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优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1.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3.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强加于人。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能强加于人。
4.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5.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6.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7.初步形成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亭卒种瓜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毗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在各自的地界内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锄草,勤浇水,瓜秧长势很好;楚亭的亭卒懒惰,瓜秧又细又弱。楚人出于嫉妒,把凉亭的瓜秧全部扯断,梁人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宋就,并准备把楚国的瓜秧扯断。宋就说:“楚人这样很卑鄙。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要反过来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偷偷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的好。”
亭卒觉得宋就的话有道理,就照办了。楚人发现每天瓜地都被浇过,而且是梁人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后,既感到惭愧又非常敬佩,把这件事上报给楚王。楚王听后,深为梁国修睦边邻的诚心所感动,特备重礼送给梁国,以示自责,表示酬谢。结果,原本敌对的两国成为友好邻邦。
这个事例中包含了什么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这要求我们在交往中注意什么?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别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那个国家的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个长发的白人姑娘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约15分钟。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她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她来得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走上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原来,她已经被太阳晒黑了。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
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我们应时时处处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故事一则:
盲人提灯的故事
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到了,很是奇怪,就问他:“你又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
那个盲人认真地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当然不是为自己照亮道路,而是为了给别人照亮,让他们能看见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
出谋划策──她该怎么办? 小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住进学校的集体宿舍后,小乔得到同学的许多关照,却对别人漠不关心。久而久之,同学渐渐疏远了她。
同学疏远小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想得到别人的关照,应该如何对待他人? 其中包含了什么道理?
同学疏远小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因为她对他人漠不关心,只顾自己
想得到别人的关照,应该如何对待他人
首先应该关心帮助他人,多考虑他人的利益和需要,努力去满足他人的利益和需要,才能赢得别人的友谊,获得真诚的帮助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意思是: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象对待自己那样对待他人
这要求我们在交往中注意什么?
我们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他人的存在,更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谋求自己的利益。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二、理解至上 善待他人
说一说这段话中有哪些故事?
管仲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分账时,管仲总是多拿一些。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为了奉养老母,而不是贪心;
鲍叔牙听取管仲谋策而遭到失败,鲍叔牙认为是时机不对,而不是管仲无能;
管仲三次被罢官,鲍叔牙认为是君主不明,而不是管仲无才。
管仲三次打仗三次逃走,鲍叔牙认为管仲是挂念老母,而不是怕死;
管仲辅佐的公子纠兵败被杀,别的臣子都自杀殉主了,管仲却宁可躲进囚笼受辱,鲍叔牙说他不是无耻偷生,而是忍辱负重以成就宏图大略。
就管鲍之交说说你的看法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人之想,理解至上。如果我们都能够时时处处都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谅他人的难处,我们就能够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赢得真挚的友谊。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人之想,理解至上。引导—我就听过一些好心没好报、好心办错事的事例,1、《一位妈妈的委屈》(“为了孩子专心读书,我什么家务活都没让他沾,连他喝的水都是我倒好了端给他的,外出时,为了节省时间,哪怕一本练习册、一支笔、一包纸巾都是我替他买的。他不仅不感谢,还怨我管得太多„„”)
2、《给仙人掌喝牛奶》(一个小女孩为了使心爱的仙人掌“快快长高长大”,每天把自己的牛奶剩下一半给仙人掌喝,可是,过了半个多月,仙人掌却变黄、发烂了„„)
设疑—好心没好报,为什么?
为什么两次看到的会不一样?
这对我们思考“为什么好心没好报”有什么启示?
换个角度,也许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多一个角度,就多一种理解。
换个角度再来看自己的“好心”,也许会发现对别人来说,那并不是好心,那么,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对方“不领情”了。
看来,只有理解他人,才能与人为善。
小结
人与人之间少不了谅解,谅解是理解的一个方面,也是一种宽容.我们都有被冒犯误解的时候,如果对此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疙瘩,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能达成谅解
是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可以谅解的?如果不是,那么什么事情是不可谅解的? 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和大到辱没人格的错误,都是可以谅解的。小组讨论: 1)“宾馆、酒店的电梯里常会有一面大镜子,这镜子是干什么用的呢?”
(2)一般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
里.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为什么
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
吸引小孩子呢?
(3)这两种现象蕴涵了什么道理? 点评:(1)“肢残人摇着轮椅进电梯时,不必费神转身,就可以从镜子里看见楼层显示灯。
(2)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你蹲下来,处在和小孩子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的景象,结果看到的都是大人们的腿。
(3)这两种现象蕴涵了这样的道理: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含义: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
情况不同: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它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宜幸灾乐祸,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要有宽容的心!
换位思考的要求: 换位思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故事感悟 :
第一次登陆月球的太空人,其实共有两位,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阿姆斯特朗外,还有一位是奥德伦。当阿姆斯特朗所说的一句话:“我个人的一小步,是全人类的一大步。” 早已是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名言。在庆祝登陆月球成功的记者会中,有一个记者突然问奥德伦一个很特別的问题:“由阿姆斯特朗先去,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个人,你会不会觉得有点遗憾?”在全场有点尴尬的注目下,奥德伦很有风度地回答: “各位,千万別忘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舱的。” 他环顾四周笑着说:“所以我是由別的星球來到地球的第一个人。”大家在笑声中,都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
根据奥德伦的回答,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能成人之美,为别人的成功喝彩,为别人的幸福欣慰的人。
换位思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懂得欣赏他人。有一个中学生高考失败,万念俱灰,于是,带上所有的储蓄出去旅游,预备花光钱就自尽。半路遇上两个小孩溺水,他奋勇救助,观者无不为他的勇气和出色的泳技鼓掌。小孩父母更是拉他到家中,感谢之余,赞叹不已。他不禁热泪盈眶,从别人的欣赏中,重新认识了自我,觉得生活还值得留恋,于是轻松地踏上了归途。
善待他人
学会欣赏
我们要用怎样的眼光来看待别人?
当我们以挑剔的眼光看人时,所获得的往往是讥笑、不满、愤怒和误解;(错)当我们以欣赏的眼光看人时,就会获得尊重、信任、感激、理解和友善。(对)
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世界,世界是美好的;
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他们是可爱的;
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周围,我们就会心情舒畅,拥有快乐,拥有朋友!
我们以欣赏的眼光去对待他人和周围事物的意义 为什么要以欣赏的态度待人?只有理解他人,才能与人为善。如果我们不懂得欣赏他人,就难以接纳和理解他人,更谈不上奉献爱心。当我们以挑剔的眼光看人时,所获得的往往是讥笑、不满、愤怒和误解;当我们以欣赏的眼光看人时,就会获得尊重、信任、感激、理解和友善。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碰到各种各样的烦心事,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个时候不少人总是满腹牢骚,有许多怨言。工作中也是如此,不顺心的时候,和同......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高三(30)班姜鸿阳有时候,好心没好报,好心帮忙却遭人怨恨。要想帮助别人,首先要学会理解。为人处世,用一颗善良的心固然是好事,但即使是一片好意也应该换位思考,站......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对应的课标内容“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教学目......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有时候,好心不一定会有好报。 师生探讨:好心没好报?为什么?引导——我就听过一些好心没好报、好心办错事的事例1、《一位妈妈的委屈》(“为了孩子专心读书,我什......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