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定稿)_高二政治月考试题一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7:48:2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定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二政治月考试题一”。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5-2016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25个,50分)

1.2014年在索契举行的第22届冬季奥运会增强了俄罗斯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了其国际地位。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本届冬奥会,彰显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牢固。这说明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 B.民族凝聚力越来越成为文化发展的源泉 C.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D.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2.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洋插队、新能源、电子污染、北漂、贪腐”等词语3000个,真实记录了当代的社会生活。这表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②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A. 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4年10月24日,文化部在京召开文化系统专题座谈会,进一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并结合工作实际共议贯彻落实思路和举措。这是基于

①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 ②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③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④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当前最流行的成语产生于中国语言创新最活跃的地方——互联网。“喜大普奔”是最受亲睐的一个,表达极度激动和热情。它把“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语揉合在一起。这个新成语也逐渐在我们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这体现了 A.文化对人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 B.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C.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 D.互联网成为了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5.每年的母亲节在5月份,在2014年的母亲节中,日本人送给母亲的是红石竹,泰国人送茉莉花,大多数国家通常是送康乃馨,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而中国人则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浓浓的亲情:在母亲节这一天,人们会送给母亲鲜花、蛋糕、亲手烹制的饭菜等礼物。这说明 ①世界各民族文化渐趋融合 ②世界各民族文化没有差别 ③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④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学校教育应该是:给你一部历史让你翻阅;给你一种文化让你感受;给你一些时间让你安排;给你一个舞台让你表演;给你一些机会让你创造;给你一个期待让你自我成长。”这说明A.终生学习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B.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需要自觉与主动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人对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8.《墨子•所染》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下列句子与此句包含的文化生活道理相同的是

A.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 B.以自身自强,则名配尧舜 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见贤则思齐,则不贤而内自省也

9.近来,一篇名为《老外吐槽娶中国老婆的下场》的博文非常红,该文以美国丈夫的经历描述了娶中国太太的痛苦下场。其中包括“逼着孩子学习,不把自己的孩子当人”,“鸡爪子、猪耳朵等啥都敢吃”。一位中国人写了博文《谁说娶中国老婆很痛苦》对此逐条批驳。他认为,为孩子前途着想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虽然下手“狠”但恰恰体现了奉献精神,啥都敢吃意味着会烧菜不挑食。产生这种差异的文化原因是

A.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10.有人说“可以写在纸上的规则叫制度,不言而喻的规则叫文化”,“必须打领带上班是制度,不穿背心上班是文化。”更有认为“笑得甜的女人,一般运气都不会太坏”,这主要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

A.潜移默化的 B.深远持久的 C.积极主动的 D.相对稳定的11.在一个“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优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再配以雅俗共赏的解析文字,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③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2.“人倒了咱不扶,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充满正能量的央视春晚小品,引发了国人的共鸣。《扶不扶》小品之所以能引发国人共鸣,是因为

①优秀文化能给人以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②优秀的文化作品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④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召开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不同于古建筑、古遗址的申遗,是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对这类项目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尚属首次。我国积极申请并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是因为 ①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大运河是我国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 ③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财富,必须先继承后发展④大运河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14.林则徐在查禁鸦片期间,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中上联是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如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明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则表明 ①要学习不同民族的文化成果

②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借鉴

③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的基础上,融汇出具有新质的文化

④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和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春运,不是迁徙,而是情感的回归;春运的列车无论驶往哪个方向,都是开往回家的路上。在步入现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每年的这个时刻,无论身处何方,都会燃起人们对“家”的渴望。这表明 A.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一成不变 C.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6.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创造了一个兴趣接近的跨国界受众群体,中国传统文化在那些同样尊崇传统的国家具有独特的传播魅力。由此可见 ①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②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③不同国家人们的文化价值认同趋于同一 ④传统文化主导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作为在中国举办的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的重头戏之一,“2014中法文化之春”文化节于4月11日至7月10日在中国的40余座城市举行,文化节邀请近1000名艺术家为观众献上一场场文化盛宴。这彰显了()A.我国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外来文化 B.我国积极学习外国一切文化成果 C.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D.世界文化一体化趋势加强

18.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的,吸收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从《文化生活》角度,这句话告诉我们 A.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B.要继承传统的文学艺术

C.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D.传统文化应该全部抛弃,重新创造新文化

19.鼓为我国传统打击乐器,古时被广泛运用于战场及各类节日庆典,以鼓舞士气、烘托气氛。以鼓作为设计元素,既体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又给人以参赛运动员勇往直前、武搏盛会鼓乐喧天热闹非凡之感。从文化创新角度,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A.要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并运用到现实的实践中 B.要改变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C.要加强民族文化的融合D.完全用传统文化指导当前社会发展20.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传播的时代。这说明

