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一次性地将事情做好,从而避免返工和重复? 知乎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一次性把事情做好”。
怎样一次性地将事情做好,从而避免返工和重复?
知乎精
选
周召的回答(961票)】: 我条件反射地想起了巴甫洛夫的一个小故事:
据说,有一次,巴甫洛夫在上课时,发现台下有个学生头也不抬,十分紧张地记笔记。他马上中断了讲课,对这个学生说:“你在写什么?亲爱的先生,你打算当速记员、秘书,还是当科学家、生理学家呢?”
作为一个处女座及严重的强迫症拖延症患者,在工作中做PPT的时候,追求完美的我以前总是想一次性做一个光彩照人亮瞎众人狗眼的PPT出来,结果总是一直纠结呀痛苦呀这样做也不行那样做也不爽拖了很久直到deadline快到了最后只能随便弄一个敷衍了事。后来我发现,还不如先做一个看似很垃圾的框架出来(你会发现虽然不完美但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差),再慢慢改。结果现在的PPT越做越漂亮。这就叫产品的迭代。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成熟靠谱的方法论。【知乎用户的回答(173票)】: 关于如何把事情一次性做好,刚好有些传统行业的经验可以分享,虽然有可能离互联网行业的你们有点远,但我想这个是互通的。
一次性做好,在生产制造领域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首先是培训和资质确认,也可以说是要持证上岗。每个生产人员的技能要得到精确的确认,能干一个工种还是多能手。同样,如果是外协厂家,要对外协厂做能力和资质的评价,是否做过类似的工作?在行业内属于顶尖还是需要进行培训?这些流程都不能少。欧美的厂家考察一般都是委托第三方来做的,非常规范,获得的数据更客观和真实。
把事情做好,一个关键环节是如何把工作分解成可以被量化、重复、检验的活动。生产制造领域我们叫从设计文件到工艺文件的转化。只要按照工艺文件一步一步执行,就会尽可能减少差错。一个工序完成后再输入到下一个工序时要做checklist检验,这个检验可以是自检,也可以是互检。我们所谓的零缺陷在实际操作中是指不带着缺陷进入到下一环节,在上一环节识别和排查错误。尤其是重要的不可逆的环节,如果出现差错就导致整个过程的失败。知乎里有很多软件工程师吧,每个设计阶段结束前都有评审环节,对照checklist检查是减少工作返工的重要手段。
说到设计,什么是设计呢?我们就来百度一下:“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实际上设计是一个推演过程,并不是拍脑门靠感觉就能做好的,设计是有输入的,要达到什么目标要事先被定义。回到一次性做好这个命题,定义一个可以被实现、满足你预期的“好”的目标是很重要的。每个人对好的定义不一样,你认为什么是好,可以描述吗?如果一件事情涉及到甲乙双方,那么甲方和乙方对好的理解是否能达成一致?
怎样能做好,无论是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乃至各个行业,如果一个活动能被量化,那么一切就都在掌控之中。而获得的行业有效数据,就是核心。为什么建筑行业的成熟度这么高,就是因为已经积累了一整套数据和算法,使得每个过程的规范化程度非常高。一个好的例子是互联网行业借助自动化工具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比如微信公众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
这些信息能帮助你去识别和分析用户的属性价值,什么事件带来了突发的增长订阅?有多少人读完了图文?有多少转发?根据这些数据可以了解用户的喜好,有针对性地提升用户规模和活跃度。这样就不会象个无头苍蝇一样摸不着方向,容易把事情做好。
我发现一个事情,在我们传统行业,是比较依赖规范性文件,作业指导书什么的。但在互联网行业,尤其是规模小的公司,大家没有习惯写文档,建立规范,维护checklist,甚至测试也经常是由非专业人员来实施。我个人觉着,规范的确容易抹杀创新性,在团队规模小的时候,并不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但随着队伍的扩大,项目的增多,怎样把过去的成功经验复制在新项目上降低风险就是紧迫的事情了。一个项目能做好容易,但每个项目都会成功如果没有之前的踏实积累是不可能的。
写的比较散,总结一下,怎样一次性做对事情?
