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在数学中的实践与应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数学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反思在数学中的实践与运用
内江市东兴区大治乡中心学校教师:罗良
摘要: 反思不仅仅是对数学学习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是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回顾过去,或培养元认知意识,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活动,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益。关键词: 激发动力发现新问题掌握方法
数学教学过程中,反思历来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用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 曹才翰先生也非常重视并倡导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习惯,认为“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以及弗洛登塔尔的“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理论,结合学生现状,我觉得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和能力非常迫切。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
一、要让学生有反思的动力。
1.创设情境,促发内需。
有积极情绪支撑的反思过程是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就要营造充满民主色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宽松、自然,敢于质疑。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的性质》一课时,我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趣味数学题:张庄和李庄在河的同侧,要在河边修建一提水站,提水站应建在河的什么地方,才能使所用的水泵最短?学生的思维欲望由此被激发出来了。
2.体味成功,适当鼓励。
在教学探究和交流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如在讲授《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教学场景,学生兴趣很高。学生对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认识很模糊。有个学生竟然问:“老师,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呢?”我就让学生反思拼的过程,结果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反思得出了结论。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这时教师对学生的探究与反思要适当给予肯定,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会很开心,其反思意识会更强烈。
3.要把反思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思维的机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对于学生的质疑不要采取回避、堵塞、应付和推委的态度,甚至置之不理的处理办法。要让学生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时空限制,教师要因疑引疑、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成为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一个环节。
二、让学生能够发现新问题。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找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在知识的“源头”上找问题;在与什么旧知识相衔接、易混淆的知识点上找问题;在知识“是什么”上找问题;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问题;在知识的“归类或分类”上找问题;在知识的“拓展延伸”上找问题。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时,概念教学中,可以将反比例的形式变形;即y=kx-1(k≠0);xy=k.(k≠0)。
三、让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数学学习的主渠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反省思维能力,养成反思习惯。
1.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反思性学习
数学概念一般是以准确而精炼的数学语言运用定义的形式给出的,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概念形成的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可提出:(1)研究对象是什么?(2)研究对象之间有什么关系?(3)X的值与Y的值如何 1
对应?(4)有了上述对应关系后,Y和X间的这种关系叫做什么关系?经过反思深化学生对初中函数定义的理解,并在头脑中对函数的定义形成较完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函数定义的本质是自变量在允许范围内取每一个值,因变量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乘势再引导学生对函数进一步的反思,就会对函数定义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所涉及的范围,可以是整数集、实数集,可以是平面上点,可以是几何图形等;函数的对应关系,可以是一个统一的解析式,可以是分段式表示,可以是列表的形式等。这样可以提高对函数关系本质属性的认识水平,深化学生的知识建构。
2.引导学生在解题教学中进行反思性学习
对数学解题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弄清问题——〉找到突破口——〉解答问题——〉回顾,其中“回顾”就是解题后的反思,它是解题思维过程中的深化和提高。解题过程的反思,实际是解题学习的信息反馈调控阶段,通过反思,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的建构。如:解二次函数中,结合图形,让学生明确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乃至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完一道题后不能停留在满足所得出的结论上,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进行多角度观察、联想,找到更多的思维通道,去探索更好、更简便的解题途径。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优化思维品质。如:初中数学综合复习中,部分题可以一题多解,鼓励学生寻找多种解法。
其次,在解完一道题后可引导学生反思此类问题有无规律可循,或改变条件或结论,以探索新命题。通过多题一解、一题多变,促使学生反思解题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函数y=(m+2)xm2-4+m-3是二次函数,则m=━━━,当m=━━时,此函数是一次函数。
最后,还需引导学生思考:解题结果是否合理?解题过程有没有漏洞?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减少解题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发展思维,培养探索能力,引发再创造。如:解分式方程时,一定要对所求的解进行检验。
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景,加强对课本例习题反思,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和归纳,引发他们的猜想,发展他们发现、探索的解题能力,培养反思习惯。如: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中,引导学生对本章的例题进行归类,当多项式为二项时,三项时,四项时,分别可采用哪些方法。
3.引导学生在单元小结中进行反思性学习
引导学生对一单元的知识、方法进行反思性总结。让学生自行编制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对单元中隐含的思维特征予以反思,理清思路。反思自己对这一单元中知识的认识是否达到所要求的程度,自己对这些知识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原有的认识有什么欠缺之处,这种欠缺是如何造成的,如果需要补救必须及时进行。通过反思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在单元小结中通过反例方式进行反思训练,诱导学生对自己获得的结论进行反思,“相关结论还有吗?”“这个结论正确吗?”“有无反例?”让学生在反思中将新知识得到“内化”、“顺应”,从而建构新的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反思性学习的习惯。
4.引导学生在数学交流中形成反思性学习习惯
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数学共同体,它应当成为师生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通过数学交流,启发了学生思维和反思,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变换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如:我将本班50名学生按男、女生比例、数学基础、认知水平、学习态度、个性心理及学习成绩,分成十个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按要求程序去操作,布置课前预习,提出要求,看书回答问题,组内循环检查与议论,并确定中心发言人,向全班交流学习结果。在数学交流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因果设问与反思、比较设问与反思、变化设问与反思、正误设问与反思、转化设问与反思”等方法,营造探求、反思的数学交流氛围。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反思与推理,以使达到理性交流层次。
数学反思对学习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对数学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有利提高自我监控能力。它以反思的技能和反思的毅力为基础,并在对数学认知过程的评价、控制和调节中显示出来。它对数学认知活动起到指导、支配、决定、监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教师报 : 1.《 如何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和能力》卜 骥
2.《引导学生反思性评价》姜平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安陆市陈店中心小学 夏心才【摘要】文章通过研究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论述了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摘 要: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由于所学知识层次的深入,所以一时难以适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将不同层......
微分方程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与教学实践【摘要】 实践表明,各学科的高度融合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适应这一发展,数学特别是职业高等数学教育必须发挥好基础......
数学实践活动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7~9学段)教学中应增设“实践与综合运用”等相关内容,其目的是提供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简练,易于理解和接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的读书总结,希望对大家的阅读有所帮助。数学评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