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访台之旅侧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访台之旅侧记
“文学,最高的奖赏是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访台之旅侧记
福建日报驻台记者李向娟
“我离博士水平还差得很远”23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陆著名作家莫言在台湾佛光大学获颁文学博士学位时谦虚地说,“虽然我的脖子很粗,但难以承受这顶桂冠的分量。”在莫言看来,博士学位是项很高的学位,必须具有专业与广泛的知识,因而,他觉得这顶博士帽戴在头上,“很不舒服”。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尽管有多所知名大学想颁发博士学位给他,但都遭婉拒,而如今他接受佛光大学的学位是因为特别喜欢“佛光”这两个字,它代表“温暖”与“佛光普照”。
受星云法师之邀,莫言从本月15日起赴台,先后在台湾高雄、台北、宜兰等地参访,并参加第二届星云人文世界论坛,与星云大师对话,进行多场演讲。
谈及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莫言坦露,一开始是因为“听村里的右派大学生说,作家的稿费多到一天3餐都能吃饺子。”从1981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到57岁获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感慨地说:“第一次看到文稿被印成铅字发表的喜悦,不亚于听说自己获奖。”虽说获诺奖是作家们的一大梦想,但莫言认为:“不应是终极梦想,文学,最高的奖赏是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
虽然诺奖殊荣在身,但莫言仍自持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看《三侠五义》就梦想自己有超凡的武功,向恶势力宣战。听奶奶说公冶长通鸟语而在南山顶上得羊肉吃的故事,也一心梦想着懂鸟语”。可见,童年的梦想总与听故事有着莫大关系,但总归是与食物脱不开关系。这位山东高密农村出身的文学大师,从小只念了5年书就辍学下地种田,“上世纪对饥饿的体验太深刻!”因此,莫言演讲时说,“童年记忆深处是我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约50万字的‘生死疲劳’是描述上世纪六十年代老妪抗拒人民公社的故事,故事深具省思贪欲的哲理。”
在被问及获奖后的感受时,莫言说,“既幸运又惶恐”,因为还有很多比自己更有资格得奖的人。在莫言看来,得奖后,不仅不会凭空使自己的文学作品品质提高,反而随着知名度扩大,会引来更多人的审视与批评。“不过,批评虽然不如获奖让人感到舒服,但可以让人更快进步。”莫言幽默地说。
尽管头顶着诺奖的光环,但莫言却努力保持轻松的心态,“写作时要忘掉奖项,把自己当成一个初学写作的人”。如果,一个人天天惦着“我是一个获诺贝尔奖的作家,我的作品必须配得上这个金牌”,压力太大,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当然,文学作品必须时刻贴近百姓生活,才有生命力。在莫言看来,好的作品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作家应该知道老百姓在想什么,所希望的是什么,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他认为,一个作家不应该把自己抬得太高,获奖后仍然是一个普通人。
莫言透露,今后他会花大部分时间在写作上,但主要是写自己,“年过50后想向内看,要理解自己才能理解别人。”
在高雄、台北、宜兰的演讲会上,几百位台湾读者赶来聆听,现场座无虚席,连楼梯走道上都坐满了听众。
莫言已是第6次来台湾,但此次是他获得诺奖后首次赴台。此行还有一个特别任务,就是携新书《盛典》参加台北新书发表会。新书是他获诺贝尔文学奖后首部作品,包括13篇日记、7篇演讲、8篇访谈、65张照片,记录他瑞典领奖之行的领悟。
谈起台湾之行,莫言除了赞美星云法师和他的“人间佛教”外,还对台湾的志工赞美有加,“过去看台湾,觉得很乱,其实台湾的乱,只乱在政治小圈圈内。”莫言举例说,此次去台北故宫,由台北志工带着,耐心地为他解说,深受感动。“这些志工不但专业,更陶醉在付出的快乐中。”在莫言看来,感到台湾社会充满和善、友爱精神,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互助友爱精神令人感动。
本报驻台记者李向娟
中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经典语录——值得一看1、安然的在被窝中躺过一世春秋。浑噩自知。2、把每一个句子后面加一个完结的句号,记作虚无而迷惘的守候。3、别怪我太......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故事,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故事故事一:未来的变化难以用现状简单推理莫言说:外国记者问:中国目前发展是很好,但是贫富差距那么大,到2050年中国贫富差距会到什么程度,社会要出大乱子......
2012诺贝尔奖颁奖词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 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
尊敬的国王和皇后陛下,尊敬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女士们先生们:莫言是个诗人,他撕下了程式化的宣传海报,让个人从无名人海中突出。莫言用荒诞和讥讽攻击历史的谬误、贫乏及政治的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