1、执行主体具备基本的能力,可以通过培训来达成;
2、定义一个可以被实现、满足预期的“好”的目标,这个目标是被利益相关方认可没有歧义的;
3、把工作分解成可以被量化、重复、检验的活动,建立和维护checklist,积累经验数据;
4、如果一个活动能被量化,那么一切就都在掌控之中。获得的行业有效数据,就是核心;
5、在适当的时机将成功从个人机会主义转变成团队资产,手段是建立制度规范和经验数据库。
关于本题问的记笔记的问题,我有点无力回答,是个小命题。之所以做不好是因为你觉着不重要,没有执行的意愿,没有定义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缺少能力或者说方法。别好高骛远要达到顶级的,一步一步来吧,也许换支好钢笔、一个有意思的笔记本来提高执行的意愿是好的开始呢!【苏莉安的回答(100票)】: 如果今天你能一次性把事情漂亮地做好,那么你之前一定曾经有过无数次的返工、试错、总结、学习、思考、重复…… 【知乎用户的回答(80票)】: 我高中的时候,做数学选择题,可以一眼出答案,并且还是正确的。
嗯,不是吹,是事实。包括高考的数学试卷。
原因是我发现,所有的数学选择题,都有最简单的方法,可以非常简单的做出来。
然后每次数学老师讲题的时候,就到了我显摆的时间了。先是数学老师把题讲完了,然后开始我讲。然后数学老师,包括同学就开始崩溃了。
依然记得数学老师有次怒了,说,不要我来讲了,说我的方法不适合一般人。
好吧,你一定也很想知道我是如何做出来的吧。
原因是我闲的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去研究,花着大好的时间不干别的,就在那儿研究数学。把每一道题拆分成最小的知识点。
举个小小的比喻,不会做的人基本没花时间学,会做的人花了单位A的时间学,而我却花了单位10A+的时间学。然后到了考试的时候,不会做的花了10B的时间做不出来,会做的人花了单位B的时间做出来了,而我花了非常短的时间就搞定了。
当然这里不是在显摆,要显摆也是在显摆自己的愚蠢。单位时间的利用,当时的我简直弱暴了。我大可以用着单位时间A的时间学会,然后再去学别的东西。可是当时太傻了,就爱折腾这个。自己还不是 @文镭 这种天才,然后华丽的偏科。
当然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后来我学很多东西的时候,研究起来简单的不要太开心了。想要结果简单,过程必然复杂。过程简单了,结果必须简单。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泪水,你总得选一样。【樊士则的回答(58票)】: 刚进公司的时候,一老师傅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跟我说:“开始图省事后来就费事,开始费点事后来就省事,省事就是费事,费事就是省事”。老师傅的“省事哲学“我一直谨记,真理就是生活中浓缩的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获益匪浅。---------------发现跟题主问题不太符合,想删之,就只看问题而言还可以,有效避免各种无谓的工作返工与重复,先撂这儿吧。【桔汤的回答(28票)】: 个人经验
1.首先要有一套自己的惯用框架和体系。比如分几层标题,重点怎样标注(符号,下划线或者彩色)。
熟练之后以后不管翻到多久前的笔记,自己大眼一扫就能了然于心。
2.分情况建立思维逻辑。
如果是节奏比较慢的或者可以自己掌控(如看书和休闲讲座),先理出大概的逻辑线索,按这个去分区和记录; 如果节奏很快或不清楚流程,就将关键词作为框架去记录,最后再对关键词做好分类和整理。
3.重要、需要拓展和有疑问的地方一定要做好特殊标注,下课后马上去解决(搜索,请教,任何方式)4.进阶步骤。
可以把自己在阅读和听讲中乍现的灵感和思索同时记录在一旁,相信我,好处大大的~ 【知乎用户的回答(26票)】: 谢邀。
首先,我想说的是,做事分为两种:给自己看的,和给别人看的。目的是相同的:解决问题。题主说的是前一种。上学时,我的笔记也是出奇的烂,总是随手记在书上。为此,老师没少拿我将负面典型。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我的成绩。为什么呢?因为我知道,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看。我能看懂那些凌乱的笔记,而不是打算用来给别人当范本。节省下来的时间,我用来专心听讲,使听课更有效率。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没有必要纠结于它的形式。但是,当自己看不懂所记录的内容时,说明这个过程你没有走心,而纯粹是记录。解决方法很简单:少做笔记多听课。因为,笔记对你没有用途。
