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2搭石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搭石名师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板画搭石)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搭石。
师:没错,是搭石。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21课,题目是——(生齐:搭石)(师板书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搭石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板书:搭石)谁来说说?(生1。2。3分别从什么是搭石、怎样摆搭石、搭石的作用三方面回答对搭石的了解。)
师:大家都说得挺好的,可见上节课,你们学得挺认真的。师:(指板画)瞧,这就是搭石,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石头组成。(板 书:平凡)但是作者却说它构成了——(生接:家乡的一道风景)师:请齐读这句话:“搭石,构成了„„”(生齐读,师板书:风景)。师:普通的石头而已,作者为什么说它构成了家乡的风景呢?(指名说)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些道理。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和作者 一起,走进小村庄,走近搭石去看看吧!请大家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 把你觉得美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并在旁边简要地写上你的感受。(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评析:教学起点的正确把握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这一环节,教师从学生经过初读以后已经到达的层次开始,从对教材与学生的整合分 析中把握教学起点,围绕“找出你觉得美的句子或段落”辐射全文。高起 点的教学设计极富挑战性,它必能促进学生好好读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二、自读,寻找“美”。
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最能体现搭石美丽,是一道风景的句子或段落。
[评析:要让学生感受、理解,得先让学生静心、用心读书。“语文课 上需要书声朗朗,也需要静思默想,宁静以致远,智慧往往在宁静中诞生。”(于永正语)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在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 活经验、知识积累,产生独特的体验,才会使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面事物 的图像在其脑海中逐步清晰起来,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 境界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入境悟情,为有效对话进 行必要的铺垫,积蓄丰富的“谈资”。]
三、品读,欣赏“美”。
师:相信,一幅幅画面已在大家的脑海中呈现。为什么说“搭石,构 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搭石的美?
生:“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 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嗯,你找得好,读得也流利。说说看,这个语段中,哪些描写让 你感受到美?
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点击课件,两个词下出现着重号)
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请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什 么样子?谁能用自己的话告诉同学们? 生2:小溪潺潺地流着,人的影子在摇晃。
生3:清澈的溪水在荡漾,倒映在水里的人影在晃动,看不大清楚。
师: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3读得不是很好)
师:谁能读得让溪水动起来,让心中有清波在荡漾,有人影在晃动?(师比手势)(生4声情并茂地朗读)
生5:我还从“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感受到美。(点击课件,两个短语下出现着重号)
师:能通过朗读把这美妙的声音送给大家吗?
(生5很认真地读)师:谁能读得更轻快些?
(一女生读得好)
师:踏踏,多么清脆。这踏踏的脚步声,是一串在搭石上跳跃的音符。师:多美的画面啊!(课件出示配文画,文段打成诗的形式。)哪位 同学把这段话美美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样?
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读得好。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不禁也想试试,行吗?
(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给我鼓劲!(师配乐朗读)(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好。大家一起来,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生感情齐读)
[评析:怎样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有感情地朗读,是老师深感头疼的事,又是最重要的阅读教学方法。于永正老师说,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好的朗读使形象活起来,走到读者眼前,走进读者心里。如何指导?这个片 段有几个闪光点:一是引导抓住关键的词、句(如“清波漾漾、人影绰 绰”“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的提示,想像画面,进行朗读,得 法有效。二是通过配乐、图片还原画面,创设朗读的情境。三是教师适时 地、精彩的范读。这个环节的教学,让我们切身感受到“教师的亲自范读,胜过任何多媒体朗读。”因为老师的表情、神态、肢体语言等感染力极强,营造一种氛围,使人身临其境。] 师:读得真好,老师都陶醉了。这么美的语句想不想积累下来?老师想考考你们的记忆力。(课件中文段的重点词换成了横线,由学生填空读)有信心吗? 生(信心十足地):有!(生填空感情朗读)
师:真厉害!看来想考倒你们还得提高难度。看画面朗诵,谁敢应战?(课件出示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
(课堂气氛热烈,很多学生举手)
师:想应战的一起站起来朗诵。哇,这么多!开始!(生看着画面朗诵。读得流利有感情)
师:看来老师是低估你们了。现在你们肚子里又多了一个优美的句子。只要同学们当好积累语言的有心人,你们的智慧背囊就会越来越充实。
[评析:这一环节,老师利用多媒体、采取逐渐减少提示、增加难度的方法指导学生背诵精彩片段,实在妙!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这就是效率。什么是“简简单单教语文”、什么是“扎扎实实学语文”?可见一斑。]
师:小结,板书“和谐”
师:还有哪位同学在搭石上发现了美?
