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简介_陆羽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20:23:0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陆羽简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陆羽”。

茶圣陆羽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字季疵,自号桑翁,又号竟陵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他精于茶道,所著《茶经》为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被誉为“茶圣”。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是个被遗弃的孤儿。唐朝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三岁的陆羽被遗弃,僧智积禅师在西湖边拾得,抱回寺里。智积禅师为龙盖寺的主持,陆羽与世人均尊称其为积公。禅师以《易》自筮,为孩子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

积公为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也是个饱学之士。陆羽自幼得其教海,得明佛理。积公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艺茶之术。陆羽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九岁那年,陆羽在其《自传》里说,“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子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为孝乎?羽将授孔孟之文可乎”,禅师对他藐视尊长的态度非常生气,就用繁重的“贱务”磨炼他,要他“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来迫他悔悟回头。但陆羽不但不气馁屈服,反而求知欲更强。他无纸学字,以竹划牛背为书,偶得张衡《南都赋》,因不识其字,就仿效那些念书的孩子,正坐展卷,念念有词,佯装读书,只是口动而已。此事被智积发觉了,将陆羽束于寺院,严禁外出。陆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故在其十一、二岁时终于逃离寺院。此后曾在一个戏班子学戏。

陆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经常扮演戏中丑角,正好掩盖了生理上的缺陷。陆羽还会写剧本,曾“作诙谐数千言”。陆羽是如何看待自身的生理缺陷的呢?他在《自传》里这样写道:“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为人才辩笃信。”仲宣是王粲的字,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孟阳,名张载,西晋文学家。张载还是陆羽所景仰的对茶事、茶文化有贡献的历史人物之一。他在《茶经》里曾引张载《登成都白菟楼》中十六句诗。因其有两句向为人们所传诵的咏茶诗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相如、子云,是西汉鼎鼎有名的两位大才子。他们虽有口吃,但善著书,以文章名世,且有雄辩的口才,为世所称奇。

唐天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聚饮中,看到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即天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被贬为竟陵司马。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与崔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崔国辅长于五言小诗,并与杜甫相善。陆羽得这位名人指点,学问又大增一步。

两年后,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一路之上,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收获极大。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后来,陆羽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这段时间,陆羽“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陆羽《自传》)接舆,姓陆名通,字接舆,春秋时楚狂人。以一般的世俗观念来看待陆羽,他也难免不遭到社会的冷遇。他的凄楚与悲愤之情,就是由于他的人生美好理想,同自身的诸多条件与社会世俗观念之间的矛盾在他心灵上造成的创伤难以愈合。陆羽的这种心理状态,一直延续到他于吴兴苕溪结庐,在茶学及文坛上取得成就之后仍时有流露。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进入了一个*不安的时期。二十四五岁的陆羽随着流亡的难民离开故乡,流落到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较北方相对安宁。湖州是名茶产地,陆羽在这一带搜集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材料。这一时期他结识了著名诗僧皎然。皎然既是诗僧,又是茶僧,对茶有浓厚兴趣。陆羽又与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过往甚密,皇甫兄弟同样对茶有特殊爱好。陆羽在茶乡生活,所交又多诗人,艺术的熏陶和江南明丽的山水,使陆羽自然地把茶与艺术结为一体,构成他后来《茶经》中幽深清丽的思想与格调。

陆羽的晚年他选择了我国东南地区文化古城,美丽的江南水乡苏州。这里风景秀丽,向有“江南丘壑之表”、“吴中第一名胜”之誉,且有清泉可品,有丘陵之地可以种茶。可以说,这是陆羽为其晚年休闲所选择的最佳寓居地了。

陆羽评论当地的虎丘山上的石泉清寒甘美,誉之为“天下第五泉”。在此期间,陆羽还深入研究了水质对种茶的影响,用虎丘泉水栽培苏州散茶,探索出一整套栽培、采制方法。相传,陆羽在苏州研究泉品、茶叶的消息再次传进了京城,德宗皇帝得悉后,就把陆羽召进宫去,要他烹茶。皇帝品饮之后,大加赞赏,封他为“茶圣”。

