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景分析法来学习孙子兵法(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学习孙子兵法的一”。
用情景分析法来学习孙子兵法(一)
郑运德
撇开对《孙子兵法》的论证,模拟《孙子兵法》的场景,来逐篇研读、学习《孙子兵
法》,或许有所收获,望有兴趣者参与讨论。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是什么场景呢?
我认为主要的场景是:主与将战前在庙堂里讨论战争大事。主导者是主,参与者是将与其他主要大臣,在这里,讨论的事项及决定的内容是:运用“五事、七计”分析评估模型来计利、为势,在主与将的互动中选拔将,你认为呢?
1、琢磨战前庙算起因:
由于战争是国家大事之一,在和平时期,主与将都是不能忽视的。主与将须经常研判国际、国内形势,一方面,看是否于自己的国家有利,在自己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是否有阻碍发展的敌对势力,且阻碍程度如何;另一方面,发展适当的军事力量,以利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当形势对我严重不利,或严重阻碍我的发展,不通过战争不足以解决矛盾的时候,主与将就要慎重决定开不开战。古代一般是在祖庙里讨论,以示慎重。
2、琢磨庙算场景:
庙算时间:战前;
庙算地点:祖庙;
庙算主体:主(国君)、将(主帅)及其他重要大臣;
庙算方法:主要是五事七计分析评估模型;
庙算过程:经、较、索、计利、为势。
3、庙算主体:
对于主(国君)而言,由于他是站在国家总体角度的层面上(也即政治层面上)来思考战争,需不需要战争,只能以有利于国家的长久发展为根本前提,在庙算过程中,具有战争发起最终定夺权;对于将(主帅)而言,他是辅助国君决策,是国君军事方面的重要助手,不具有发起战争的最终定夺权,在国君的战争决定下达后,其往往就是战争的执行者;其他重要大臣则是国君在国家其他事务方面的重要助手。
由此看来,发不发起战争,不是由军队层面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层面(即政治层面)决定的。
4、五事:即道、天、地、将、法。
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在这里,令字是个关键字眼,一个令字,说明国君要想得民心,必须实行亲民政治。推广一点说,是国君的价值观、政治理念、制定的国家政略以及对政略的执行,均需亲民,这样才能国内团结,上下一心。若发起战争,国内将会形成稳定而有序的战争保障环境。
天和地:是战争的时空环境,既有威胁、也可能有机会,从孙子兵法全文来看,主要是指国外的战争时空。
将和法:是战争的直接力量,是直接的战争力。将是指包括主将在内的各级指挥人员;法是包括军队体制、制度、士卒和物质方面的综合品质,此处的法与现代汉语的法字意义有所不同。
5、七计:
七计其实是五事的展开,在七计中,主熟有道?是道的内容;将孰有能?是将的内容;
天地孰得?是天和地的内容;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是法的内容。五事和七计,实际是同样的内容。之所以将五事展开为七计,我认为是为了便于定性和定量比较,比如法,其内容就细化为法令、兵众、士卒和赏罚,亦即现代汉语的法令制度、武器装备、后勤保障、军队士兵和赏与罚。
6、庙算过程:经、较、索、计利、为势
经:纵向为经,横向为纬;经为主要、关键之意,本篇为经五事。
较:比较,较量之意;本篇为七计,较七计。
索:探索、求索;将敌国、我国、中立国乃至敌方同盟、我方同盟、中立方阵营的七计比较放到未来的战争中去,探求胜负情形,通过多种方案、多种情形,探求胜负的概率、可能性。
计利:在上述多种可能中,选择对我方最有利的结果,从而确定己方的战争目标。为势:确定目标后,还需立足现实,制定从现在到战争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措施,包括阶段、手段等等。
7、由本篇而起的发散思维:
(1)由战争的发起者是国君而想起的:战争好比一种特殊的事情,战争的目标是国君的需求,其需求是对未来的需求,是要通过战争才能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国君的需求决定了战争,亦即政治决定着战争。推而广之,现代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如顾客、业主、投资者等等,只有他们有不尽的需求,才会出现各种各样为满足这些需求而引发的事情。如何满足需求、如何激发需求,如何引导需求,当为各种做事的组织和人士深思!
(2)由战争是由将来执行而想起的:将手握着兵权、利器,但将不是战争的发起者,而是执行者,他只能贯彻国君的意图,实现国君的目标,如若不然,主必撤将。在现代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专业组织、专业人士,它们的存在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存在,满足了这些需求,自己就能生存和发展。如何满足需求、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当为各种组织、人士深思!