生:“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这个句子写的是什么呢?
生:写上了年纪的人发现搭石不平稳,找来合适的石头换上。师:老师想考一考同学们的表演能力。(生跃跃欲试)
师:别急。想表演得好,那就得把这句话好好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哪个小朋友读得最认真,最仔细,老师待会儿就请他来表演。
(生自由边读边想象)
师:哇,看同学们读得多认真。来,同学们推荐一个表演高手来演一演。(生上台)
师:有信心演好吗?老师也支持你。其他同学可别闲着,老师还有任务给你们呢,同学表演的时候要看清楚,老大爷在干什么?看到这一情景,你心里想些什么?老师也给自己安排了任务,我来配画外音。小演员,现在可要看你的表演天才了,看我们俩能不能配合默契。(生表演,师配音)(生表演完,要回座位)师招手:等一等,老大爷!
师对全班同学:现在我的身份变了,我是都市报的记者,到乡下来采风,我想采访一下这位换搭石的老人。
师:老人家,您好!刚才看您急匆匆的,怎么停下来呢?
生:我发现有一块搭石不平稳,我去找一块石头换上。师:这可要耽误您不少时间呀?
生:不要紧。要是我不这样做,后面过搭石的人踩到那块搭石可能会摔倒。水这么凉,会感冒的。
师:我注意到,您搭好了石头,还在上面踏了几个来回。能告诉我,您为什么这样做吗?
生:我踩看看这块搭石会不会平稳,如果不平稳,我就再换一块。师:您真是位热心肠的老人!谢谢您,您继续赶路吧。
师:那边走来一位小伙子,我去问问看。(采访一生)小伙子,看你扛着锄头,是这个村里的人吧? 生:是的。
师:你是不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热心肠的老人? 生:不是。
师:我再来问一个孩子。(采访)这个小朋友好可爱,你读几年级了? 生:四年级。
师:我想问你,见到老大爷这么做,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生:我想老大爷真是能为他人着想。要是我力气大一点,一定去帮他的忙。师:多好的孩子,我分明看到你也像老大爷一样,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这种纯朴善良的民风正在一代代人身上延续。师小结,板书“为他人着想”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美?
[评析:课堂表演是把“双刃剑”:因其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而独具魅力;又往往因其流于形式化而屡遭批判。此处的表演环节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完全得益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表演前,教师指导得法,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潜心会文;二是在课堂生成过程中,教师有效地调动学生观察、思考、互动的积极性,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领悟文本中丰富的信息。教师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
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从这句子体会到什么? 生:年轻人尊敬、关心老人。(板书:尊老)
师:是只有一两个年轻人会这样做吗? 生:不是。
师:那要怎样读才能让大家知道,每个年轻人都会这样做。(一生读,突出了“总要”一词)
师:听出来了。(点击课件,“总要”下出现着重号)谁再来试试?(一生读,语速很快)
师:你真是个莽撞的小伙子,小心点儿,你背上可是个老人。(众笑)再读读看。(生再读,有进步)。师:好小伙!
师小结:搭石上,这背负着老人的身影,不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吗?还有谁在搭石上找到了美?
