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出台文件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北京市出台文件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创新社会治理
建设和谐宜居之都
本报记者
贺
勇
2015年09月02日04: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坚持正确方向深化改革,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治国理政理念落到实处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深化改革,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政府、社会、市场良性互动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着力完善社会服务、治理“大城市病”,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近10年来,北京市坚持一手抓顶层设计,一手抓夯实基层基础,全市社会建设基本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工作体系框架,开创了崭新局面。那么,下一步如何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首都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呢?
不久前,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北京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改革的总体思路、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改革举措,提出了深化社会服务体制改革、深化社会组织体制改革、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加强和改进党对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领导六项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北京正朝着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目标迈进。
坚持顶层基层“两手抓”
推进社会治理站在新起点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迅速崛起,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单位体制发生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会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流动人口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社会稳定面临巨大压力,社会领域的治理危机开始显现。而在北京,这一问题更加凸显,“大城市病”为社会治理带来新的严峻挑战。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北京市在顶层设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工作体系、政策体系、有效载体和运行模式。全市形成了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党委社会工委、政府社会办的工作体制,形成了纵向到社区、横向到“两新”组织的工作网络;形成了“1+4+X”的政策体系;在城市全面推进网格化,在农村加快推进村庄社区化;在社区治理中形成了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自治“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在社会组织治理中,构建“1+2+3”治理体系(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依法监管制度,党建委员会、联合党组织及例会制度);在非公经济组织治理中形成了商务楼宇“五站合一”治理体系等等。
通过这些举措,北京市初步把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自治落实到了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之中。“我们的工作网络可以覆盖北京市75%左右的组织人群,也就是说,把我们传统体制之外的75%左右的社会人、社会力量都纳入到党和政府的主渠道。”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社会办主任宋贵伦介绍。
在夯实基础方面,北京市按照抓住“一个龙头”(社会领域党建)、夯实“两个基础”(社区、社会组织)、建设“两支队伍”(社工、志愿者)、依靠“两个骨干”(街道办事处、“枢纽型”社会组织)、善用“两个载体”(政府购买服务、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化)、推动“三维互动”(政府、社会、市场)、实现“两个全覆盖”(社会领域党建、社会服务管理)的工作思路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理顺“上下左右”关系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如果说前几年工作主要是以党和政府为主导打基础、抓覆盖、促发展的话,那么,今后北京市社会治理将进入广泛动员社会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多元共治的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北京市委成立了社会事业与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将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列为重要议题。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多轮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深化北京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
“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我认为,说到底就是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治理的社会治理体系。”宋贵伦表示。该《意见》明确指出,深化全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核心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落实到社会治理具体实践之中,关键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推动政府、社会、市场良性互动。
具体来讲,从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角度,未来北京市将着力处理好上下、左右关系,即上下处理好党组织、政府组织、基层组织、自治组织的纵向关系,努力在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实现政府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基层治理创新、动员社会参与四个方面下功夫求实效;左右处理好政府、社会、市场的横向关系,努力在政府转变职能、增强社会活力、引入市场机制三个方面下功夫求实效。
《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供给的社会服务模式,完善社会公益服务体系。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尽可能采取购买社会力量服务方式,可由第三方提供的事务性管理服务交给市场或社会承办;提供非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多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作用。
着力提高“四个能力”
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会治理现代化不仅包括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还包括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社会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社会治理体系的效能。创新社会治理,尤其要在治理“大城市病”、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中下功夫见成效。
从能力现代化角度,《意见》强调着力提高“四个能力”,即:在提高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能力上下功夫求实效:一是不断提高系统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社会服务和城市管理精细化;二是不断提高依法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三是不断提高源头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四是不断提高综合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有效破解社会重点难点问题。
“四个能力”内容丰富,体现了一系列有机结合,在宗旨要求和目标指向上具有统一性。比如,针对“大城市病”,“依法治理”要求加快推进社会领域重点立法,加大社会领域执法力度,强化针对人口无序增长、违法出租房屋、地下空间非法使用、违法建设等问题的依法治理。“综合治理”不仅要求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治理,还要求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社会治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更多运用市场化等手段控制人口总量,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完善以业调控措施,坚决淘汰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产业;完善以房管理措施,进一步加大依法拆除违法建设力度,加强出租房屋规范化管理长效机制建设,集中整治群租房、地下空间非法使用等;完善以证规范措施,加快推行居住证制度,强化实有人口服务管理。这些在《意见》中都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是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不断加强社会建设、改革社会体制、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完善体系,不断提高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建设、改革与治理向纵深方向发展,不断开创首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宋贵伦满怀信心地表示。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材料】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治理体系现代化”主要是指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在经济治理体系中,就是要按照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逻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配置经济资源中的决定......
写心得体会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观察力,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那么要想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需要注意哪些要点呢?接下来是一些心得体会的样例,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时的框......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言之有物,避免空洞和夸夸其谈。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