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简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桥之美教师案”。
《桥之美》教学设计
设计教师:成都十二中语文组
周鸣
【教材分析】:
《桥之美》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桥之美》又是一篇说明性小品文,它与一般的规范性说明文不太一样,它的语言生动形象,带有一定的文学性,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文章先指出了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桥之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桥之美”。文章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富有个性,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魅力。因此,本课重在引导学生能够以新的审美视角(从桥与环境的关联)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学生分析】:
根据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几个知识点即抓住对象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我觉得“抓住事物的特征”是最关键的然而又是学生较为薄弱的。抓住事物的特征必须首先要学会去观察,善于观察,然后经过感悟,才能发现美。经过研究课文《桥之美》,发现作者之所以能发现独特的桥之美,关键在于有着独特的观察视觉:从桥与环境的联系去观察,而并非孤立地去审视桥本身,进而发现了桥美在桥与周围环境的融洽联系。因此,我想以让学生学习作者独特的观察方法为立足点,进而感悟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教学设想】:
1、结合本文所在的单元教学目标,抓住说明文读写之首要问题: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从观察能力的培养并结合学生实际,(往往容易孤立地看待事物的特点)为切入点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2、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核心问题:阅读《桥之美》,探究桥美在何处,以此引导学生自主进入文章的学习,在充分的思维活动和感悟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3、本文虽是在说明文单元,但是《桥之美》是一篇文艺小品文。作者从桥与环境的联系去用独特的审美视觉和优美的文字来介绍桥之美,因此在本文教学设计中,我不仅想以文章为载体,教给学生从对象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去观察这样一种观察视觉,而且想围绕核心问题通过图文并茂的情景,通过老师优美的语言,美的情感,通过引导学生的朗读,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享受桥之美,再以拓展训练,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核心问题充分带动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以开放的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语文学习兴趣,将课堂学习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在学生自主体验中最大程度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生动语言、大量的事例说明“桥美在何处”的事理。2.在“桥美在何处”的思考和探究中,体验桥与环境的关联之美。3.学会用新的审美视角观察并描写事物之美。
【核心问题】:阅读《桥之美》,品味语言,探究桥美在何处。【教学重点】:在语言品味中,探究、体验桥与环境的关联之美。
【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及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自制课件,营造氛围,突出重点。【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一)诗画导入,创设氛围。(2分钟)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来解释桥。那么,诗人笔下的桥是怎样的形象呢?让我们一起来跟随下面这些诗文走进桥的世界。老师课件展示,学生朗读有关诗文
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诗人笔下的桥,有的小家碧玉有阴柔之美,有的大气磅礴富于阳刚之气。今天,我们将一起来领略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放下画笔用文字抒写的他眼中的《桥之美》,你将感受到一个画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审美视角。
板书课题:桥之美
(二)板书核心问题:阅读《桥之美》,品味语言,探究桥美在何处。(1分钟)二:解决问题
(一)、阅读活动:(5分钟)
A、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高度概括作者认为“桥美在何处”的段落并朗读。
C、师生交流并概括提炼中心句:
1、我之爱桥,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D、引导学生抓住两句话中的关键词初步理解中心句。(板书:桥、环境、形式作用),第二句与第一句在表达的内涵上有异曲同工之妙。E、再读中心句,体会关键词。
过渡语:作者在文中例举了很多座桥来说明“桥之美”这个对象的特点,让我们先走近课文第四段所写的桥来探究桥美在何处吧。(二)探究活动一:扣住语言品析第四段,探究、体验桥与环境的关联之美。(15钟)
1、齐读课文。
2、学生结合中心句中的关键词“桥、环境、形式作用”探讨作者认为桥美在何处。
3、学生交流,老师用不同颜色粉笔板书出学生的发言要点。桥 环境 形式作用 乌镇石桥 密密苇丛 鲜明对照 江南乡间石桥 细柳飘丝 刚柔相济 长桥 单纯明亮 面线相容 风雨桥 飞瀑激流 动静相生 过渡:能形成“鲜明对照、刚柔相济等”“形式作用”的要素是否只缘于桥?只缘于环境?都不是。而是缘于桥与环境之间的联系。那么这是种怎样的联系呢?请你用一个形容词去归纳。(浑然一体、融洽、和谐。。。)
4、归纳:桥之美,美在桥与环境的融洽联系。
5、听老师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里勾勒以上这几座桥的形象,体验桥与环境的融洽联系之美。
6、老师PPT出示以上几座桥的画面,让学生感受摄影师镜头中的桥与学生想象中的桥是否一样。
7、PPT出示以上四座桥的图文,分男女生朗读来体验桥与环境融洽的关联之美。过渡:刚才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有身临其境感受到桥之美的销魂之感,我们仿佛还在这桥之美中驻足欣赏、流连忘返。
这一座座桥,正是与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才成为生活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很难想象在繁华的蜀都大道上修建一座古色古香的风雨桥,也难以想象在某个古镇架设起一座现代化大桥。
8、学生结合桥,环境、形式作用三个关键词体验文中其他如虹桥、索桥、小桥等桥的桥与环境的融洽联系之美。
过渡:对于“桥与环境浑然天成的桥之美”,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出来的呢?让我们再次漫步文中的桥。
(三)探究活动二:品味语言,体验桥与环境融洽的关联之美。(5分钟)
1、多媒体显示写“乌镇石桥”一段句子,老师启发品味语言。
提示:此段用了生动的描写(形容词、拟人)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桥与环境的鲜明对照中的疏密相间之美。
2、学生自己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含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可用“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可以从用词,修辞,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多方面入手)
三、归结提升(1分钟)
小结: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知道了作者从桥与环境的联系去观察,进而能抓住“桥之美”的特点,在文中例举了大量的桥,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桥之美,美在桥与环境的融洽联系。”这个特点。他从桥与环境的联系去观察这一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审美视角启示我们要善于去抓住世间万物之间的联系去观察,才能欣赏到独特的美,创造出独特的美。
四、反馈运用
A、仔细观察扬州二十四桥,抓住二十四桥与环境的关联,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二十四桥之美”。B、展示评议 五.作业布置
观察生活中的一座雕像或你熟悉一座桥,抓住物与环境的关联,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介绍雕像或桥之美 【板书设计】
桥之美
核心任务:阅读《桥之美》,品味语言,探究桥美在何处。
桥 环境 形式作用(美)
乌镇石桥 密密苇丛 鲜明对照 江南乡间石桥 细柳飘丝 刚柔相济 长桥 单纯明亮 面线相容 风雨桥 飞瀑激流 动静相生
《桥之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销魂、前瞻后顾、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认识桥的美学价值,了解并掌握“桥之美”中美学常识。2、能力目标:理......
《桥之美》教学设计 淮北市西园中学 常彦龙教学设想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
《桥之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3、感受......
《 桥之美》教学设计西宁一中王玲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3、感受作......
《桥之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调动审美体验,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读课文,从语言表达角度品味优美而富有意蕴的语句。 3.感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