生:“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师:找得真好,多么动人的一幅画面啊!从这幅画面你感受到什么? 生1:村民们有礼貌,很友好。生2:村民们懂得谦让。(板书:谦让)
师:那就把这种友好、亲切带进句子里读出来。(指名读)
师: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常见的情景、平常的动作蕴含着浓浓的乡情。大家齐读,把这种浓浓的乡情读出来。(生齐读)
师:还有谁在搭石上发现了美?(没人举手)有些美就藏在字里行间,不容易发现。你们看这个句子,(课件出示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哪个同学的眼睛最明亮,能发现藏在句子里的美? 生1:村民们很细心,他们用“平整方正”的石头来当搭石。(点击课件,词下出现着重号)
生2: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摆搭石,这样好走。(点击课件,短语下出现着重号)
师:精心的挑选和摆放搭石,这种细心仅仅是为了自己方便吗?(板书:助人)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细心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师: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按二尺左右的间隔摆上一排,多细心啊,谁再来读? 师小结:透过这小小的搭石我们看到了乡民们的纯朴和善良,不能不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评析:好的朗读的确是一种美妙的享受。课文朗读好了也就理解得差不多了。“以读代讲”有效地避免了教学陷入烦琐讲解、分析的误区。教师抓住关键字、词、句,适时点拨、引导,“四两拨千斤”。]
四、美读,升华“美”
师: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道自然、朴实、生动的风景!风景中的人——村民们在秋凉以后,会根据 ——(生接读)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生接读)人们走搭石时,不抢路,不突然止步,动作是那么——(生接读)如果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生接读)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生接读)
[评析:这个教学片段,在朗读方面,有这么几个亮点:一是抓住重点句,前后联系起来读;二是抓“文眼(风景)”,读出韵味;三是逻辑引读,层层递进。在这样的朗读中,在这样的气氛中,培养了语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审美教育——“人文性”自然在!]
师:村民们认为他们的这些做法都是——? 生:理所当然的。
师:说得多好啊!“理所当然”。你怎样理解“理所当然”这个词? 生1:村民们这样做是很自然的。
生2:他们已经习惯这样做了
生3:谁都会那样做。师:没错,“理所当然”就是道理上应该这样做的意思。像这样让我们感动的事,在作者的家乡随处可见,“凡事为他人着想”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并代代相承。此时,在你们眼里,这还是平凡的搭石吗?(师指板画)
[评析:语文教学不必刻意回避讲解,重点、难点、意见分歧点,“该出手”时还是得“出手”。]
生:不是。
师:平凡的搭石上,发生了多少感人的事。是呀——(课件出示课文第五段和“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生齐读)
师:一道美丽的风景!(板书:美)在这平凡的搭石上,我们看到了纯朴热心的老大爷,看到了敬老爱老的年轻人,看到了相亲相爱、勤劳善良的村民们。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的心灵再次感受——(生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评析:“编篓编筐,全在收口”。教学起点在“美丽的风景”,收口亦在“美丽的风景”。此时,“人性美”的种子已悄然在孩子的心中扎下了根,下面的拓展延伸也就水到渠成,无须老师多费口舌了]
五、拓展延伸,发现“美”
师:欣赏了搭石上的一幅幅朴实动人的画面,相信同学们的心里一定播下了美的种子。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早上,老师走进我们四年六班的教室,看到同学们一张张笑脸,你们非常热情地欢迎我这个陌生的老师,让老师的心情放松了许多。这是一种美。下课了,老师又看到两个女同学蹲在地上,一个砖一个砖地帮着一个男同学找橡皮。她们一个砖一个砖地找,是那样仔细,那样认真,就像是在干一件什么大事。这也是一种美„„这样的美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也睁大发现的眼睛,找找身边的美吧!(指名说说身边平凡事物的美)
六、布置小练笔,留住“美”
师: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把你发现的身边的美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下课。
教后反思
从语文学习的特点来讲,语文课不同于思品课、政治课。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去实现,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教学《搭石》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人性美,感悟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很容易上成思品课,为力避出现这样的问题,我采取了以下的作法:
1.重视朗读。在教学中,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把阅读的时间和自主权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自由阅读、边读边批注、指导读、师配乐范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力求让朗读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甚至在朗读中感动,赋予文本以生命。
2.注重引导学生品味、咀嚼词句,努力创设情境,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画面。
3.注意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并相机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感悟语言、运用语言。
回顾本课教学,课堂上书声朗朗,学生思维活跃,兴致勃勃,徜徉在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中,充分感受课文里洋溢出的人性美,真切地受到美的感染和教育。
(注:本课参加漳州市优秀青年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展示,获二等奖。)公开课《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俗语”、“平衡”、“清波漾漾”5个词语,并理解“绾”、“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等词语。
2.重点通过第一和第三自然段的学习,知道搭石的作用,感受乡亲们走搭石的音乐美和画面美,从中积累语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农村生活的美好。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也在农村。请看屏幕!(幻灯片)那里有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有绿意葱茏的树林,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可是每每他回忆起家乡,还是觉得家乡的搭石最美。那就让我们随着刘章爷爷一起走进这平凡而美丽的(板书课题)——《搭石》。
二、检查课文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读词:课件出示重点词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写字:学生找容易写错的字,老师板书指导。(序、暴)
2.检查课文朗读 小组开火车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落实重点
(一)第一自然段
1.在大家读的时候我找到了这样一句话:“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
2.诵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理解“搭石”。
可是读了这么长时间,我还没有明白“搭石”到底是什么呢?