A.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现代科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现代传媒推动了文化传播和共享 D.文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2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是一位生物学家,他曾经解剖过几百种动物,从外部结构、生活习性、生殖方式,到毛发、血液、皮肤、筋、肉都进行详尽的研究。通过研究,他发现他的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是错误的。有人批评他背叛师门,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可见 A.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必须推翻前人的观点

C.真理比老师更重要 D.亚里士多德从柏拉图的学说中得到了启发

22.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兼容中西、个性突出,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特色。下图是吴冠中的作品《家》,岸上白墙黑瓦的民居,用黑色错落地点出,强调了一派和谐而静谧的江南景象。整幅画将东方审美的内涵、韵致与西方的技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中国画的特有意境。这说明

A.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B.画家的灵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C.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博采众长 D.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23.徽商纵横明、清两代300多年,其从商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商业资本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一度居十大商帮之首。徽商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塑造了极具特色的贾儒结合、义利相兼的理念,这说明

①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服务于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④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24.在文化创作上必须坚持“走下去、走进去、走出去”的道路,与之相对应的有效做法是 ①深入基层,立足社会实践 ②加强交流,推动文化传播 ③高举旗帜,引领先进方向 ④深入人心,反映群众呼声

A.④-③-① B.①-③-④ C.①-④-② D.②-④-③

25.2014年10月18日-20日,2014第四届中国(临沂)茶博会圆满成功。在茶博会上,各大参展商向人们展示了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4道题,共50分)。26.《宋史•地理志》把浙江人的文化气质概括为:“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厚于洋味,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这种洋溢着浓郁商业气息,讲求实效,富于自强拼搏、开拓创新精神的浙江区域文化传统,始终流淌在浙江人的血液之中,构成了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赋予了浙江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实效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浙商的文化基因是保持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运用“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浙商的文化基因是保持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14分)

27.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保留村庄原始风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意义。(12分)

28.材料一:孔家店在五四运动时期曾被砸烂,孔老二在“*”期间曾被批倒批臭过。但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却一直生生不息,像是变成了我们的血液,在我们的全身奔涌流淌„„

材料二:韩国人十分重视长幼尊卑,家长在家里仍然是绝对的权威。一些韩国人每年二月和八月初一,都要按照从中国传过去的传统方式到文庙祭祀孔子。人们头戴儒冠,身穿黑色古代祭服,毕恭毕敬地向孔孟行礼。中国封建时代的县学和书院,现在都已荡然无存,而韩国还完整地保存着281所乡校和84所书院。他们在这里设立“忠孝教育馆”,开展有关儒学的学术活动。至今,韩国的社会共同道德仍然是中国宋代时期提出的“八德”:“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中国的《朱子家礼》在元代时传入朝鲜,现在仍然是韩国人家庭伦理的规范基础。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12分)

29.在《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韩国版权综艺节目火爆中国之后,韩国综艺节目缘何火爆?中国综艺节目在购买版权的同时,又如何学会“拿来”?成为不少国内电视人思考的问题。有人认为,每一个电视节目人都希望自己的节目可以走向全球,但要与国际市场接轨并被认可,首先就要学习国外的节目,这样才能“走出去”。但在海外获得成功的节目模式,在国内并不一定就可以如法炮制,还需要我们充分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摒弃传统文化而盲目的发展。你赞成中国的电视节目引进海外模式吗?请说明理由。(12分)6

高二月考一政治答案2015.9 1.D试题分析: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本届冬奥会,彰显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牢固。这说明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D正确且适合题意;A正确但不适合题意,应排除;文化发展的源泉是社会实践,B说法错误;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C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2.C试题分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答案为C 3.C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化的作用,③观点错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不是文化产业,是经济实力。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故 7

①④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C。

点评:本题是四选三的组合选择题,考生可以运用排错法或者排无关选项法作出,本题就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③观点错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工业不是文化产业,难度适中。4.B试题分析:文化有先进健康与腐朽落后之分,先进健康的文化对人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腐朽落后的文化起阻碍作用,A错误;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不是被动的,而是通过主动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而自觉接受熏陶的过程,C错误;互联网是文化创新的重要物质条件,不是重要途径,D错误;网络语言的文化创新是在网络使用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答案为B 5.D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化的差异性,题干说大多数国家通常是送康乃馨,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说明文化具有共性,但不同国家对母亲节的过节方式又不一样,说明文化有个性,也说明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故③④观点正确切符合题意,①观点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没有体现融合,②观点错误,世界各民族文化是有差别的,故答案应选D 6.D试题分析:题中材料“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天人合一,顺时而食’的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的时令点心广受消费者欢迎”,既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也说明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由此可见,③④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故①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②项表述不科学且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7.B试题分析:学校教育应该是给你一部历史让你翻阅,给你一种文化让你感受等突出对文化的感受,应积极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故本题选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8.D试题分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A和B强调了事物本身性质的坚定性,不符合题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强调了哲学生活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C不符合题意,答案为D。