茶经

自唐初以来,各地饮茶之风渐盛。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的《唐五代的文化概况》一章里说:“《封氏闻见记》说,唐玄宗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的方法主要是不睡,又不吃晚餐,只许饮茶。从此饮茶成为风俗。”照《闻见记》所说,开元时禅僧已盛行饮茶,陆羽是唐德宗时人(按:陆羽生活经历了玄、肃、代、德宗四朝),又生长在寺院中,《茶经》记载贵族式饮茶法,但饮茶者并不一定都能体味饮茶的要旨与妙趣。于是,陆羽决心总结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出一部茶学专着。为潜心研究和写作,陆羽终于结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于上元初结庐于湖州之苕溪。经过一年多努力,陆羽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着,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的初稿,时年28岁。“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新唐书·陆羽传》)公元763年,持续八年安史之乱终于平定,陆羽又对《茶经》作了一次修订。他还亲自设计了煮茶的风炉,把平定安史之乱的事铸在鼎上,标明“圣唐来胡明年造”,以表明茶人以天下之乐为乐的阔大胸怀。大历九年(774年),湖州刺使颜真卿修《韵海镜源》,陆羽参与其事,乘机搜集历代茶事,又补充《七之事》,从而完成《茶经》的全部著作任务,前后历时十几年。《茶经》问世不仅使“世人益知茶”,陆羽之名亦因而传布。以此为朝廷所知,曾召其任“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于仕途,竟不就职。陆羽晚年,由浙江经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饶。至今上饶有“陆羽井”,人称陆羽所建故居遗址。

《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其当时代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一部综合性论著,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陆羽的《茶经》,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著。《茶经》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茶经》是茶学的经典,是茶文化的渊源,它是陆羽的千古风流,是华夏文明的优雅心情,是儒家学说的别样体现。《 茶经》写出了东方人的生活追求,折射着一份古国文明的智慧,凝聚着农耕文化的万千思考。

茶文化与茶道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研究经学坟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士人一样,对于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说十分熟悉并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溶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

在唐代,陆羽、皎然等大力倡导茶宴,兴以茶代酒、崇尚俭德的茗饮风尚。如,皎然作《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诗: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在唐代除皎然之外,大诗人白居易也写了许多茶诗。曾作有:《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琴茶》等若干篇词意清新优美的茶诗。皮日休、陆龟蒙两位齐名诗人,潜心研究陆羽《茶经》,精通茶道,他们各自写了《茶坞》、《茶人》、《茶笋》、《茶舍》、《茶焙》、《茶瓯》、《煮茶》等十首咏茶奉和诗,为历来嗜茶者与茶诗爱好者所乐道。而在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大量优秀的茶文学作品中,最脍炙人口、为人所称道的是卢仝的《谢孟谏议寄新茶》。特别是诗中的“七碗”之句,对唐宋以来中华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一确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诗中的“七碗”名句被广泛地化入他人的诗词、联语之中,且常有人把卢仝的《茶歌》同陆羽的《茶经》相提并论。如云:“经称陆羽,歌托卢仝。”或曰:“陆羽著经,卢仝解渴。”这说明卢仝这首探求品茗意境、意近而旨远的茶歌,在中国茶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与深远的影响。(舒玉杰《茶圣陆羽》)

宋代陆游也是一位嗜茶诗人。他生于茶乡,对茶有极深厚的感情,直接写茶事的诗有几十首,著名的有《兰亭花坞茶》、《夜汲井水煎茶》、《安国院试茶》等,他所写与茶有关的诗有300多首,是古来写茶诗最多的一人。他的诗通俗易懂而意味深长。从他的茶诗中,可以看出他精于茶艺和深于茶道。《戏作》一首云:飕飕松韵生鱼眼,汹汹云涛涌兔毫。促膝细论同此味,绝胜痛饮读《离骚》。

中国宋代茶道宋朝饮茶的习惯,基本上依循唐时的准则,却更注重茶品、水质、火候、茶具、煮法、饮用之效果。“斗茶”也成为我国比赛茶之始。宋朝人喝的多是茶饮料,在茶里要加糖,加盐,加各种佐料。到了明代,固型茶遭淘汰,改为以散型茶为主,煮茶也改为泡茶。对水质讲究到极致,除了使用泉水、江水、井水外,还风行雪水、雨水,甚至于露水、竹沥水。

民间盛行“功夫茶”,也是在改泡散型茶后的产物。不再以大壶冲泡,而崇尚小壶泡法(重品茗、忌牛饮);对茶器、茶具更讲究。要求陶、瓷、紫砂土质良好、制作精巧、造型高雅,因此造就了享誉中外的“景德镇”的瓷器与“宜兴”的紫砂茶具。

陆羽的《茶经》,亦伴随着中国的名茶,从唐代起就已经越出了国界,陆续被译成各国文字,传遍到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早在公元九世纪初唐宪宗时期(即日本嵯峨天皇时代),就传到日本。陆羽创造的文式茶被日本茶学界誉为“茶道天才陆羽的煎茶法”。陆羽《茶经》的成书与问世,要比日本荣西和尚在中国留学归国后,于1192年(南宋光宗绍熙三年)以日本汉字写成的日本第—部茶书——《吃茶养生记》要早四百多年。至于被誉为茶道天才的千利休(1522-1591,日本泉州堺港[今大阪]人)所创造的、被后世概括为“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要比陆羽在唐大历年间所创造的“陆氏茶烹饮法”晚八百年左右。