生回答。(师预设表扬:你真会读书!原来答案就在书上。)(第一自然段幻灯片)大家一起再告诉我一遍。(预设表扬:你们很热心。谢谢你们!你们的回答让我明白了什么叫“搭石”。)
4.学写生字。(点击幻灯片3出现第一自然段的前一部分,再点生字变色)
这里有五个字请大家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你觉得写的时候哪个字的哪个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师示范书写“暴”。学生用食指跟着我写一遍。(再点三个词语变色)读词。
5.句子训练,感受搭石的重要。同学们,如果没有搭石,村中的人们会怎样过小溪的?(点击幻灯片,出现句子训练: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就必须。(写4个))想一想还有谁要做什么,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
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不方便,麻烦)
回到原句再读读。
(二)第三自然段
1.紧扣“风景”,谈话,激疑:
是的,搭石,就是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为方便小溪两岸人们行走的石头。只是,读到这里,老师心中又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能被称之为风景的,应该是美的,而大多是非常有名的景物,如我们杭州西湖。可这么几块平平常常的石头,怎么能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先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深入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去,找找那片独特的风景。(生读——找)
2.生字书写:学写“衡”。请同学上来写。
3.学习重点句
随机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出示三个词语: 师:这里有几个生词呢(点击屏幕,“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三个词语变红色),谁来读?男同学读一遍。(注意读正确读整齐)(女同学读。)
(2)理解“协调有序”,感受动作美
师:“协调有序”是一种怎样的动作呀?这样吧,让我们一起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指这组问)我先问问你们,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的同学走前面,这边的同学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的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他们的动作,那样的默契,那样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真好啊!
(3)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再来看“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绰”是生字,大家查字典。
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绰: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在“人影绰绰”中的“绰”是哪一种意思呢?(姿态柔美)
师:有一个成语叫“绰绰有余”,这个“绰”又是什么意思?
师:“宽裕;富裕”,有余了,这才叫绰绰有余。好的,我们回到这两个词。“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预设表扬:你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你体会到了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真不错,像画一样——(打开手势))
师:能读读吗?
师:有感觉!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全班读)
师:叠词读来给人一种韵律感。像这样的词语你收集了几个呢?(作业纸)(同时叫学生上来写)
全班读写在上面的词语。最后再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多有韵味呀!“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声情并茂地读,引来了台下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生活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每天走上62次搭石,每走一次,他看到这样的一幅画面,读——(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年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四、质疑结课
师:搭石仅仅是构成了这样一道风景吗?你还看到了怎样风景呢?它又体现了一种什么美?不,请大家看书本课后习考题二中。这堂课,我们只是感受到了看得见的具体的“美”,它暗示我们还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呢。这“美”究竟藏在哪里呢?等待下一堂语文课我们细细品味。
《搭石》教学实录 上课问候语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
王玲湘搭石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
搭石教学实录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
《搭石》教学实录【教材分析】《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捧读这篇课文,我一次次被乡亲们的淳朴、善良所感动。这是一种怎样的人际关系!铺......
教材分析: 《搭石》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