涵养了良好的修养、家风文化;有的家庭却疏于家教、家风污浊,酿成悲剧。同时,折射出我们社会家庭文化建设乃至社会廉政文化建设的不足。
然而,纵观历史,家风建设既有成功案例,也不乏沉痛教训。比如,在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占据唐宋八大家三个席位,文学成就非凡,道德情操高尚,堪称古代家风文化中的经典形象。相反,在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倡导经世致用之学等,为后人尊崇,但却疏于对儿子龚橙的管教,迁就其不良习惯。在他死后,龚橙竟然引洋兵进入圆明园,成为民族败类。
“家族腐败是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扭曲变形的结果,他们往往以权力的大小、财富的多寡等不正确的标准来评判家庭,这种行为引起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后果。”王杰表示,加之“官本位”思想作祟,滥权与贪欲结合,进行权钱、权权、权色交易,最终使家族走上不归路。
2月16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消息显示,苏荣自身严重腐败,并支持、纵容亲属利用其特殊身份擅权干政,谋取巨额非法利益,严重破坏了党内政治生活,损害了当地政治生态,性质极其严重,影响十分恶劣。
王杰说,家族腐败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领导干部信仰缺失、信念动摇,法律意识淡薄,在落实党的有关制度、政策时打折扣、搞变通、玩花样,导致制度“空转”。
“领导干部默许、纵容家人贪腐,原因在于没有划清公与私的界限。”陶东风表示,家庭属于私人领域,领导干部是国家公务人员,掌握着公权力。家族腐败是领导干部将公权力用于私人目的的典型表现。
汲取历史智慧,礼法相依
专家表示,好的家教,胜过好的学校;好的家风,强于万贯家财。领导干部默许、纵容家人贪腐,出了问题,倾家荡产、锒铛入狱成为“阶下囚”,就是最大的不孝。
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寥寥数字道出了家族兴衰的道理,把道德、品行、清白、诗书传给儿孙方能百世流芳,仅把财富传给儿孙是家族败亡之策。”王杰说,决定一个家庭的并非财富多寡,如果没有良好的家风、门风,再多的财富也传不下去。
汲取传统家风文化营养,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李成言表示,一方面,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清廉自守、勤俭持家、崇德重礼等历史智慧;另一方面,应严格家教、家风,加强社会法治文化建设,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实现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统一。
“加强家风建设,最好的教育是行动。”陶东风说,领导干部首先以身作则,严以律己,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家人树立榜样。同时,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对领导干部亲属、子女在就业、经商等方面的约束和监督。
人们看到,在这方面,上海市已迈出坚实步伐。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开展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工作的意见》。有评论指出,治理“家族腐败”,上海的先行先试具有标杆意义,“是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一个实际步骤,也是治理‘家族腐败’的一帖猛药。”
专家指出,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加强德行修养、党性修养,谨慎用权,慎独、慎微,管好自己,管好家人,切实让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才能既经得起良知道德拷问,也经得起后人历史评说,上不愧天、下不愧地,对得起自己的祖宗、子孙。
汲取榜样力量 争做优秀政工干部——学习刘金国同志先进事迹有感连日来,我大队党委高度重视,结合部队实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掀起了学习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督察长......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汲取的力量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汲取的力量作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如何......
清晨,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缝隙轻轻的洒在我脸上,那么温柔、温暖。我揉揉眼睛,起来伸个懒腰走向窗边,推开窗,铺面而来的是大自然的气息,稚嫩的绿叶夹着淡淡泥土的芬芳,深呼吸,顿时感觉神......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它们可以是对成功的总结,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更可以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