《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是什么场景呢?
我认为是典型的客军作战消耗场景,看了有些扩张的味道。不过,任何科学都会有基本的假设,《孙子兵法》也如此,我们只有透过这基本的假设,反复琢磨,才能吃透其精神,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我们具体来看看是什么样的场景: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场面多么浩大!消耗由此可知!
那么,孙子为什么在《计》篇之后紧接着就给出这样一幅图景呢?原因只有一个,将和主还没有交接完。虽然将军领受了任务,国君也给予了交待,但将没有战争资源还是不能完成任务,这是最起码的前提。本篇就是讲战争资源的配置问题。
如何配置呢?孙子没有说明原理、方法,只是说上述规模的用兵起码需要日费千金,当然,他是针对当时的战争烈度而言的,配置的结果也只能做到“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那么,孙子为什么不说明如何配置资源呢,我想,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本书是兵法,不是后勤保障法。
孙子对如此规模消耗的描述,目的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战争对国家的经济依赖性很大,主要慎重决定战争,将要慎重用兵;尤其是将,在主做出战争决策后,将如何用兵作战,对经济的影响很大。
鉴于上述考虑,孙子认为,客军作战,必须速胜,这样于国、于军、于民都有利。同时,也要在敌国就地补给,以达到壮大自己,消耗敌人。
同样,通过精神和物质的鼓励,可以激发我军的士气,达到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从而减少消耗。
补充一下,经济账的算法种类:
战争是一种特殊的任务,每一次战争都不一样,用现代汉语的语言,我权把它比拟为建设项目。按照建设项目的经济账算法,有投资决策时的经济评价、投资估算;有安排投资计划前的概算,有施工前的预算,施工过程中、后的结算及项目竣工后的决算,每一种算法的依据及作用不同。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是什么场景呢?
一幅将军神态凝重图!
说凝重,却也沉重!此时,战争的实施权已在将手中,将如何用好兵、打好仗,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众的安危,你说沉重不沉重?
本篇的场景主要涉及三个问题:
第一、使用军力的优劣标准是什么?
第二、如何处理好主与将的关系?
第三、使用军力的前提是什么?
下面分别讨论:
第一、使用军力的优劣标准是什么?
1、直观比较:“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全与破优劣显见!
2、全与破的含义:从孙子兵法全书分析,既然是得算多之兵,既然是千里馈粮之兵,我认为,此处的全与破均指敌方,让敌人体态完整(心力交瘁)地降附为全,让敌人体无完肤(与我方激烈交战后)地降附为破。其实此处的全还有深层意义,即本质上是为了我方的利全。“全”表面在敌,本质在我。
3、引申意:敌人心服是优的,敌人力服是劣的。循着战争的足迹,我方斗争向前延伸,自国家决策层面至将帅层面,然后向后延伸,关键是向前,因为双方层次越高,心力较量比重越大,让敌人觉得还没正式交战,乙方兵力已不足应付战争,进而产生放弃战争,不然,得不偿失。
4、“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意:不战是不用直接交战;屈:使不足、使缺乏、使屈服。用兵的顺序,先使敌人兵力不足,再使敌人屈服。
5、用兵四策:伐谋、伐交、伐兵与攻城,优与劣顺序见之。
6、实际用兵方法: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第二、如何处理好主与将的关系?
将要精心辅助主,主不要越级瞎指挥、瞎管理。
第三、使用军力的前提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知。
用分析法证明证明:分析法要证明1/(√2+√3)>√5-2成立即证√3-√2>√5-2也就是√3+2>√5+√2(√3+2)²>(√5+√2)²7+4√3>7+2√10即证4√3>2√102√3>√10√12>√10由于12>1......
用分析法证明已知要证明(b+c-a)/a+(a+c-b)/b+(a+b-c)/c>3即是证明(b+c)/a-1+(a+c)/b-1+(a+b)/c-1>3b/a+a/b+a/c+c/a+b/c+c/b>6因为a,b,c>0,且不全等,所以b/a+a/b≥2a/c+c/a≥2b/......
不等式·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学生掌握和应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分析法的证题格式并能熟练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综合法......
学习《孙子兵法谋略与应用》的一点感想每个中国人几乎都可以脱口而出《孙子兵法》中的若干名句。其中一句便是: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中国人自......
全党来一个大学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10日02 版)冬日的中央党校校园,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氛围。1月5日至8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