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说:《茶经》是“中国学者陆羽著述的第一部完全关于茶叶之书籍,于是在当时中国农家以及世界有关者,具受其惠。”“故无人能否认陆羽之崇高地位”。《茶叶全书》并将陆羽《茶经》以英译本全文收入。《大英百科全书》在1928年修订时,将《茶经》全文收入。陆羽自然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名人与科学家了。

中国茶传播到日、朝和西方国家。世界各国的饮茶习俗各不相同。在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输入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无论从形式上还是精神上,可以说是完全照搬《茶经》。后来日本吸收反刍中华茶文化,形成具民族特色日本茶道。日本人饮茶以“茶道”出名,讲究一点的人家都设有茶室。主人迎客入茶室,要跪坐在茶室门口,让客人一个个进去,客人经过门口时,要在门旁洗手,然后脱鞋入茶,主人则最后才进入茶室,和客人鞠躬行礼。主人开始煮茶时客人要退出茶室,到后面花园或石子路走走,让主人自由、从容地准备茶具、煮茶、泡茶。主人泡好茶以后,再让客人再回茶室,然后开始一起饮茶,饮完茶以后,主人还要跪坐在门外,向客人祝福道别。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人好喝奶茶,也爱喝一种加入姜或小豆蔻的“萨马拉茶”。泰国人喜欢冰茶。即在热茶中放入一些冰块。在气候炎热的泰国,饮用这种冰茶使人备感清凉舒适。

与西方的其他国家不同,俄罗斯人不仅喜欢喝茶,还自己种茶。在俄罗斯最早记载茶是在1567年,旅居中国的俄罗斯人彼得罗夫和亚历山大对中国的茶进行了第一次报道。1618年,中国的使者访问俄罗斯,第一次将茶作为礼物献给了沙皇。(卢永元,简述中国茶的传播历史)俄罗斯人喜欢喝红茶,他们先在茶壶里泡上浓浓的一壶,要喝时倒少许在茶杯里,然后冲上开水,随各人习惯,调上浓淡不一的味道。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英国人喝茶,已成癖好,英国人平均每天喝4杯茶;人均年消耗茶叶十公斤以上。早上一醒来,空腹就要喝“床茶”,上午11起再喝一次“晨茶”,午饭后又喝一次“午茶”,晚饭后还要喝一次“晚茶”。英国人泡茶是泡茶叶末,连袋一起放在热水杯里,喝完就丢弃。家庭饮用时,由于茶叶很碎,通常茶壶里还有个过滤杯,用开水冲下去,过滤而出。英国茶里还可以加一片柠檬、方糖或新鲜牛奶,据说茶水中加了味,就会使易于伤胃的茶碱减少。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因此,喜欢喝速溶茶,这与喝咖啡的原理几乎一样。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市场报》 2002年10月28日)

人称茶就是陆羽,因为茶是佛,是道,是诗,因为陆羽是禅,是仙,是儒。陆羽和茶一样的神秘、幽寂、空灵,茶里氤氲着陆羽的超然、含蓄、执著。茶使陆羽流芳千古,陆让茶文化远流播。有人指出,我们不能单从茶叶学或饮茶学问中去理解《茶经》。《茶经》把物质与精神融为一体,突出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创造了一种自成格局而又清新的文化形式。可以说,是古老的黄河之水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孕育了中国茶文化,中国茶道精神包含着儒、道、佛诸家的思想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礼仪、道德、情操之风范,深深融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核心以中庸为本的儒家思想。(唐黎标,传统文化的奇葩——中国茶文化)

陆羽被后世茶人称为”陆子“,关于陆羽茶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则被称为”陆学“,而茶商们则把陆羽奉为:茶神”。湖北1983年秋正式成立陆羽研究会,1986年6月召开了全国性的“首次陆羽学术讨论会”。2006年在青岛召开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第三届崂山国际茶文化节。目前学术界对“陆羽精神”或“陆羽茶道精神”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精行俭德”。学者还在研究陆羽的生平业绩,探讨《茶经》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古今中外茶文化的影响。我国有识之士已经呼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应加强文化的建设与交流。可以预期,未来“陆学”必将开辟一片新天地。

陆羽简介

陆羽简介茶的故乡,唐朝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间除了朝廷的提倡、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因素外,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更应居首功。陆羽如何能从一个弃儿,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

陆羽

16.A 署:官府任命 17.D 焉:代词,相当于“之”,他 A.者:助词,的人\助词,表停顿B.而:连词,修饰关系\连词,递进关系C.与:介词,给\动词,亲附 18.D 应该是“当时的人们都把他比作春秋时......

陆羽与

22、陆羽与《茶经》主备人:张建会互备人:李幸丽审核人:王志娟学习目标:1、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能有感......

茶圣陆羽

陆羽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

陆羽品茗

陆 羽 品 茗陆羽(公元733年—804年),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

下载陆羽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陆羽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陆羽 简介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