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节日文化(优秀)_蒙古族优秀文化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7:41:4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蒙古族节日文化(优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蒙古族优秀文化”。

蒙古族节日文化

春节是蒙古族传统的年节性大节。主要由祭火、除夕、初一等连续性节日组成,往往从头一年的腊月二十三一直延续到新年的整个正月,因而过年是一个综合性节日。

祭火神

蒙古人有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火神的习俗。他们认为火是生命的起源、家族的希望、纯洁的化身,而且传说这天是成吉思汗夫妻拜火日,所以蒙古人这天要拜火祭灶。拜火祭灶以前,家家户户必须进行环境大扫除。二十三那天每家煮数个羊胸叉,熟后取出并简单剔去肉,把几个羊胸叉骨叠在一起,用羊毛捻线缠绕,里面放入芨芨草、柏叶、佛香、红纸、圆饼、红枣等食物再用哈达包裹,黄昏时用其祭灶。再用羊肉汤、大米、糜米和红枣、奶酪等焖制成“祭灶饭”蒙语称为嘎林布达。祭灶时男主人或长辈高举盘中的羊胸叉骨,唱祭灶词,赞美火神并祈祷保佑,其他家庭成员在其身后频频磕头拜火;然后焚烧羊胸叉骨,每人轮流手捧盛有肉汤和酒等制作的“哈利木”并舀三勺敬献火神。最后结束祭灶拜火仪式。然后进行萨察礼,用羊肉、哈利木、美酒、奶食的德吉祭祀天地祖先和神龛。而且这一天要把祭灶拜火的美食相互赠送品尝,并认为谁家的祭灶饭味道最美,说明来年他家将兴旺发达。

除夕

是蒙古民族传统年节性系列节日之一。年三十要煮全羊或羊背子。太阳落山时,先要祭祀祖先供奉神佛,屋外要在选定的方向敬献各种食物德吉,屋内祭神龛,点酥油灯,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天黑时,门外要挂酥油灯,全家人团聚吃羊背子。之后大家包蒙古包子。午夜,吃团圆饭。蒙古族的年夜饭由两部分组成,即黄昏时吃羊背子,午夜吃蒙古包子。年夜饭后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佛晓时分,要全家出动点天灯,烧旺火举行拜天仪式。在旺火旁摆放盛满食物的供桌,桌前铺一块新毡子,全家人以长幼为序面向南方磕头拜天,行萨察礼,放鞭炮,绕火净身。拜天仪式之后,要行拜年礼。长者首先进屋坐在正位,晚辈们依次进屋磕头请安,献哈达,互换鼻烟壶;长辈要高声祝福,并给压岁钱。拜年结束,全家人围坐一起喝新年早茶。新年茶有严格的程序和礼仪,首先把新年茶的德吉献给神佛,然后敬给老人。喝新年茶时还要给长辈敬酒,长辈要给孩子们一份礼物。家庭拜年礼结束后,便骑上快马成帮结伙地走浩特串苏木,开始了邻里亲朋之间的拜年活动。

马奶节

马奶节是以马之乳汁祭祀苍天大地的日子,是蒙古族崇马之俗的一种表现。马是蒙古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喜马、好马、爱马、敬马是蒙古族人的天性。马奶节,又是蒙古族崇尚白色的一种象征,马奶是众畜之乳,被认为是最圣洁的白色乳汁。每年夏季开始挤马奶和中秋停止挤马奶时,牧民们都要举行马奶节,祝福风调雨顺,水草肥美,五畜兴旺,奶食丰收。主人首先选定吉日,提前公布于众,并向邻近牧民发出邀请。马奶节前两三天,主人要请驯马能手把马群集中起来,套抓小马驹栓在牵绳上,并禁食马奶。之后,挤马奶制奶酒。

马奶节的仪式是由九位骑白马的骑士和主人共同完成。首先由九位骑士从牵绳处骑马到蒙古包前,主人要用银碗给骑士敬鲜奶,骑士品尝后按顺时针方向绕蒙古包一周,再回到牵绳旁。这里已经备好摆放羊背子,奶食品等供桌和装满马奶的木桶,骑士用套马杆抬起木桶,边行边用木勺进行萨察礼(把马奶抛向空中),祭祀天地神灵。主人要高声朗诵马奶萨察礼赞词,客人骑马随从绕场三周,结束仪式。马奶节上,还要给种公马和头驹系哈达进行迷拉礼。

马奶营养极为丰富。马奶制作的齐格(马奶酒)不仅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而且对胃肠心肺疾病有一定的疗效。所以,蒙古人从古至今非常喜欢饮用马奶和马奶酒。