但是,还有类事情是做给别人看的,就像我们工作中的大部分内容。这时候你就要做到尽善尽美,避免返工和重复,因为是为了让别人方便。
如何做到一次性做好呢?多花费些自己的时间,这样就能节省别人的时间。当你拿给别人看的东西,加个封面就能出书时,就算做好了。具体方法楼上已列举许多,无外乎细心负责。
还有,产品的更新换代跟做好事情并不冲突。迭代应是思想上的进步,而非形式上的完善。【知乎用户的回答(6票)】: 1.学习人家不错的模板。
2.初次做笔记之后,不断地修改提出新思路,完善,下次立即使用。几次之后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思路。(一定要用,否则会遗忘自己的想法)
3.提前设计好可能要使用的笔记分类,并在旁边留出空白。这个过程可以在纸上完成,也可以在电脑里的word完成,我个人倾向于先整理好电子档,然后再打印出来,使用的时候再用水笔添加,这样会区分比较清楚,而且不需要使用五颜六色的笔。
4.尽可能使用有条理的本子,学习下文具的使用技巧,比如如何做手帐。我没有特别的文具使用技巧,只是粗略的知道,这里给你推荐豆瓣的文具小组和手帐小组,会有很多人经常po自己的东西上去,你可以看看。5.千万不要本末倒置,笔记只是为了记忆更清晰,追求过度美观就糟糕了。
(之前用抓鸡答的,特来补充一下)【洪涵滴滴的回答(4票)】: 以前也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分享自己的心得上来,基本上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用这方法套。
一、从整体出发,确切理解自己要做的事。
二、理清事情的思路,知道自己如何去做,保证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三、落实到每个细节。具体举些例子罢,比如
看书。我们会先读下“前言”或“序”,以快速理解这本书是讲什么的(这里是“整体”)。可能还会看下“目录”或“章节”,把整本书先划分消化(这里就能够大致了解书中章节,“理思路”,安排自己阅读)。接下来再是深入读每一章节每一段落,某些地方会记下笔记(细读)。
画画。凡是我遇到的几位老师都会唠这句“整体到局部”“整体到局部”。所以说是画画改变了我做事的态度也不为过-v-这里简单举例写生步骤:观察、打轮廓(整体);铺大色调(大感觉);深入刻画和调整(细节)。
最后说下题主的例子,也就是上课记笔记的事。
我学生时成绩没有很碉堡,但论学习方法私认为绝对冒尖。只是少年心在四方,教室只是一方牢啊。
我认真上课的时候大多不记笔记,但听老师讲,他讲的好我还会笑声出来,内心一片崇拜。大概想着我怎么没想到这样的方法来做这题,老师给力啊~(这里是“整体”,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
这么认真地听,基本上这块知识点我能完全理解了。听老师说完,讲其他简单的东西或没啥意思的东西了,我再快速捋一遍刚才老师讲的,或者这么有意思的知识说是回味也不为过^_^。(这里是“理思路”,将知识梳理一遍,印象更深,并能保证自己下次遇到可以搬出来解决)
最后才开始把自己容易忘的记下来。注意是容易忘的,而不是照搬记录。(抓“细节”)个人经验,与君共勉。【木小透的回答(3票)】: 模块化。
一件事通常可以分为若干件小事来完成。流程化。
经过多次的试错、返工、总结、修正,会找到事物的规律。【丑少女的回答(2票)】: 记得初中数学老师一句很经典的话,欲速则不达。后来发现,这句话真的,每次做什么事,说一遍,就可以更加用平和的心,仔细,用心完成好。【姜颖锋的回答(4票)】: 因为我还是学生,做笔记这件事情也做了十年左右了并且上了大学后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所以这里看到题主提的问题就很激动想回答了。
在说相关内容之前我想先讲的是:
1、我不敢说我的建议一定有用,偶只是觉得很适合我自己,所以才有强烈的欲望和题主分享。
2、对于题主提到的例子,我觉得那个例子和问题主体的关键词“避免返工,重复”不是很搭。
和得到赞最多的答案所给我传递的信息一样,得到适合自己记笔记的方法就是:从自己最烂的笔记开始记起,然后去迭代。
我的修改过程:
我大学第一学期的课堂笔记还是和高三一样,老师说啥我记啥,还是几乎等价于书本知识的重新排列,只不过版权属于那个老师。到了期中期末我还是得去从头看起,笔记记过之后开始还能回头来看看,但是一旦有个量的积累之后真的是不想去翻了。
我问自己:这么多知识点像公式一样我怎么能掌握的全面点呢?
