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_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内涵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9:49:4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内涵”。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

蔡振磊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 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的核心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们。马克思借助唯物史观,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合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而全面的阐述,实现了人的本质思想的历史性变革。《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解读其中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无疑是我们当代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并接下去进行研究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人的本质

作者简介:蔡振磊(1987—),男,福建石狮人,200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人的本质是什么,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是我们回答“斯芬克斯之谜”必须面对的。从人类拥有自我意识的那一刻起,对于自身尤其是自己本质是什么的追问和思考就没有停止过。卡西尔曾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P3)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1]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前人合理的研究成果,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而全面的阐述。作为马恩唯物史观奠基之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书中论及人的本质的内容,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不可或缺的一环。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现实的个人是研究人的本质的立足点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2](P66-67)这个前提不但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探寻人的本质的根本立足点。现实的个人,不同于费尔巴哈的“一般人”,那种仅仅只是感性直观的人,只是作为一种感性的对象。以现实的个人为研究的立足点,反映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从抽象的类的存在物转变为在现实之中、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去真正地触及何为人的本质。在马克思之前的众多学者将理性、自由,抽象劳动等当成人的本质,以及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宗教的本质,实质上是没有认识到这些只是“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对(P73)立性的外观了。”[2]

那么,现实的个人是什么呢?现实的个人,首先必须是感性的存在,是自然万物当中的一份子。“全部人类的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

(P67)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2]但倘若仅限于此,远不能说明人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P71-72)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2]这意味着物质生产才是现实的个人最为重要的特质,是 1 了解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人的本质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变化发展的关键。在《形态》中,马克思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概念进一步具体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将其看成是造就人的本质的根本途径,而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所在。现实的个人的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要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而且在受条件所限的同时,人也在影响、改变着条件。此外,现实的个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要进行各种交往,进而形成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同生产力一样不断地积累,并由下一代人所继承。现实的个人,是无法脱离也不可能失去社会属性的。因而,在探寻现实的个人的本质的时候,借由社会关系来说明亦是不能绕过的一环。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作为研究人的本质的立足点,完成了人的本质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变,甚至可以说将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引入到实证科学的领域。用《形态》中的一句话来说明,即“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P73)[2]

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命题的提出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第三个命题——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他们说“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

(P514)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3]需要作为人的一种天性,是人本身的最重要自然属性之一,反映了人类无论怎么发展,归根到底始终还是自然界的一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动物界的一员。对此,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将人的自然属性用兽性来指代,说到:“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P442)异。”[4]

需要,是根源于生命有机体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关系而产生的一种状态,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选择的反应能力,不同生物间彼此具有独特的需要和需要对象,从而使它(P199)们互相区别开来。[5]作为自然界生物体最高存在形式的人,研究其需要的特征以及满足需要的方式,是了解人的本质的关键性一环。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分为两种。其一是为了能够生存,对于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的需要;其二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以及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引起的新的需要。特别是“新的需要”,成为了人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进而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促使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在原因。“新的需要”成为了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它体现了“人的需要”是能够发展的,而非其他动物那样往往只停留在吃喝繁殖等简单的生理需求上。人之所以会进行生

(P9)产实践,形成社会关系,需要是其内在的动力,即“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6]这一命题侧重于人的自然属性,强调了人自身的内在需求,对于人的本质的形成和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三、偶然的个人和有个性的个人,是人的本质的两种外化结果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说:“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概

(P122)念上的差别,而是历史事实。”[2]这里所提到的有个性的个人和偶然的个人,就是现实的个人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进一步地说也就是人的本质的两种外化结果。偶然的个人,是指个人受到外界偶然性的制约,从而无法从事自由自主的活动,其所对应的是马克思人类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是指对人对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即伴随着人们实践能力的不断 2 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式由直接交往变成以物为媒介。在这一阶段,各个人之间并不相互依赖,而是通过交换集合在一起,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实际上已经实行了分工,此时的统治必须采取物的形式,通过某种第三者,即货币。在普遍的交换中,个人似乎是非常自由的,因为交换使个人有了摆脱固定的身份的可能,他不是生来就已经确定了的,个人有塑造自身的自由空间。然而实际上,个人的这种交往活动却是以牺牲自己丰富的个性为代价的。[7]偶然性最为突出地表现在分工上。此时,分工对人来说成为了一种异己的、同他相对立的力量,迫使任何人都只能活动于一个被强加的一定的特殊的范围之内,无法从自身的意愿出发去选择和从事工作。这意味着:“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P85)人。”[2]有个性的个人,则是指从事自主活动的个人,其所对应的是人类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阶段,是对偶然的个人的扬弃。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

(P129)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2]自主活动,不单是不再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建立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以及对生产力的全面占有,从而达到生活资料的极大富裕,个人不必为失去生活资料而担心,可以自由自觉地选择个人的工作。在这个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将重新驾驭物的力量,分工将被消灭。因此,“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

(P85)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2]现实的个人,也就从偶然的个人发展到有个性的个人。

从《形态》中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可以看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与其说是定义,不如看成提供了一种考察、分析方法。他提出要在具体的历史时期和物质生产方式中,以现实的个人为立足点去研究人的本质,认为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地生成、变化、发展。虽然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由于受到所处时代条件的限制,在某些方面同我们当代的理论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能否认,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所具有的突破时代界限的价值,尤其是他强调的要从现实生活和现实的个人出发的唯物史观的立场,时至今日依旧值得我们去借鉴,对于我们进一步探讨人的本质,解答“斯芬克斯之谜”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 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 李志.论马克思的“偶然的个人”概念及其扬弃[J].哲学研究.2005(2).本文已载于《学理论》,2011年第23期,第27-28页。

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第三章创建新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一、特殊的文本产生特殊的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制定和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启示伍胤鸿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彻底清算以及建立唯物主义史观的标志性著作。在这部著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马克思,恩格斯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02)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在《德意......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正如德国的玄想家们所宣告的,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全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

下载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