打鬃节

打鬃节一般在每年春季举行。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们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进行首次剪鬃。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这一天,骑手们将马群围拢在蒙古包周围的草地上,牧民们集中在马群附近,邀请德高望重、剪技高超的老牧人掌剪。主人向掌剪人敬酒、献哈达并郑重地递交鬃剪。这时,骑手们身着轻装马靴,骑着贴身坐骑在马群中穿梭,找到目标后,甩出套马杆,套住马颈,牵至剪鬃人前。首席剪鬃人致剪鬃祝词,并向被剪鬃的首匹马驹行迷拉礼后开始剪鬃。要把第一剪剪下的马鬃送至吉雅其神龛前供祭。然后一匹一匹地打马鬃,一直到把所有的马驹鬃全部打完为止。

给剽悍的烈马剪鬃“打扮”不仅要有强壮的力气,而且要讲究方法,施展技艺。所以,蒙古人自豪地称打鬃节为“勇敢者的游戏”。

祭敖包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地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六、七、八月间。祭祀时,敖包上一般挂有写着经文的五色布条或纸旗。敖包祭祀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血祭,是把自己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认为供养自己的牛、马、羊等牲畜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酒祭,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

火祭,是在敖包前烧一堆旺火,祭祀的人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献上祭品。蒙古人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所以火堆烧的越旺越好。

玉祭,玉是昂贵的供品,过去蒙古人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娱乐风俗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即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包括多种文化娱乐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时举行。现在的那达慕,往往在夏秋之季举行。

赛马

是马背民族古老的传统,它是一项非常普及的群众性活动。牧民们在平时或节庆聚会上都有即兴赛马习俗,特别是在敖包盛会和那达慕大会上都有激烈的赛马活动。赛马,一般分为奔马赛和走马赛两种,鄂尔多斯地区还有赛公马的习俗。

奔马赛,也称“速度赛马”,是长距离的速度比赛,是一种毅力性赛马。传统的奔马赛,为了减轻负荷不备马鞍,骑手多为少年儿童。参加奔马赛的骏马一般少则数十,多则逾百。奔马赛,不计时,不论马的年龄,没有固定的场地跑道,一般不分组,以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赛程一般在20至50公里之间。

走马赛,是技巧性很强的竞赛,比试马走的侧步平稳和速度。参赛的骑手多为有经验的男性长者或中年人。参赛的走马要备上精美的鞍辔,把骏马打扮得漂漂亮亮。参赛的走马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行进要求是左右两侧的马腿轮流迈步,以稳健为尚,既快又稳,姿势和谐优美,以最先到达者为胜。比赛既要有马的技能,也要有骑手的驾驭水平。鄂尔多斯地区走马很多,在那达慕中走马赛不可缺少。

当参赛马匹出发时,祝颂人按传统习俗捧起吉祥的哈达端着银碗,祭洒鲜奶进行祝颂。当头马冲过终点时,祝颂人将彩带披在头马身上,行迷拉礼,咏诵《骏马赞》。蒙古族赛马重在参与,因此对末尾的马和骑手要进行赞颂和奖励。

摔跤

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大会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

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皮坎肩上有镶包,亦称泡钉,以铜或银制作,便于对方抓紧。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摔跤手身着的套裤用白绸子或各色绸子做成,宽大多褶。裤套前面双膝部位绣有别致的图案,呈雀羽形、火形、吉祥图形,底色鲜艳,图呈五彩。摔跤手足蹬马靴,腰缠宽皮带或绸腰带。著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缀有各色彩条--“江嘎”,这是摔跤手在比赛时获奖的标志。

蒙古式摔跤有其特点,摔跤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参加比赛的摔跤手必须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双数,每轮不能出现奇数。摔跤不受时间限制,直到取胜为止。

比赛前要推选一位族中的长者对参赛运动员进行编排和配对,待蒙古长调“摔跤手歌”唱过3遍之后,摔跤手挥舞双臂、跳着鹰舞入场,向主席台行礼,顺时针旋转一圈,然后由裁判员发令,比赛双方握手致意后开始比赛。

摔跤技巧很多,可互捉对方肩膀,也可互相搂腰,还可以钻入对方的腋下进攻,可抓摔跤衣、腰带、裤带等。蒙古族摔跤的规则是不许抱腿、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拉倒对手,不准触及眼睛和耳朵;不准拽头发;不准踢肚子和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摔跤选手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者为负。