9.C试题分析:中外人士对同样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外国人认为“逼着孩子学习,不把自己的孩子当人”。中国人认为为孩子前途着想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虽然下手“狠”但恰恰体现了奉献精神。这体现了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C项正确且符合题意;A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文化素养也不同的观点错误;D项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本题正确答案为C。

10.A试题分析:题干中的现象意味着文化于无形中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了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11.C试题分析:题中在微信公众号上,几万人一起读诗,微信公众号属于大众传媒,因此体现了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④符合题意;“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体现了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深远持久的特点,因此①不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答案C正确。

12.C试题分析:《扶不扶》小品之所以能引发国人共鸣,是因为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给人以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①④正确且适合题意;②说法错误,错在“决定”; 文化有优秀和落后之分,应是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③说法不准确;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本题考查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13.A试题分析:我国积极申请并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是因为大运河是我国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大运河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④正确且适合题意;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是中华民族节日,①说

法错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先后之分,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

14.B试题分析:①学习的是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④矛盾说法不对

15.D试题分析:春节是中国的传统民族节日,对春节的重视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D正确;A与题意不符;B“一成不变”错误;C指的是文化遗产。

16.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加强文化交流等知识。③本身说法错误,④中“主导”的说法错误。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17.C试题分析:题中材料“‘2014中法文化之春’文化节于4月11日至7月10日在中国的40余座城市举行,文化节邀请近1000名艺术家为观众献上一场场文化盛宴”,表明了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传播,故C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项中“尊重外来文化”、B项中“学习外国一切文化成果”、D项中“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表述均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

18.C试题分析:“正确的道路是这样的,吸收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从《文化生活》角度,这句话告诉我们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C正确且适合题意;本题说的是古今文化的关系未涉及中外文化的关系,排除A;B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部抛弃,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19.A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在武搏会上人们将传统的用于鼓舞士气、烘托气氛的“鼓”,融入了勇往直前、热闹非凡的现代之意,故A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而不是改变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故B不选;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文化的融合,故C不选;D说法明显错误。

20.C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的时代”,体现了大众传媒推动了现代文化的传播与共享,故C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A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故B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崇高与庸俗之分,故D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

21.A试题分析:B中“推翻”不对,C、D材料没有体现。

22.C试题分析:他的作品兼容中西、个性突出,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特色。整幅画将东方审美的内涵、韵致与西方的技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中国画的特有意境。这说明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博采众长。C正确且适合题意;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A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B说法错误;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D说法不准确且与题意不适合;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23.D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塑造了极具特色的贾儒结合、义利相兼的理念,这说明①④,② ③没有体现。

24.C试题分析:文化创作必须坚持走下去,是指文化创作要深入基层、立足社会实践;文化创作必须坚持走进去,是指文化创作要深入人心,反映群众呼声;文化创作必须坚持走出去,是指要加强文化的交流、推动文化传播。因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④―②,该题选C。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25.C试题分析:材料旨在表明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形成于人们长期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这表明实践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创新的作用,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与材料中心不符。

26.[答案] ①浙商的文化基因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浙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4分)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并给予经济以重大的影响。浙商文化作为一种优秀文化,能够推动浙江经济的持续发展。(4分)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浙商的文化基因赋予了浙江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实效观念和行为方式,促进了浙江经济的持续发展。(3分)④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浙商的文化基因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充分体现了宝贵的浙商品格和浙江精神,是浙江经济保持活力的重要动力。(3分)27.[答案]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保护古村落有利于人们感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3分)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只有通过一定物质载体才能存在,乡村是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3分)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3分)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传统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3分)28.[答案]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2分)因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分)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分)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4分)③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反对复古的守旧思想和彻底割断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2分)29.[答案] 示例一:赞成。(1分)①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学习和吸收海外节目的成功经验,能促进我国综艺节目的创新。(4分)②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引进海外成功的节目模式有利于促进我国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4分)③只要在引进的过程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就不仅不会丧失自己的个性特色,而且能促进我国原创电视节目的发展。(4分)示例二:不赞成。(1分)①文化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盲目跟风引进海外节目模式,可能会忽略对我国自身电视节目优点的继承和发扬,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4分)②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电视节目的创新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引进的海外节目模式可能不符合我国观众的审美情趣。(4分)③盲目跟风引进海外节目模式,有“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会导致中国电视原创节目缺乏,不利于我国电视行业的长远发展。

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

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下列诗词的寓意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

陕西省_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分 值:100分 时长:9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分为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2.所有试题的......

河北省大名县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大名县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I卷一、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把答案写在答题......

湖南省双峰县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7-2018学年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一、选择题(25题,共50分)1.2017年中国外交将持续打造“海外民生工程”。“外交为民”是我们不变的宗旨和不忘的初心。外交部将进一步......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四川省雅安市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选项中“基础”一词......

下载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