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大力培育创新精神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创新精神”。
论我国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依据
魏留锦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谓创新型国家,一般是指创新综合指数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2%以上、对外依存度在30%以下的国家。1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硕果累累,然而,通过网络搜索、图书查阅等方式调查发现,近几年来,在教育理论界有关集中论述我国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依据的文章并不多,主要还是以国家、党中央等部分领导人的讲话稿的形式呈现,并且侧重于论述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为此,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谈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依据,从而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公众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认识,使之更好的为经济社会服务。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型国家理论依据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2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一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沿着科学的轨道又快又好地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梳理我国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依据:
(一)从哲学方面分析:
1、从唯物论方面分析:
其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正确的、先进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树立正确的、先进的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属于先进的意识,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充分发
12洪向华、《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M 青岛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月9日
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创新精神正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在具体工作中的真实体现。
2、从认识论方面分析:
其一,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征,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更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人的认识也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它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其三,真理是客观的,但也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敢于创新,与时俱进,在变化的实践中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
3、从唯物辩证法方面分析:
其一,发展具有普遍性,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在发展,人的认识也在发展。创新精神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其二,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同时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经常碰到一些比较复杂和困难的事情,这是如果按照常规办法和习惯做法很难完成,这是不妨灵活地、交换式进行思考,也许效果会大不一样。
其三,辨证的否定观的实质是 “扬弃”,它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敢于创新,自觉树立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4、从历史唯物主义方面分析:
其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创新精神就属于正确的社会意识。
其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创新的作用与功能到底有多大,影响有多深,关键在于人的因素,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同志同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技要能上去,归根到底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②
2因此,只有让创新精神在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中有一席之地,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3其三,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实现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创新精神正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的主观条件。
(二)从经济学方面分析:
1、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商品生产者包括企业、公司甚至国家等,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必须坚持产品、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要求培养创新精神。
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调节自身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为此国家采取多种手段大力实施宏观调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培育创新精神,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伟大战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较大改善,体现了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民生思想,在此,国家提出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才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实现,有利于提高广大居民的“幸福指数”。
4、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主要表现是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和资本的全球化,其实质上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积极适应,趋利避害,尤其在对外贸易方面,必须增强本国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本国产品的附加值,说到底还是离不开创新精神,离不开国家实施的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贯彻执行,这样可以更好地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
(三)从政治学方面分析:
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是为了让人民更好的发挥主人翁的创新精神,从而很好的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邓小平、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94年10月第二版第40页
2、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国家提出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是科学执政的体现,也是与时俱进的体现,更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
3、当今社会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又是由国家力量所决定的,因此,谁在高新科技等方面掌握了关键技术,谁就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这些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一个国家 的创新能力如何,为此我国必须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共中央基于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时至党的十八大即将开幕之际,纵观过去的几年,我国的创新型人才济济及创新型成果的不断涌现,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与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髓,大力营造国家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创新的健康氛围,真正让创新精神融入每个国民的细胞中。
参考文献:
【1】洪向华、《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M 青岛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2】邓小平、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94年10月第二版第40页
【3】《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月9日
大力培育战斗精神战斗精神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军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战争不仅是军事实力的对抗,也是军心士气的较量。兵法云:‘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这里所说的勇......
李长春在福建调研时强调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积极培育创新文化为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提供强大支撑新华网福州3月27日电(记者梅永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近日在福建调研......
大力培育新时期公安消防战斗精神泉山中队 胡必胜信念坚定可以造就一支无敌军队,信念倒塌可以毁掉一支精锐之师,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战斗精神培育在消防部队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愈......
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摘要】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命的源泉,文章从文化建设、政策制定、产权保护、人才建设、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等七个方面分析并阐述了企业如何培育自......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上的致辞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内容提要:近年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育成长, 应准确把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