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饮食文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成都道教文化”。
道的“饮”与不“饮”
——道教饮食文化
《礼记》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不论是民族,还是宗教,在饮食上都会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
我们看神仙故事,经常会有这样的桥段,某个樵夫上山砍柴,看到仙人下棋。吃了仙人给的食物,从此可以不饥不寒,长生不老。《云笈七签》记载,某仙山“上有仙家数万人。地无寒暑,时节温和,多生神仙芝草,食之飞空而行。”
足见饮食这个事情,非同小可。连孟子也说:“老者衣帛食肉,王道之始也。”老人家能否吃上肉,竟然是王政是否实现了的一个重要考核标准。所以怎么吃?吃什么?不仅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它甚至达到了政治与宗教的高度。
一、素食
原因有两个:
一是因为道教徒修持的“三皈五戒”。《积功归根五戒》第一戒不得杀生;第二戒不得荤酒。为了持此二戒,所以必须食素。道教认为:一切众生,含气以生,翾飞蠕动之类,皆不得杀。蠕动之类无不乐生,自蚊蚁蜓蛐咸知避死。
道家有许多素食规定,如:《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说:“不得杀伤一切物命”,“不得渔猎伤煞众生”,“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虫物”,《老君二十戒》:“勿食含血之物”; 《老子化胡经》:“戒之不食肉,心当莫念之,含血有形类,元气所养活...”
二是道教主张人们应坚持身体内的清爽干净,以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气存人存,而谷物、荤腥等都会毁坏人体内“气”的清爽干净。因而,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云:“少食荤腥多食气。”道教把食物分为三、六、九等,以为最能败清净之气的是荤腥及“五辛”,所以忌食鱼肉荤腥与葱、韭、蒜等辛辣刺激的食物。《上洞心丹经赢诀》卷中《修内丹法秘诀》云:“不可多食生菜鲜肥之物,令人气强,难以禁闭。”《胎息秘要歌诀·饮食杂忌》中也讲:“禽兽爪头支,此等血肉食,皆能致命危,荤茹既败缺气,饥饱也如斯,僵硬冷须慎,酸咸辛不宜。”
道教饮食固然不主张人们每餐吃素,但也倡导饮食应以素食为主。饮食油腻,能使人神清气爽,更能使人远离疾病。食物有五味,即酸、咸、苦、辛、甘。五味过于厚重,则会伤及五脏。酸伤脾,咸伤心,苦伤肺,辛伤肝,甘伤肾。人们的身体假如长时间接受肥甘厚腻,不只会加重胃肠担负,使身体受损,还会使人心气混浊,以致心烦气燥。所以说,道教倡导经常吃素,注重素菜搭配和营养全面,则能够加强体质、预防疾病、增长聪慧。
然而,道教也分很多派别,虽说其教义迥然不同,但是信仰是一致的。如道教正一派道士是可以食荤的,但是他们所吃的是三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而在全真派的宫观里,道士用餐都是素食。
二、少食
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说:“少食为根,真神好洁,粪秽气昏。”《神仙传》一书里写道:“食戒过多”。其它道书还讲:食欲少而数,不须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多食酒肉,名曰“痴脂”,优狂无恒。贪美食令人泄痢。食熟胜于食生,食少胜于食多。多食,不但影响健康,影响体形,而且还影响精神和情绪。当我们饭饱后,往往都想睡觉。因为大量血液都要供应消化系统,相对脑部供血减少,使我们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饭饱神虚”。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辟谷。有人一听到说道士辟谷,就一位这位道士不吃食物了,其实,辟谷是指不吃谷物,并非不吃食物。所以,“辟谷”又称“休粮”或“绝谷”。这是道教的一种养生方法。此法盛行于晋、唐之际,到了宋、元以后出现了道教丛林,则鲜有复蹈者。
道教认为人体有“三尸”(亦称“三彭”、“三虫”),靠五谷而生,危害人体。若经过“辟谷”修炼,便可除“三尸”,以达到“长生不死”。辟谷时,仍食药物,并兼做导引等功夫。道士服食的药物大致有两类:一类属于滋养强壮身体的,如芝、黄精、天门冬之类;一类属安神养心及丹砂之类。特别是食丹之术,唯道教独有。道教以为丹砂、黄金等金石类性质稳定的物质经炼制后能够炼成“金丹”(又称“还丹”),人服用后能够长生、成仙。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说:“金丹之为物,炼之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药,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巩固。”但许多迷信神仙的人,辛辛劳苦日夜炼丹,炼成之后,吃了金丹,不只不能长生成仙,反而中毒以至身亡。所以古人诗中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后来食丹术渐不为人所信。
