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师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编号:Gswhywbx1---005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1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张恒强 审核人:聂文嘉 编制时间:2016/9/12 学习目标
1.能掌握重点实词(深、室、穷、发、顾、兵、假、陈等)、虚词(而、以等)和其他文言知识。2.能赏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学习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3.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重点难点
1.能赏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学习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2.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
学习过程
一 知识链接
1.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除“见陵之耻”,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2.《战国策》由西汉末年的刘向编辑整理而成,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二 自主学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翦(jiǎn)谒(yâ)樊於期(fán wū)戮没(lù).....骨髓(suǐ)揕(zhân)拊心(fǔ)淬火(cuì)....濡缕(rú)忤视(wǔ)变徵(zhǐ)瞋目(chēn).... 陛(bì)慑(shâ)卒起(cù)...惶急(huáng)提(dī).. 箕踞(jī)目眩(xuàn)...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走投无路)..(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眼泪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袒露一只臂膀)..(4)持千金之资币物(礼品).(5)诸郎中执兵(宫廷的侍卫)..(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掷击).三 合作探究
1.文章一开始就连用六个动词(哪六个)?有什么作用?
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机的氛围,为后面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
2.太子心急如焚时提出刺秦王的计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急躁粗疏,头脑简单。写出太子丹心底善良、重义气的一面,也写出了他遇大事不能决断、优柔寡断的一面。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王的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既可报仇又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知以谋,推己及人。
4.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这里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一场面描写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这是一场生离死别。/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又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
5.我们应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他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
性格:深沉,刚毅,义愤。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视死如归。明知“一去兮不复还”,仍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其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四.学后反思
《荆轲刺秦王》节节过关参考答
1.B(A.箕jī。C.淬cuì。D.创chuāng。)2.D(闻:使„„知道。)
3.A(B.“迟”为意动用法。C.“怪”为意动用法。D.“箕”为名词作状语。)4.D(题干及A、B、C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D项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5.A(深:刻毒。)
6.A(A.两个“乃”都是副词“就”。B.第一个“以”是介词,因为;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来。C.第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是连词,表承接。D.第一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第二个“之”是代词,代这件事。)7.D(“心狠手辣”“诱使”的说法错。)8.(1)即使太子不说(这番话),我也要请求行动了。不过现在到秦国去,如果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么我就没有办法接近秦王。(2)既然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编号:Gswhywbx1---005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1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张恒强 审核人:聂文嘉 编制时间:2016/9/1......
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当中的精彩华章《荆轲刺秦王》。自古以来,在中国燕赵大地,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的故事,难怪古人说“燕赵大地多慷......
临河一职语文(分校)教研组活页学案课题《荆轲刺秦王》主备人丁美霞备课时间2013年8月29日备课组组长签字教研组长签字田美恩一、自主学习:(1)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第10......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振、图、室、诏、穷、阵”等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荆轲刺秦王》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