我百度、google。它们告诉我有个东西叫思维导图。于是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画大量的思维导图,每个细节都照顾到了,但是做到最后我发现。卧槽= =好乱!更不想看了。纸有课桌那么大。
大学的第二个学期我问自己:画那么详细的思维导图太累了怎么办?
于是我再改:一本课本就画了简单的提纲式的草图,课堂笔记的知识点表上编号然后对应到思维导图上的主干上。(平时画了图所以也没怎么详细复习)
到了期末,感觉最起码知道这本书到底在告诉我什么东西。可是为什么我还是忘了很多= =。于是又重来,只不过确实轻松很多知道重点在哪里了。
到了di第三学期我问自己:这方法无论对学校的课程还是对自己喜爱的领域都有一个问题:还是会忘啊我去= =!这时候我摸摸我的头对自己慈祥得说:学习想一劳永逸?醒醒~~~喂~~ 不管怎么说那时候我很清楚的意识到:题主说的避免返工什么的是不靠谱的--。每个人都需要返工,但是因为每个人记忆能力不一样于是需要返工的次数也不一样。
我又问自己:该怎么解决这个返工的问题?于是我从摄取知识途径入手开始分析问题:人学习靠眼睛看(我们看书),耳朵听(老师讲课),手练......等等!我发现自己是那种更习惯听故事的人,优酷罗胖子的《罗辑思维》啊,高晓松的《晓说》很多信息我听了就能快速记住了!
好啊,那我就从这里入手了,我手机下了录音软件开始看书,我把书本知识的框架画下来然后每看到一个章节就做一个录音。(就是把书合上看自己记得多少有用的。)然后在电脑上将录音文件都统一起来编号。从那以后,我返工这个环节基本就是有空都在做了,因为每个录音就一分多钟,最长就5分钟,我在回宿舍路上听一两个,向呆得时候听一两个。。慢慢就记得很多东西了。总结下的话就是说:
1、好面子的笔记、到头来自己不看的笔记= =简直就是浪费纸。名车名表有了很气派能得到很多东西,自己不看的笔记你当手纸啊?
2、返工这个东西能给你很多新的东西,没有必要觉得不耐烦。
3、找到自己喜欢的途径去返工能让你很有效率。
4、一劳永逸不可能。(虽然我是无神论者,但是还是相信大神的存在的~,神啊,无视我吧,我只是很笨笨的笨鸟。)题外话:我曾“怀想天空”的时候想起了google gla,我觉得这玩意好使啊,什么东西都能过目不忘啊。拍下来标记下然后查看的时候就一点问题都木有拉~如果作为人类记忆能力的扩展的话Google Gla我比较喜欢~~当然,题外话嘛~楼主可以一笑了之~ 【丁海洋的回答(3票)】: 这个回答可能有一点偏题,因为我自己的笔记水平一般般。笔记做的好需要经验积累,你可以向人学习,甚至套用一下模板。然后多花一点时间来总结自己这样做的优点缺点,因为别人的方法未必是适合自己的方法。但此外我还想说一点: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
意思和现在排名第一的 @周召 的答案差不多,你学人家做笔记的方式也好,整理资料的也好,一定不能以“做出和他/她一样漂亮的笔记”为唯一的目标,始终要记得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是学好这一门课,是学会“学习知识”,是用更有效的手段把事情做成(同时还让自己和别人看起来赏心悦目,这不容易)。不要因为一时学“做不出漂亮的笔记”而烦躁,有些事情在自身能力暂时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懂得“有舍有得”的道理,习惯是需要时间培养的,但是人生的目标是不会等你的。希望你早日拥有自己的漂亮笔记,学业有成。【知乎用户的回答(3票)】: 返工和重复肯定会有,在心态上不要排斥这个。
自己在做事时,每一次提出出去的成果,都要在你能力范围并且是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到尽量的好。
也就是说,如果你感觉哪个地方还能再改进一下,哪怕你是浅浅地感觉,你也要去把这个做了。
不要侥幸,领导和老板比你更明白。你想侥幸混过去的地方都会被发现。【城年的回答(4票)】: 不同的事情,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才能达到提主说的避免返工和重复的结果,但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全盘考虑和做好提前量,才有可能实现这个目的。
对于上课的笔记来说,从初中到大学,我几乎没有完整的课堂笔记,老师非逼着写的除外,面对这种解决方法也简单:抄!