据传辟谷术源于赤松子,他是神家时的雨神,传说中的仙人。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云:“余数见断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轻色好,堪风寒暑里,大都无肥者耳。”《梁书·陶弘景传》中说,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事,年逾八十而有壮容。”辟谷者不吃五谷,但可食大枣、茯苓、巨胜(芝麻)、蜂蜜、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等。
关于辟谷的故事,我们可以从明确记载在史书中的故事中选取,或许更有说服力;当然,这些故事很多充满了玄奇色彩,不妨从中看到古人对辟谷的尝试和笼罩在其上的神秘感,我们看到古老的史书,描绘的非常神奇,唐宋以后的史书,记载的趋向于我们目前理解的辟谷:
1.《史记·留侯世家》记述留侯张良禀体多病,采用导引、辟谷等术疗疾并习练轻身之功。
2.《北齐书》中记载一个隐居于琅琊山的修行者,练辟谷之术,服用松子、白术、茯苓等生药,以求长生不老。
3.《南史·隐逸传》载,南岳道士邓郁“断谷三十余载,唯以涧水服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
4.《北史·隐逸传》称陈道士徐则“绝粒养性,所资唯松术而已,虽隆冬冱寒,不服棉絮”。
5.《旧唐书》记载一个叫王远知的人,修习吐纳导引之术,服食灵芝和白术等,活到百岁以上,且头发乌黑、步履轻捷。
6.《宋史·隐逸传》载,宋初道士陈抟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
7.《北史·李先传》载:“(李先)服气绝粒数十年,九十余,颜如少童。”
三、养生
道教以追求长生成仙为主要目标,十分留意饮食养生,食物选择以及食物搭配等方面的考究,是道教饮食养生的重要内容,以充足的饮食营养补益精气,以合理的饮食分配、均衡人体脏腑的阴阳偏颇。
道家宣扬修炼的长生成仙,认为注意饮食养生是长生成仙的途径。南宋曾慥《道枢》卷七《黄庭篇》就说:“子欲不死,肠中无滓;子欲长生,肠中常清。”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三《极言》:“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宋陈抟《陈先生内丹诀》说:“行持下手之初,先须以饮食养和五脏,不可失饥过饱,心田安静,无忧无愁,乃可入道也。”
道教历来主张食疗,以至产生唐代道教饮食养生经典《千金要方》《食疗本草》。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专立食治篇,提出“安生之本,必资以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主张“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唐代食药养生在社会上极为盛行,《食疗本草》的食物疗法成为专门的学问。道教讲究修道中的饮食调养,更将饮食养生与道士修持、修养相联系。道教讲究“饮食有节,起居有度”。道教主张修行之人要“饮食有节,动静有常”。道教修炼内丹“要节饮食,薄滋味”。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杂修摄引《养性延命录并序》张湛《养生集叙》说:“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杂修摄引《道机》曰:“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泆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丹阳问:何名太上七返?师曰:一者少言语,养内炁。二者戒心性,养精炁。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戒嗔怒,养肺气。五者美饮食,养胃气。六者少思虑,养肝气。七者寡嗜欲,养心气。是也。”这段王重阳与马丹阳的问答,反映出全真宗师王重阳的饮食养生智慧。
四、正一
在饮食上,全真道派与正一道派有所不同。全真道徒不结婚,不吃荤腥,常住宫观清修,称出家道士。正一道徒能够有家室,不住宫观,能饮酒食肉,以斋醮符箓,祈福禳灾为业,称在家道士。
天师道(正一)的饮食特点——厨会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饮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中华料理,享誉全球。天师道作为较早的道教教团,有着完整的教规教义。对于饮食,也有着自己的一套要求。在形式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厨会、聚餐制度。
天师立教,推行“盟威清约”,规定“神不饮食,师不受钱。”针对之前巴蜀地区流行的淫祀之风,百姓花费大量钱财、贡品去供神求福的现象,天师明确指出,神明是不饮食的。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庙里的神仙是泥塑木雕,不吃不喝的,那些贡品最后都哪里去了?还不是都到了庙祝的厨房里?