射箭

是蒙古族古老久远的一项竞技运动。它源自于蒙古族早期狩猎时代用弓箭自卫和猎获野兽的活动,后来在作战中他们又用弓箭射杀对手。在成吉思汗时代射箭比赛已经出现,成为蒙古

族一种竞技娱乐活动和蒙古族擅长的武功之一。射箭比赛开始时,祝颂人用鲜奶抹画弓箭,并咏诵《弓箭赞》。

射箭,分骑射和静射两种。弓箭的式样、重量、长度、拉力都不限。

骑射,就是从奔跑的马上向左右目标射箭。参加骑射的人数不限,对骑马、弓箭都无统一要求,射场一般有宽4米,长85米至100米的跑道,设三个靶位。每靶相距约25米,从第一靶开始依次在2米高的木架上挂一个彩色布袋。靶位距跑道有一定距离,每人每轮一马三箭,共射三轮为九箭,最后以中箭多少决定胜负。

静射,就是站立射靶。在距射手15至20米处设一靶牌,靶心向外依次为黄、红、兰、黑、白五种颜色的圆环,射中最里面的得100分,然后依次为80、60、40、20分。此外,还有一种靶的靶心是活动的,箭中靶心会自动掉下来。

布鲁

在蒙语中意为“投掷”。布鲁为木质,其形如短柄镰刀,长约尺许,握手处为圆形,头部内弯,其身与头呈扁圆形,头部处用铅包或箍以铜环、铁环等装饰。投掷布鲁时,挥手向外掷出。布鲁在古代是蒙古族的狩猎工具,近代成为人们锻炼身体、练习技巧的娱乐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列为那达慕会上的比赛项目。

蒙古象棋

相传是在成吉思汗西征时,从波斯传入蒙古地区的一种象棋,蒙古族称之为“沙特拉”。棋盘纵横八格,共为64个方格,有32个棋子。对弈双方各掌握16个棋子,按规定布局,按规矩走棋。双方各执一个“诺颜”(王)、一个“哈屯”(后)、2个马、2个骆驼、2个车、8个子。蒙古象棋主要用白或紫檀木、红松、沉香等木料或牛角、骆骨、宝石雕刻而成,也有用银、铜、铅、青铜等铸成。蒙古象棋把象刻成骆驼,把兵刻成猎狗,在雕刻工艺上体现了蒙古族独具匠心和传统的美学思想,体现了草原游牧生活的气氛和特色。

蒙古象棋的某些走法与国际象棋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如马无别足限制和不得最后将死对方的官长;官长和车之间一般不能易位,需易位时,官长先向车走两格,然后让车从官长上面跳过;马或驼不能直接做杀,一般不允许吃光对方,要给对方留一子。

沙嘎

指羊踝骨,俗称 “羊拐”,是牛羊鹿等四肢奔跑动物的后腿踝关节连接胫骨与跖骨的一块小骨头。羊踝骨四面分别代表五畜,习惯把宽凹面叫山羊,宽凸面叫绵羊,窄凹面叫马,窄凸面叫骆驼或牛。

蒙古族小孩三四岁时,就让其用“沙嘎”辨认五畜。再大一点儿,就可以做羊拐的游戏了。

玩“沙嘎”是女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游戏,通常有“赶羊”、“挤奶”、“装驼”等玩法。

鹿棋

也叫“猎棋”,蒙古语称为“宝根吉日格”,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蒙古族传统游戏。鹿棋的棋盘由五条经线、五条纬线、六条斜线相互交叉,成为正方形。正方形两侧各有一座山,一座是平顶山,呈三角形;另一座是尖顶山,呈小正方形,与平顶山隔盘相望。全盘共为35个点。

鹿棋由二人对奕,一方执鹿,执鹿者共有两个棋子;一方执犬,执犬者共有24个棋子。对奕时,执鹿者如将犬全部吃掉,为鹿胜;执犬者如把鹿围死,无步可走犬为胜。鹿棋的玩法原始简单,在草原上可随意在地上划出棋盘,拣几块大小不一或色泽不同的石头、土块、草棍,区分开鹿犬棋子即可游戏,所以深受民间欢迎。

蒙古族节日

蒙古族节日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此外还有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

蒙古族文化

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域,自古以来就是阿尔泰各民族生息繁衍的空间,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大大小小数十个民族。共同或相近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之间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基因,从而......

蒙古族的节日

蒙古族的节日(共11篇)由网友“霜红雪卷”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蒙古族的节日,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篇1:蒙古族的节日习俗 蒙古族的节日习俗1、成吉......

蒙古族祭祀文化

蒙古族祭祀文化成吉思汗祭奠:成吉思汗祭典是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

蒙古族的节日习俗

蒙古族的节日习俗在全国56个民族中有将近三分之二的民族有自己的统一节日,一些民族甚至有多个节日。蒙古族曾经有那达慕、祭敖包、兴畜节、剪羊毛节等20多个区域性的民间传统......

下载蒙古族节日文化(优秀)word格式文档
下载蒙古族节日文化(优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