我不记笔记,是因为之前做预习,课后做复习,知识点愿意拢就自己拢,好处是上课可以更专心,坏处是有些老师考的不是知识,是死记硬背的句子。至于这种方法是好是坏,很难说。
我赞同了 @樊士则的回答,那位老师傅说的就很贴切。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负责十几个人的工资考核,有着严格的考核细则和打分项,每月自行提取各种数据(类似营销量、收入、维系指标、、拖欠账款、推进进度等等),然后每个人每个人换算,每个月需要耗时两天。
我就发现这些数据都是硬性的,然后花了四、五天的时间,把所有数据处理成公式表,提取数据之后,改名,放到指定文件夹,打开工资文件,工资就,做,完,了!选择性粘贴成数值,就全部OK,耗时五分钟左右。
以前的人,月月耗时两天,我一次性耗时四天,以后月月分分钟出结果。这是避免了重复劳动,对吧?
可是我的公式不能轻易变更,当它们执行四个月之后,某个人对工资有异议的时候,我就需要耗费一些时间来熟悉当时的公式,来解释给他,每(半)年考核细项变更,我都需要重新仔细检查公式链接。
为了保证连接表经得起各种细则改变,就要预留数据区;为了防止静态量变化,就要预留手工输入区域;为了防止原始数据表顺序更改,就要考虑是公式关联还是绝对引用,等等,这在前期是很折磨人的。
每年第一个月,我都是最后一个交工资,之后每个月别人在做工资的时候,我都是闲着的,刷知乎,嗯哼。
现在工资不用我做了,可是那份工资表还在使用,我负责定期维护,代价是有好吃的。
“开始图省事后来就费事,开始费点事后来就省事,省事就是费事,费事就是省事“--引用自樊士则的回答。【SunnyWoo的回答(2票)】: 被香港人深深的细节观念打败后。首先工作的时候就是工作,用心
不要追求速度,做完了检查三遍,人往往很浮躁,会觉得我做得太好了内容太熟悉了肯定没问题,恰恰是这个时候就有问题看不出来
最后一定程度上紧张怕做错太想成功会做错很多事,把心态放平稳,然后一件件来,做的慢一点总比返工要快,并且不需要承担领导潜移默化中觉得你不靠谱不细心的帽子。以上。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在运作管理课上老师说的一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成本最低。
我理解的“把事情做对”起码包含着两个层次:1.做正确的事情 2.正确的做事
拿题主说的记笔记一事来说,先问一问投入精力把笔记记得非常好看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吗?
如果不是,那就不做。如果是,那就进入到下一步——如何正确的做事。
关于如何正确的做事我认为应该首先从设计上或者说从流程上先着手,不断优化做事的流程,不断对这个流程进行改进,以达到效率的最大化。
详细情况推荐题主去阅读《丰田生产模式》《运作管理》等书籍
【弯月的回答(1票)】: 笔记干嘛写那么好。听得懂的记脑子里,有疑问的写几句提示,然后弄懂记脑子里,完全不懂的把老师说的重点提示记下来,然后看书问老师。那些笔记写的多,写的漂亮,通常都只是记而已。一本课下来。笔记和书本一样厚,你觉得那些同学真学得好一门课? 【想喝鸡汤的回答(3票)】: 不要这样想。千万别这样想。真有,那只是幻觉。
你知道设计的精髓是什么吗。
改图。改图。改图。直到你想杀人的时候。
然后你会听到。把这里再改改就可以了。辛苦你了。【余振波的回答(1票)】: 不要给返工和重复的机会。
这样你就会更专注于目标,也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框架和方法。
怎样评判《甲方乙方》和《私人订制》的相对水准?知乎精选 【王义之的回答(107票)】:~《甲方乙方》今日来看,仍然是水准非常好的喜剧类型片,在当时那个年代,冯小刚无疑是最接近好......
知乎回答——恋爱中的问题,和女朋友因为陪伴的事情吵架了,到底谁错了?
知乎回答——恋爱中的问题,和女朋友因为陪伴的事情吵架了,到底谁错了?谢邀,回答这些感情的题目真是怪怪的,我只能就我和老婆相处的经验分享一下我的想法。1、目标要相同,三观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