天师洞察到了事情的本质,所以在规定“神不饮食”的同时,又推行了一套厨会制度。神仙是不饮食的,但是贡品还是要有的。这些贡品最后也不能全部归某个人吧?咋办呢?“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与其一小伙人躲起来吃,不如大家一起吃。那就大家一起吃吧,全体信徒聚餐。
厨会制度,担任着连接信众和教团之间的沟通桥梁的作用,也是天师教化百姓的一个方式。厨会的目的有几个,分别是:庆贺子女出生、嫁娶、解厄、赎罪、祈福,另外还有三会日,教区全体信众的聚餐。
天师道虽然是在家信徒较多,不忌肉食,但是有四样动物的肉是不能吃的。分别是:犬、牛、大雁、乌鱼。
究其原因据说是:
(1)牛。一辈子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终生劳作,普济众生,它太辛劳了,不能吃。
(2)乌鱼。人们常说:“乌鱼精最可恶,连自己的亲生子都吃”,但天师世家的说法与此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乌鱼一到产卵期,两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只待饿死升天;乌鱼鱼崽最有孝心,宁可自己游入母嘴,给娘充讥,也不能让娘饿死,其精神可贵可嘉,吃不得。
(3)鸿雁。失偶孤雁,终生独居,处境凄凉,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该吃。
(4)狗。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自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终生随主,为主效劳,不可食也。
盖牛忠、乌鱼孝、雁贞、狗义之故。
江西龙虎山,是道教历代天师修道炼丹之所,饮食文化十分丰富,并形成了独有的道教饮食文化,天师道家菜也形成了系列。
天师八卦宴是历代天师为宴请宾客,举行重大活动设的大型宴席。宴席的最大特点是,既注意菜肴的品种,更注重菜盘的摆放,饮食文化非常独特,道教的寓意也很深刻。设席时,使用的是老式八仙桌,按八卦中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方位,先上八个小菜或小吃,如捺菜、茄子干、柚子皮、霉豆腐、灯蕊糕、寿星饼、南瓜子、冬瓜糖等,八位客人各人斟上“天师养生茶”。茶过三巡,撤下小菜,再上八大菜。先是上用“红枣糯米”等原料精制而成的太极八宝饭,八宝饭放在桌子的正中,定下乾坤,然后,按阴阳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道教八卦规律,依次摆上特制的盘子盛装的八大。按道教方位规定,北为玄武、南为朱雀、左为青龙、右为白虎。所以,代表玄武的红烧龟肉放在上座的正中,代表朱雀的板栗烧鸡放在下位的正中,左右两侧正中分别是代表龙的清炖蛇和的红烧兔子肉。其它荤素菜肴便在空位摆下,正好围盛开个太极八卦图,可谓色、香、味、形俱全,文化韵味十足。
乾位(马):扬(羊)鞭催马
宋朝时,天师名声大震。信士万崑,骑驴问道龙虎山。借问牧羊老人,天师府如何走?老汉举鞭遥指,驴警鞭猛跑。老汉大笑:“此马真怪,怕什么?”万崑思索,平时夹驴赶路慢行难达。今日怎么这么快,可能与羊鞭有关?后人按典故做道羊肉和驴肉同烧的菜,确是冬令壮阳的养生好菜。“扬(羊)鞭催马”红火了大江南北。
坤位(猪):夜敬山神 每年入秋以后,龙虎山一带常有野猪出没,毁坏农田庄稼,乡亲无奈,请天师上山降伏。张天师叫乡亲设法打几只野猪,置锅在野地夜间用板栗烧煮野猪肉,并奉上一碗给山神,以示敬祭。从此野猪再也不敢扰民,保得了一方平安。
震位(龙):乌龙吐珠
据袁晓初老人口述,天师八卦宴原有许多传统养生菜,乌龙吐珠是其中之一。天师府来了皇亲国戚,除了本地的山珍海味,还要买名贵的海鲜原料做菜。乌龙(即海参)吐珠(鸟蛋),是一道低脂肪高蛋白菜肴,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人群的养生菜。
巽位(鸡):天师养生鸡
越冬以后,上清古镇常有体虚人群请教张天师有何灵丹护体。天师诚告父老乡亲,宰自家养的土鸡一只,与家鸽同炖,加入人参、当归、天麻、灵芝、冬虫夏草等中药,可以补虚、活血养颜、滋阴补肾。乡亲照方制作,确实效果良好,从此“天师养生鸡”就流传至今。
坎位(兔):飘香乌兔
《道德经·真悟篇》“先把乾坤当鼎炉,再博乌兔药未烹”,意思说,人在宇宙本身就是一座炼丹炉,自己就有原料提炼出丹药来,如果加入乌兔和中药一起来提炼更会炼出延年益寿丹来。飘香乌兔有活血化瘀、行气壮阳之功。
离位(猴):莲花猴头
该菜根据龙虎山莲花采不得的传说而来。取洋葱、莲藕,炒猴头菇(二十四山珍之一)食之,爽脆香嫩无比。可降血压、血糖、血脂。
艮位(虎):泸溪斑虎
一天,张天师在泸溪河边,练剑提气,修炼内丹,见河里一群桂鱼,如猛虎般地猎杀河中生灵,天师一气将剑向桂鱼刺去,刺中一只甩到了云锦山的山崖上,其他桂鱼吓得躲入河中石缝,很少出没。偶尔抓到一只,用捺菜烧制或糖醋,真是鲜美无比。
兑位(蛇):铁板煎泥蛇
龙虎山有一年遭遇千载难逢的大旱,河溪干涸,黄鳝暴死在鹅卵石上,被烈日烘焙。天师路遇饥民,劝其拾捡充饥,食之奇香无比。后人仿制卵石煎黄鳝(泥蛇)却成了一道美味的道家养生菜。
道教教理教义道教在东汉顺帝时,天师张道陵创教之初,奉老子为祖师,称教主。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圣经,以老子所说的“道”与“德”为最根本的信仰。道教为什么要以“道”名教......
8:00到总包会议室开会。落实市建委雾霾红色预警任务。 通知:今天下午2:30的监理会 取消。市里的暗访组已到工地附近,请严格按市区建委治理雾霾精神落实,早上项目部开会时说的细......
川菜是一个大众餐饮,装修上不应过分的高档,与经营类别不匹配,这种下,普通食客不敢进门,让客人知道这是一家社会餐饮,不是高档饭店。开高档星级饭店还是风味、酒楼,是以商务、宴请客......
一,填空1.饮食可以包括:饮食原料加工生产;制成的产品;对饮食品的消费 2.精神形态,饮食文化包括:烹饪技艺文化3.《随园食单》问世,标志我国烹饪文化理论达到了成熟阶段 4.以主料加......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很高兴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见到大家。欢迎大家来到有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之称的秦皇岛。我是大家本次的导游员李冰玉,身边的是司机张师傅,张师傅安全行......